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平;冯宗权
目的总结非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粉碎性胫腓骨骨干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使用非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粉碎性胫腓骨骨干骨折47例,其中闭合性骨折36例,开放性骨折11例.结果患者5个月内骨折完全愈合,膝关节、踝关节功能均正常.2例开放性多段骨折患者, 术后患肢红肿热痛经切开引流和应用抗生素,感染得到控制.结论非扩髓带锁髓内钉能有效地稳定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减少骨折局部血运的破坏,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作者:李国山;林宗锦;林峰;翁振;罗元标;张雪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治疗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方法和疗效.方法自行研制可调式单臂或半环型外固定架,根据骨折部位、稳定程度和皮肤软组织情况决定针数、针距及外固定架类型.临床应用43例,其中合并骨髓炎13例.单纯骨折不愈合病例均予髓内、外植骨;合并骨髓炎则予以冲洗及皮瓣移植控制感染,二期行植骨手术.结果1次手术治愈32例,2次手术治愈10例,截肢1例.移植皮瓣13例,皮瓣全部成活12例,部分坏死1例.结论早期稳定的外固定架配合髓内外植骨是治疗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方法,部分合并感染者在治疗感染的同时,保持骨折端良好的对合和持久稳定,不植骨亦可达到愈合目的.
作者:林欣;潘海涛;麻松;胡宝岩;宋磊;邢汝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2002年1~7月我院行60岁以上髋部骨折手术391例,现就其麻醉方面的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张宝玲;张崇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分析假体周围骨溶解组织中磨损颗粒的分布情况,为体外及体内磨损试验提供颗粒.方法从一个临床严重骨溶解的髋关节翻修病例术中的骨溶解组织,采用强碱消化法提取磨损颗粒,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金属颗粒直径,通过组织学观察颗粒在组织中的分布,等离子光谱分析仪(ICP-AES)、偏光镜分析颗粒成分,扫描电镜、颗粒计数仪观察颗粒大小形态.结果磨损颗粒在骨溶解组织中分布不均匀;磨损颗粒主要成分为钛合金、聚乙烯、含硫酸钡骨水泥;组织中颗粒大小变化较大,聚乙烯颗粒直径为0.13~37.00 μm,钛合金颗粒直径为0.05~49.30 μm,金属颗粒密度梯度离心后平均直径为0.85 μm ,约90%颗粒直径在0.50~1.00 μm.结论通过强碱消化及密度梯度离心提取、纯化假体周围骨溶解组织中磨损颗粒的方法可提供符合试验需要的金属颗粒.
作者:严孟宁;戴尅戎;贾庆卫;李宏斌;王晓庆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表面置换术(TKA)治疗重症膝关节病的疗效.方法采用TKA共治疗21例24膝,其中晚期骨性关节炎15例17膝,类风湿关节炎4例5膝,全膝关节结核2例2膝.按TKA原则施术,重建膝关节负重力线,截骨达到伸屈间隙相等,维护软组织平衡,保持髌骨中置位,获取膝关节充分活动度.结果平均随访2.5年,膝关节平均活动度由术前的58°(30°~100°)改善到96°(60°~120°),疼痛、跛行明显改善,无感染.结论对疼痛、畸形、明显影响功能、年龄在60岁以上的重症膝关节病患者选择TKA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张云强;陈艺新;赵滨;贾湘谦;栾波;肖杰;薛向东;宋开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院自2000年6月以来用骨盆外固定支架治疗骨盆骨折复合伤12例,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童松林;陆文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感染及骨吸收的治疗方法.方法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感染及骨吸收13例,术后感染平均14.5个月.第一期拔除髓内钉、彻底清创、外固定支架固定,第二期植骨、抗感染;术后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随访平均4.2年.1年后骨折和感染均治愈,随访期内均无复发.结论合理的二期手术,是治疗交锁髓内钉固定股骨干骨折术后感染及骨吸收的可行方法.
作者:夏荣刚;陶海荣;张长青 刊期: 2005年第01期
2001年3月~2004年4月,我院采取锯齿臂环抱锁骨接骨板治疗锁骨严重粉碎性骨折移位或骨不连68例,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许健华;顾小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Pilon骨折14例.根据Ruedi-Allgower骨折分型:Ⅰ型3例,Ⅱ型5例,Ⅲ型6例.按Teeny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4.1年;骨折愈合时间6~24周(平均10.5周).踝关节功能评分,优9例、良2例、可2例、差1例.结论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Pilon骨折,能减少并发症并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徐跃根;卢厚微;吴可沁;杨东方;沈卫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的分类与手术治疗的关系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应用三维矫正技术治疗10例脊柱侧凸(先天性5例,特发性5例).结果随访6~30个月,10例脊柱侧凸矫正率平均40%,无手术并发症.结论脊柱侧凸明确分类、制定有效的手术方案是提高侧凸矫正效果的前提.
作者:肖杰;陈艺新;龙浩;李志林;刘伟;何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臀肌筋膜挛缩症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方法分析356例臀肌筋膜挛缩症手术治疗后31例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手术并发症的措施. 结果再次手术的原因主要为松解不彻底,其次为松解过度等.31例经6个月~7年的随访,效果满意. 结论初次手术术前应有充分的准备,对松解的侧重点应有足够的认识,既要松解彻底但又不能过度.二次手术前要做详细检查,判断其原因,作出手术计划.
作者:张健平;冯宗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笔者2004年4、5月份收治腓肠肌内侧头外伤性断裂2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微创技术治疗脊柱骨折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选择10例单纯胸腰椎骨折、损伤平面以下无神经功能损害、无需进行椎板减压的患者,在C臂X线机下定位病椎椎弓根根部,做4个1.5 cm长的切口,固定与复位均在这4个小切口内完成.结果所有患者均恢复椎体高度并矫正后凸畸形.手术时间约1.5 h,出血量约50 ml.结论微创技术治疗脊柱骨折适用于单纯胸腰椎骨折、损伤平面以下无神经功能损害、无需进行椎板减压的患者,优点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
作者:董扬;徐建广;陈旸;朱越;眭述平;曾炳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2000年9月~2003年9月,笔者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后交叉韧带止点骨折17例,效果满意.
作者:徐阿炳;杨波;王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对健康人及肩峰撞击症患者的上臂主动和被动外展过程中的肩峰下空间宽度进行三维测定,分析肩峰撞击症患者潜在的冈上肌功能缺陷.方法用开放MRI对10例健康受试者和10例肩峰撞击症患者在臂外展过程中,有或无肩部肌肉参与下进行肩部成像.在成像过程中,在肱骨远端施加一个10 N的外展力,三维图像重建后,测出小的肩峰-肱骨距离. 结果在健康志愿者中, 外展60°时,肌肉的参与会导致肩峰-肱骨距离减少(-32%,P<0.05),而在外展120°时,此距离则增加(+44%,P<0.05).外展90°时,肌肉的参与未造成肩峰-肱骨距离变化.然而在10例肩峰撞击症患者中,肌肉的活动导致肩峰下空间宽度较正常的对侧肩减小.结论肌肉收缩和上臂的外展位置可以造成肩峰下空间宽度的改变.然而,对于早期的肩峰撞击症患者来说,在肌肉放松时外展肌的功能不全表现得并不明显.
作者:何仿;卜海富;李苏皖;马骋;肖海军;曹东;钱齐荣;苟三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疗效. 方法采用THA治疗 58例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经2.5~6年(平均4.3年)随访,按Harris评分标准:优良率93.1%(54/58);术后并发症主要为深静脉栓塞6例(10.3%),异位骨化3 例.结论 THA适应证取决于患者手术耐受性、患者的预期寿命及社会生活需求,年龄不宜作为影响手术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作者:蔡春元;杨国敬;潘可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皮钢丝环扎术治疗胫骨螺旋形骨折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采用经皮钢丝环扎术治疗胫骨螺旋形骨折62例.经皮钢丝环扎后行穿针石膏固定12例、支架外固定34例、经皮梅花针髓内固定16例.结果 62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4年,骨折全部愈合.环扎处无感染及骨髓炎发生.膝、踝关节无功能障碍,无成角及短缩畸形.51例已于门诊取出钢丝,无神经、血管损伤及再骨折发生. 结论经皮钢丝环扎术是一种治疗胫骨螺旋形骨折的辅助内固定方法.
作者:王桂春;陆建忠;魏华;葛夫贵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手术穿刺靶点定位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将L5~S1棘突间隙作为穿刺靶点参考平面的体表标志,并类推出其它间隙平面.穿刺后用C臂X线机(或摄片)确认.对双间隙突出需同时施术者,则应预先用两根定位针同时定位,依施术先后,选择拔出或保留其中1根,完成1个节段手术后,再将先拔出的待术节段定位针重新置入.结果 287例患者,共施术294节腰椎间隙,1次穿刺准确率98%以上.结论以棘突间隙作为判断靶点体表标志的方法,准确率高,熟悉、掌握穿刺靶点的定位,能缩短手术过程,减少长时间俯卧对患者呼吸的干扰,减少射线量.
作者:廖中东;扬子坤;王兵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们对12例成人锁骨骨折骨不连患者应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固定及植骨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姚正凯;燕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主要存在于骨髓中,此外还分别从骨骼肌、软骨膜、骨外膜、骨小梁、脐带血和外周血中分离出[1,2], 它具有向骨、软骨、脂肪、肌肉、肌腱、真皮、骨髓基质、成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等组织分化的潜能[3~8].
作者:涂强;徐国洲;钟润泉;王少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