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忠;夏亚一;张海宏;孙正义;李强;张钦
目的寻求预防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措施.方法对21例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失败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脊柱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多为技术因素. 结论在基层医院提高医师的技术素养是避免脊柱内固定失败的主要措施.
作者:李智勇;唐尚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使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Ⅳ型32例37侧跟骨关节内骨折.结果 37侧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 足部功能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定,优20侧,良13侧,可4侧,优良率89.2%.结论手术时机应选择急诊或伤后10~14 d;切复内固定术适用于SandersⅡ、Ⅲ型及部分Ⅳ型跟骨骨折;对于骨质缺损严重、关节面塌陷者宜采用植骨术.
作者:谢秉局;李方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手术穿刺靶点定位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将L5~S1棘突间隙作为穿刺靶点参考平面的体表标志,并类推出其它间隙平面.穿刺后用C臂X线机(或摄片)确认.对双间隙突出需同时施术者,则应预先用两根定位针同时定位,依施术先后,选择拔出或保留其中1根,完成1个节段手术后,再将先拔出的待术节段定位针重新置入.结果 287例患者,共施术294节腰椎间隙,1次穿刺准确率98%以上.结论以棘突间隙作为判断靶点体表标志的方法,准确率高,熟悉、掌握穿刺靶点的定位,能缩短手术过程,减少长时间俯卧对患者呼吸的干扰,减少射线量.
作者:廖中东;扬子坤;王兵 刊期: 2005年第01期
2001~2002年我科共收治锁骨骨折25例,采用克氏针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19例,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杨子来;陈允震;刘海春;张剑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早期严重的胫骨平台骨折及骨折后创伤性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16例严重的胫骨平台骨折和继发创伤性膝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平均随访32个月(12~62个月).根据Martin评分,从术前平均32分(10~59分)提高到随访时平均80分(30~92分),功能评分从术前平均46分(25~69分)提高到随访时平均79分(40~100分).膝活动度从术前的平均58°增加到随访时的平均88°.后功能评价:优8例(6例为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2例为继发性创伤关节炎者),良7例,差1例.结论严重的胫骨平台骨折和手术后继发创伤性膝关节炎采用全膝置换可挽救或明显改善功能,缓解疼痛.严重的胫骨平台骨折早期全膝关节置换临床效果优于继发创伤性膝关节炎.
作者:杨述华;许伟华;李进;刘国辉;杨操;刘勇;叶哲伟;夏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总结非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粉碎性胫腓骨骨干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使用非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粉碎性胫腓骨骨干骨折47例,其中闭合性骨折36例,开放性骨折11例.结果患者5个月内骨折完全愈合,膝关节、踝关节功能均正常.2例开放性多段骨折患者, 术后患肢红肿热痛经切开引流和应用抗生素,感染得到控制.结论非扩髓带锁髓内钉能有效地稳定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减少骨折局部血运的破坏,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作者:李国山;林宗锦;林峰;翁振;罗元标;张雪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2000年9月~2003年9月,笔者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后交叉韧带止点骨折17例,效果满意.
作者:徐阿炳;杨波;王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AO微型髁接骨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髁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8例23处掌指骨髁部骨折,采用AO微型髁接骨板螺钉进行内固定治疗,并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9.2个月,用TAM评定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为86.96%.无骨不连发生.结论对于掌指骨髁部骨折,可选用AO微型髁接骨板螺钉内固定,其疗效优良.
作者:李文壮;蔡湘波;薛岩丰;罗胜明;李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足逆行血管蒂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足底内侧皮瓣以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为蒂逆行转移,足踝背皮瓣以足背动脉分支第一或第二跖背动脉为蒂逆行转移.转移皮瓣均行浅静脉及皮神经吻合修复.结果转移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未行浅静脉吻合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减张及药物治疗后存活.术后1年随访皮瓣感觉功能恢复.结论足部逆行血管蒂皮瓣转移修复前足皮肤缺损,具有手术简捷、创伤小、功用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李隆慧;韩国华;李铎;孔祥飞;郑良国;丁明;邵长胜;扈全德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表面置换术(TKA)治疗重症膝关节病的疗效.方法采用TKA共治疗21例24膝,其中晚期骨性关节炎15例17膝,类风湿关节炎4例5膝,全膝关节结核2例2膝.按TKA原则施术,重建膝关节负重力线,截骨达到伸屈间隙相等,维护软组织平衡,保持髌骨中置位,获取膝关节充分活动度.结果平均随访2.5年,膝关节平均活动度由术前的58°(30°~100°)改善到96°(60°~120°),疼痛、跛行明显改善,无感染.结论对疼痛、畸形、明显影响功能、年龄在60岁以上的重症膝关节病患者选择TKA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张云强;陈艺新;赵滨;贾湘谦;栾波;肖杰;薛向东;宋开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的分类与手术治疗的关系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应用三维矫正技术治疗10例脊柱侧凸(先天性5例,特发性5例).结果随访6~30个月,10例脊柱侧凸矫正率平均40%,无手术并发症.结论脊柱侧凸明确分类、制定有效的手术方案是提高侧凸矫正效果的前提.
作者:肖杰;陈艺新;龙浩;李志林;刘伟;何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87例不同类型跟骨骨折分别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和矫形术.结果 87例获3~15个月随访,根据Letournel评分标准,疗效优良80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91.95%.结论对不同类型的新鲜跟骨骨折,应严格掌握手法复位和开放复位的适应证,严格技术操作规范;对陈旧性跟骨骨折,应根据创伤后发生的不同病理改变,采用相应的矫形手术治疗.
作者:何升华;陈达山;吴小海;张辉;刘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微创技术治疗脊柱骨折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选择10例单纯胸腰椎骨折、损伤平面以下无神经功能损害、无需进行椎板减压的患者,在C臂X线机下定位病椎椎弓根根部,做4个1.5 cm长的切口,固定与复位均在这4个小切口内完成.结果所有患者均恢复椎体高度并矫正后凸畸形.手术时间约1.5 h,出血量约50 ml.结论微创技术治疗脊柱骨折适用于单纯胸腰椎骨折、损伤平面以下无神经功能损害、无需进行椎板减压的患者,优点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
作者:董扬;徐建广;陈旸;朱越;眭述平;曾炳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2000年2月~2003年6月,我院对11例双侧股骨干骨折同时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袁林;徐良;梅学良;刘强;李光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重建型交锁髓内钉治疗复杂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掌握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对18例复杂股骨骨折采用重建型交锁髓内钉固定,闭合或开放穿钉.结果 18例经6~19个月的随访,愈合时间4.5~10个月,平均6.5个月,优良率达94%,无相关并发症.结论颈干交锁,将整个固定系统与股骨头颈干构成一相对完整牢固的整体,可早期负重,功能锻炼,有利骨折愈合,重建型交锁髓内钉是治疗复杂股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周枫;杨惠光;张云庆;周正明;顾家烨;孙惠清;李骁伟;邓雄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治疗胫骨干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间接复位和MIPPO治疗12例胫骨C型骨折.结果平均随访9个月,临床愈合时间3~5个月,无畸形愈合、感染、钢板断裂.采用Johner-Wruhs评分标准,结果:优9例,良3例.结论对于胫骨干C型复杂骨折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可以减少骨折端血供的破坏,促进骨折的愈合,减少并发症.
作者:姜雪峰;张云庆;周枫;周正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笔者2004年4、5月份收治腓肠肌内侧头外伤性断裂2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治疗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方法和疗效.方法自行研制可调式单臂或半环型外固定架,根据骨折部位、稳定程度和皮肤软组织情况决定针数、针距及外固定架类型.临床应用43例,其中合并骨髓炎13例.单纯骨折不愈合病例均予髓内、外植骨;合并骨髓炎则予以冲洗及皮瓣移植控制感染,二期行植骨手术.结果1次手术治愈32例,2次手术治愈10例,截肢1例.移植皮瓣13例,皮瓣全部成活12例,部分坏死1例.结论早期稳定的外固定架配合髓内外植骨是治疗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方法,部分合并感染者在治疗感染的同时,保持骨折端良好的对合和持久稳定,不植骨亦可达到愈合目的.
作者:林欣;潘海涛;麻松;胡宝岩;宋磊;邢汝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 24例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行手术治疗.结果随访3~15个月(平均8个月),优15例,良7例,可2例.结论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一经诊断应尽早手术,疗效满意.
作者:李康华;王朝晖;张宏其;雷光华;廖前德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感染及骨吸收的治疗方法.方法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感染及骨吸收13例,术后感染平均14.5个月.第一期拔除髓内钉、彻底清创、外固定支架固定,第二期植骨、抗感染;术后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随访平均4.2年.1年后骨折和感染均治愈,随访期内均无复发.结论合理的二期手术,是治疗交锁髓内钉固定股骨干骨折术后感染及骨吸收的可行方法.
作者:夏荣刚;陶海荣;张长青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