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缺损

袁景

关键词:腓肠神经, 外科皮瓣, 足损伤, 踝损伤, 软组织缺损
摘要:2004年11月~2011年4月,我院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胫前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28例,取得满意疗效.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28例,男21例,女7例,年龄21~59(36±23)岁.其中小腿中下段开放骨折并软组织缺损11例,踝部软组织缺损5例,足跟皮肤撕脱4例,足背撕脱伤后软组织缺损4例,合并慢性骨髓炎、骨坏死2例,Ⅱ型糖尿病胫前皮肤溃疡2例.2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关节及肌腱外露,其中19例合并骨折行内固定手术.皮肤缺损面积为6 cm×5 cm~19 cm×12 cm.1.2 术前计划根据个体化的原则,受伤8 h以内新鲜无污染或轻度污染缺损清创后争取急诊一期修复[1];合并感染和软组织坏死严重的患者,术前应用敏感的抗生素和反复扩创,待全身情况和局部创面得到有效控制后再实施手术.术前常规行下肢多普勒血管探测检查,了解下肢血管情况,确定穿支动脉穿出点及皮瓣旋转点的位置.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定制人工假体置换治疗股骨近端骨肿瘤

    目的 评价定制人工假体置换治疗股骨近端骨肿瘤的疗效.方法 对股骨近端骨肿瘤30例行瘤段切除、定制人工假体置换治疗.其中21例行加长柄双动性股骨头置换,9例行加长柄全髋置换.术后6个月功能评价采用MSTS 93评分.结果 30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无感染、假体松动、假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MSTS 93评分平均为(26.0±2.14)分;肢体功能:优15例,良12例,中3例,优良率为90%.2例于术后13、15个月死亡.结论 定制人工假体置换是治疗股骨近端骨肿瘤的有效方法,术后髋关节功能良好.

    作者:陈飚;王全;赵春和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早期后路椎管减压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脱位

    目的 探讨早期后路椎管减压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1例中上胸椎骨折脱位患者49椎采用早期后路椎管减压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固定节段4~6节.患者均在72 h内手术.结果 41例均获随访,时间12~46(28±2)个月.脊髓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A级6例恢复至B级4例,2例无恢复;B级10例恢复至C级6例、D级3例、1例无恢复;C级15例恢复至D级9例、E级2例,4例无恢复;D级6例恢复至E级3例,3例无恢复;E级4例仍为E级.椎体前缘高度:术前为35.36%±7.48%,术后纠正到91.48%±2.15%,末次随访时为90.56%±1.63%;Cobb角:术前为37°±8°,术后及末次随访为-4°±2°.骨折脱位完全复位,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末次随访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 早期后路椎管减压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急性中上胸椎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能达到椎体早期复位和脊髓减压目的,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作者:贺仕雄;韩毅;蔡力;姚国荣;吴大鹏;田宏宇;冯枭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手术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

    2006年1月~2010年10月,我科对25足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本组23例(25足),男18例(20足),女5例(5足),年龄18~40岁.左足13例,右足8例,双足2例.全部为闭合性骨折.骨折按Sander分型:Ⅱ型4足,Ⅲ型16足,Ⅳ型5足,其中骨缺损4足.合并伤:骨盆骨折4例,脊柱骨折5例,胫骨骨折3例,股骨骨折3例.1.2 治疗方法先采用手法复位,石膏绷带临时固定,并抬高患肢,7~14 d待局部水肿明显消退时再行手术治疗[1].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麻,患者取健侧卧位.跟骨外侧入路,L形切口为足底和足背皮肤交界线处进入,切口呈弧形拐弯手术切口长度约12 cm,恢复Bhler角、Gissane角,跟骨的高度及宽度,距下关节面和跟骰关节面,术中摄跟骨侧、轴位X线片,确定复位情况,并植入跟骨解剖钢板;对粉碎性骨折严重伴缺损者均采用自体髂骨植骨.放置引流条,关闭切口,加压包扎,石膏外固定.术后患肢抬高,脱水消肿.

    作者:张鸿雁;韩树铭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

    目的 探讨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方法 及疗效.方法 对36例髋臼发育不良患者(43髋)行手术治疗,通过髋臼周围截骨、旋转髋臼向前外侧移位恢复髋臼的正确位置,并增加髋臼覆盖面.结果 36例均获随访,时间 6个月~3年.术后髋痛、跛行完全消失或有明显改善,髋关节活动范围基本正常.CE角和Sharp角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髋臼周围截骨术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恢复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点,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华;王云清;魏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手术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 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手术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胸腰椎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67例,对并发症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处理.结果 67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者28例(41.8%)共40例次,依次为术后腹胀25例(62.5%),神经根症状5例(12.5%),术中大出血4例(10%),胸膜破裂、气胸2例(5%),下肢深静脉血栓、脑脊液漏、膈肌痉挛、脊髓损伤加重各1例(各2.5%)等,除1例脊髓损伤恶化,其余并发症均获得良好转归.结论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手术并发症主要与手术入路和术中操作不当有关.

    作者:陈晓东;林建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尺骨鹰嘴截骨与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固定治疗肱骨髁间C型骨折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入路(尺骨鹰嘴入路与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42例成人肱骨髁间C型骨折患者,20例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22例采用肘后肱三头肌形瓣入路,均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术后行功能锻炼.结果 42例均获随访,时间8~48(29±3.5)个月.根据改良的Cassebaum评分系统评定肘关节功能.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组:优14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0%(18/20);肘后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组:优15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0.9%(20/22).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尺骨鹰嘴入路与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配合早期主、被动功能锻炼,多数患者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永刚;童伟;王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Colles骨折的手法治疗

    1995年6月~2010年6月,笔者采用手法复位治疗Colles骨折369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69例,男147例,女222例,年龄5~93岁.骨折按Fernanez分型:Ⅰ型59例,Ⅱ型64例,Ⅲ型176例,Ⅳ型45例,Ⅴ型25例.受伤到治疗时间20 min~21 d.1.2 治疗方法 局麻.助手握住患肢肘上方反牵引,术者两手拇指并列压住骨折远端背侧.充分牵引后将远端旋前,顺前臂纵轴方向骤然猛抖,同时迅速向尺偏掌倾.在缺乏助手时,亦可采用手掌向上或向下一人整复法.复位成功时,可见骨折远端向桡背侧移位畸形明显矫正,患者疼痛减轻.摄片证实,用超腕小夹板或石膏夹板固定患腕于掌倾尺偏位,2周后改用外固定于腕关节中立位.4周后拆除外固定物,摄片复查,达到临床愈合标准者,不再固定,积极活动腕关节.

    作者:陈彦文;陈彦军;徐洪海;吴宝华;朱超;黄瑛;杨丽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选择

    目的 评价选择性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 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42例.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Oswestry功能评分;记录实施内固定治疗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侧凸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结果 42例均获随访,时间8~36个月.Oswestry功能评分:术前为39.25分±10.47分,术后3个月为13.85分±7.73分,末次随访为17.95分±6.18分,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内固定治疗患者侧凸Cobb角术前为21.05°±8.51°,术后3个月为12.13°±4.83°,末次随访时为14.03°±5.2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前凸角:术前为 14.40°±14.72°,术后为26.62°±11.48°,末次随访时为24.27°±11.03°,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目的,依据不同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制定个体化治定方案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症状消退的同时有助于畸形的改善,可不必过分追求侧凸角度的纠正.

    作者:田纪伟;王雷;董双海;赵庆华;夏天;刘铖祎;柳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操作路径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预防骨水泥渗漏的作用

    目的 探讨设计的操作路径方案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预防骨水泥渗漏的作用.方法 对不同时间段收治的292例患者(392椎),分别采用未实施操作路径(实施前组183椎),实施操作路径(实施后组209椎),统计分析两组治疗中出现的骨水泥渗漏变化,并同时对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进行VAS评价.结果 实施前组29椎出现骨水泥渗漏(15.85%),实施后组12椎出现骨水泥渗漏(5.7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AS平均值:术前1 d为7.56分±0.65分,术后3 d为2.12分±0.95分,术后3个月为2.69分±1.16分,与术前1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操作路径方案起到加强医疗管理、规范治疗行为、减少医源性失误作用,能有效降低和预防PKP治疗中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作者:王云清;汪明星;魏东;闫长明;李华;王斌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关节镜下治疗股骨髁撕脱性骨折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股骨髁起点处撕脱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21例交叉韧带股骨髁起点处撕脱性骨折患者在关节镜监控下,了解并处理半月板损伤,再进行骨折复位、空心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结果 21例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完整随访12个月时按Lysholm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优19例,可2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 关节镜治疗股骨髁撕脱性骨折创伤小,疗效好.

    作者:陈平泉;王胜;陈银星;闵重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一期后路手术矫治胸椎及胸腰段脊椎骨折脱位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矫治胸椎及胸腰段脊椎新鲜或陈旧性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对45例胸椎及胸腰段脊椎骨折伴前后、侧方脱位畸形及脊髓损伤患者均一期行后路手术,32例新鲜骨折患者行椎管减压、经伤椎及其相邻上下椎椎弓根置6钉(或5钉)2棒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13例陈旧骨折患者行全脊椎切除、环脊髓减压、复位、人工椎体或钛网复合自体碎骨粒置入并内固定重建术.术后观察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X线摄片复查.结果 45例均获随访,时间1~5年.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A级28例均无恢复,B级9例恢复至C级2例、D级4例、E级3例,C级8例恢复至D级2例、E级6例.影像学检查显示矢状面、冠状面前后及侧方移位程度均明显改善.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对于新鲜或陈旧性胸椎及胸腰段脊椎骨折脱位,均可行后路减压,骨折脱位畸形矫形效果满意.

    作者:唐焕章;徐皓;林松庆;姚晓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

    目的 探讨应用跟骨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98例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102足)采用切开复位跟骨解剖钢板内固定,粉碎严重伴骨缺损及跟距关节面塌陷者,取自体髂骨植骨,恢复后关节面复位,跟骨外侧放置解剖钢板固定.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29个月,骨折均愈合.有2例拔出橡皮片引流后皮下渗液,经换药3周后愈合;1例伤口皮缘浅层坏死,换药4周后愈合.Bhler角和Gissane角术前分别为-5°~25 °和151°~182°,术后分别为25°~41°和97°~138°.根据Maryland et al评分系统评定:优56足,良34足,可12足,优良率为88.24%.结论采用切开复位跟骨解剖钢板内固定必要时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疗效满意.

    作者:鲍涛;吴皓;卢小斌;赵建利;余伟民;李杨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女,80岁,摔倒致左髋部疼痛、活动受限3 h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左下肢轻度外旋畸形,左髋部无皮下瘀血、青紫,无皮肤破溃,左下肢无明显肿胀,左髋部局部有压痛及轴向叩击痛,左髋关节活动受限,左下肢短缩约1 cm,左足背动脉搏动清晰,足趾屈伸正常.X线片示:左侧股骨颈骨折(头下型).患者既往无溃疡病史.入院后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左侧股骨颈头下型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程顺利.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静脉血栓,同时给予支持、对症治疗.患者于术后第5天突然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并出现呕血及黑便,大便隐血试验(+).急诊行纤维胃镜检查,胃底部可见溃疡,周围黏膜充血水肿,可见新鲜渗血,量较多.诊断:应激性溃疡.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包括:输血、输液、抗休克,使用止血药、抗酸剂、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等综合治疗,病情逐渐稳定.术后2周大便正常,治愈出院.

    作者:王彦杰;郑秉学;王世刚;张国仓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脊柱转移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PKP治疗脊柱转移肿瘤36例,共60个椎体.单个椎体注射骨水泥2.5~6(3.5±0.5) ml.术后行X线等影像学检查并评估临床效果.结果 术后患者症状均减轻,其中1 h止痛5例,12 h后止痛22例,24 h后止痛9例.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无严重并发症发生.VAS 评分由术前平均81分±3分降至术后平均20分±2分.随访3~41 (28.5±0.8) 个月,随访期内因肿瘤复发死亡12例;无PKP注射部位复发疼痛的病例.结论 PKP治疗脊柱转移肿瘤具有微创、迅捷、止痛效果满意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飞;黄彰;王双利;江华;潘政军;谢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锁骨钩钢板固定术术后功能障碍分析及改良建议

    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科手术治疗18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其中12例术后存在肩关节功能障碍,笔者对术后肩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原因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并对锁骨钩钢板的改良提出建议.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本组18例, 男12例,女6例, 年龄16~58岁.按Tossy分型[1]:Ⅱ型3例,Ⅲ型15例.新鲜损伤15例, 陈旧损伤3例.新鲜损伤者受伤至手术时间2~7 d,陈旧性损伤者均<3个月.1.2 手术方法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肩锁骨远端弧形切口,显露肩锁关节及锁骨远端.将钩钢板尖部预弯后插入肩峰下, 通过杠杆作用复位肩锁关节脱位.用有齿钳钳夹钢板近端使其与锁骨紧贴,观察复位满意后,钢板体部用螺钉与锁骨固定.术后三角巾悬吊3~4周.所有病例均未行关节囊及肩锁韧带修补.

    作者:韩靖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35例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治疗体会

    2004年1月~2010年3月,我院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35例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取得较好疗效.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本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17~58岁.采用Lauge-Hamen分型:18例为旋前外展型,12例为旋前外旋型,5例为旋后外旋型.1.2 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均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3~13 d踝部肿胀消退后手术,开放性骨折脱位经清创后无感染征象再择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取踝关节后外侧入路,暴露后踝及外踝骨折块;外踝或腓骨下端骨折用重建钢板或解剖钢板及螺钉固定(如后踝骨折需要复位固定,则同一切口显露,用1~2枚4.5 mm空心拉力螺钉).再取踝关节内侧入路显露内踝骨折,复位后选用空心螺钉或钢板固定,不常规显露或者修补三角韧带.复位钳下将下胫腓联合复位,自腓骨向胫骨拧入1枚皮质骨螺钉,螺钉的位置在踝关节水平的2~3 cm处,由后向前倾斜20°~30°,固定3层骨皮质,拧螺钉时保持患足背伸5°.术后不用外固定.术后即行踝关节跖屈背伸练习,3个月后下地负重前一定要取出固定下胫腓关节的螺钉.

    作者:鲁建作;王大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兔髓核内注射TGF-β1对退变软骨终板组织形态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兔髓核内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椎间失稳后软骨终板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选6月龄日本大耳白兔36只,体重 (2.5±0.2)k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预防组(18只)、对照组(18只).全部实验动物均通过分离骶棘肌、切断L5~6、L6~7棘上、棘间韧带、关节囊及两侧关节突关节后外1/2,造成L5~6、L6~7椎间失稳模型.预防组动物在完成椎间失稳手术后立即经侧后方入路显露L5~6、L6~7椎间盘,髓核内注射规格为0.01 mg/ml TGF-β1 25~30μl.于术后第3、6个月分别对两组白兔各取8只采集其软骨终板组织,进行HE染色及Mankin评分,并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第3、6个月,预防组较对照组软骨终板软骨细胞分布均匀,潮线清晰;Mankin评分降低(P<0.05).结论 兔髓核内注射TGF-β1对椎间失稳后软骨终板退变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作者:马骁;杨学军;霍洪军;刘成;卡索;秦晓勇;张芸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肩胛盂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肩胛盂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12例肩胛盂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螺钉和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6~11周.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外展60°~170°(135°±5.6°).根据Herscvici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2例,良8例,可2例.结论手术治疗肩胛盂骨折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华炯;黄伟杰;王伟;韦民;李展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Gamma-3髓内钉微创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Gamma-3髓内钉微创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12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闭合复位、Gamma-3髓内钉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120例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时间3~6个月.患髋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31例,良71 例,中18例,差0 例,优良率为85%.未发生股骨干骨折、拉力螺钉切割出股骨头、髋内翻畸形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采用Gamma-3髓内钉微创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低,创伤小,疗效好.

    作者:陈一心;王骏飞;郑新;朱轶;熊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锁定钢板和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骨折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和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8例股骨转子骨折患者随机分为锁定钢板组(44例)和动力髋螺钉组(44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动力髋螺钉组比较,锁定钢板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动力髋螺钉组比较,锁定钢板组优良率高,愈合时间有所减少,内固定断裂松动、股骨头切割、肢体短缩、髋内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定钢板和动力髋螺钉均为股骨转子骨折的有效治疗方式,但锁定钢板比动力髋螺钉的适用范围更广,临床疗效更好.

    作者:张小林;陈永华;陈小勇;张勇;向胡居;李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