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宗奎;陈庄洪;黄继锋;蔡贤华;刘曦明;徐峰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治疗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方法和疗效.方法自行研制可调式单臂或半环型外固定架,根据骨折部位、稳定程度和皮肤软组织情况决定针数、针距及外固定架类型.临床应用43例,其中合并骨髓炎13例.单纯骨折不愈合病例均予髓内、外植骨;合并骨髓炎则予以冲洗及皮瓣移植控制感染,二期行植骨手术.结果1次手术治愈32例,2次手术治愈10例,截肢1例.移植皮瓣13例,皮瓣全部成活12例,部分坏死1例.结论早期稳定的外固定架配合髓内外植骨是治疗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方法,部分合并感染者在治疗感染的同时,保持骨折端良好的对合和持久稳定,不植骨亦可达到愈合目的.
作者:林欣;潘海涛;麻松;胡宝岩;宋磊;邢汝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臀肌筋膜挛缩症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方法分析356例臀肌筋膜挛缩症手术治疗后31例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手术并发症的措施. 结果再次手术的原因主要为松解不彻底,其次为松解过度等.31例经6个月~7年的随访,效果满意. 结论初次手术术前应有充分的准备,对松解的侧重点应有足够的认识,既要松解彻底但又不能过度.二次手术前要做详细检查,判断其原因,作出手术计划.
作者:张健平;冯宗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主要存在于骨髓中,此外还分别从骨骼肌、软骨膜、骨外膜、骨小梁、脐带血和外周血中分离出[1,2], 它具有向骨、软骨、脂肪、肌肉、肌腱、真皮、骨髓基质、成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等组织分化的潜能[3~8].
作者:涂强;徐国洲;钟润泉;王少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手术穿刺靶点定位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将L5~S1棘突间隙作为穿刺靶点参考平面的体表标志,并类推出其它间隙平面.穿刺后用C臂X线机(或摄片)确认.对双间隙突出需同时施术者,则应预先用两根定位针同时定位,依施术先后,选择拔出或保留其中1根,完成1个节段手术后,再将先拔出的待术节段定位针重新置入.结果 287例患者,共施术294节腰椎间隙,1次穿刺准确率98%以上.结论以棘突间隙作为判断靶点体表标志的方法,准确率高,熟悉、掌握穿刺靶点的定位,能缩短手术过程,减少长时间俯卧对患者呼吸的干扰,减少射线量.
作者:廖中东;扬子坤;王兵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院自2000年6月以来用骨盆外固定支架治疗骨盆骨折复合伤12例,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童松林;陆文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总结非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粉碎性胫腓骨骨干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使用非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粉碎性胫腓骨骨干骨折47例,其中闭合性骨折36例,开放性骨折11例.结果患者5个月内骨折完全愈合,膝关节、踝关节功能均正常.2例开放性多段骨折患者, 术后患肢红肿热痛经切开引流和应用抗生素,感染得到控制.结论非扩髓带锁髓内钉能有效地稳定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减少骨折局部血运的破坏,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作者:李国山;林宗锦;林峰;翁振;罗元标;张雪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ATP诱导下体外分化成神经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抽取兔骨髓,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传代,第3代时加入ATP,观察MSCs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并行诱导细胞的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MSCs在体外可以扩增,在ATP诱导下向神经样细胞分化,行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免疫反应染色, 阳性数分别约为Nestin 30%、NSE 32%、GFAP 15%.结论 ATP能够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
作者:刘文忠;夏亚一;张海宏;孙正义;李强;张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 24例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行手术治疗.结果随访3~15个月(平均8个月),优15例,良7例,可2例.结论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一经诊断应尽早手术,疗效满意.
作者:李康华;王朝晖;张宏其;雷光华;廖前德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的分类与手术治疗的关系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应用三维矫正技术治疗10例脊柱侧凸(先天性5例,特发性5例).结果随访6~30个月,10例脊柱侧凸矫正率平均40%,无手术并发症.结论脊柱侧凸明确分类、制定有效的手术方案是提高侧凸矫正效果的前提.
作者:肖杰;陈艺新;龙浩;李志林;刘伟;何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们对12例成人锁骨骨折骨不连患者应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固定及植骨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姚正凯;燕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分析假体周围骨溶解组织中磨损颗粒的分布情况,为体外及体内磨损试验提供颗粒.方法从一个临床严重骨溶解的髋关节翻修病例术中的骨溶解组织,采用强碱消化法提取磨损颗粒,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金属颗粒直径,通过组织学观察颗粒在组织中的分布,等离子光谱分析仪(ICP-AES)、偏光镜分析颗粒成分,扫描电镜、颗粒计数仪观察颗粒大小形态.结果磨损颗粒在骨溶解组织中分布不均匀;磨损颗粒主要成分为钛合金、聚乙烯、含硫酸钡骨水泥;组织中颗粒大小变化较大,聚乙烯颗粒直径为0.13~37.00 μm,钛合金颗粒直径为0.05~49.30 μm,金属颗粒密度梯度离心后平均直径为0.85 μm ,约90%颗粒直径在0.50~1.00 μm.结论通过强碱消化及密度梯度离心提取、纯化假体周围骨溶解组织中磨损颗粒的方法可提供符合试验需要的金属颗粒.
作者:严孟宁;戴尅戎;贾庆卫;李宏斌;王晓庆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笔者2004年4、5月份收治腓肠肌内侧头外伤性断裂2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早期严重的胫骨平台骨折及骨折后创伤性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16例严重的胫骨平台骨折和继发创伤性膝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平均随访32个月(12~62个月).根据Martin评分,从术前平均32分(10~59分)提高到随访时平均80分(30~92分),功能评分从术前平均46分(25~69分)提高到随访时平均79分(40~100分).膝活动度从术前的平均58°增加到随访时的平均88°.后功能评价:优8例(6例为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2例为继发性创伤关节炎者),良7例,差1例.结论严重的胫骨平台骨折和手术后继发创伤性膝关节炎采用全膝置换可挽救或明显改善功能,缓解疼痛.严重的胫骨平台骨折早期全膝关节置换临床效果优于继发创伤性膝关节炎.
作者:杨述华;许伟华;李进;刘国辉;杨操;刘勇;叶哲伟;夏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皮钢丝环扎术治疗胫骨螺旋形骨折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采用经皮钢丝环扎术治疗胫骨螺旋形骨折62例.经皮钢丝环扎后行穿针石膏固定12例、支架外固定34例、经皮梅花针髓内固定16例.结果 62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4年,骨折全部愈合.环扎处无感染及骨髓炎发生.膝、踝关节无功能障碍,无成角及短缩畸形.51例已于门诊取出钢丝,无神经、血管损伤及再骨折发生. 结论经皮钢丝环扎术是一种治疗胫骨螺旋形骨折的辅助内固定方法.
作者:王桂春;陆建忠;魏华;葛夫贵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疗效. 方法采用THA治疗 58例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经2.5~6年(平均4.3年)随访,按Harris评分标准:优良率93.1%(54/58);术后并发症主要为深静脉栓塞6例(10.3%),异位骨化3 例.结论 THA适应证取决于患者手术耐受性、患者的预期寿命及社会生活需求,年龄不宜作为影响手术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作者:蔡春元;杨国敬;潘可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重建型交锁髓内钉治疗复杂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掌握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对18例复杂股骨骨折采用重建型交锁髓内钉固定,闭合或开放穿钉.结果 18例经6~19个月的随访,愈合时间4.5~10个月,平均6.5个月,优良率达94%,无相关并发症.结论颈干交锁,将整个固定系统与股骨头颈干构成一相对完整牢固的整体,可早期负重,功能锻炼,有利骨折愈合,重建型交锁髓内钉是治疗复杂股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周枫;杨惠光;张云庆;周正明;顾家烨;孙惠清;李骁伟;邓雄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2000年2月~2003年6月,我院对11例双侧股骨干骨折同时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袁林;徐良;梅学良;刘强;李光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AO微型髁接骨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髁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8例23处掌指骨髁部骨折,采用AO微型髁接骨板螺钉进行内固定治疗,并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9.2个月,用TAM评定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为86.96%.无骨不连发生.结论对于掌指骨髁部骨折,可选用AO微型髁接骨板螺钉内固定,其疗效优良.
作者:李文壮;蔡湘波;薛岩丰;罗胜明;李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87例不同类型跟骨骨折分别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和矫形术.结果 87例获3~15个月随访,根据Letournel评分标准,疗效优良80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91.95%.结论对不同类型的新鲜跟骨骨折,应严格掌握手法复位和开放复位的适应证,严格技术操作规范;对陈旧性跟骨骨折,应根据创伤后发生的不同病理改变,采用相应的矫形手术治疗.
作者:何升华;陈达山;吴小海;张辉;刘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寻求预防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措施.方法对21例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失败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脊柱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多为技术因素. 结论在基层医院提高医师的技术素养是避免脊柱内固定失败的主要措施.
作者:李智勇;唐尚权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