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保留股骨颈型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疾病的疗效分析

朱晨;孔荣;尚希福;方诗元;李守民

关键词:全髋置换, 保留股骨颈, 髋关节疾病
摘要:目的:探讨保留股骨颈型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髋关节疾病患者采用Gibson切口行保留股骨颈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头下位置将股骨头截断,保留完整的股骨颈,并选择合适的外展角及前倾角植入假体。术前术后行Harris髋关节评分,随访时摄片了解假体的位置。结果23例均获随访,时间33~50个月。 Harris评分由术前37.7分±9.0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0.4分±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出现双下肢不等长(长度差异<2 cm);无感染及神经损伤,无脱位及肺栓塞形成;出现异位骨化Ⅰ级2例,Ⅱ级1例。结论保留股骨颈型全髋关节假体治疗髋关节疾病,保留了更多宿主骨质,利于再次假体翻修,临床疗效良好。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舟状骨骨折愈合延迟或不愈合使用背侧经皮螺钉固定

    舟状骨骨折愈合延迟或不愈合的治疗方式一直存在争议,作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纳入33例舟状骨骨折愈合延迟或不愈合的患者,男性31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29岁(25~33岁)。术前行磁共振检查提示舟状骨无缺血性坏死表现,使用背侧经皮螺钉固定。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7~48个月)。结果显示,所有骨折均愈合,未发生缺血性坏死。因此作者认为,处理舟状骨骨折愈合延迟或不愈合,行磁共振检查排除缺血性坏死后,使用背侧经皮螺钉固定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李军(摘译);荆珏华(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经伤椎内固定椎间椎体内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复位内固定联合椎间椎体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经伤椎后路复位短节段内固定、椎间椎体内植骨治疗2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正、侧位X线片评判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恢复及内固定失败和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2个月。未见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伤椎及椎间植骨均获骨性愈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术后1周为95.1%±3.2%,末次随访时为93.9%±3.6%,均较术前39.6%±10.3%明显改善( P<0.01)。损伤节段后凸 Cobb角:术后1周为12.2°±2.9°,末次随访时为12.9°±3.5°,均较术前(33.7°±6.2°)明显恢复(P<0.01)。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联合椎间及伤椎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重建了椎间和椎体的稳定性,有助于减少术后内固定失败及矫正丢失。

    作者:张银顺;杨庆国;李伟;张建湘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胸腰椎病变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 VSD)治疗胸腰椎病变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4例胸腰椎病变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分别采用置管冲洗引流(对照组,23例)和VSD( VSD组,31例)治疗。比较两组抗生素应用时间、创口局部治疗时间、引流管阻塞情况,创口愈合情况,观察VSD副反应,评估VSD的疗效。结果54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5个月。抗生素应用时间:对照组(20.1±5.6)d,VSD组(14.1±2.1)d;创口局部治疗时间:对照组(25.2±6.2)d,VSD组(15.0±4.6)d;引流管阻塞次数:对照组13次(13/33),VSD组11次(11/81);创口愈合情况:对照组15例(15/23),VSD组29例(29/31)。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VSD组出现皮肤发红、发痒5例,皮疹3例。结论 VSD治疗胸腰椎病变术后切口感染能缩短感染伤口治疗时间,促进创口愈合。

    作者:付能高;张志明;何江涛;张映波;蒋成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近段骨折

    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 Neer 分类三部分骨折3例,四部分骨折11例)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术后进行功能锻炼。随访并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按Neer 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9例,良4例,差1例,优良率为13/14。无感染、神经损伤、假体松动和关节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假体位置良好。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近段骨折疗效可靠,术后能解除疼痛,稳定和重建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陈跃忠;王觅格;李炳楠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动力髋螺旋刀片系统治疗老年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2010年7月~2012年8月,我科应用动力髋螺旋刀片系统( DHSA)治疗21例稳定性股骨转子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李智浩;张绍安;魏新军;易先达;贺喜顺;远东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第四代髓内固定系统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第四代髓内固定系统( InterTan)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采用Inter-Tan治疗2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Harris评分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手术时间40~75 min,术中失血量200~500 ml。术后并发症:肺栓塞1例(于术后第2天死亡),谵妄2例,肺部感染1例。25例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随访12个月时 Harris 评分:优18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23/25。结论 InterTan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创伤小,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隋聪;卜海富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Zweymüller双锥面螺旋臼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Zweymüller双锥面螺旋臼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Zweymüller双锥面螺旋臼治疗96例70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3例因骨质疏松使用骨水泥柄,其余采用生物柄。随访观察疗效并采用Harri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76例患者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髋关节按Harris评分:优45例,良21例,可10例,优良率86.8%。结论 Zweymüller双锥面螺旋臼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可早期下床功能锻练,有效预防长期卧床所致并发症,疗效满意。

    作者:王中田;冯伯志;侯勇;黄武开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双凹槽式髂骨植骨治疗腓骨远段骨不连或伴骨缺损

    2007年7月~2012年5月,我科采用双凹槽式髂骨植骨治疗6例腓骨远段骨不连或伴骨缺损患者,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杨英果;朱冬承;李志胜;王晓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后路经伤椎置钉治疗多节段腰椎骨折

    2010年6月~2013年11月,我科采用后路经伤椎置钉治疗15例多节段腰椎骨折,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王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血清白介素-6、白介素-10、C-反应蛋白对全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 IL)-6、IL -10、C-反应蛋白( CRP)对全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观察组)患者38例,同时设立健康人员对照(对照组)34例,以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IL-6、IL-10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水平,观察患者关节置换术前1 d及术后1、3、5、7d血清IL-6、IL-10、CRP水平的变化。结果对照组血清IL-6、IL-10、CRP水平分别为(3.24±0.56) ng/L、(8.15±2.28)ng/L、(1.68±0.31) mg/L。术前1 d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IL-6、IL-10、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5 d观察组IL-6、IL-10、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IL-6、IL-10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d血清IL-6、IL-10水平明显升高,术后3、5、7 d逐渐下降( P<0.05),术后1、3 d血清CRP水平逐渐增加,术后5、7 d逐渐下降(P<0.05),术后7d患者血清IL-6、IL-10水平与术前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血清CRP水平高于术前1 d(P<0.05)。结论血清IL-6、IL-10及CRP均能于早期反映全关节置换术后炎症状态,但IL-6、IL-10更敏感、准确率更高,对早期诊断全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更有价值。

    作者:周升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分别采用K-L入路、髂腹股沟入路、前后联合入路行切开复位骨盆重建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48例髋臼骨折患者。结果术后按Matta影像学评分,解剖复位28例,满意复位14例,不满意复位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58个月。按改良的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标准:优28例,良9例,可7例,差4例。简单骨折和复合骨折临床优良率分别为94.4%和66.7%,解剖复位和非解剖复位的临床优良率分别为96.4%和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手术治疗髋臼骨折可获得满意的疗效,骨折的复位质量、骨折类型与疗效密切相关。

    作者:张发平;李玉桥;罗仕武;何罗彬;杨勇;尚庆;胡晓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交锁髓内钉治疗锁骨中段骨折

    2011年12月~2012年5月,我科对12例锁骨中段骨折的患者应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项炜;朱文骏;吴松;李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外固定架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Ruedi-AllgowerⅢ型 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将31例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外固定组(14例)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17例)。参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 AOFAS)评分评价疗效,记录踝关节活动范围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外固定组随访时间6~24个月;AOFAS评分70~90分,其中优1例,良9例,可4例;踝关节背伸12.5°~18.2°;术后发生表浅坏死4例,创伤性骨关节炎14例。切开复位内固定组随访时间6~26个月;AOFAS评分72~92分,其中优2例,良10例,可5例;踝关节活动背伸13.2°~20.1°;术后发生表浅坏死5例,创伤性骨关节炎17例。两组患者AOFAS评分、踝关节活动范围、并发症发生率及创伤性骨关节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外固定架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临床疗效无差别。外固定架更适合软组织条件差的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更适合软组织条件好的患者。

    作者:刘建伟;王朝晖;郝崇伟;熊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胸腰段骨折微创手术疗效及术后局部镇痛效果观察

    目的:评估胸腰段骨折微创手术疗效及术后局部镇痛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19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骨折患者经皮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使用持续伤口镇痛装置进行局部镇痛处理,记录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和并发症情况,随访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65~110 min,术中出血量50~108 ml,无转为开放手术病例,无神经损伤及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VAS值呈稳定状态,无镇痛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出现。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5个月。 Cobb 角:术前为16.4°±7.2°,术后为4.5°±1.0°,末次随访时为4.8°±1.5°,术后、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安全有效,微创手术结合局部镇痛装置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疼痛。

    作者:徐海栋;赵建宁;许斌;付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儿童后内侧和后外侧移位肱骨髁上骨折和肘内翻畸形之间的关系

    目的:探讨儿童后内侧和后外侧移位肱骨髁上骨折和发生肘内翻畸形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3例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ⅢA型18例,ⅢB型15例),术后辅以石膏托外固定3~4周。术后在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提携角和肘关节的运动范围,观察提携角变化,分析移位方向和肘内翻的关系。结果患儿均获随访,时间1~2年。18例ⅢA型骨折者提携角丢失15.2°±5.1°,15例ⅢB型骨折者提携角丢失8.8°±3.5°。ⅢA型骨折与ⅢB型骨折致肘内翻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未出现肘关节活动受限。根据Flynn标准:18例ⅢA型骨折患儿中10例为良,8例为差;15例ⅢB型骨折患儿中9例为良,6例为差。结论ⅢA型骨折较ⅢB型骨折出现肘内翻的可能性更大。即使术后得到了解剖复位,ⅢA型骨折仍可能导致肘内翻畸形,这可能是ⅢA型骨折中内侧骨皮质的压缩,或伴有骨骺损伤所造成。

    作者:胡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不同时间给予氨甲环酸对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术后失血的影响

    目的:比较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时间对全髋关节置换( THA)术中及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单侧THA的患者125例,随机分为5组,每组25例,A组手术结束前10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B组分别于手术结束前10 min、术后7 h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C组术前10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D组术前10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7 h后再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E组为对照组,不给于氨甲环酸及其类似药物。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出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等血液学指标,比较5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失血量差异。结果5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失血量、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围手术期大血红蛋白减少值、术后绝对失血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E组5项数值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 D组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大血红蛋白减少值、术后绝对失血量分别为(272.9±46.7)ml、(27.8±3.8)g/L、(344.4±61.6)ml,均显著少(小)于A组、B组及E组(P<0.05)。 C组术后失血量、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分别为(114.7±32.7)ml、(21.0±3.9)g/L,均显著少(小)于A组、B组及E组(P<0.05)。结论术前10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7 h后再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在THA围手术期能够大限度地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

    作者:张朋;陈勇忠;杨良锁;王剑火;邹仪强;黄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CR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

    目的:探讨保留后交叉韧带假体( CR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治疗膝骨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56例(64膝)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采用CR假体进行TKA。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2年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HSS评分。结果56例TKA患者均恢复满意,且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无一例出现感染、松动及异响。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功能和活动度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HSS评分由术前的34~48(41.00±4.34)分提高到术后2年的68~97(86.50±7.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优46膝,良16膝,可2膝,优良率96.9%。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34°~90°(61.93°±18.22°)提高到术后2年的117°~130°(122.17°±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R假体TKA对治疗膝骨关节炎近期疗效良好。

    作者:李国远;尚希福;胡飞;贺瑞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带线骨锚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2010年11月~2012年3月,我科应用带线骨锚重建喙锁韧带治疗12例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黄聪;岳瑞卿;黄锦;陈兴坤;叶少奇;苏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 LPHP)治疗肱骨近端NeerⅡ、Ⅲ、Ⅳ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经肩关节前侧“7”字形切口入路,采用LPHP固定,部分植入同种异体骨。结果3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肱骨头缺血坏死。根据Neer肩关节评分:优8例,良20例,可8例,优良率78%。结论 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固定牢固,并发症较少,疗效较满意。

    作者:吴尚武;王文俊;孙良龙;严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胫骨远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

    目的:探讨胫骨远端锁定加压钢板( LCP)治疗高能量Pilon 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高能量Pilon 骨折均行胫骨远端LCP内固定术,其中25例应用MIPPO技术治疗。结果29例切口一期愈合,1例出现2 mm 的切口边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30例均获随访,时间8~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24周。根据Teeny-Wiss评分系统进行评定,踝关节功能:优24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3.3%;放射学评价:优17例,良9例,可4例,优良率86.7%。结论胫骨远端LCP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疗效满意,但应注重术前软组织处理,术中采取正确的骨折固定顺序,术后及时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练。

    作者:戴春宏;邢斌;彭和兵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