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脑立体定向手术的麻醉管理

王锐;张勇士;李士月;田增民;刘宗惠

关键词:脑立体定向, 儿童, 治疗, 麻醉
摘要:目的:如何规范儿童全麻下脑立体定向的手术方法,对完善手术操作,提高治愈率,防止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行儿童全麻手术共82例,占全部儿童脑立体定向手术的40%.男48例,女34例;年龄8个月~9岁,术前半小时肌注苯巴比妥钠,东莨菪碱或阿托品.并做术前记录,麻醉以基础麻醉为主并配合局部麻醉,先静脉内给予异丙酚,5%氯胺酮,同时给予镇痛镇静药物如杜非合剂、异丙酚、芬太尼以及肌松剂等维持麻醉.一般情况下不用气管插管,如病儿出现呼吸异常、呼吸困难时或原有呼吸循环系统疾患时可使用气管插管.结果:麻醉手术成功率94%以上.结论:认为儿童全麻下脑立体定向的手术是脑立体定向手术中的特殊情况,与常规脑立体定向手术方法有所不同,将其特殊性阐明并确定其常规手术操作规则将有利于儿童脑立体定向手术的完善和发展.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影响立体定向活检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技术治疗脑深部病变的疗效.方法:利用ASA-601S和Fischer脑立体定向仪治疗82例脑深部病变患者,行定向活检治疗22例,血肿清除治疗5例,脑脓肿抽吸术2例,囊性颅咽管瘤置入Ommaya管治疗53例.结果:活检确诊为胶质瘤10例,生殖细胞瘤4例,脑寄生虫3例,肺癌脑转移4例,1例第三脑室后部病变活检为胶质细胞增生.4例胶质瘤行手术治疗后病情好转,其余肿瘤行放射治疗,有6例痊愈(4例生殖细胞瘤,2例转移性肿瘤).3例寄生虫经对症治疗后痊愈;2例脑脓肿经抽吸、抗炎治疗后痊愈;脑血肿5例经治疗痊愈;53例颅咽管瘤置放Ommaya管后3例痊愈(行囊内放疗),50例好转.结论:立体定向治疗脑深部病变定位精确、损伤小、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值得提侣.

    作者:魏祥品;汪业权;傅先明;凌至培;凌士营;李光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伽玛刀治疗

    目的:总结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方法:7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伽玛刀治疗,靶点为三叉神经根近脑干段,4mm准直器,中心剂量70-80Gy.结果:随访2年以上者51例,治愈39例(76.5%),有效7例(13.7%),无效5例(9.8%),总有效率90.2%.19例(37.3%)出现一过性轻度面部麻木,感觉减退,无其它并发症.结论: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无严重并发症,是较好的微侵袭治疗方法.

    作者:杨建林;隋邦森;孙永文;张颖东;张海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癫痫灶精确定位和外科治疗方法治疗顽固性癫痫

    目的:探索顽固性癫痫的致痫灶精确定位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综合应用癫痫定位系统(三维痫灶精确定位诊疗计划系统)及影象学检查对74例顽固性癫痫患者进行术前、术中致痫灶三维精确定位,采用癫痫外科综合手术方案切除致痫灶、阻断致痫网.结果:术中64导皮层电极及8导深部电极检测证实癫痫定位系统定位准确可靠,随访疗效评估显效率达到86.7%,总有效率达到94.6%,术后正常神经功能保持良好,无明显后遗症.结论:综合应用癫痫定位系统和影象学定位及癫痫外科综合治疗方式是外科治疗顽固性癫痫的较好方法.

    作者:张新伟;徐如祥;柯以铨;周谷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立体定向Ommaya管置入治疗鞍区Rathke囊肿1例

    作者:沈红;林志国;闫志钧;隋立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PET在颞叶癫痫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评价PET检查在颞叶癫痫病人术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20例顽固性颞叶癫痫病人术前均行脑电监测、头MRI及PET检查.结果:20例脑电监测中有19例监测到棘波、尖波或棘慢波,1例正常.脑电异常位于一侧11例,位于双侧8例.20例头MRI检查中有14例正常,6例一侧海马萎缩,1例双侧萎缩,1例右额顶囊肿伴垂体微腺瘤.20例PET检查均表现局部脑组织代谢减低.一侧异常16例,双侧异常4例.20例手术病人中有16例行颞叶前部及海马切除,4例行选择性海马切除.结论:PET检查对于颞叶癜痫的定位诊断敏感可靠,比MRI更有价值.

    作者:孙振荣;栾国明;张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X线立体定向加全脑常规放疗治疗脑转移瘤

    目的:分析X刀加全脑放疗脑转移瘤的临床及影像学变化.方法:利用JX-100X刀系统加全脑放疗共治疗40例病人,其中有29例先行全脑常规放疗35~40Gy,而后行X刀治疗,¨例作X刀治疗后,再加全脑放疗.单次照射28例,治疗剂量16~22Gy,平均19.2Gy.分次照射12例,分割2~3次,治疗剂量6~12Gy/次,每周一次,总剂量达20~30Gy,平均25.4Gy.结果:40例均获3~26个月的随访,中位12个月,生存期为2~26个月,中位11.5个月,其中36例生存期超过6个月占90%,27例超过12个月占67.5%.2例超过26个月.治疗后6个月CT或MRI复查32例病灶明显缩小或消失占80%,3例出现新的转移灶占7.5%,4例无明显变化占10%.结论:X刀治疗与常规放疗相结合治疗脑转移瘤,优于单纯常规放疗.是治疗脑转移瘤的佳方案之一.

    作者:郝传国;马金波;辛昌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功能核磁共振引导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运动区脑肿瘤

    目的:探索功能核磁共振(fMRI)在运动区脑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切除中作用.方法:采用GEMEDICALSYSTEMSMri1.5机作功能核磁共振扫描,然后通过辅助计算机计算采样图象重建,得到肿瘤与功能区图像,根据fMRI确定病灶与功能区位置选择手术切口和手术入路,显微外科切除运动区脑肿瘤12例,其中脑膜瘤10例,星形细胞瘤2例.按病灶与功能区关系,分为三组:病灶在功能前5例,病灶在功能区后4例和病灶在功能区下3例.结果:功能区在病灶后,采用中央沟前切除肿瘤,病灶在功能区后和功能下采用中央沟静脉后入路切肿瘤.¨病灶被切除,1例星形细胞瘤次全切除,病人术后运动功能未加重.结论:功能核磁共振引导运动区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对保护运动功能有重要价值.

    作者:诸葛启钏;郭献忠;陈伟建;吴近森;潘进钱;叶盛;瞿宣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颅内肿瘤X刀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刘原照;肖素华;刘明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脑电图影像融合技术定位致痫灶

    目的:探讨无创性脑电图影像融合技术对致痫灶定位作用.方法:对4例临床确诊为癫痫的患者,术前视频脑电监测有异常放电,脑电图异常部位分别在右额颞、左颞、右中央顶区和右顶枕部.根据脑电图表现和脑电地形图分析结果,建立单或多偶极子模型.后将标准头颅MRI模型与偶极子模型融合,确定致痫灶对应的解剖位置和空间坐标.结果:致痫灶对应的解剖位置1例在右额中回的中部,1例在左颞后部皮质,1例定位在右侧中央沟,1例在右顶上小叶.偶极子参数随时间变化可反映异常脑电在脑内的传播方向.结论:高分辨率三维MRI影像与定量脑电图分析的信息融合,可以直观地显示致痫灶的位置及异常放电传播方向,与真实头颅模型的融合无疑更会提高致痫灶手术前定位,对减少有创性检查,深部电极的准确放置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张国君;王玉平;王德全;李勇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OUR-旋转式伽玛刀治疗顽固性癫痫

    目的:总结伽玛刀治疗顽固性癫痫在治疗前诊断定位、治疗适应征选择、照射方法与剂量及治疗后服药与随访等方面的经验.方法:选择抗癫痫药物正规治疗2年以上仍发作频繁的癫痫病人,进行脑电图24小时监测、MRI/CT、PET、SPECT、美解眠药物诱发等检查,明确癫痫定位后进行伽玛刀治疗.颞叶癫痫行海马杏仁核照射4例,50%等剂量曲线15~18Gy照射510cm3范围.双侧病灶癫痫大发作行胼胝体毁损3例,中心剂量80~1000Gy.颞叶外局灶癫痫3例,45~50%等剂量曲线10~11Gy照射5~20cm3范围;治疗后坚持服用抗癫痫药,并一直随访.结果:好转9例,无效1例,所有病人均无恶化及副反应.结论:对复杂部分性发作、有单侧颞前区间期棘波和内侧颞?MRT/CT异常表现的病人,可进行海马杏仁核照射.双侧多发作病灶的病人,可进行胼胝体毁损照射.颞叶外、非重要功能区、局灶性癫痫,可进行致痫病灶低剂量照射.

    作者:胡泽勇;周文静;刘晓丽;王丽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多处软膜下横切术联合其它术式治疗顽固性癫痫

    目的:探讨多处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MST)联合病灶或/和致痫脑叶切除对顽固性癫痫的治疗.方法:术前将经临床、电生理、神经影像学及核医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定位.取大骨瓣开颅,术中行皮层脑电(ECoG)监测.首先切除脑的结构性病灶;对颞叶癫痫,行较小范围的前颞叶切除,并切除颞叶内侧结构;对痫灶位于额极底面者,行额极切除.复查ECoG,对残余的痫样放电区域,不论是否位于重要功能区,均行MST直至术野内痫样波基本消失.结果:本组51例无手术死亡和明显并发症.随访1~7年,有效率(发作频率减少50%以上)为90.2%,显效率(发作频率减少75%以上)为80.4%,效差或无效9.8%.术后复查脑电图多有明显改善.结论:在顽固性癫痫的治疗中,将MST联合病灶或/和致痫脑叶切除,既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又能保留更多的脑组织.

    作者:安宁;张可成;杨辉;童志恒;杨梅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立体定向间质放疗治疗囊性颅咽管瘤

    目的:探讨采用立体定向和间质放疗技术,治疗颅咽管瘤的方法和预后.方法:对23例囊性颅咽管瘤采用CT引导立体定向技术,肿瘤囊腔内放置贮液囊导管,按3.7-7.4MBq/克肿瘤组织注入Cr32po4进行内放疗.结果:16例获得逐渐改善,3例恶化,2例偏瘫恢复正常,所有内分泌功能障碍,均获得稳定或不同程度好转,复查CT或MT示:1例瘤体增大,1例新的囊腔形成,1例导管在脑室内,其余囊腔均明显缩小,其中9例囊腔几乎消失.结论:立体定向间质放疗对囊性颅咽管瘤可以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

    作者:郑兆聪;王如密;王楷堂;张锡增;王守森;陈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闭合性颅脑损伤后早期癫痫

    目的:探讨闭合性颅脑损伤后早期癫痫的发生率、发生机制及对预后的影响和治疗.方法:将颅脑损伤后早期癫痫分为二组.第1天出现癫痫组与第2~7天出现癫痫组.对二组CT表现,外伤后脑内损伤部位及预后进行了比较.结果:闭合性颅脑损伤2825例,发生癫痫68例,发生率为2.41%.GOS预后分级,良好45例;中残¨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8例,6月内出现习惯性癫痫者8例.结论:外伤后早期癫痫一般表现有全身性发作与部分性运动性发作.脑实质的损伤、脑内出血、局部脑组织缺血、水肿及生化改变是导致早期癫痫的主要原因.对于无脑损伤而发生早期癫痫机制可能与脑震荡的病理生理有关,多为暴力引起脑细胞分子紊乱、神经传导阻滞、脑血循环调节障碍以及中线脑室内脑脊液冲击波等原因所致.

    作者:柴亨利;王景云;任玉伟;任晓军;姜桂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垂体腺瘤的X刀治疗

    目的:观察分析X刀对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97年1月至2000年6月应用Radionic公司头部X刀系统,治疗的垂体腺瘤患者随访54例,单次治疗32例,分次治疗22例.其中54例获得影象学复查,36例获得血激素水平复查.随访期3个月到32个月,平均13.2个月.结果:肿瘤缩小达55.6%,无一例肿瘤增大;临床症状改善率72.2%,无临床症状加重着.血激素水平恢复正常达30.6%.结论:X刀治疗垂体腺瘤安全、有效,无明显副作用,SRT治疗后血激素水平恢复正常率高于SRS治疗,但血激素水平恢复时间长于SRS治疗.

    作者:闫志钧;林志国;沈红;李庆国;隋立森;浦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立体定向射频苍白球毁损治疗肌强直1例

    作者:林志国;李庆国;沈红;闫志钧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听神经瘤的放射外科治疗:5年临床总结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听神经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伽玛刀治疗听神经瘤145例,采用30%~60%等剂量曲线,总边剂量10~15Gy(平均13.8G);中心剂量16~45Gy(平均32.5Gy),治疗后3个月开始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随访30个月.结果:肿瘤生长控制率93.7%;听力保存率83.8%,面神经及三叉神经迟发性受损率分别为9.6%和7.8%;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γ-刀治疗听神经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作者:毛伊斌;白芳;刘志兴;詹道峰;张培奇;刘华;张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31例癫痫患者发作间期SPECT脑显像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SPECT局部脑血流断层显像,对发作间期癫痫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癫痫患者于发作间期进行SPECT99mTC-ECD局部脑血流断层显像,并与同期CT和(或)MRI、长程脑电图(AEEG)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1例患者SPECT脑显像均异常,低血流灶占84%(26例),局限性高灌注灶16%(5例).阳性病灶79个,额叶25,颞叶26个,顶叶17个,枕叶17个,基底神经节4个,旁中央小叶1个.单个病灶5例,单侧病灶19例.CT和(或)MRI阳性率50%(15/31),10例显示局部病灶,AEEG阳性率93%(29/31),单侧病灶8例,其余为弥漫性病变.病灶阳性检出率SPECT与CT和(或)MRI比较差异显著,P<0.005,而与AEEG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SPECT局部脑血流显像是诊断癫痫的有效方法,SPECT对癫痫灶检出的灵敏度优于CT和MRI,定位价值优于AEEG.手术前SPECT检查是为了确定手术范围,而精确的癫痫灶的定位还要皮层EEG.

    作者:王国祯;刘业俭;刘伟红;易淑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典型脑动静脉畸形的γ刀治疗

    目的:研究γ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效果.方法:对52例γ刀术后2年以上的典型脑AVM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其疗效和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随访2年后,发现该组AVM病例的闭塞率为88 5%,出血率为3.8%.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于γ刀术后消失或改善.结论:γ刀是治疗脑AVM安全、有效、低创的新手段,其治疗效果与AVM的类型、部位、体积、照射剂量密切相关.

    作者:赵洪洋;李美华;朱贤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多软膜下横切术治疗功能区顽固性癫痫

    目的:对于致痫灶位于脑的主要功能区的癫痫病人,采用多软膜下横切术(MST),达到既可控制癫痫的发作,又能保护皮质的正常功能.方法:选择20例继发性癫痫病人,术前均做神经影像学、脑电图和神经心理学检查;术中硬脑膜切开后,先用皮质电极核实致痫灶的方位和范围,然后切除远离功能区的病灶,再用横切刀切断功能区痫性放电的神经元树突,后用皮质电极复查,直至棘波消失.结果:除1例无改善外,其他19例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控制.满意6例,显著改善6例,良好5例,效差2例,无改善1例,总有效率为95%.永久性重要功能缺失和残疾,无手术死亡率.结论:MST它能使脑主要功能区癫痫,在不引起任何机能障碍的情况下,使痫性发作得到有效的控制.

    作者:潘进钱;吴广宇;付卫红;郭献日;张晓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19例全身性扭转痉挛手术治疗的临床报告

    目的:应用脑立体定向手术,对19例全身性扭转痉挛(GTD)进行了治疗.方法:通过MRI定位,脑立体定向手术的毁损靶点,微电极记录技术,术中对靶点行功能确认,使19例GTD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单侧苍白球腹后部切开术(PVP)5例,单侧丘脑腹外侧核切开术2例,单侧丘脑底核切开术1例,同期双侧手术9例(双侧PVP7例,一侧PVP及另一侧STN2例),分期双侧手术2例.结果:全部19例患者术后手术对侧肢体肌张力基本恢复正常,运动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19例患者行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手术有效率100%.本结果证实PVP较之丘脑切开术确有更大的优越性,除使肢体症状显著改善外,可改善躯干症状,且可行双侧手术而无明显并发症.对临床上顽固性GTD,双侧PVP或苍白球和丘脑底核联合切开,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全面改善患者的症状.

    作者:秦明筠;李勇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