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改良的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

陈红卫;赵钢生;张根福;潘俊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的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6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行改良的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4周.无切口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和骨折再移位,无腓总神经损伤.1例后外侧粉碎骨折脱位者,行走后疼痛和活动受限,其余均达解剖复位.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价:优10例,良5例,可1例.结论 改良的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

    2008年11月~2010年11月,笔者应用钛制弹性髓内钉(titanium elastic nails,TEN)固定治疗36例股骨干骨折患儿,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6例,男27例,女9例,年龄4~13岁.骨折部位:中上段10例,中段22例,下段4例.骨折AO分型:32-D/7型31例,32-D/6型5例.均为新鲜骨折,闭合骨折29例、开放骨折7例.合并伤:多发骨折2例,颅脑损伤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 h~3 d.

    作者:张朝凯;丁晶;李迎辉;吴明贵;张跃华;刘庆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改良的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

    目的 探讨改良的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6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行改良的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4周.无切口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和骨折再移位,无腓总神经损伤.1例后外侧粉碎骨折脱位者,行走后疼痛和活动受限,其余均达解剖复位.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价:优10例,良5例,可1例.结论 改良的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红卫;赵钢生;张根福;潘俊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肱骨中下段骨折的研究进展

    肱骨中下段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致伤外力多为间接暴力或扭转暴力.因肱骨中下段解剖形状特殊,承受不同方向的应力导致骨折类型多样化,骨折线常累及干骺端,治疗较棘手.随着骨折治疗BO原则及微创理念的提出和各种内、外固定技术的发展,肱骨中下段骨折的治疗有所改进.笔者就近年来该类骨折的相关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作者:朱昌荣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带锁髓内钉辅以锁定钢板加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钢板固定术后骨不连

    目的 评价带锁髓内钉辅以锁定钢板加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钢板固定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3例股骨干骨折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不愈合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钉辅助侧方锁定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治疗.结果 33例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结论 采用带锁髓内钉辅以锁定钢板加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钢板固定术后骨不连,固定稳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术后膝关节可早期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张宁;董桂贤;李煜;尚红涛;刘玉民;于桂泳;李明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寰枕后膜解剖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寰枕后膜的解剖结构特点及其与椎动脉的解剖结构关系,探讨寰枕后膜挛缩对椎动脉供血不足的可能解剖学机制.方法 观察10具头颈部标本寰枕后膜的形态及其椎动脉第3段的解剖关系.结果 寰枕后膜与椎动脉第3段解剖关系紧密,在椎动脉行于寰椎椎动脉沟内时覆盖其上,双侧椎动脉在离开椎动脉沟进入枕骨大孔入颅时行走于寰枕后膜内,寰枕后膜对其有明显限制作用.结论 寰枕后膜对该段椎动脉有明显的限制固定作用,寰枕后膜病变、头颈部旋转运动时有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解剖学基础,但需要更多解剖观察、实验验证及影像学支持.

    作者:文朝;潘会琴;古安武;熊卜贵;尚如国;曾云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在腰椎不稳的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 经后外侧小切口单侧椎弓根固定加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治疗73例腰椎不稳患者.采用JOA评分、观测影像学改变及植骨融合率评价疗效,并对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7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6~38个月.JOA评分:术前为(10.24±3.68)分,术后3个月为(20.18±3.89)分、术后2年为(20.83±4.0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29例,良22例,中17例,差5例,优良率为69.9%.椎间隙高度:术前为(5.83±1.71)mm,术后3个月为(9.45±1.36)mm、术后2年为(8.96±1.28)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3个月、2年的节段活动度、矢状滑移距离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率为87%.结论 单侧椎弓根固定加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能够恢复脊柱的稳定性,重建腰椎生理前凸,并能改善腰椎生物力学环境及恢复椎间隙高度.年龄<60岁、病程<24个月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许勇;刘桂秀;胡涛;周荣华;陈绍站;邵泽豹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L型镶嵌式骨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开放骨折

    目的 评价L型镶嵌式骨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开放骨折的方法 及临床疗效.方法 28例胫腓骨开放骨折患者急诊采用清创、骨折复位、L型镶嵌式骨外固定器固定治疗.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12个月.发生间隙性钉道感染3例9孔,经针对性治疗后治愈.无深部感染及螺纹钉松动.骨折无延迟愈合及畸形愈合.膝、踝关节活动良好.结论 L型镶嵌式骨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开放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等优点,是一种良好的、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固定方法.患者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陈校明;刘忠;唐新桥;梁培雄;张湘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疾患

    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科对15例寰枢椎疾患者采取经寰椎、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本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7~58岁.齿状突骨折8例,创伤性寰枢关节不稳7例.1.2 治疗方法 全身麻醉.患者俯卧位,在颅骨牵引下石膏床上手术.做枕颈部后正中纵切口,切开项韧带,由中线分开枕下小肌群,显露出寰椎后弓和枢椎棘突、椎板、关节突关节.将C2神经根和静脉丛挑起,显露出枢椎椎弓峡部上面,在枢椎下关节突中心点选定穿刺点,钻磨出1个洞,细手锥由此沿枢椎椎弓根钻入,攻丝后拧入椎弓根螺钉.沿寰椎后弓下缘向外探及寰椎椎弓根和侧块,在后弓后面对应侧块中心点的部位选择进钉点,钻磨出孔洞,尖手锥由此经寰椎椎弓根向侧块中心钻入,侧位透视证实手锥的走行满意.拔出手锥,椎弓根螺钉拧入寰椎.将两孔固定板弯成合适的曲度,分别连接寰、枢椎弓根螺钉的尾部螺杆.用螺母将板和螺钉锁定.将寰椎后弓、枢椎椎板和棘突磨糙,髂棘处开窗掏取约20 g松质骨,剪成颗粒状,置于寰枢椎磨糙表面,压实,缝合枕下小肌群、项韧带、皮下筋膜和皮肤.切口深部置硅胶引流管,皮肤另切口引出,接负压球.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术后第3天下床活动,佩戴颈托半个月.

    作者:何建荣;杨砚伟;杨捷;张立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三踝骨折手术31例体会

    2006年3月~2010年6月,我院采用腓骨外侧入路复位后踝并自前向后螺钉置入固定,以外踝→后踝→内踝固定顺序手术治疗三踝骨折31例,效果满意.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龄22~66(27±4.5)岁.左侧12例,右侧19例.骨折按Lan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19例,旋前外旋型7例,旋前外展型5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 h~12 d.

    作者:曲广宇;朱金强;范宝平;杨文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跟骨牵引闭合复位联合经皮锁定加压钢板治疗A型胫骨远端骨折

    2007年5月~2011年4月,笔者应用跟骨牵引闭合复位后,经皮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36例A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取得良好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19~68岁.均为闭合骨折.其中合并腓骨骨折17例.AO分型:A1型13例,A2型9例,A3型14例.伤后至手术时间4~13 d.1.2 治疗方法患者先行跟骨牵引5~10 d,抬高患肢,予以20%甘露醇消肿治疗.复查X线片,根据复查情况调整牵引力线角度.连续硬膜外麻醉.牵引下闭合复位,C臂机透视下调整力线,以复位钳辅助复位.

    作者:王泉;刘玉民;董桂贤;刘斌;尚红涛;肖春来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作为血管生成肽的一种,能调节血管生成和血管通透性,以往仅认为VEGF能通过改善微循环间接地起到神经保护作用.近年来,大量实验研究[1]证明,VEGF是一种独立的神经保护因子,可直接促进损伤的神经组织再生和修复,直接作用于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保护其生长、存活,促进轴突再生,刺激雪旺细胞延伸、增殖,并可分化出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后VEGF还可以抑制细胞凋亡、阻止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损害.正因如此,它在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急慢性缺血性神经病变、神经退行性病变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就VEGF及其受体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和神经系统的联系作一综述.

    作者:何永志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蛋壳技术联合多椎板切除治疗成人先天性脊柱畸形

    目的 探讨蛋壳技术联合多椎板切除治疗成人先天性脊柱畸形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3例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均采用后正中切口,通过蛋壳技术去除椎体松质骨使原发弯顶椎变为空壳样,顶椎相邻节段椎板全切除,应用平移、去旋转结合凸侧加压、凹侧撑开钉棒系统内固定矫正,同时行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脊柱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结果 13例共切除36个节段椎板;行蛋壳技术的椎体共16个;融合节段8~15个.手术用时230~430 (305.4±62) min;术中出血量1 800~3 900 ml (2 646±651) ml.1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8~82 (43.5±7.6) 个月.末次随访时,脊柱主弯侧凸矫正率为49.2%,后凸矫正率为48.8%.未发现螺钉断裂、松动,无断棒现象.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在末次随访时主诉有轻度腰背痛,1例随访71个月时出现相邻融合节段腰椎弓峡部裂.结论 蛋壳技术联合多椎板切除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成人先天性脊柱畸形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汤育森;丁真奇;林坤山;何明长;刘晖;林达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效果.方法 对16例(20髋)AS患者行THA治疗.采用Harris评分对术前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16例均获随访,时间3~8年,至末次随访时,患者髋关节屈伸、内外旋、收展总活动度由术前的0°~95°提高到89°~215°.根据Harris评分:术前为7~63(30±3.5)分,术后为63~94(85±2.8)分,优13例,良5例,差2例.结论 采用THA治疗AS可有效恢复关节功能,明显缓解髋关节疼痛,临床效果较好.

    作者:伏海平;黄晓东;刘华兴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椎弓根钉加Cage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

    2005年1月~2011年3月,我们采用椎板减压复位经椎弓根内固定并椎体间融合治疗2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30~69岁.病变部位:L4~5滑脱16例,L5~S1滑脱4例.滑脱程度按Meyerding法[1]分级:Ⅰ度6例,Ⅱ度10例,Ⅲ度4例.患者术前均经非手术治疗6个月以上.症状体征:持续性腰腿痛、下肢放射痛或麻木14例,间隙性跛行17例,会阴部麻木或大小便功能障碍9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4例.过伸、过屈位X线检查均显示腰椎失稳滑移.CT、MRI示滑脱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椎间小关节增生内聚,伴有椎管狭窄、黄韧带增厚钙化.

    作者:桑建新;吴强;秦本刚;刘世兴;宋朝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皮温测定意义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正常情况下切口局部皮温变化规律,为鉴别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有无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68例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各时间段双膝关节皮温的监测并统计分析.结果 获随访60例,时间48~56周.初次全膝置换术后患侧膝关节切口局部皮温升高,双侧皮温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双膝平均皮温差:术后第3天为(2.9±0.9)℃,第6天为(2.7±0.8)℃,第9天为(2.6±0.8)℃,第12天为(2.5±0.7)℃,第4周为(2.3±0.7)℃,第12周为(1.8±0.7)℃,第24周为(1.2±0.6)℃,第36周为(0.5±0.3)℃,第48周为0.0℃.结论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正常情况下患侧膝关节皮温较对侧会升高.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两侧的温差会逐渐降低,至术后36周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周患侧皮温一般恢复正常.若手术区皮温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应引起重视,需进一步检查以排除感染的可能.

    作者:叶奕;庞清江;张建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钢缆螺钉及钢缆针在髌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钢缆螺钉及钢缆针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2例髌骨骨折患者应用钢缆螺钉及钢缆针治疗.结果 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4个月~2年.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8~12周.无骨折块移位、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出现,无钢缆或克氏针突出于皮下刺激皮肤等并发症发生.按Bostman标准评定疗效:优秀23例,良好9例.结论 钢缆螺钉及钢缆针治疗髌骨骨折符合生物力学内固定的原则,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可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练,适应范围广,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李强;刘国辉;杨述华;熊家伟;米博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关节镜手术治疗老年性严重退行性髌骨外侧高压症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加清理术治疗老年性严重退行性髌骨外侧高压症的方法 及疗效.方法 对59例髌骨外侧高压合并髌股关节软骨退变严重的老年患者行关节镜下清理术的同时用射频刀松解外侧支持带.45例切开外侧支持带纤维,不切断股外侧肌(有限松解组);14例切开外侧支持带纤维并切断股外侧肌(完全松解组).分别观察术后1、2年疼痛及上下楼改变情况和患者术后2年主观满意情况,术后股四头肌肌力恢复时间,手术前及手术后1、2年的Lysholm 评分.结果 59例患者症状均改善,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64.2分±6.5分,术后2年提高到平均82.8分±4.6分(P<0.05).有限松解组平均提高18.5分±6.2分,完全松解组平均提高20.3分±8.2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限松解组患者肌力恢复时间为6.5个月,完全松解组肌力恢复时间为9.1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主观满意率为91.5%.结论 对老年患者伴有髌股关节软骨退变严重的髌骨外侧高压症行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加清理术,能有效改善大部分患者的症状,使用外侧支持带有限松解术后恢复较快.

    作者:林建宁;孙笑非;阮狄克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动力加压钢板螺钉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56例体会

    2004年8月~2010年3月,我科采用动力加压钢板螺钉固定治疗56例股骨干骨折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20~62(40±20)岁.上1/3骨折11例,中1/3骨折33例,下1/3骨折1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7(5±2)d.

    作者:仇仲庭;康亚新;李向东;尹建永;何彩会;王慧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一期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75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均采用一期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其中后路采用AF内固定、前路采用自体肋骨支撑植骨8例,后路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前路采用自体肋骨支撑植骨40例,后路用钉棒系统固定、前路采用钛网植骨27例.结果 手术时间150~270 min;术中失血量750~2 100 ml.术中无大血管、硬脊膜损伤.术后并发症:前路切口感染1例,脊神经根激惹1例,交感神经激惹1例,均在3个月内恢复.75例均获随访,时间20~60个月.植骨融合率:术后6个月为91.5%,术后1年为100%.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B级6例均恢复至D级,C、D级37例均恢复至E级.两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括约肌功能均得到一定程度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核病灶无复发.结论 术前经过充分准备,以规范的全身抗结核治疗(化疗)为基础,加强营养支持治疗,采用后路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郝敬旺;王坤正;杨吉春;田军;上朝江;黄冠军;何立锋;王林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创伤后膝僵硬畸形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对创伤后膝僵硬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3例创伤后膝僵硬畸形患者采用TKA手术治疗,对比分析手术前后关节活动度范围以及膝关节HSS评分变化.结果 1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个月~3年6个月.HSS评分由术前的27~47(36±3.8)分提高到术后的80~92(86±3)分,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的5°~35°(20±3.5°)提高到术后的85°~100°(90°±5°),术前术后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创伤后膝僵硬畸形采取TKA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缓解症状,恢复功能,疗效满意.

    作者:吴慧敏;文勇;唐华;刘治;熊志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