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辉
莲子蒸红参莲子15枚,红参片6克,冰糖30克.将莲子洗净,用清水泡发后,放碗中,加入红参片和冰糖,加适量水,上笼蒸1个小时即可.每日或隔日食1次.此款的功效是补气壮阳,温中散寒,益肺养心.适用于血压偏低,久病气虚,年老体衰,头晕眼花,动则气喘,心悸失眠等症.
作者:徐成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茶疗是我国民间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疗效较好、服用简单、无副作用等特点.下面将收集的家庭茶疗方介绍给读者,您不妨一试.
作者:张守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营养是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品中的营养素来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人类为了维持生命和健康,保证生长发育和从事各种劳动,每天必须从食物中摄取各种营养素.
作者:李丁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一滴酒,含着一切:阳光、雨露、土地、水和微生物.酒是人类劳动的结晶,更是神奇大自然的恩赐.
作者:普陶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人的生命离不开盐,但食盐过多又可引起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肾病、胃病、哮喘等诸多疾病.专家认为,控制盐的摄入量是预防、延缓上述疾病的重要措施.
作者:龚明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作者:袁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近年来,每年死于心脏疾病的女性,超过死于乳癌、子宫颈癌、胃癌与肺癌的总和,而且女性心脏病往往以非典型症状出现,难以诊断;发病时也比男性严重.那么,什么样的女性要特别注意呢?面对心脏病,女性又应有怎样长期的养生策略呢?
作者:吕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作者:亦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皮肤健美与血液的酸碱度有关.血液偏酸时,汗液中的尿素、乳酸经皮肤排出,会逐渐使皮肤变得粗糙而失去弹性,同时酸性食物氧化时还可产生一种分解物,使皮肤形成一些色素斑.
作者:戴洪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茶叶作为饮品,不仅能补充水分,促进健康,更有一定的医疗价值.它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药理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游离氨基酸、纤维素以及维生素A、B1、B2、C、E等;常量元素有钾、钙、磷、镁;微量元素有铜、锌、铝、氟、锰、铁、碘、硒等.绿茶中的维生素C含量甚高,比白菜高7倍,比菠菜高5倍,比香蕉高10倍.
作者:段振离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欧洲的饮食文化可谓丰富多彩,而且各具特色.去欧洲旅行,品尝美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英国人喜下午茶英国人爱吃蛋糕和甜食,糖的消耗量比欧洲其他国家要多出三、四倍,这大概是他们下午茶文化盛行的结果.
作者:陈思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近些年来,大肠癌频频向年轻人发起攻击.国外统计资料表明,大肠癌发病率正在迅速上升,年轻患者一直占有一定的比例.在大肠癌高发区的欧美国家,小于40岁的年轻患者占大肠癌患者总数的2.2%~4.5%.
作者:杨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在我的记忆中,温暖的瞬间就是和家人或朋友,一大群人围着一个沸腾的火锅喧闹,看着各种肉和菜慢慢成熟,再被争先恐后地捞出,蘸一下佐料,心满意足地吞下肚去.这就是我对于食物深刻的印象.透过模糊不清的窗户,听见呼呼的风声,这温暖和幸福的一刻便定格为永恒.
作者:凡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自己动手烹制色味俱佳的时尚美食,为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点缀更多的时尚元素.对此,您难道不怦然心动吗?心动不如行动,请随我来吧--
作者:杨关庆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花椒不仅是调味品,还是治病良药,现将收辑的四种用花椒治病的方法介绍给读者:
作者:阿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茶叶中的成分及功效研究表明,茶叶中含有320多种(类)化学成分,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茶多酚、咖啡碱、茶碱、可可碱、维生素、叶绿素、挥发油、蛋白质、糖类、果胶、氨基酸和茶氨酸等.茶的色泽、香气和滋味则是茶叶中所存在的化学物质综合配比的结果.
作者:金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引起眼病的原因很多,有遗传因素,也有营养不良、学习紧张、照明条件差等.医学家和营养学家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在眼疾患者中,由于营养不良引起的占很大比例.
作者:欧阳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榴莲,又名韶子,为木棉科榴莲属,热带、亚热带常绿乔木,是一种具有热带、亚热带特色的水果.原产马来西亚,现东南亚各国、非洲和美洲中南部地区也有种植.
作者:哲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一般人认为,高血压是成年人的常见病,殊不知,此病同样发生于儿童,而且很多成年人的高血压往往是儿童期高血压发展而来的.近几年国内几个城市的调查表明,在6~14岁的儿童中,血压偏高者,6岁时仅为0.5%,而到14岁时即可达9.36%.这些儿童就是成人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人群.
作者:姚继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981年,美国专家首先提出饮食与癌相关的观点,据估计,美国35%的癌症死亡都可归因于饮食因素.美国癌症预防研究营养组的新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大量摄入红肉和熟肉制品,患直肠癌的危险增加四成.
作者:薛勤东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