学术投稿

后稳定型膝关节置换术胫骨平台假体后倾角对膝关节运动学、股四头肌肌力以及髌股关节接触应力的影响

Okamoto S;Mizu-Uchi H;Okazaki K;胡孔足(译)

关键词:稳定型, 膝关节置换术, 胫骨平台, 假体, 后倾角, 膝关节运动学, 股四头肌, 肌力, 髌股关节, 接触应力, 膝关节模型, 关节不稳定, 组件, 运动效果, 撞击, 前方, 控制
摘要:作者采用膝关节模型研究后稳定型膝关节置换术胫骨平台假体后倾角对膝关节运动学、股四头肌肌力以及髌股关节接触应力的影响,发现随着胫骨平台假体后倾角的增加,股四头肌肌力以及髌股关节接触应力均减小。在胫骨平台假体后倾角为5°和10°时分别发现胫骨组件前移和胫骨组件前方撞击。增加胫骨平台假体后倾角可以增加运动效果,但是会增加关节不稳定。因此,作者建议后稳定型膝关节置换术胫骨平台假体后倾角应控制在5°以内。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缝合锚钉修复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疗效观察

    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科采用缝合锚钉修复36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CL)Ⅲ度损伤止点撕脱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亮;许永涛;佘远举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躯体重心转移与患者恢复程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躯体重心位置(GCP)在水平方向上转移情况,并判断其转移程度与患肢功能恢复情况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用重心测量仪对176例接受单侧 TKA 的膝关节 OA 患者进行 GCP 测定,根据 HSS 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前1周、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患肢功能情况进行评估;同时记录患者 GCP,量化 GCP 转移程度,并与术侧膝关节 HSS 评分变化程度进行Pearson 分析。结果176例患者在 TKA 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时 HSS 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且随着术侧关节功能进一步恢复,患者 GCP 由起初的位置逐渐向术侧方向移动。结论术后 GCP 转移程度与同一时期患者 HSS 评分变化程度呈线性相关,患者 GCP 转移程度与同一时期 HSS 评分变化相关系数 R2分别为0.584和0.498。

    作者:赵巍;米尔阿里木·木尔提扎;王利;袁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近端锁定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单纯胫骨骨折

    目的:探讨近端锁定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近端锁定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32例胫骨干骨折患者,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 X 线片显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无旋转移位。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5~13(8.5±3.1)个月。骨折均顺利愈合,时间12~16(14.2±1.0)周。无感染、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无旋转移位、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采用 Johner-Wruh 评分标准:优26例,良6例。结论近端锁定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单纯胫骨骨折减少了锁钉断裂的风险,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及骨折的愈合,但临床应用中应严格把握适应证。

    作者:董方;徐宁;李广义;刘德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跟骨解剖型钛板治疗累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

    目的:评价跟骨解剖型钛板治疗累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累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患者(42足)采用跟骨解剖型钛板内固定。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18个月。按 Maryland 足部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30足,良8足,可4足,优良率90.4% 。结论跟骨解剖型钛板治疗累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内固定坚强,可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作者:代加楠;杨志奎;李鹏;刘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肩关节习惯性前脱位

    2008年6月~2011年12月,我科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21例肩关节习惯性前脱位患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16~63岁。左肩7例,右肩14例。损伤原因:投掷伤12肩,暴力摔伤6肩,高处坠落伤3肩。初次脱位后均行过手法复位,其中11例患肢首次脱位后未行固定,10例患肢行绷带悬吊固定1~3周,继而习惯性脱位发生,脱位的次数在近1年内多发生30多次,少发生2次。所有患者的肩关节外展外旋前脱位恐惧试验均为阳性。

    作者:陆志剀;黄承;曾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妇科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危险因素,为早期准确预测其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150例年龄>60岁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女性患者作为骨折组,同时在周边地区随机选取150例年龄相当的无股骨颈骨折的老年女性作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两组年龄、初潮年龄、绝经年龄、怀孕次数、生产次数、母乳喂养时间、体重指数等妇科相关情况。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影响股骨颈骨折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与骨折组的初潮年龄、绝经年龄、怀孕次数、生产次数、母乳喂养时间、体重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 P <0.01),其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发生与初潮年龄、怀孕次数、生产次数、母乳喂养时间呈正相关(P <0.05或 P<0.01),与绝经年龄、体重指数呈负相关(P <0.01)。结论初潮晚、绝经早、孕产次数多、母乳喂养时间长、体重指数低可能是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陈古福;查前龙;朱德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DVR 解剖型接骨板结合注射型人工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2012年3月~2014年1月,我们采用 DVR(distal volaris radius)解剖型桡骨远端锁定接骨板治疗38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同时植入注射型人工骨填充骨缺损,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建峰;朱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上臂平滑肌肉瘤1例

    患者,男,38岁,因“发现右上臂肿块5 d”于2014年4月22日来我院就诊。5 d 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右上臂有一肿块,肿块无疼痛,肢体无麻木不适。无肿瘤家族史及外伤史。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右上臂内后侧可触及一8 cm ×8 cm 大小的肿块,质韧,边界清,活动度可,肿块无压痛,Tinel 征阴性,肿块表明未见明显红肿及静脉曲张,局部皮温无增高(见图1)。肢端血供、感觉、活动良好,余肢体无殊。 B 超提示:右上臂肌层内不均质低回声团。 MRI 报告:右上臂肌间隙占位,恶性肿瘤首先考虑(见图2)。肿瘤指标: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3.1μg/ L,甲胎蛋白10.4μg/ L。

    作者:王波;季卫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TT-TG 间距在指导单侧复发性髌骨不稳诊疗中的价值

    目的:通过 CT 检查测定单侧复发性髌骨不稳患者双侧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TT-TG)距离的数值,了解患侧与健侧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34例单侧复发性髌骨不稳患者行膝关节 CT 检查,对病史、CT 检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34例患者患侧 TT-TG 距离为(16.47±3.87)mm,健侧 TT-TG 距离为(15.61±3.52)mm,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302,P >0.05)。结论单侧复发性髌骨不稳患者患侧与健侧 TT-TG 无明显差异,临床单独应用 TT-TG 间距指导诊疗单侧复发性髌骨不稳依据不足。

    作者:尹力;尹宗生;王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闭合复位经胫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

    2011年5月~2014年1月,我科应用闭合复位经胫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13例后踝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燕宏伟;程江波;代艳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经皮椎间盘镜与传统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MED)和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患者的选择确定手术方式,MED 组65例,传统手术组60例。对两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进行比较分析。按 JOA腰痛评分标准评估疗效。结果两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两组 JOA 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间各时段 JOA 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MED 组出现3例脑脊液漏、传统手术组2例脑脊液漏。 MED 组出现3例腰椎间盘突出复发,传统手术组1例复发。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ED 与传统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翊;任忠明;张玉良;吴宏飞;张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全髋关节置换合并转子下短缩截骨治疗 Crowe 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近期疗效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合并转子下短缩截骨治疗 Crowe 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 Crowe Ⅳ型 DDH 患者(24髋)行 THA 伴转子下横行短缩截骨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肢体长度变化、Harris 髋关节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髋关节影像学表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0个月。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无坐骨神经损伤及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1例出现术后截骨端的延迟愈合,行Ⅱ期自体髂骨植骨术,植骨后3个月复查 X 线片显示截骨端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未见明显的假体松动或脱位。20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跛行症状,末次随访时仅2例患者仍有轻度跛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双侧肢体长度差异:术前为2.0 ~ 6.5(4.6±1.7) cm,末次随访时为0.5 ~ 1.0(0.7 ± 0.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Harris 评分:术前为36~68(46±8)分,末次随访时为78~96(9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 Crowe Ⅳ型 DDH 患者行 THA 合并转子下短缩截骨术,有助于正常髋关节中心的恢复,降低假体置换的难度,减少术后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其近期疗效安全可靠。

    作者:储林洋;尚希福;贺瑞;胡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体型较小者型脊柱后路融合术出血更多

    作者研究了特发性青少年脊柱侧凸(1832例)、休门病(106例)以及脑瘫(196例)患者行后路脊柱融合术的手术失血量。以失血量/血容量作为失血量评价指标,通过多变量分析,发现在这三种疾病脊柱后路融合术的术中出血量均与体重呈负相关,体重越轻失血量越大。同时发现男性、融合节段增加均增加手术出血量。

    作者:Jain A;Sponseller P D;Newton P O;胡孔足(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前路术后感染

    目的:探讨胸腰椎前路术后并发切口深部感染的外科治疗措施。方法对12例胸腰椎骨折前路术后感染患者行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内植物取出、清创、植骨融合手术治疗。通过影像学检查、ODI评分、VAS 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取出内植物后疼痛均消失,术后摄片提示胸腰椎侧凸角及后凸角均获得纠正,术后体温及血沉、C-反应蛋白均正常,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4年,患者术后感染无复发,切口与窦道均愈合。术后3个月摄片复查提示胸腰椎侧弯矫正无丢失,胸腰椎稳定性存在,骨折线模糊;术后12个月复查均已植骨融合。末次随访的 ODI 评分和 VAS 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 <0.01)。结论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内植物取出、清创、植骨融合手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前路术后并发切口深部感染的有效手段,可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允许患者早期下床负重活动。

    作者:刘玉武;程志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治疗41例伴脊髓、神经损伤的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神经功能 ASIA 分级、伤椎前缘高度、后凸 Cobb 角,观察椎管容积率。结果手术时间180~290 min,术中出血量600~2 400 ml。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肺部感染。4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植骨均顺利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椎体高度、曲度和椎管容积无明显丢失。术后6个月 ASIA 分级: A 级5例无恢复;B 级9例恢复至 C 级2例、 D 级5例、 E 级1例,1例无恢复;C 级13例恢复至 D 级5例、 E 级6例,2例无恢复;D 级14例恢复至 E 级13例,1例无恢复。 Cobb 角:术前23.6°±2.7°,术后6个月为6.4°±0.8°,P <0.01。椎管容积率:术前49.03%±6.04%,术后6个月为98.09%±0.98%,P <0.01。结论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治疗合并有肺挫伤、关节交锁、后方韧带复合体结构断裂等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脊髓损伤,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椎管容积及 Cobb 角度,减压彻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何明长;林斌;许洋;郭志民;施建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远端动力化治疗 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骨不连1例

    患者,男,47岁,因车祸后左髋部肿胀、疼痛及活动受限2 h 入院。 X 线片示左侧逆股骨转子间骨折,诊断为左侧逆股骨转子间骨折(AO 31-A3型)。患者入院后第2天在全身麻醉下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术,选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10 mm,长度200 mm)固定。术后患者伤口一期愈合,术后2周复查X 线示骨折及内固定位置良好,但断端存在间隙。术后6个月 X 线片示断端间隙扩大,骨折两端的骨质出现硬化,骨密度显著增高。见图1。嘱患者继续支具辅助下患肢负重功能锻炼,但患者一直因左髋疼痛而不敢正常活动。术后12个月 X 线片显示骨折两断端骨质硬化,骨折间隙骨缺损,前侧缺损多于后侧。再次入院后进行手术,在静脉麻醉下取出髓内钉远端的防旋螺钉,术后继续负重锻炼。再术后6个月 X 线片显示断端的间隙仍然存在,但较术前明显减少。再术后12个月 X 线片显示断端间隙进一步减少,骨小梁生长穿过断端间隙。再术后24个月 X 线片显示骨折完全愈合,见图2。术后36个月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

    作者:胡孙君;张英琪;张世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临床疗效,讨论该病变可接受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23例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股骨远端10例,胫骨近端12例,腓骨近端复发并胫骨转移1例)根据病变的临床、影像学特点选择不同手术方式:9例行瘤段切除肿瘤假体置换术;13例行肿瘤扩大刮除瘤腔灭活骨修复和内固定术(植骨 9例,骨水泥填充4例),1例行截肢术。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50个月。术后 3例复发,肿瘤切除骨缺损修复组 1例复发,肢体功能评分80%;肿瘤扩大刮除瘤腔灭活骨修复组 2例复发,肢体功能评分95% 。结论根据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对肿瘤复发的控制及后续治疗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作者:苏郁;胡扬华;王旭;刘寿坤;王体惠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带线铆钉结合克氏针多轴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2012年3月~2014年1月,我院采用带线铆钉重建喙锁韧带结合克氏针固定治疗16例 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短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燕好军;黄林海;於睿;张大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脑瘫患儿一期髋关节成形术的远期疗效

    作者分析了121例(168髋)脑瘫患儿一期髋关节成形术的远期疗效,平均随访7.3年。发现髋关节疼痛程度和发生频率均显著下降,术前股骨头形状对结果无显著影响,术前股骨头移位程度对结果有大影响,年龄对结果也无显著影响。总并发症发生率10.5%。因此可以认为脑瘫患儿一期髋关节成形术的远期疗效良好。

    作者:Rutz E;Vavken P;Camathias C;胡孔足(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第六届国际创伤骨科高峰论坛通知

    由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创伤骨科工作委员会、中国香港骨科医学会、中国澳门骨科学会、中华骨科交流学会(中国台湾)主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国际骨科教育学院、中华骨科网、骨科在线联合承办, Asia Club 协办的“第六届国际创伤骨科高峰论坛”将于2015年5月29~31日(周五、六、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创伤骨科创新与发展。大师讲坛将邀请王正国、钟世镇、裴国献、张英泽、王满宜、曾炳芳、姜保国、唐佩福、David Ring(美国)、Gregory Della Rocca(美国)、Xu Cao(美国)、Nayagam(英国)、Qi Yin(英国)、Richard Buckley(加拿大)、Stuart Miles Gold(美国)、Samir Mehta(美国)、Murphy(新加坡)等国内外著名骨科专家。专题论坛主题包括:肢体功能重建与骨折并发症、骨科转化医学与数字骨科、骨盆与髋臼骨折、髋部骨折、膝关节损伤、足踝部损伤、肩肘关节骨折、脊柱脊髓损伤、腕部损伤等。会议结束后正式代表将获得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Ⅰ类学分8分。请登录 http:// isfot. medmeeting. org/注册并缴费:会前注册(2015年4月30日前):人民币800元/人(含资料费);现场注册(2015年4月30日后):人民币1000元/人(含资料费)。联系人:《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部聂兰英(13539792496)、张宁(13570304885)、张以芳(15913160654)。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