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栋;赵建宁;许斌;付强
2007年10月~2010年2月,我科采用小切口钢板置于内侧治疗78例胫骨干骨折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王喜庆;杨书彬;黄伟哲;刘明;王艳盈;周静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颈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Ⅱ、ⅡA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Ⅱ、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术前颅骨牵引后行颈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结果16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无椎动脉损伤及脑脊液等并发症,无切口感染,未发生咽喉疼痛、吞咽困难。术后3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颈椎生理曲度恢复,屈伸及旋转活动良好,无内固定系统松动、断裂现象。4例脊髓神经D级者全部恢复到E级。枕颈部疼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7例行取髂骨术者切口愈合良好,术区无遗留疼痛。结论颈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Ⅱ、ⅡA型Hangman骨折能获得即时稳定,减压彻底,固定确实,融合满意。
作者:黄惠梅;蔡镇德;林松庆;林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2010年2月~2013年10月,我科采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8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作者:刘雪艳;杨天宏;刘政;马根营;张庆丰;杨磊利 刊期: 2014年第04期
2005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对20例肩胛骨骨折患者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手术入路进行早期内固定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程国林;朱爱平;汤立;闫成元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应用Zweymüller双锥面螺旋臼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Zweymüller双锥面螺旋臼治疗96例70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3例因骨质疏松使用骨水泥柄,其余采用生物柄。随访观察疗效并采用Harri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76例患者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髋关节按Harris评分:优45例,良21例,可10例,优良率86.8%。结论 Zweymüller双锥面螺旋臼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可早期下床功能锻练,有效预防长期卧床所致并发症,疗效满意。
作者:王中田;冯伯志;侯勇;黄武开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比较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时间对全髋关节置换( THA)术中及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单侧THA的患者125例,随机分为5组,每组25例,A组手术结束前10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B组分别于手术结束前10 min、术后7 h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C组术前10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D组术前10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7 h后再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E组为对照组,不给于氨甲环酸及其类似药物。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出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等血液学指标,比较5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失血量差异。结果5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失血量、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围手术期大血红蛋白减少值、术后绝对失血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E组5项数值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 D组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大血红蛋白减少值、术后绝对失血量分别为(272.9±46.7)ml、(27.8±3.8)g/L、(344.4±61.6)ml,均显著少(小)于A组、B组及E组(P<0.05)。 C组术后失血量、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分别为(114.7±32.7)ml、(21.0±3.9)g/L,均显著少(小)于A组、B组及E组(P<0.05)。结论术前10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7 h后再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在THA围手术期能够大限度地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
作者:张朋;陈勇忠;杨良锁;王剑火;邹仪强;黄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2007年7月~2012年5月,我科采用双凹槽式髂骨植骨治疗6例腓骨远段骨不连或伴骨缺损患者,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杨英果;朱冬承;李志胜;王晓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Ruedi-AllgowerⅢ型 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将31例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外固定组(14例)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17例)。参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 AOFAS)评分评价疗效,记录踝关节活动范围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外固定组随访时间6~24个月;AOFAS评分70~90分,其中优1例,良9例,可4例;踝关节背伸12.5°~18.2°;术后发生表浅坏死4例,创伤性骨关节炎14例。切开复位内固定组随访时间6~26个月;AOFAS评分72~92分,其中优2例,良10例,可5例;踝关节活动背伸13.2°~20.1°;术后发生表浅坏死5例,创伤性骨关节炎17例。两组患者AOFAS评分、踝关节活动范围、并发症发生率及创伤性骨关节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外固定架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临床疗效无差别。外固定架更适合软组织条件差的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更适合软组织条件好的患者。
作者:刘建伟;王朝晖;郝崇伟;熊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2010年11月~2012年3月,我科应用带线骨锚重建喙锁韧带治疗12例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黄聪;岳瑞卿;黄锦;陈兴坤;叶少奇;苏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 LPHP)治疗肱骨近端NeerⅡ、Ⅲ、Ⅳ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经肩关节前侧“7”字形切口入路,采用LPHP固定,部分植入同种异体骨。结果3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肱骨头缺血坏死。根据Neer肩关节评分:优8例,良20例,可8例,优良率78%。结论 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固定牢固,并发症较少,疗效较满意。
作者:吴尚武;王文俊;孙良龙;严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保留股骨颈型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髋关节疾病患者采用Gibson切口行保留股骨颈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头下位置将股骨头截断,保留完整的股骨颈,并选择合适的外展角及前倾角植入假体。术前术后行Harris髋关节评分,随访时摄片了解假体的位置。结果23例均获随访,时间33~50个月。 Harris评分由术前37.7分±9.0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0.4分±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出现双下肢不等长(长度差异<2 cm);无感染及神经损伤,无脱位及肺栓塞形成;出现异位骨化Ⅰ级2例,Ⅱ级1例。结论保留股骨颈型全髋关节假体治疗髋关节疾病,保留了更多宿主骨质,利于再次假体翻修,临床疗效良好。
作者:朱晨;孔荣;尚希福;方诗元;李守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后路膨胀式椎弓根钉( EPS)结合椎间融合治疗骨质疏松性老年腰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EPS结合椎间融合治疗25例骨质疏松性老年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JOA临床腰椎手术评分系统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参考Burkus et al及Singh et al的方法评估椎弓根螺钉稳定性及脊柱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6~25个月。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显效19例,有效4例,无效2例。螺钉稳定性评分平均为(2.9±0.3)分,骨融合评分平均为(2.8±0.2)分。未出现螺钉松动、拔出,滑脱无复发。结论采用EPS结合椎间融合可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老年椎管狭窄,术后融合率高,并发症少。
作者:唐辉;李霞;张曦娇;浦绍全;李川;李春晓;徐永清;沙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连续双节段 Bryan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邻近节段cage融合术治疗三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讨该联合术式( Hybrid术式)的可行性及节段选择标准。方法采用双节段 Bryan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邻近节段cage融合术治疗58例连续三节段病变的颈椎病患者。术前、术后进行 JOA 评分(17分法)和颈椎残障功能量表( NDI)评定;术后进行 Odom 标准评定;随访观察椎间盘假体稳定性、假体活动度、cage融合状态及cage位移情况等。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严重术中不良事件,手术时间60~125(88.3±10.5)min;术中出血量10~60(30.3±12.1)ml。58例均获随访,时间6~48(22.2±8.3)个月。末次随访时, JOA评分由术前5~10(8.6±1.2)分增至12~17(14.1±1.5)分(P<0.01);NDI 评分由术前34~42(40.5±2.6)分降至13~20(16.8±3.3)分(P<0.01)。 Odom 评定:优36例,良12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为93.1%。人工椎间盘稳定,置换节段活动度为16°~21°(18.2°±5.6°),与术前17°~23°(19.1°±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整体活动度为26°~41°(33.8°±10.3°),与术前33°~52°(40.3°±1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age 植骨全部融合,无cage 松动和沉陷。结论连续双节段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邻近节段cage 融合为三节段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新的术式选择,兼顾了颈椎的稳定和运动功能,初、中期随访疗效让人满意。
作者:陈江;贾育松;孙旗;李晋玉;郑晨颖;白春晓;徐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 VSD)治疗胸腰椎病变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4例胸腰椎病变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分别采用置管冲洗引流(对照组,23例)和VSD( VSD组,31例)治疗。比较两组抗生素应用时间、创口局部治疗时间、引流管阻塞情况,创口愈合情况,观察VSD副反应,评估VSD的疗效。结果54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5个月。抗生素应用时间:对照组(20.1±5.6)d,VSD组(14.1±2.1)d;创口局部治疗时间:对照组(25.2±6.2)d,VSD组(15.0±4.6)d;引流管阻塞次数:对照组13次(13/33),VSD组11次(11/81);创口愈合情况:对照组15例(15/23),VSD组29例(29/31)。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VSD组出现皮肤发红、发痒5例,皮疹3例。结论 VSD治疗胸腰椎病变术后切口感染能缩短感染伤口治疗时间,促进创口愈合。
作者:付能高;张志明;何江涛;张映波;蒋成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型逆行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较小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应用同侧小型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15例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面积1.5 cm ×3 cm~3 cm ×5 cm。结果1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皮瓣完全成活,外形不臃肿,不影响下肢功能。结论小型逆行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较小软组织缺损创伤小,操作简单,疗效满意。
作者:黎铭;陈武;黎忠文;韦汉鹏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脊髓损伤后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神经坏死和组织变性,导致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脊髓继发性损伤过程中钙蛋白酶( calpain)在脊髓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Calpain为一Ca2+依赖性半胱氨酸蛋白酶,该酶包括2种同分异构体μ-calpain 和 m-calpain,分别由微摩尔和毫摩尔浓度的Ca2+激活。细胞内 calpain 以非活性酶原形式存在,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升高后,calpain酶原被活化,引起calpain活化后一系列分子生物化学的改变,在脊髓引起细胞凋亡或损伤。应用calpain的特异性抑制剂进行干预后,脊髓calpain的表达和活性受到抑制,脊髓的病理改变和细胞凋亡得到缓解,神经功能得以保护。该文将calpain在脊髓损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袁景(综述);甄平(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2010年6月~2013年11月,我科采用后路经伤椎置钉治疗15例多节段腰椎骨折,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王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2010年5月~2013年3月,我科在关节镜下治疗7例 Haglund 综合征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崔庆元;李苏皖;刘朝晖;陈小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单侧椎弓根固定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TLIF)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单侧TLIF术治疗41例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为单节段手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采用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评价临床效果,并通过影像学检查对椎体间融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41例均获随访,时间24~59(38±6)个月。手术时间80~180(125±10)min,术中出血量100~550(310±30)ml。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腰痛VAS分值由术前的(6.5±2.1)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3±0.9)分(P<0.01),腿痛VAS分值由术前的(7.6±2.3)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2±0.8)分(P<0.01),ODI由术前的54.2±10.9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3.8±2.1(P<0.01)。末次随访融合率为95%,未发现继发性脊柱侧弯、螺钉松动、断裂及Cage移位等情况。结论单侧TLIF术可有选择地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其疗效确切,并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贾其余;俞宇;王林;郭万根;胡联英;程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前期研究表明,在无髌骨置换的全膝关节置换中,髌骨周围电灼可以改善术后1年的临床结果,但缺乏更长期的随访结果。作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纳入了30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成电灼组和非电灼组,平均随访3.7年(1.1~4.2年)。结果发现,膝前疼痛的总发病率为32%,其中,电灼组为26%,非电灼组为38%( P =0.06)。术后1年,10例患者行髌骨置换,其中,电灼组3例,非电灼组7例。随访至3.7年时,膝前疼痛的总发病率无显著改变(P=0.12),两组间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 P=0.59)。因此作者认为,髌骨周围电灼可以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1年的临床结果,但随访至3.7年时,已无显著优势。
作者:李军(摘译);荆珏华(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