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兆聪;王如密;王楷堂;张锡增;王守森;陈苏
目的:观察软膜下横切术联合其它治疗癫痫手术方法,对难治性癫痫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难治性癫痫采用软膜下横切联合手术进行临床观察、分析,判断其治疗效果.结果:15例难治性癫痫病人采用联合手术方法,术后除2例病人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及较轻癫痫发作外,其余病人均得到满意治疗效果.随访13例,失随访2例.满意8例(61.54%),显著改善4例(30.77%),良好1例(7.69%),总有效率100%.结论:软膜下横切联合手术是难治性癫痫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
作者:夏玉成;师维红;宋军;孙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索功能核磁共振(fMRI)在运动区脑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切除中作用.方法:采用GEMEDICALSYSTEMSMri1.5机作功能核磁共振扫描,然后通过辅助计算机计算采样图象重建,得到肿瘤与功能区图像,根据fMRI确定病灶与功能区位置选择手术切口和手术入路,显微外科切除运动区脑肿瘤12例,其中脑膜瘤10例,星形细胞瘤2例.按病灶与功能区关系,分为三组:病灶在功能前5例,病灶在功能区后4例和病灶在功能区下3例.结果:功能区在病灶后,采用中央沟前切除肿瘤,病灶在功能区后和功能下采用中央沟静脉后入路切肿瘤.¨病灶被切除,1例星形细胞瘤次全切除,病人术后运动功能未加重.结论:功能核磁共振引导运动区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对保护运动功能有重要价值.
作者:诸葛启钏;郭献忠;陈伟建;吴近森;潘进钱;叶盛;瞿宣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立体定向开放手术切除脑内小病灶的经验、体会及手术效果.方法:对24例病变直径在0.4~3.5cm的患者采用磁共振导向脑立体定向显微镜下切除病灶.结果:24例患者的颅内病变全部行显微手术切除,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13例继发性癫痫中10例,术后停止发作,另3例发作显著减少.结论:对于MRI检查显示病此界限清楚,MRI导向的立体定向开放手术,是一种简便、定位准确、微侵袭安全且疗效满意的手术方法.
作者:王海东;赵刚;朱小波;邱吉庆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有颅高压的脑肿瘤的X-刀治疗及处理方法.方法:18例伴有颅高压症状的患者经脑室外引流2例,脑室-腹腔分流9例,常规放疗3例,肿瘤囊液穿刺抽吸法4例,以缓解病人颅高压症状.适当配合脱水,激素治疗.结果:全部病人安全接受X-刀治疗,随访3个月至2年半.病变消失8例,明显缩小4例,基本无变化3例,未能控制而手术1例,死亡2例,结论:有颅高压的患者,经缓解颅压术后可顺利完成X-刀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郭韬;范振增;郭非;史文化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索立体定向引导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深部小肿溜;方法:采用FischerZD立体定向仪和SOMATOMPLUS4CT机为为立体定向引导系统,显微外科切除脑深部微小病灶15例,其中垂体微腺瘤9例,颞、顶深部海绵状血管瘤4例,尾状核星形细胞瘤2例.结果:15病灶均被顺利找到切除,无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结论:立体定向引导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脑深部微小病灶,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作者:诸葛启钏;陈伟建;吴近森;吴广宇;叶盛;张宇;瞿宣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胼胝体切开和局部病灶切除治疗癫痫术后并发症原因的分析,达到尽可能手术治愈癫痫而无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通过术后并发症和局部解剖学相关原因回顾分析,找出并发症的发生与相应解剖学的必然联系.结果:术中脑组织受压迫,血管痉挛所引起的并发症大部分都能恢复,血管损伤,脑神经组织误切,所引起的并发症在较长时间内很少有恢复,甚至不能恢复.在106例手术,有29例发生并发症,术中损伤大脑前动脉分支2例,破入第三脑室8例,发生脑裂综合征3例,一侧肢体瘫10例,高热昏迷2例,运动性失语伴右侧瘫1例,顽固性脑水肿2例,脑积水1例.结论:术后所发生的并发症都与术中损伤相关脑组织和血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手术操作技巧和熟悉解剖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作者:郭振杰;郭银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廖述才;袁树斌;冯文;陈淳;雷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评估伽玛刀治疗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探讨治疗的适应证和制定治疗计划的注意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至1995年间,用伽玛刀治疗57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边缘剂量平均20.6Gy(9~25.2Gy).30%-80%的等剂量曲线包绕病灶.结果:53例平均随访4.2年.4例失访.1例死亡.影像随访中见19例病灶缩小.5例治疗后4月到39月再次出血.21例治疗后癫痫发作频度和程度减轻,6例主诉癫痫未改善.4例额叶(A)停药后未再出现癫痫.17例病灶位于额顶叶及颞叶内侧功能区的患者治疗后4月到25月出现肢体肌力减退、失语等症状.33例病灶周围出现中到重度水肿;5例出现明显的肢体运动障碍.2例治疗后14月和16月再次外科手术切除病灶.3例出现明显视力下降.结论:①以边缘剂量16Gy为界,边缘剂量较高时治疗后再出血率明显减低.②癫痫发作频度和程度减轻与较高的治疗剂量和水肿的程度较重有关.额叶的海绵状血管瘤疗效较显著.③同样剂量照射相同体积的血管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后者较前者临床实践中出现严重放射性脑损伤的比率明显增高.④从治疗后再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中,未找到血管瘤内完全机化闭塞的确切证据.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伽玛刀治疗必须慎重.
作者:张南;潘力;戴嘉中;王滨江;王恩敏;蔡佩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无创性脑电图影像融合技术对致痫灶定位作用.方法:对4例临床确诊为癫痫的患者,术前视频脑电监测有异常放电,脑电图异常部位分别在右额颞、左颞、右中央顶区和右顶枕部.根据脑电图表现和脑电地形图分析结果,建立单或多偶极子模型.后将标准头颅MRI模型与偶极子模型融合,确定致痫灶对应的解剖位置和空间坐标.结果:致痫灶对应的解剖位置1例在右额中回的中部,1例在左颞后部皮质,1例定位在右侧中央沟,1例在右顶上小叶.偶极子参数随时间变化可反映异常脑电在脑内的传播方向.结论:高分辨率三维MRI影像与定量脑电图分析的信息融合,可以直观地显示致痫灶的位置及异常放电传播方向,与真实头颅模型的融合无疑更会提高致痫灶手术前定位,对减少有创性检查,深部电极的准确放置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张国君;王玉平;王德全;李勇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为了提高间质内放射疗效:了解间质内放射治疗的效果,减少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方法:在不同时间段,应用三种不同方法和剂量,对209例脑深部肿瘤进行间质内放射治疗.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3个月~8年零9个月同,其中Ⅲ~Ⅳ级胶质瘤1年生存率为15.2%,2年生存率为73.9%,3年生存率为10.9%.影像学随访结果表明,肿瘤完全消失21例,占10%;肿瘤直径缩小在80%以上的35例,占16.7%;缩小30~50%者96例,占45.9%.完全消失的肿瘤为颅内恶性淋巴瘤、松果体瘤、部分的多形胶质母细胞瘤和转移等.结论:为了减少照射后的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对颅内不同部位和不同性质的肿瘤,应选用不同的照射剂量,以超分割放射+外照射方法较优.
作者:丁学华;卢亦成;王金林;张晓鹏;陈志刚;张光霁;朱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顽固性癫痫立体定向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治疗的随访结果,评价PET技术在顽固性癫痫放射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探讨以PET定位致痫灶可行性.方法:46例顽固性癫痫患者,年龄4~47岁,行EEG、MRI及PET检查,以PET结果作为致痫灶靶区定位,该46例患者的PET结果均提示有2个以上的致痫灶.采用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技术,以PET定位的致痫灶为靶区进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根据X刀治疗计划设计,以9~13Gy周边剂量,治疗主致痫灶17例,治疗范围包括致痫灶及可疑病灶29例,所有病人均随访10个月以上.结果:单纯治疗主致痫灶组,发作频率由2.4次/月降至0.83次/月.治疗范围包括所有致痫灶组,发作频率由2.83次/月降至0.87次/月.而癫痫发作消除的比率,分别为47.1%(8/17)和58.6%(17/29).治疗后癫痫症状加剧仅1例,两组病人均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无伤残及死亡率.结论:PET定位致痫灶的准确性一直存在一些质疑,尤其是在致痫灶范围和假阳性病灶的甄别.我们所做的初步临床研究提示,采用中、低剂量的放射外科治疗是安全、显效的;由于治疗的安全性和非侵袭性,可以不必强求PET结果在范围和假阳性病灶甄别方面的精确度.治疗区域好包括全部PET提示的病灶.
作者:杨开军;漆松涛;邱炳辉;刘承勇;王克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沈红;林志国;闫志钧;隋立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闫红梅;王哲;曹培成;张振兴;曹日秀;韩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手术方法及效果评价.方法:对27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病人,采用立体定向选择杏仁核进行毁损.结果:术后综合疗效评定:优2例,显进10例,进步13例,无效2例.BPRS及各因子分析显示BPRS、ANDP、ACTV、HOST手术前后对照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结论:脑立体定向手术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手段.
作者:陈成雨;刘琨;刘运振;韩风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胡志刚;谭启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如何规范儿童全麻下脑立体定向的手术方法,对完善手术操作,提高治愈率,防止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行儿童全麻手术共82例,占全部儿童脑立体定向手术的40%.男48例,女34例;年龄8个月~9岁,术前半小时肌注苯巴比妥钠,东莨菪碱或阿托品.并做术前记录,麻醉以基础麻醉为主并配合局部麻醉,先静脉内给予异丙酚,5%氯胺酮,同时给予镇痛镇静药物如杜非合剂、异丙酚、芬太尼以及肌松剂等维持麻醉.一般情况下不用气管插管,如病儿出现呼吸异常、呼吸困难时或原有呼吸循环系统疾患时可使用气管插管.结果:麻醉手术成功率94%以上.结论:认为儿童全麻下脑立体定向的手术是脑立体定向手术中的特殊情况,与常规脑立体定向手术方法有所不同,将其特殊性阐明并确定其常规手术操作规则将有利于儿童脑立体定向手术的完善和发展.
作者:王锐;张勇士;李士月;田增民;刘宗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埋藏式颅内电极在癫痫外科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分别对19例顽固性癫痫,进行颞叶嵌入深部电极和额颞硬膜下埋置条状电极,术前进行脑电描记,根据脑电特征对痫灶定位,实施外科手术治疗.结果:19例描记的脑电图定位,然后行前颞叶切除+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12例,胼胝体前部切开术5例其中1例左杏仁核射频毁损,右海马杏仁核射频毁损1例,左额颞MST1例.经2~6年随访63%(12/19)术后未发作,32%(6/19)偶发,5%(1/19)无改变.优良率95%.结论:埋藏式颅内电极应用,定位成功率高,是指导制定合理手术方式及提高手术效果的可靠方法之一.位癫灶、采用不同的术式切除是手术治愈难治性癫痫的有效途径.
作者:赵树琦;谭启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自有CT、MRI等检查手段在临床广泛应用以来,神经外科对颅脑外伤后患者行EEG检查较少,但近两年来由于部分轻中型颅脑外伤及伤后处于恢复期、恢复后期的患者临床症状较重,经检查CT、MRI正常,而脑电图异常的病例增多,故引起对脑电图这一脑功能检查法的重视.本组对32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了急性期,恢复期,恢复后期的EEG初步观察,发现年龄愈小,外伤后急性期EEG的异常程度愈大,说明脑皮质功能受损愈严重.损伤部位出现水肿,血肿,脑皮质坏死,囊肿,软化灶的形成,都不同程度地引起脑皮质功能障碍,EEG表现为慢波增多,θ波δ波呈节律发放.外伤后恢复期行EEG检查,有无痫样放电(小尖棘波,高幅慢波),对临床医师使用预防性的抗癫痫药物,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作者:杨惠清;谭启富;姜梨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大型垂体腺瘤部分切除术后,残留肿瘤经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复发的因素.方法:11例直径2.1~5.5cm的大型垂体腺瘤病人,经部分切除术后再行直线加速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结果:随访1~3年,残留瘤体直径在2.0cm以上者,治疗1年后复发2例.2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半年内,发现瘤体坏死的放射影像学改变和临床内分泌症状恶化.结论:残瘤肿瘤直径大于2.0cm和侵袭型垂体腺瘤的病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复发率高.此现像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惠金明;李云伟;余红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颅脑肿瘤伴发癫痫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30例颅脑肿瘤伴发阗痫病人术前行EEG、CT、MR检查同时根据癫痫类型,单一或联合应用抗癫痫药物,全麻下手术切除肿瘤,修补硬膜,保留骨瓣,术后应用抗癫痫药物.结果:20例随访6~12个月,死亡3例,症状完全消失10例,肿瘤复发4例,药物治疗可工作3例.结论:颅脑肿瘤伴发癫痫的病人发生率约37%~44%,治疗以手术切除肿瘤,术前、术后应用抗癫痫药物是防止术后癫痫复发的佳选择.
作者:董克辛;康伟民;曲波;王心民;王守权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