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文;高月平
风哮证是哮病发作期的常见证候类型,风哮的夙根为风邪内伏,分外风与内风,外风多指风伤于肺,内风有脾风、肝风之别,风邪善行、数变,治疗以祛风解痉,降气化痰为法,明辨外风、内风,肺、脾、肝兼顾.
作者:李小娟;刘健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针刺对糖尿病模型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理.方法:取90只Wislar雄性大鼠用链脲佐菌素(STZ)造模,设立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西药对照组、针刺治疗1组、针刺治疗2组.针刺治疗组取肺俞、脾俞、肾俞、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隔日针刺1次;西药对照组每日喂服弥可保.各组均于治疗8、12周取大鼠尾神经制备标本,用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纤维的超微结构.结果:造模8周时,糖尿病模型组大鼠尾神经有髓神经纤维髓鞘结构模糊松散排列紊乱;造模12周时,部分有髓神经纤维发生沃勒变性,轴索出现消失现象,髓鞘板层疏松呈不规则的膜样团块.针刺治疗1组与糖尿病模型组8周比较,上述改变均减轻;针刺治疗2组与糖尿病模型组12周比较上述改变均减轻;西药对照组与针刺治疗2组情况相似,但各治疗组均未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针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针刺对大鼠机体的整体调节作用,从而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周围神经有髓纤维的形态及功能而实现的,且早期治疗效果优于晚期治疗.
作者:逄紫千;谢占峰;阎慧;朱丹;叶玉琴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痔上黏膜环状切除术( PPH)是治疗痔病新的手术方法,具有不破坏肛垫,不损伤肛周皮肤,术后肛门疼痛轻,恢复快,近期疗效满意等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术中、术后并发症.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是术中吻合口出血,术后继发血栓形成伴有剧烈疼痛.通过对113例PPH手术并发症的分析,探讨其原因及预防.
作者:支晨阳;周建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张文泰教授根据中医筋伤学理论,在冯天友老先生脊柱旋转复位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形成独特的治疗方法,即定点旋转提拉法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理论与临床并重,医生与患者协同,动静结合,刚柔相济.
作者:朱东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蛋白尿、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等都是引起肾小球硬化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属中医浊毒之邪.肾小球硬化、肾衰竭时,“虚、湿、痰、浊、瘀、毒”互相交织,互相促进,形成恶性循环的病理机制,是导致肾脏病终末期表现为诸脏俱衰、毒邪突出的病理局面的主要原因.
作者:吕彩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傅青主女科》,首创以色论带,将带下分为白带、青带、黄带、赤带、黑带.强调带下的产生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治疗带下关键在于疏肝、扶脾、补肾,创立了行之有效的方药,体现了治病求本的思想.
作者:张慧;王金先;陈立怀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中医学上,由于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其成书是与当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密切相关的,内容不乏“整体”“运动”“辨证”等哲学观点,在《黄帝内经》“阴阳”“五行”“气”等中医理论学说中,到处闪烁着哲学的光芒.
作者:王金先;张慧;崔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耳廓通过经络理论及神经分布等反应机体病变部位,从部分反映整体.观察耳廓变色、变形、丘疹、脱屑和血管充盈等变化,结合病史、理化检查,能辅助诊断疾病.耳廓望诊是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疾病的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作为全息医学的一个重要辅助诊断手法,应该在临床上得到重视并发展.
作者:刘晓铭;仲远明;王茵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肺纤维化大鼠模型血清PDGF及TGF-β1含量的影响.方法:将96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强的松组(C组)和银杏叶提取物干预组(D组),每组各24只,除A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博莱霉素复制大鼠肺纤维化模型,造模第2天起,D组用银杏叶提取物灌胃,C组用强的松混悬液灌胃,A、B组用生理盐水灌胃.每组分别于造模后第7、14、28天随机取8只大鼠,麻醉后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PDGF及TGF-β1的含量.结果:与A组相比,B组PDGF含量在各时间点均显著增加(P<0.01),C组、D组在各时间点上PDGF的含量比A组明显增加(P<0.01),但显著低于B组(P<0.01);与A组比较,B组在3个时间点TGF-β1含量均显著增高(P<0.01),C组、D组在各时间点上TGF-β1的含量比A组明显增加(P<0.01),但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能够有效抑制实验性肺纤维化大鼠血清PDGF和TGF-β1的表达,对肺纤维化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作者:丁明桥;许朝霞;陈瑞;王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的脑风、头风范畴,其患病率在我国为985.2/10万,国际调整率为762.5/10万,男女比例约为1:4.本病发病率较高,疼痛剧烈,迁延难愈,且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与工作,经笔者多年临床观察,发现透刺法对治疗偏头痛具有显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广里;王晓涛;全松浩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降黄合剂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4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降黄合剂(药由茵陈、大黄、丹参、赤芍等组成),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疗程为1个月,观察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肝功生化指标、血清内毒素等指标.结果: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恢复肝功能、降低血清内毒素指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降黄合剂治疗高胆红素血症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恢复肝功能、降低血清内毒素.
作者:解新科;张峰;常占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近代名医张锡纯对喘证的治疗颇具特色,在精研药性的基础上善用药对,常见到寒药与热药同用,补药与攻药兼施,升药与降药相配,发散药与收敛药共伍,润药与燥药并存.其特色在于使药性、气机平衡,无过于偏.研究药对配伍对于继承和发扬其治喘用药经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郑彩慧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耳针治疗脑卒中后头痛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2009年6月-2010年8月住院的42例脑梗死恢复期伴头痛症状的患者进行临床随机分组研究,对照组21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2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耳针(选取内分泌、神门、额颞顶区、肝、皮质下、交感6处耳穴区)治疗,用视觉模拟评级法(VAS)观察2组实验前后受试者疼痛程度.结果:耳针治疗脑卒中后头痛症状可明显减少或减轻发作次数、发作程度以及患者对疼痛的感受,无不良反应,且费用低廉,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耳针治疗脑卒中后头痛症状疗效肯定.
作者:周夏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中药马齿苋合剂治疗郁积性皮炎的疗效.方法:将50例郁积性皮炎患者应用马齿苋合剂湿敷外洗患处,7d为1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效果.结果:痊愈34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2%.结论:马齿苋合剂治疗郁积性皮炎有明显疗效.
作者:杨杰;秦录;任翠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鸡血藤、桂枝、川芎、当归等)内服,外用中药泡洗双足,对照组单纯西药常规治疗.结果:2组治疗后腓总神经、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对照组为69%,2组比较(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肯定.
作者:赵建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宁心复脉汤治疗冠心病(气阴两虚)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以宁心复脉汤(太子参、麦冬、丹参、石菖蒲等药)治疗,对照组予以步长稳心颗粒治疗.结果:在证候改善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76.7%(P<0.05);在抗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80.0%,对照组66.7%(P <0.05).结论:宁心复脉汤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气阴两虚证效果明显,且未见不良反应.
作者:于红霞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葶苈定喘汤加减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9例选用葶苈定喘汤加减(药用葶苈子、炙麻黄、杏仁、苏子、款冬花等)治疗,对照组39例采用单纯西药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16例,显效17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9%;对照组基本治愈11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葶苈定喘汤加减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具有良好的化痰平喘作用,疗效显著.
作者:蒋建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身材矮小患儿(尤其是不明原因的身材矮小)门诊量日益增多,叶进主任根据患儿不同的体质,将其分为肾精亏损、脾胃虚弱、肺气亏虚、肝血亏虚、心血不足5型,摸索出一整套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从五脏论治,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于永慧;叶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寻找提高化学合成红景天中的主要成分酪醇(对羟基苯乙醇)收率的实验路线.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并结合实验室所具备的条件,设计了一种化学合成酪醇(对羟基苯乙醇)的方法.以对氨基苯乙醇为起始原料,经过重氮化,水解合成了对羟基苯乙醇.结果:对羟基苯乙醇的总收率达到了75.0%~76.6%(以对氨基苯乙醇计算).结论:此反应路线与报道的其他合成路线相比提高了酪醇(对羟基苯乙醇)的总收率.
作者:许大艳;康馨元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缪希雍,明末著名的中医临床学家,《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和《神农本草经疏》为其代表作.缪氏无论在用药上、还是在辨证论治上都有其独到见解;同时,临证特别注重诊法的应用:善于观察,见微知著;屏弃偏见,注重问诊;精通脉理,善于观察;切磋心得,协力诊治.在临床实践中灵活应用四诊,综合分析,善于变通.
作者:赵瑞占;安国辉;董淑兰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