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粉碎性胫腓骨骨折

李国山;林宗锦;林峰;翁振;罗元标;张雪梅

关键词:骨折, 粉碎性, 胫骨骨折, 腓骨骨折, 髓内钉, 骨折固定术, 髓内
摘要:目的总结非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粉碎性胫腓骨骨干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使用非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粉碎性胫腓骨骨干骨折47例,其中闭合性骨折36例,开放性骨折11例.结果患者5个月内骨折完全愈合,膝关节、踝关节功能均正常.2例开放性多段骨折患者, 术后患肢红肿热痛经切开引流和应用抗生素,感染得到控制.结论非扩髓带锁髓内钉能有效地稳定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减少骨折局部血运的破坏,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跟骨骨折的治疗选择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87例不同类型跟骨骨折分别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和矫形术.结果 87例获3~15个月随访,根据Letournel评分标准,疗效优良80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91.95%.结论对不同类型的新鲜跟骨骨折,应严格掌握手法复位和开放复位的适应证,严格技术操作规范;对陈旧性跟骨骨折,应根据创伤后发生的不同病理改变,采用相应的矫形手术治疗.

    作者:何升华;陈达山;吴小海;张辉;刘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单纯远侧桡尺关节脱位诊治体会

    单纯远侧桡尺关节脱位比较常见,但文献报道较少,如果对这类损伤认识不足,往往会导致诊断及治疗失误,势必造成患者慢性持续的腕痛、手和前臂活动受限及桡尺远侧关节不稳.近年来,我们采用手法复位长臂石膏固定治疗单纯远侧桡尺关节脱位,取得满意效果.笔者总结了1998年1月~2003年12月治疗的128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谭宗奎;陈庄洪;黄继锋;蔡贤华;刘曦明;徐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56例

    2001年5月~2003年12月,我院应用有三维远端瞄准器的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56例,效果满意.

    作者:胡国锋;许杏清;陈建烈;周维锋;王沛年;虞建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疗效. 方法采用THA治疗 58例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经2.5~6年(平均4.3年)随访,按Harris评分标准:优良率93.1%(54/58);术后并发症主要为深静脉栓塞6例(10.3%),异位骨化3 例.结论 THA适应证取决于患者手术耐受性、患者的预期寿命及社会生活需求,年龄不宜作为影响手术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作者:蔡春元;杨国敬;潘可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手术的麻醉体会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2002年1~7月我院行60岁以上髋部骨折手术391例,现就其麻醉方面的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张宝玲;张崇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经皮钢丝环扎术在胫骨螺旋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皮钢丝环扎术治疗胫骨螺旋形骨折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采用经皮钢丝环扎术治疗胫骨螺旋形骨折62例.经皮钢丝环扎后行穿针石膏固定12例、支架外固定34例、经皮梅花针髓内固定16例.结果 62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4年,骨折全部愈合.环扎处无感染及骨髓炎发生.膝、踝关节无功能障碍,无成角及短缩畸形.51例已于门诊取出钢丝,无神经、血管损伤及再骨折发生. 结论经皮钢丝环扎术是一种治疗胫骨螺旋形骨折的辅助内固定方法.

    作者:王桂春;陆建忠;魏华;葛夫贵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骨再生与血管生成协同作用的分子机制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对骨再生有促进作用,这一观念已被众多临床医生接受.新生血管不仅是氧气、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运输通道,而且也是获得修复调控因子的重要途径.Glowacki[1]和Gerber等[2]认为:血管生成和骨再生是骨修复过程中两个基本环节.如何从机制上阐明骨再生与血管生成的协同作用,成为近年来骨修复研究重点之一.

    作者:段小军;杨柳;李起鸿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非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粉碎性胫腓骨骨折

    目的总结非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粉碎性胫腓骨骨干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使用非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粉碎性胫腓骨骨干骨折47例,其中闭合性骨折36例,开放性骨折11例.结果患者5个月内骨折完全愈合,膝关节、踝关节功能均正常.2例开放性多段骨折患者, 术后患肢红肿热痛经切开引流和应用抗生素,感染得到控制.结论非扩髓带锁髓内钉能有效地稳定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减少骨折局部血运的破坏,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作者:李国山;林宗锦;林峰;翁振;罗元标;张雪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的分类与手术治疗的关系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应用三维矫正技术治疗10例脊柱侧凸(先天性5例,特发性5例).结果随访6~30个月,10例脊柱侧凸矫正率平均40%,无手术并发症.结论脊柱侧凸明确分类、制定有效的手术方案是提高侧凸矫正效果的前提.

    作者:肖杰;陈艺新;龙浩;李志林;刘伟;何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联用自体红骨髓与骨肽注射液治疗骨不连

    目的探讨联用自体红骨髓与骨肽注射液注入骨折处治疗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X线机或C臂X线机确定骨折间隙,取自体红骨髓与骨肽注射液经皮注入到骨折端间隙、骨膜及骨膜周围, 间隔2周注射1次,连续治疗4次.结果 52例中,50例从治疗起1~1.5个月形成骨痂,3~6个月骨愈合;2例因骨折端假关节形成改为手术治疗. 结论自体红骨髓与骨肽注射液联用注入骨不连部位具有明显的成骨作用,骨肽注射液可诱导红骨髓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

    作者:刘增亮;王万富;王彦东;赵奋伟;乔永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使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Ⅳ型32例37侧跟骨关节内骨折.结果 37侧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 足部功能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定,优20侧,良13侧,可4侧,优良率89.2%.结论手术时机应选择急诊或伤后10~14 d;切复内固定术适用于SandersⅡ、Ⅲ型及部分Ⅳ型跟骨骨折;对于骨质缺损严重、关节面塌陷者宜采用植骨术.

    作者:谢秉局;李方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骨盆外固定支架在骨盆骨折复合伤中的应用

    我院自2000年6月以来用骨盆外固定支架治疗骨盆骨折复合伤12例,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童松林;陆文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主要存在于骨髓中,此外还分别从骨骼肌、软骨膜、骨外膜、骨小梁、脐带血和外周血中分离出[1,2], 它具有向骨、软骨、脂肪、肌肉、肌腱、真皮、骨髓基质、成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等组织分化的潜能[3~8].

    作者:涂强;徐国洲;钟润泉;王少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形状记忆锯齿臂环抱锁骨接骨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

    2001年3月~2004年4月,我院采取锯齿臂环抱锁骨接骨板治疗锁骨严重粉碎性骨折移位或骨不连68例,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许健华;顾小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ATP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ATP诱导下体外分化成神经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抽取兔骨髓,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传代,第3代时加入ATP,观察MSCs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并行诱导细胞的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MSCs在体外可以扩增,在ATP诱导下向神经样细胞分化,行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免疫反应染色, 阳性数分别约为Nestin 30%、NSE 32%、GFAP 15%.结论 ATP能够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

    作者:刘文忠;夏亚一;张海宏;孙正义;李强;张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MED术穿刺靶点定位分析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手术穿刺靶点定位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将L5~S1棘突间隙作为穿刺靶点参考平面的体表标志,并类推出其它间隙平面.穿刺后用C臂X线机(或摄片)确认.对双间隙突出需同时施术者,则应预先用两根定位针同时定位,依施术先后,选择拔出或保留其中1根,完成1个节段手术后,再将先拔出的待术节段定位针重新置入.结果 287例患者,共施术294节腰椎间隙,1次穿刺准确率98%以上.结论以棘突间隙作为判断靶点体表标志的方法,准确率高,熟悉、掌握穿刺靶点的定位,能缩短手术过程,减少长时间俯卧对患者呼吸的干扰,减少射线量.

    作者:廖中东;扬子坤;王兵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双侧股骨干骨折

    2000年2月~2003年6月,我院对11例双侧股骨干骨折同时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袁林;徐良;梅学良;刘强;李光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失败21例分析

    目的寻求预防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措施.方法对21例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失败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脊柱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多为技术因素. 结论在基层医院提高医师的技术素养是避免脊柱内固定失败的主要措施.

    作者:李智勇;唐尚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重症膝关节病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表面置换术(TKA)治疗重症膝关节病的疗效.方法采用TKA共治疗21例24膝,其中晚期骨性关节炎15例17膝,类风湿关节炎4例5膝,全膝关节结核2例2膝.按TKA原则施术,重建膝关节负重力线,截骨达到伸屈间隙相等,维护软组织平衡,保持髌骨中置位,获取膝关节充分活动度.结果平均随访2.5年,膝关节平均活动度由术前的58°(30°~100°)改善到96°(60°~120°),疼痛、跛行明显改善,无感染.结论对疼痛、畸形、明显影响功能、年龄在60岁以上的重症膝关节病患者选择TKA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张云强;陈艺新;赵滨;贾湘谦;栾波;肖杰;薛向东;宋开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器及植骨治疗锁骨骨折术后骨不连

    我们对12例成人锁骨骨折骨不连患者应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固定及植骨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姚正凯;燕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