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瘤X线立体定向放疔后放射性坏死貌似肿瘤复发

黄其林;张可成;刘海鹏;杨辉

关键词:脑瘤, 立体定向, 放疔, 放射性坏死
摘要: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立体定向间质放疗治疗囊性颅咽管瘤

    目的:探讨采用立体定向和间质放疗技术,治疗颅咽管瘤的方法和预后.方法:对23例囊性颅咽管瘤采用CT引导立体定向技术,肿瘤囊腔内放置贮液囊导管,按3.7-7.4MBq/克肿瘤组织注入Cr32po4进行内放疗.结果:16例获得逐渐改善,3例恶化,2例偏瘫恢复正常,所有内分泌功能障碍,均获得稳定或不同程度好转,复查CT或MT示:1例瘤体增大,1例新的囊腔形成,1例导管在脑室内,其余囊腔均明显缩小,其中9例囊腔几乎消失.结论:立体定向间质放疗对囊性颅咽管瘤可以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

    作者:郑兆聪;王如密;王楷堂;张锡增;王守森;陈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精确定位和外科治疗顽固性癫痫

    目的:探索顽固性癫痫的致痫灶精确定位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综合应用癫痫定位系统(三维痫灶精确定位诊疗计划系统)及影象学检查对74例顽固性癫痫患者进行术前、术中致痫灶三维精确定位,采用癫痫外科综合手术方案切除致痫灶、阻断致痫网.结果:术中64导皮层电极及8导深部电极检测证实癫痫定位系统定位准确可靠,随访疗效评估显效率达到86.7%,总有效率达到94.6%,术后正常神经功能保持良好,无明显后遗症.结论:综合应用癫痫定位系统和影象学定位及癫痫外科综合治疗方式是外科治疗顽固性癫痫的较好方法.

    作者:张新伟;徐如祥;柯以铨;周谷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松果体瘤立体定向术下近距离内放疗

    目的:探讨松果体瘤颅脑立体定向术下近距离内放疗(SIRBT)的价值.方法:在MR引导下对9例松果体瘤实施SIRBT.肿瘤平均直径为3.8cm.利用MR确定肿瘤的边界和空间几何,贯穿肿瘤生长轴的理想穿刺道,确定肿瘤治疗计划.结果:后装管留置与术前计划符合.间质内放疗后肿瘤均迅速缩小,内放疗后肿瘤平均缩小为85%(78~96%),所有病人临床体症均有迅速减轻.结论:间质内放疗是治疗松果体瘤理想的选择.

    作者:张耀范;丁学华;王金林;卢亦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癫痫的病变切除

    作者:谭启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治疗

    目的:介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伽玛刀治疗技术.方法:三叉神经痛患者108例,平均年龄61.8岁.右侧58例,左侧46例,双侧4例.定向仪框架安装需特定位置,即框架的Y轴与病人颅基底线平行,与OM线向前夹角10.27±1.89度,X轴对准颅中线,框架两则保持水平位.根据MRH,照射靶点选择在三叉神经根桥脑进入区,单一4mm准直器,中心剂量70-90Gy,50%等剂量线限定靶点,20%等剂量线限定在桥脑表面.结果:平均随访期32.5月.优为61.11%,良为29.62%,有效为4.63%,总有效率为93.52%,无效7例,无效和复发的患者均在第二次伽玛刀治疗后疼痛完全缓解.结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伽玛刀治疗技术,定位精确、有效率高、创伤小、术后无不良反应、并发症少,无效和复发病例行第二次治疗有效等,已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张志远;郑立高;徐德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恶性脑肿瘤间质内放疗与放射性脑损伤的防治

    目的:为了提高间质内放射疗效:了解间质内放射治疗的效果,减少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方法:在不同时间段,应用三种不同方法和剂量,对209例脑深部肿瘤进行间质内放射治疗.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3个月~8年零9个月同,其中Ⅲ~Ⅳ级胶质瘤1年生存率为15.2%,2年生存率为73.9%,3年生存率为10.9%.影像学随访结果表明,肿瘤完全消失21例,占10%;肿瘤直径缩小在80%以上的35例,占16.7%;缩小30~50%者96例,占45.9%.完全消失的肿瘤为颅内恶性淋巴瘤、松果体瘤、部分的多形胶质母细胞瘤和转移等.结论:为了减少照射后的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对颅内不同部位和不同性质的肿瘤,应选用不同的照射剂量,以超分割放射+外照射方法较优.

    作者:丁学华;卢亦成;王金林;张晓鹏;陈志刚;张光霁;朱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CT导向立体定向技术行颅内肿瘤活检10例

    作者:张洁;王树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迷走神经刺激术对脑干孤束核部位GABA含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刺激术(VNS)抗癫痫作用的机制是否为VNS引起孤束核部位GABA含量变化.方法:通过Waters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分析32只接受不同持续时间迷走神经刺激的大鼠脑干孤束核部位,主要兴奋及抑制性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1小时持续刺激组孤束核部位GABA含量,较对照组升高且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迷走神经刺激术可能通过升高孤束核部位的GABA含量起到抗癫痫作用.

    作者:韩劲松;程阳泉;栾国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颅内肿瘤的伽玛刀治疗

    目的:总结γ-刀治疗颅内肿瘤经验.方法:应用OUR旋转式γ-刀治疗颅内肿瘤486例,其中垂体瘤119例,脑转移瘤147例,胶质细胞瘤94例,脑膜瘤57例,听神经瘤35例,松果体区肿瘤19例,颅咽管瘤10例,血管网状细胞瘤5例.结果:352例随访2~18个月,其中显效69例(19.5%),有效231例(65.6%),无效52例(14.8%).结论:临床应用初步结果证实γ-刀治疗颅内肿瘤短期效果较为满意,是一种治疗颅内肿瘤安全和有效的手段之一.

    作者:孟喜军;刘守勋;李文涛;夏明;淡咏;李仁利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间质内放疗、外照射、X-刀治疗脑胶质瘤及转移瘤疗效的对比研究

    目的:分析后装192铱(192Ir)间质内放射治疗脑胶质瘤和转移瘤病人56例,探讨后装192Ir间质内放疗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用后装192Ir间质内放射治疗方法,治疗56例脑胶质瘤和转移瘤(胶质瘤54例,转移瘤2例)病人,全部病人均随访2年以上,依随访结果进行分析,并以同期行外照射治疗的89例和X-刀治疗的42例脑胶质瘤病人为对照,统计分析192Ir间质内放射治疗的疗效.结果:行后装192Ir间质内放疗后,除11例间质内放疗前CT检查证实无肿瘤残存者外(术中置管2组),余45例中,肿瘤消失1例,缩小30例,有效率为68.9%,长期随访,1年内死亡8例,生存48例(85.7%),2年生存42例(75.0%),3年生存22例(39.3%).平均生存期(MST)为28个月.而外照射组1、2、3、生存率分别为70.8%、51.7%和19.5%,MST为19个月.间质内放疗组1、2、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外照射组(P<0.05~0.01).X-刀治疗组1年生存率为78.6%(33/42),2年生存率为68.2%,X-刀治疗组与间质内放疗组相比较,两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间质内放疗具有疗程短、放疗反应轻、并发症少、疗效佳、经济等优点,其疗效明显优于外照射;与X-刀治疗效果大致相同,但其具较X-刀经济、易于推广等优点.

    作者:滕良珠;宋玉;曲元明;陈增廉;韩俊庆;孙向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颅内肿瘤X刀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刘原照;肖素华;刘明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影响立体定向活检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立体定向活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1994年12月至2000年6月间我科收治并行MRI导向立体定向活检的156例病例.患者年龄6~72岁,平均45.5岁;其中男89例,女67例;病灶位于鞍区5例,基底节区33例,松果体区46例,中脑2例,侧脑室壁2例,三脑室底部2例,额叶深部28例,颞叶9例,顶枕叶6例,多发性病灶23例.手术采用Leksell-G型定向仪和1.0TMR机(Siemens).所有靶点活检均采用Sedan侧方开口活检针,标本立即行快速冰冻病检.结果:病理诊断阳性率97.4%(152例),其中低级别星型胶质瘤24例,高级别星型胶质瘤28例,室管膜瘤2例,转移瘤33例,感染性病灶29例,生殖细胞瘤31例,松果体母细胞瘤2例,垂体腺瘤1例,淋巴瘤2例,阴性4例.活检出血2例,术中癫痫发作1例,并发症发生率1.9%.全组病例无死亡.结论:影像导向立体定向活检术是一种安全、定位精确、高诊断率的微侵袭性脑深部疑难病变定性诊断方法.其影响因素包括影像定位技术、靶点及活检通道选择、活检器械选择、并发症防治等.

    作者:魏祥品;汪业汉;傅先明;凌至培;凌士营;李光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顽固性癫痫的外科治疗

    目的:评价几种外科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优缺点.方法:单纯病灶切除15例,皮层电极监测下致痫灶切除及脑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20例,立体定向脑内靶点毁损术28例.结果:单纯病灶切除者近期效果尚好,半年后40%的病人癫痫复发,病情同术前.致痫灶切除,术后癫痫均基本停止,半年后约25%的病人复发,但症状较术前减轻,持续时间较术前短.立体定向手术,术后98%的病人癫痫停止发作,半年后约18%的病人复发,但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症状明显减轻,持续时间缩短.结论:脑内有病灶的癫痫应首先考虑切除病灶,好在皮层电极监测下切除致痫灶.脑立体定向手术,操作简便,侵袭轻微,适应证广泛,效果可靠,是一种可取的癫痫外科治疗方法.

    作者:王树新;刘明;刘玉河;史承勇;史庆轩;张洁;刘启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X-刀放射外科治疗恶性肿瘤后顽固性脑水胂3例

    作者:解相礼;贡海;吕晓彦;司永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目的:探讨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手术方法及效果评价.方法:对27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病人,采用立体定向选择杏仁核进行毁损.结果:术后综合疗效评定:优2例,显进10例,进步13例,无效2例.BPRS及各因子分析显示BPRS、ANDP、ACTV、HOST手术前后对照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结论:脑立体定向手术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手段.

    作者:陈成雨;刘琨;刘运振;韩风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颅脑肿瘤伴发癫痫30例报告

    目的:探讨颅脑肿瘤伴发癫痫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30例颅脑肿瘤伴发阗痫病人术前行EEG、CT、MR检查同时根据癫痫类型,单一或联合应用抗癫痫药物,全麻下手术切除肿瘤,修补硬膜,保留骨瓣,术后应用抗癫痫药物.结果:20例随访6~12个月,死亡3例,症状完全消失10例,肿瘤复发4例,药物治疗可工作3例.结论:颅脑肿瘤伴发癫痫的病人发生率约37%~44%,治疗以手术切除肿瘤,术前、术后应用抗癫痫药物是防止术后癫痫复发的佳选择.

    作者:董克辛;康伟民;曲波;王心民;王守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脑肿瘤伽玛刀治疗后14例手术病理研究

    作者:廖述才;袁树斌;冯文;陈淳;雷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X刀治疗垂体腺瘤的疗效与方法学初探

    目的:总结50例X刀治疗垂体腺瘤的治疗和临床、内分泌、影像复查资料,评价X刀治疗垂体腺瘤的临床疗效,探讨X刀治疗垂体腺瘤的方法学.方法:用X刀对PRL腺瘤36例,GH腺瘤5例,混合性腺瘤4例,无功能性腺瘤5例治疗.肿瘤治疗剂量19.48±3.36Gy,等中心数1.24±0.68个/例,视交叉受重<8~9Gy.结果:随访12~62月,平均32.6月,14例闭经患者恢复月经,共26例月经恢复正常,25例停止溢乳,3例患者溢乳减轻,5例患者受孕,6例患者肢端肥大改善,临床有效率96%.影像学复查:肿瘤消失35例,坏死缩小12例,肿瘤控制率100%.在治疗后3~6月,可出现肿瘤坏死缩小,随时间的延长,肿瘤消失率增加,但大体积病变,肿瘤消失困难.结论:X刀是一种垂体腺瘤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推荐无功能腺瘤>12-13Gy,分泌性腺瘤20-30Gy.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X刀治疗垂体腺瘤的新课题和努力方向.

    作者:何永生;宋锦平;蒋万书;黄光富;付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伽玛刀治疗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探讨

    目的:评估伽玛刀治疗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探讨治疗的适应证和制定治疗计划的注意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至1995年间,用伽玛刀治疗57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边缘剂量平均20.6Gy(9~25.2Gy).30%-80%的等剂量曲线包绕病灶.结果:53例平均随访4.2年.4例失访.1例死亡.影像随访中见19例病灶缩小.5例治疗后4月到39月再次出血.21例治疗后癫痫发作频度和程度减轻,6例主诉癫痫未改善.4例额叶(A)停药后未再出现癫痫.17例病灶位于额顶叶及颞叶内侧功能区的患者治疗后4月到25月出现肢体肌力减退、失语等症状.33例病灶周围出现中到重度水肿;5例出现明显的肢体运动障碍.2例治疗后14月和16月再次外科手术切除病灶.3例出现明显视力下降.结论:①以边缘剂量16Gy为界,边缘剂量较高时治疗后再出血率明显减低.②癫痫发作频度和程度减轻与较高的治疗剂量和水肿的程度较重有关.额叶的海绵状血管瘤疗效较显著.③同样剂量照射相同体积的血管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后者较前者临床实践中出现严重放射性脑损伤的比率明显增高.④从治疗后再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中,未找到血管瘤内完全机化闭塞的确切证据.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伽玛刀治疗必须慎重.

    作者:张南;潘力;戴嘉中;王滨江;王恩敏;蔡佩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典型脑动静脉畸形的γ刀治疗

    目的:研究γ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效果.方法:对52例γ刀术后2年以上的典型脑AVM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其疗效和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随访2年后,发现该组AVM病例的闭塞率为88 5%,出血率为3.8%.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于γ刀术后消失或改善.结论:γ刀是治疗脑AVM安全、有效、低创的新手段,其治疗效果与AVM的类型、部位、体积、照射剂量密切相关.

    作者:赵洪洋;李美华;朱贤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