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肘部损伤三联征的手术治疗

杨轩;曾光;丁诤;曹仲清;聂智兴

关键词:肘关节脱位, 尺骨骨折, 桡骨骨折
摘要:2010年10月~2011年9月,我科对4例肘部损伤三联征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取得了较满意效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4例,均为男性,年龄20~45岁.均为高处坠落伤.肘关节外侧不稳定3例,内侧不稳定1例.均无神经血管损伤.桡骨头骨折按Mason分型:Ⅰ型1例,Ⅱ型3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按Regan-Morrey分型:Ⅰ型1例,Ⅱ型2例,Ⅲ型1例.1.2 术前准备 对肘关节脱位急诊行手法复位,做肘关节内外翻活动检查,评估肘关节稳定性,检查是否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并予石膏临时固定.常规行X线检查和CT扫描三维重建,评估骨折类型.手术前使用消肿药物.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

    2010年9月~2011年11月,我院对29例尺骨鹰嘴粉碎骨折患者,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取得满意疗效.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29例,男21例,女8例,年龄20~70岁.均为闭合骨折.骨折按Morrey分型:ⅡB型22例,Ⅲ型7例.合并肘关节前脱位3例(均在术前手法复位).受伤至手术时间5 d~4周,其中受伤3周内手术26例,超过3周手术3例.

    作者:卢小斌;鲍涛;李杨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两种手术入路治疗成人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肱三头肌-肘肌瓣与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治疗成人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手术治疗56例成人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肱三头肌-肘肌瓣入路组(A组)35例,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组(B组)21例,两组均采用双重建钢板内固定.分别从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手术暴露、术后开始功能锻练时间及术后肘关节功能评分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56例均获随访,时间8~24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功能锻炼开始时间比较A组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肘关节功能Cassebaum系统评分优良率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成人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肱三头肌-肘肌瓣入路较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手术时间短、手术失血量少、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疗效较舌形瓣入路更好.

    作者:彭方成;王贤月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三踝骨折手术31例体会

    2006年3月~2010年6月,我院采用腓骨外侧入路复位后踝并自前向后螺钉置入固定,以外踝→后踝→内踝固定顺序手术治疗三踝骨折31例,效果满意.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龄22~66(27±4.5)岁.左侧12例,右侧19例.骨折按Lan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19例,旋前外旋型7例,旋前外展型5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 h~12 d.

    作者:曲广宇;朱金强;范宝平;杨文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植骨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2008年5月~2011年10月,我科对6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采取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植骨术,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6例(6足),均为男性,年龄28~61岁.均为闭合骨折.术前常规摄轴位、侧位X线片,CT扫描及三维重建.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4例,Ⅲ型2例.手术时间为伤后7~10 d.

    作者:左向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锁定钢板结合钢丝张力带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大多伴有明显的移位或肩袖损伤,治疗不当易导致肩关节不稳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我科对23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应用锁定钢板结合钢丝张力带进行固定,效果良好.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本组23例,男6例,女17例,年龄38~82(62±2)岁.患者均为闭合损伤.骨折按Neer分型:Ⅲ型19例,Ⅳ型4例.

    作者:张鹏;王小武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改良的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

    目的 探讨改良的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6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行改良的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4周.无切口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和骨折再移位,无腓总神经损伤.1例后外侧粉碎骨折脱位者,行走后疼痛和活动受限,其余均达解剖复位.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价:优10例,良5例,可1例.结论 改良的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红卫;赵钢生;张根福;潘俊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

    2008年11月~2010年11月,笔者应用钛制弹性髓内钉(titanium elastic nails,TEN)固定治疗36例股骨干骨折患儿,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6例,男27例,女9例,年龄4~13岁.骨折部位:中上段10例,中段22例,下段4例.骨折AO分型:32-D/7型31例,32-D/6型5例.均为新鲜骨折,闭合骨折29例、开放骨折7例.合并伤:多发骨折2例,颅脑损伤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 h~3 d.

    作者:张朝凯;丁晶;李迎辉;吴明贵;张跃华;刘庆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

    2006年1月~2011年11月,我科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28例桡骨远端粉碎骨折患者,疗效满意.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17~73岁.左侧9例,右侧18例,双侧1例.病程1~21d.按骨折AO分类:C2型8例,C3型20例.开放骨折2例,闭合骨折26例.

    作者:李腾鹏;田宏涛;刘静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带锁髓内钉与加压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带锁髓内钉与加压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股骨干骨折的患者84例,采用完全随机分组的方法 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使用带锁髓内钉固定;对照组42例,使用加压钢板内固定.记录两组手术情况,观察术后骨痂生长情况,随访患肢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时间.结果 住院时间及术中失血量:观察组分别为(42.5±11.2)d和(283.4±23.7)ml,对照组分别为(55.4±12.1)d和(301.2±32.3)ml,观察组两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前2个月骨痂出现比例:观察组为90.5%,对照组为47.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膝关节恢复到30°、60°、90°、135°所需要的平均时间:观察组分别为(6.5±1.2)d、(9.7±1.8)d、(14.0±2.2)d、(27.8±5.4)d,对照组分别为(8.3±2.2)d、(11.6±3.3)d、(16.6±4.6)d、(35.7±8.6)d,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均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有1例出现切口感染,1例出现骨髓炎,2例出现骨不连.结论 采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较加压钢板固定治愈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可作为基层医院股骨干骨折治疗的首选方法.

    作者:李振刚;周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 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应用PFNA内固定治疗3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记录术中失血量、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时间,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35~75 (60±15)min,术中X线透视时间0.1~0.3 (0.2±0.1) min,术中出血量120~180 (150±30) 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髋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无深静脉血栓和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无骨折畸形愈合,未遗留髋内翻畸形.结论 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耗时少,术中X线透视时间短,创伤小,骨量丢失少;术后内固定稳定性强,并发症少,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快,疗效满意.

    作者:苏明海;徐院生;赵红军;张勇;王邵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疾患

    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科对15例寰枢椎疾患者采取经寰椎、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本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7~58岁.齿状突骨折8例,创伤性寰枢关节不稳7例.1.2 治疗方法 全身麻醉.患者俯卧位,在颅骨牵引下石膏床上手术.做枕颈部后正中纵切口,切开项韧带,由中线分开枕下小肌群,显露出寰椎后弓和枢椎棘突、椎板、关节突关节.将C2神经根和静脉丛挑起,显露出枢椎椎弓峡部上面,在枢椎下关节突中心点选定穿刺点,钻磨出1个洞,细手锥由此沿枢椎椎弓根钻入,攻丝后拧入椎弓根螺钉.沿寰椎后弓下缘向外探及寰椎椎弓根和侧块,在后弓后面对应侧块中心点的部位选择进钉点,钻磨出孔洞,尖手锥由此经寰椎椎弓根向侧块中心钻入,侧位透视证实手锥的走行满意.拔出手锥,椎弓根螺钉拧入寰椎.将两孔固定板弯成合适的曲度,分别连接寰、枢椎弓根螺钉的尾部螺杆.用螺母将板和螺钉锁定.将寰椎后弓、枢椎椎板和棘突磨糙,髂棘处开窗掏取约20 g松质骨,剪成颗粒状,置于寰枢椎磨糙表面,压实,缝合枕下小肌群、项韧带、皮下筋膜和皮肤.切口深部置硅胶引流管,皮肤另切口引出,接负压球.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术后第3天下床活动,佩戴颈托半个月.

    作者:何建荣;杨砚伟;杨捷;张立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胫骨远端外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Pilon骨折

    2007年7月~2010年7月,我们对25例Pilon骨折患者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效果满意.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本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21~61岁.闭合骨折21例,开放骨折4例.骨拆按Ruedi-Allgower分型:Ⅰ型6例,Ⅱ 型10例,Ⅲ型9例.18例伴腓骨骨折(开放骨折4例,闭合骨折14例);合并其它脏器损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闭合骨折者为伤后2~14 d;开放骨折者中3例为伤后10~14 d,1例因感染延迟至7周.

    作者:许金樱;李建春;吴龙兴;黄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经后侧入路支持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

    目的 探讨经膝关节后侧入路支持钢板固定治疗单纯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6例单纯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经膝关节后侧切口暴露骨折后直视下复位,支持钢板固定.术后对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功能恢复程度和治疗结果 满意度定期随访.结果 1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后1年时行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优10例,良4例,中2例.结论 膝关节后侧入路能够充分暴露单纯胫骨平台后侧骨折,骨折容易达到解剖复位,支持钢板固定稳定可靠,但术中要熟悉腘窝区解剖结构.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胡孙君;陈舰;陈杰;俞光荣;张世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治疗

    目的 探讨交锁髓内钉或锁定钢板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微创技术治疗28例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患者,16例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12例行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 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6~24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无不愈合和畸形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交锁髓内钉组16~24周;锁定钢板组15~22周.根据Kotmert评分,交锁髓内钉组:优10例,良5例,可1例;锁定钢板组:优6例,良5例,可1例.结论 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治疗需根据骨折情况选择内固定,结合微创技术,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吕维宝;刘建新;裘荣火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一期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75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均采用一期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其中后路采用AF内固定、前路采用自体肋骨支撑植骨8例,后路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前路采用自体肋骨支撑植骨40例,后路用钉棒系统固定、前路采用钛网植骨27例.结果 手术时间150~270 min;术中失血量750~2 100 ml.术中无大血管、硬脊膜损伤.术后并发症:前路切口感染1例,脊神经根激惹1例,交感神经激惹1例,均在3个月内恢复.75例均获随访,时间20~60个月.植骨融合率:术后6个月为91.5%,术后1年为100%.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B级6例均恢复至D级,C、D级37例均恢复至E级.两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括约肌功能均得到一定程度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核病灶无复发.结论 术前经过充分准备,以规范的全身抗结核治疗(化疗)为基础,加强营养支持治疗,采用后路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郝敬旺;王坤正;杨吉春;田军;上朝江;黄冠军;何立锋;王林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局部应用他克莫司和丝裂霉素预防腰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比较

    目的 比较局部应用他克莫司(FK506)和丝裂霉素 C (MMC)预防腰椎板切除手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效果.方法 36只SD大鼠用于制作椎板切除术模型(L1椎体),并将其随机分成3组:0.1 g/L FK506组、0.1 g/L MMC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检测用药前后后肢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的变化.术后4周分别行大体标本观察、羟脯氨酸(HPC)含量检测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用药前后各组BBB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K506组存在轻度粘连,MMC组无明显粘连,对照组形成紧密的硬膜外瘢痕粘连.FK506组和 MMC组硬膜外瘢痕中HPC含量、成纤维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MMC组优于FK506组(P<0.05).结论 局部应用FK506可减少椎板切除术后瘢痕形成,有效预防硬膜外粘连,但MMC防粘连效果优于FK506.

    作者:李小磊;颜连启;王静成;孙钰;顾加祥;冯新民;刘振东;蒋朝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有限切开结合双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2005年1月~2010年10月,我科应用有限切开复位结合胫骨近端外侧解剖钢板与后内侧抗滑移小钢板治疗52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潘建宏;惠华;郭永良;高华;梁英林;王争刚;吴超;刘彬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关节镜下双线四点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双线四点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5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双线四点固定治疗.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所有患者于术后6~12周骨折愈合,无骨折再移位及感染发生;术后Lachman实验、前后抽屉试验均呈阴性.Lysholm 评分术后6个月为86~95分,术后12个月90~97分.结论 关节镜下复位、双线四点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疗效确切,适应证广,对关节影响小,临床效果较好.

    作者:翟云雷;于海洋;崔西龙;焦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皮温测定意义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正常情况下切口局部皮温变化规律,为鉴别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有无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68例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各时间段双膝关节皮温的监测并统计分析.结果 获随访60例,时间48~56周.初次全膝置换术后患侧膝关节切口局部皮温升高,双侧皮温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双膝平均皮温差:术后第3天为(2.9±0.9)℃,第6天为(2.7±0.8)℃,第9天为(2.6±0.8)℃,第12天为(2.5±0.7)℃,第4周为(2.3±0.7)℃,第12周为(1.8±0.7)℃,第24周为(1.2±0.6)℃,第36周为(0.5±0.3)℃,第48周为0.0℃.结论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正常情况下患侧膝关节皮温较对侧会升高.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两侧的温差会逐渐降低,至术后36周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周患侧皮温一般恢复正常.若手术区皮温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应引起重视,需进一步检查以排除感染的可能.

    作者:叶奕;庞清江;张建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不同入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目的 比较不同入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将5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根据椎管骨块占位程度分为前入路组(23例)和后入路组(35例).分别行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对两种方法 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植骨融合时间、脊柱矫正角度丢失度数、Cobb角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5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前入路组分别为(205.7±30.1)min、(1 030±110.5)ml、(650.0±42.5)ml,后入路组分别为 (110.4±25.8)min、(460.8±40.3)ml、(180.8±76.3)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两组A级均有1例无恢复,余均有1~2级的恢复.植骨融合时间:前入路组为(3.4±1.3)个月,后入路组为(4.8±1.1)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矫正角度丢失度数:前入路组为2.0°±1.0°,后入路组为5.0°±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两组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手术方式应根据骨折类型、部位及椎管受压程度,严格掌握适应证,采用前入路或后入路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余润泽;孙良业;章杰斌;喻德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