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几种常见中药的真伪鉴别

刘正端;陈亚娟;王璐

关键词:白术, 防已, 附片, 皂角刺, 伪品, 鉴别
摘要:近年来,中药以假充真现象时有发生,笔者就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几种以假充真的中药,鉴别如下,供同道参考.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足部牵引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膝骨性关节炎43例

    目的 观察足部牵引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利用足部牵引锻炼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结果 治愈30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8%.结论 足部牵引锻炼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仍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肝性脑病中医药研究概况

    中医学认为,肝性脑病病因为感受湿热外邪或饮食不节或染蛊惑疫病等.多数医者认为本病是由于病程迁延日久难愈,而致气血亏虚,阴阳失调,气机逆乱,甚至阴竭阳脱,邪扰心营,瘀热痰湿蒙闭心窍而致.运用中医辨证论治,采用专方专用、经验方应用等治法,对肝性脑病疗效显著.

    作者:涂燕云;张金良;耿高璞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Ⅰ期根治术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80例

    目的 观察和评估肛门直肠周围脓肿I期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急性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病例分成I期根治性手术组(治疗组)和单纯切开排脓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随访术后1年内的脓肿复发和肛瘘发生情况,评价I期根治性手术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术后形成肛瘘需再次手术者1例,对照组27例,两组比较(P<0.01);治疗组术后1年内复发者1例,对照组8例,两组比较(P<0.01).结论 Ⅰ期根治术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较单纯切开引流术存在明显的优越性,能明显降低术后脓肿的复发率和肛瘘的发生率,降低了再次手术的机率.

    作者:房翔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综合治疗继发性肛周湿疹60例临床观察

    我们于2004年10月~2008年7月,对120例因肛门部疾病引起的肛周湿疹病人分组采用药物、手术综合治疗(B组)及单纯药物治疗(A组)两种方法,进行疗效观察,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李振;张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中药外敷治疗小儿消化不良60例

    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外敷治疗小儿消化不良60例,收到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60例,均为我院门诊患儿,男32例,女28例,年龄3个月~11岁,以2~5岁较多;

    作者:王俊岭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辨治探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机,是本虚标实.标实是指外邪、痰饮、瘀血,见急性加重期,三者是主要的诱发和加重因素;本虚是指肺、脾、肾三脏亏虚,见缓解期,三脏功能虚弱是主要病机变化.治疗应谨守病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而且要衷中参西.

    作者:李宗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透析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长期的患病和治疗对透析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生存质量逐渐成为综合评价透析治疗的可靠指标.在临床上,医护人员应首先了解个体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再有针对性地制定医疗和护理措施,以便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高伟;张凡珍;马骏;张法荣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综合调理预防痛风

    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1-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逐渐成为与现代经济发展和饮食结构有密切关系的常见病、多发病.

    作者:孙小钧;王春凤;马羚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镰仓时期的日本医学

    镰仓时代,中国南宋版医书大规模传入日本,原有的唐医书和新渡来的宋版医书共存,导致日本镰仓时代唐代医学和宋元医学并行,成为当时日本医学的特点.此外,日本医家在吸收、学习中医学理论与医疗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努力结合日本实际,总结和发展富有日本特点的医疗经验,因此,镰仓时期开始医学日本化趋势日益明显,日本医家个人的著作逐渐增多.

    作者:杨晶鑫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中医药治疗疣状胃炎的体会与思考

    疣状胃炎是一种在内镜下有特征性改变的胃黏膜病变,属于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按其临床表现可归入胃脘痛、胃胀等范畴,且多为虚实夹杂之证.中医药对疣状胃炎的治疗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作者:金振宇;徐进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针药合治肩周炎60例

    目的 探讨针刺与中药联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手三阳经穴为主局部取穴,选取压痛点附近穴位或自觉痛点附近处穴位,配合远端针刺条口透承山、肩陵泉等经验穴和眼针上焦区等,辅以驱风散寒,益气活血,助阳利湿,扶正通络之中药汤剂,并根据临床辨证酌情加减.结果 本组60例中,经治1~3疗程后,痊愈38例,有效19例,无效3例.结论 局部取穴及远端经验穴和眼针上焦区等,配以驱风散寒,活血利湿,扶正通络之方剂,是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鞠耀东;鞠诣然;陈崇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情志护理在家庭临终关怀中的应用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存质量需求的提高日益受到重视,因此护理工作在家庭临终关怀(特别是癌症病人的临终关怀)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浅谈如下.

    作者:叶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结核性胸膜炎33例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西药配合十枣汤治疗.结果 33例均先经2H3R3E3Z3/4H3R3方案强化治疗2个月,胸水吸收不明显,在继续西药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加用十枣汤,1个月后胸水明显吸收,停用十枣汤,继续化疗,3个月后痊愈.结论 难治性结核性胸膜炎在单纯西药治疗效果不显时,加服十枣汤,可以促进胸水吸收,从而提高治愈率.

    作者:王玉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论基因与体质的相关性

    现代研究证明,人类基因多态性在阐明人体对疾病毒物的易感性与耐受性、疾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性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以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为核心的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体体质与疾病的关系.深入了解基因与体质的相关性,将基因研究引入中医体质研究,必将把中医体质研究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着重在基因与体质的形成、体质类型的多样性、体质治疗学以及体质量表等方面论述基因与体质的相关性,为基因与体质相关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孙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生脉强心汤治疗慢性心衰40例

    目的 观察生脉强心汤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生脉强心汤治疗.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2.5%,对照组为55%,两组比较(P<0.05).结论 生脉强心汤治疗慢性心衰有较好疗效.

    作者:李克忠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辨证论治慢性咽炎之体会

    慢性咽炎为临床常见疾病,病因病机为邪、虚、瘀三邪交杂,以致气机不利,气滞血瘀,痰凝火郁,发而为病.从热毒郁积证、肺肾阴虚证、肺脾气虚证、风邪侵袭证、痰瘀互结证、肝气郁结证、胃阴虚证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岑怡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老年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老年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服用复方丹参滴丸,10粒/次,3次/d;对照组30例,服用消心痛,10 mg/次,3次/d,疗程均为8周.观察患者用药后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情况.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缓解总有效率达93.3%,对照组73.3%,两组比较(P<0.05);治疗组心电图好转总有效率70.0%,对照组53.3%,两组比较(P<0.05).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老年稳定性心绞痛疗效确切.

    作者:张淑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糖尿病腹泻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和抗生素的广泛利用,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已明显减少,而糖尿病多种慢性并发症的危害日趋严重.糖尿病腹泻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胃肠功能紊乱的一种,与其他并发症相比,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这类病人一般起病隐匿,病程长,病情重,而且由于病因错综复杂,给有效的治疗带来了一定难度.

    作者:李卉;刘芳;王常林;黄睿臻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味觉辨证施治应注意的问题

    味觉异常,是脏腑气血失调的外在反映,以脾胃病证多见.常见的有苦、淡、甜、酸、涩、咸、辣等.

    作者:吴雪彪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复方鱼腥草颗粒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30例

    目的 观察复方鱼腥草颗粒治疗6岁以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 将26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复方鱼腥草颗粒口服,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颗粒口服,疗程5~7 d.结果 临床疗效和中医症状疗效的痊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复方鱼腥草颗粒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无不良反应.

    作者:门忠友;綦秀贞;侯美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吉林省教育厅

主办:长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