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启钏;郭献忠;陈伟建;吴近森;潘进钱;叶盛;瞿宣兴
目的:探讨颅内小病灶伽玛刀治疗的优化剂量方案.方法:选取容积未超过10cm3,周围无重要敏感结构的3例形状不同的颅内小病灶,分别单一使用18、14、8mm的准直器进行治疗计划的设计.根据剂量参数进行均匀指数和适形指数的计算,绘出剂量一容积直方图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准直器组合的剂量计划的参数显示:对球形病灶单等中心计划的剂量均匀性和适形性好,病灶周围正常脑组织接受等剂量曲线容积小.对不规则病灶增加等中心数即增加不均匀性.结论:对于单等中心即能实现良好适形性的颅内小病灶,应避免使用多等中心.对于不规则形状病灶以及邻近重要功能区的病灶,则应根据病灶形状、性质及周围邻近结构选择适当的准直器组织,以提高疗效.
作者:张宜培;郑立高;徐德生;康春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廖述才;袁树斌;冯文;陈淳;雷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对外伤后晚发癫痫其发病率,发生机理,手术适应证,治疗及预后加强了解.方法:回顾我科1993~1997年应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6例外伤后晚发癫痫.结果:颞叶前部切除2例.皮层致痫灶疤痕切除4例.随访3年,疗效观察评定,I级2例,Ⅱ级4例.结论:尽量消除导致晚发癫痫的各种隐患,减少脑皮层疤痕形成是预防晚发癫痫的主要措施.对顽固性癫痫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家明;李金堂;孙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影响立体定向活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1994年12月至2000年6月间我科收治并行MRI导向立体定向活检的156例病例.患者年龄6~72岁,平均45.5岁;其中男89例,女67例;病灶位于鞍区5例,基底节区33例,松果体区46例,中脑2例,侧脑室壁2例,三脑室底部2例,额叶深部28例,颞叶9例,顶枕叶6例,多发性病灶23例.手术采用Leksell-G型定向仪和1.0TMR机(Siemens).所有靶点活检均采用Sedan侧方开口活检针,标本立即行快速冰冻病检.结果:病理诊断阳性率97.4%(152例),其中低级别星型胶质瘤24例,高级别星型胶质瘤28例,室管膜瘤2例,转移瘤33例,感染性病灶29例,生殖细胞瘤31例,松果体母细胞瘤2例,垂体腺瘤1例,淋巴瘤2例,阴性4例.活检出血2例,术中癫痫发作1例,并发症发生率1.9%.全组病例无死亡.结论:影像导向立体定向活检术是一种安全、定位精确、高诊断率的微侵袭性脑深部疑难病变定性诊断方法.其影响因素包括影像定位技术、靶点及活检通道选择、活检器械选择、并发症防治等.
作者:魏祥品;汪业汉;傅先明;凌至培;凌士营;李光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多发转移瘤立体定向X-刀治疗的方案优化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对32例患者的89个肿瘤进行治疗,每例肿瘤数目2~7个,平均3.5个.病变体积1.5cm×1.0cm×1.0cm~5cm×5cm×4cm.处方剂量24~30Gy,周边剂量13~21Gy.结果:术后1.5月~2月神经影像学复查,显示75个(84.27%)肿瘤消失.10.11%肿瘤缩小,5.62%肿瘤保持稳定.随访4月~2年,28例(89.5%)患者存活.结论:采用立体定向X-刀治疗脑多发转移瘤,进行治疗方案优化和并发症防治是确保疗效的重要措施.
作者:雷鹏;王钰;杨锦峰;田立庄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总结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方法:7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伽玛刀治疗,靶点为三叉神经根近脑干段,4mm准直器,中心剂量70-80Gy.结果:随访2年以上者51例,治愈39例(76.5%),有效7例(13.7%),无效5例(9.8%),总有效率90.2%.19例(37.3%)出现一过性轻度面部麻木,感觉减退,无其它并发症.结论: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无严重并发症,是较好的微侵袭治疗方法.
作者:杨建林;隋邦森;孙永文;张颖东;张海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梁新强;崖天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软膜下横切术联合其它治疗癫痫手术方法,对难治性癫痫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难治性癫痫采用软膜下横切联合手术进行临床观察、分析,判断其治疗效果.结果:15例难治性癫痫病人采用联合手术方法,术后除2例病人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及较轻癫痫发作外,其余病人均得到满意治疗效果.随访13例,失随访2例.满意8例(61.54%),显著改善4例(30.77%),良好1例(7.69%),总有效率100%.结论:软膜下横切联合手术是难治性癫痫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
作者:夏玉成;师维红;宋军;孙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如何规范儿童全麻下脑立体定向的手术方法,对完善手术操作,提高治愈率,防止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行儿童全麻手术共82例,占全部儿童脑立体定向手术的40%.男48例,女34例;年龄8个月~9岁,术前半小时肌注苯巴比妥钠,东莨菪碱或阿托品.并做术前记录,麻醉以基础麻醉为主并配合局部麻醉,先静脉内给予异丙酚,5%氯胺酮,同时给予镇痛镇静药物如杜非合剂、异丙酚、芬太尼以及肌松剂等维持麻醉.一般情况下不用气管插管,如病儿出现呼吸异常、呼吸困难时或原有呼吸循环系统疾患时可使用气管插管.结果:麻醉手术成功率94%以上.结论:认为儿童全麻下脑立体定向的手术是脑立体定向手术中的特殊情况,与常规脑立体定向手术方法有所不同,将其特殊性阐明并确定其常规手术操作规则将有利于儿童脑立体定向手术的完善和发展.
作者:王锐;张勇士;李士月;田增民;刘宗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癫痫病人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与原发性癫痫的关系.方法:原发性癫痫30例取空腹静脉血,由固定的检验人员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中IgG,IgA,IgM的含量.结果:IgG 1294.64±287.06,P<0.05,IgA126±78,P<0.05或0.01,IgM151.75±77.26,P<0.05.结论:原发性癫痫的病人有免疫功能异常.IgA降低,IgG也有下降,男性病人较女性病人明显,IgM变化不恒定.
作者:董克菲;薛萍;崔春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的8例顽固性癫痫病人的经验.方法:采用Rasmussen's的方法,个别应用改良的功能脑半球切除术行手术治疗,即切除感觉运动皮质和颞叶,并将残留的额叶及其顶枕叶的部分脑组织失去连接.结果:本组随访3~11年,平均6.7年,8例病人的癫痫得到了满意的控制,病人的生存质量都得到提高,已上学或参加工作,没有发生晚期的脑表浅含铁血黄素沉积症.结论: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可使频繁的癫痫发作终止或减少,可使病人独立生活.
作者:谭启富;孙康健;潘云曦;孙克华;华长春;乔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巨大脑动静脉畸形分次多靶点X线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收治的巨大脑动静脉畸形22例,所有病例均性血管内栓塞后,再采用分次多靶点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其中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16岁至58岁.脑血管造影均证实颅内巨大脑动静脉畸形,病灶直径均在3cm以上.其中病灶直径大于6cm者4例.病灶部分栓塞后行分次靶点X刀治疗.根据病灶大小确定靶点,一般2至3个,每个靶点直径1.6~3cm.采用3~5次照射,每次中心剂量500~800cGy,50%周围剂量400cGy左右,总照射剂量在24Gy以下.结果:无明显急性照射反应,2例半年后出现局部水肿反应.16例随访3月至2年,5例行DSA造影,11例行CT或MRA复查,病灶缩小50%以上6例,缩小30%5例,5例无明显变化.结:论颅内巨大脑血管畸形,采用血管内栓塞后X线立体定向分次多靶点照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徐国政;胡军民;姚国杰;潘力;张新元;陈辉利;龙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我国设计的新型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设备OUR-旋转式伽玛刀治疗颅内病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应用OUR-旋转式伽玛刀治疗颅内病变1431例,男769例,女662例,年龄3~83岁.其中脑血管疾病154(10.7%)例、肿瘤1086(75.9%)例、功能性疾病191(13.3%)例.治疗程序:应用VectraⅡ0.5Tesla中场超导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行三维薄层扫描,获得定位图像;在rTPS治疗规划系统上应用Version 2.5软件交互、自动地对瘤体表预选靶点,敏感组织等结构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和显示.根据病变不同类型及性质,准确地对治疗参数和治疗剂量进行计算和给定:治疗剂量:周边剂量8~75Gy、等剂量曲线30%~65%、等中心个数1~9个.结果:898例获得12~48个月(平均24.6个月)随访.脑血管畸形血管完全闭塞率44.4%,部份闭塞率41.7%;良性肿瘤生长控制率86.7%~98.8%;恶性肿瘤生长控制率75.0%~91.0%;功能性疾病症状改善率71.4%~82.3%.严重放射性水肿17例占1.2%(胶质瘤5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垂体腺瘤3例、脑膜瘤2例、癫痫3例、其它2例).8例行开颅手术减压,9例经药物治疗后缓解.结论:结果表明,OUR-旋转式伽玛刀治疗颅内病变疗效确切.严格掌握适应证,根据病变不同性质、不同体积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作者:袁树斌;雷进;唐轶;廖述才;孙崇歧;邓珍萍;张兴华;庞晓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回顾X-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后临症状和影像学的改变,并判定其结果.方法:对54例脑动静脉畸形病人进行立体定向X-刀治疗,其中男性36例,女性18例,年龄11~52岁,直径1.2~6.0cm.25例病人(46.3%)既往有脑内出血史,23例病人(42.6%)有癫痫症状.50例病人用1个等中心照射,4例病人用2个等中心照射.病变边缘照射剂量为12~23Gy.结果:随访时间14~82个月,治疗后头痛、头晕等临床症状消失的为62.2%,减轻为8.1%.23例癫痫病人中9例(39.1%)癫痫症状完全缓解,10例(43.5%)病人用药量减少且癫痫症状获完全控制,4例(17.4%)病人症状无变化.2年后的完全闭合率为44/54(81.5%).1例病人29个月后复查脑血管造影,病变明显减小,而再次行X-刀治疗.治疗后的再出血率为3/54(5.6%),均于1年内出现.2例病人(3.7%)出现症状性放射性脑水肿.结论:X-刀对治疗脑内动静脉畸形是安全有效的,尤其是脑深部和功能区的病变,能明显降低脑出血率,改变临床症状
作者:潘隆盛;张纪;周定标;王迎选;王所亭;宋学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脑干海棉状血管瘤的诊断及应用伽玛刀治疗指标.方法:对34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直径为0.8~1.8cm(平均1.28cm),病变中心剂量为22~45Gy(平均32.45Gy),周边剂量为9~14Gy(平均12.67Gy),进行治疗.结果:随访5月-6年,经MRI复查19例,1例基本消失,10例病灶明显缩小,5例病灶大小不变无增大.1例术后半年局部出血,症状加重在外院行手术治疗,2例出现迟发性脑水肿,其余病例未见有症状加重.结论:伽玛刀治疗脑干绵状血管瘤,对控制肿瘤生长,降低出血率,缓解临床症状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作者:朱建坤;梁舜荛;黄勇;吴锡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顽固性癫痫立体定向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治疗的随访结果,评价PET技术在顽固性癫痫放射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探讨以PET定位致痫灶可行性.方法:46例顽固性癫痫患者,年龄4~47岁,行EEG、MRI及PET检查,以PET结果作为致痫灶靶区定位,该46例患者的PET结果均提示有2个以上的致痫灶.采用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技术,以PET定位的致痫灶为靶区进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根据X刀治疗计划设计,以9~13Gy周边剂量,治疗主致痫灶17例,治疗范围包括致痫灶及可疑病灶29例,所有病人均随访10个月以上.结果:单纯治疗主致痫灶组,发作频率由2.4次/月降至0.83次/月.治疗范围包括所有致痫灶组,发作频率由2.83次/月降至0.87次/月.而癫痫发作消除的比率,分别为47.1%(8/17)和58.6%(17/29).治疗后癫痫症状加剧仅1例,两组病人均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无伤残及死亡率.结论:PET定位致痫灶的准确性一直存在一些质疑,尤其是在致痫灶范围和假阳性病灶的甄别.我们所做的初步临床研究提示,采用中、低剂量的放射外科治疗是安全、显效的;由于治疗的安全性和非侵袭性,可以不必强求PET结果在范围和假阳性病灶甄别方面的精确度.治疗区域好包括全部PET提示的病灶.
作者:杨开军;漆松涛;邱炳辉;刘承勇;王克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王树新;刘明;刘玉河;刘启峰;张洁;史承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我国设计的新型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设备OUR-旋转式伽玛刀治疗颅内病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应用OUR-旋转式伽玛刀治疗颅内病变1431例,男769例,女662例,年龄3~83岁.其中脑血管疾病154(10.7%)例、肿瘤1086(75.9%)例、功能性疾病191(13.3%)例.治疗程序:应用VectraⅡ0.5Tesla中场超导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行三维薄层扫描,获得定位图像;在rTPS治疗规划系统上应用Version 2.5软件交互、自动地对瘤体表预选靶点,敏感组织等结构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和显示.根据病变不同类型及性质,准确地对治疗参数和治疗剂量进行计算和给定:治疗剂量:周边剂量8~75Gy、等剂量曲线30%~65%、等中心个数1~9个.结果:898例获得12~48个月(平均24.6个月)随访.脑血管畸形血管完全闭塞率44.4%,部份闭塞率41.7%;良性肿瘤生长控制率86.7%~98.8%;恶性肿瘤生长控制率75.0%~91.0%;功能性疾病症状改善率71.4%~82.3%.严重放射性水肿17例占1.2%(胶质瘤5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垂体腺瘤3例、脑膜瘤2例、癫痫3例、其它2例).8例行开颅手术减压,9例经药物治疗后缓解.结论:结果表明,OUR-旋转式伽玛刀治疗颅内病变疗效确切.严格掌握适应证,根据病变不同性质、不同体积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作者:袁树斌;雷进;唐轶;廖述才;孙守岐;邓珍萍;张兴华;庞晓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总结X刀治疗脑血管畸形效果.方法:脑动静脉畸形(AVM)31例,脑海绵状血管瘤14例.单独用X刀治疗39例,AVM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畸形血管残留X刀治疗3例,脑内血肿清除术后X刀治疗3例.X刀治疗畸形血管周边剂量平均23.04±3.75Gy,其中AVM平均22.6±3.8Gy,海绵状血管瘤平均为24.0±3.9Gy,一般均以70%~90%等剂量线覆盖畸形血管边缘,准直器照射口径10~40mm.结果:经12个月~60个月随访,平均随访35.35±17.60个月.复查发现AVM完全闭塞18例,部分闭塞11例,无闭塞2例.海绵状血管瘤X刀治疗后无发生脑出血,大多数患者癫痫可缓解发作,但血管瘤无一例消失.出现症状性放射性脑水肿6例,均为AVM患者.结论:AVM闭塞率与所采用的剂量和畸形血管大小相关,剂量越大,闭塞的可能性也越大,对较大的AVM,由于采用的剂量相对较小,闭塞率也较低.直径越小,采用的剂量可适当增加,畸形血管闭合可能性越大,周边脑组织接受剂量较小,对脑组织损伤轻,并发症低.对较大AVM可先进行栓塞,对残留的AVM进行X刀治疗.
作者:胡小吾;周晓平;王来兴;刘建民;许奕;洪波;王文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王立根;左雅萍;郭艳;章翔;宋少军;石梅;魏丽春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