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立体定向经额准确定置脑室端分流管38例

梁新强;崖天盛

关键词:立体定向, 脑室
摘要: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立体定向Ommaya管置入治疗鞍区Rathke囊肿1例

    作者:沈红;林志国;闫志钧;隋立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伽玛刀治疗颅内小病灶的剂量计划的比较分析

    目的:探讨颅内小病灶伽玛刀治疗的优化剂量方案.方法:选取容积未超过10cm3,周围无重要敏感结构的3例形状不同的颅内小病灶,分别单一使用18、14、8mm的准直器进行治疗计划的设计.根据剂量参数进行均匀指数和适形指数的计算,绘出剂量一容积直方图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准直器组合的剂量计划的参数显示:对球形病灶单等中心计划的剂量均匀性和适形性好,病灶周围正常脑组织接受等剂量曲线容积小.对不规则病灶增加等中心数即增加不均匀性.结论:对于单等中心即能实现良好适形性的颅内小病灶,应避免使用多等中心.对于不规则形状病灶以及邻近重要功能区的病灶,则应根据病灶形状、性质及周围邻近结构选择适当的准直器组织,以提高疗效.

    作者:张宜培;郑立高;徐德生;康春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应用Peacock系统治疗颅内外不规则形肿瘤11例

    作者:林国志;邓晓琴;钱茂森;潘会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顽固性癫痫的定位与手术

    目的:探讨顽固性癫痫的术前定位及手术方法.方法:对具有手术指征的癫痫患者进行影像学、脑电生理学和局部脑血流图(SPECT)检查,确定手术方案.行单侧颞叶、海马、杏仁核切除12例;单纯病灶及致痫灶切除8例;病灶切除加周围皮质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12例;单侧颞叶、海马、杏仁核切除加周围皮质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26例;胼胝体切开、部分病人加额叶或枕叶皮质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9例,其它手术方式5例.结果:治愈20例,显著进步25例,好转17例,有效5例,无明显改善5例,总有效率为44.44%.结论:应用脑电生理及影像学检查定位,选择合理手术方案是取得较好疗效的重要方法.

    作者:史丙利;李海;李海宁;陈钢;魏长杰;杨贵灵;葛斯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OUR-旋转式伽玛刀治疗顽固性癫痫

    目的:总结伽玛刀治疗顽固性癫痫在治疗前诊断定位、治疗适应征选择、照射方法与剂量及治疗后服药与随访等方面的经验.方法:选择抗癫痫药物正规治疗2年以上仍发作频繁的癫痫病人,进行脑电图24小时监测、MRI/CT、PET、SPECT、美解眠药物诱发等检查,明确癫痫定位后进行伽玛刀治疗.颞叶癫痫行海马杏仁核照射4例,50%等剂量曲线15~18Gy照射510cm3范围.双侧病灶癫痫大发作行胼胝体毁损3例,中心剂量80~1000Gy.颞叶外局灶癫痫3例,45~50%等剂量曲线10~11Gy照射5~20cm3范围;治疗后坚持服用抗癫痫药,并一直随访.结果:好转9例,无效1例,所有病人均无恶化及副反应.结论:对复杂部分性发作、有单侧颞前区间期棘波和内侧颞?MRT/CT异常表现的病人,可进行海马杏仁核照射.双侧多发作病灶的病人,可进行胼胝体毁损照射.颞叶外、非重要功能区、局灶性癫痫,可进行致痫病灶低剂量照射.

    作者:胡泽勇;周文静;刘晓丽;王丽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立体定向间质放疗治疗囊性颅咽管瘤

    目的:探讨采用立体定向和间质放疗技术,治疗颅咽管瘤的方法和预后.方法:对23例囊性颅咽管瘤采用CT引导立体定向技术,肿瘤囊腔内放置贮液囊导管,按3.7-7.4MBq/克肿瘤组织注入Cr32po4进行内放疗.结果:16例获得逐渐改善,3例恶化,2例偏瘫恢复正常,所有内分泌功能障碍,均获得稳定或不同程度好转,复查CT或MT示:1例瘤体增大,1例新的囊腔形成,1例导管在脑室内,其余囊腔均明显缩小,其中9例囊腔几乎消失.结论:立体定向间质放疗对囊性颅咽管瘤可以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

    作者:郑兆聪;王如密;王楷堂;张锡增;王守森;陈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旋转式伽玛刀治疗颅内病变1431例初步报告

    目的:探讨我国设计的新型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设备OUR-旋转式伽玛刀治疗颅内病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应用OUR-旋转式伽玛刀治疗颅内病变1431例,男769例,女662例,年龄3~83岁.其中脑血管疾病154(10.7%)例、肿瘤1086(75.9%)例、功能性疾病191(13.3%)例.治疗程序:应用VectraⅡ0.5Tesla中场超导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行三维薄层扫描,获得定位图像;在rTPS治疗规划系统上应用Version 2.5软件交互、自动地对瘤体表预选靶点,敏感组织等结构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和显示.根据病变不同类型及性质,准确地对治疗参数和治疗剂量进行计算和给定:治疗剂量:周边剂量8~75Gy、等剂量曲线30%~65%、等中心个数1~9个.结果:898例获得12~48个月(平均24.6个月)随访.脑血管畸形血管完全闭塞率44.4%,部份闭塞率41.7%;良性肿瘤生长控制率86.7%~98.8%;恶性肿瘤生长控制率75.0%~91.0%;功能性疾病症状改善率71.4%~82.3%.严重放射性水肿17例占1.2%(胶质瘤5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垂体腺瘤3例、脑膜瘤2例、癫痫3例、其它2例).8例行开颅手术减压,9例经药物治疗后缓解.结论:结果表明,OUR-旋转式伽玛刀治疗颅内病变疗效确切.严格掌握适应证,根据病变不同性质、不同体积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作者:袁树斌;雷进;唐轶;廖述才;孙崇歧;邓珍萍;张兴华;庞晓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颅内肿瘤X刀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刘原照;肖素华;刘明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闭合性颅脑损伤后早期癫痫

    目的:探讨闭合性颅脑损伤后早期癫痫的发生率、发生机制及对预后的影响和治疗.方法:将颅脑损伤后早期癫痫分为二组.第1天出现癫痫组与第2~7天出现癫痫组.对二组CT表现,外伤后脑内损伤部位及预后进行了比较.结果:闭合性颅脑损伤2825例,发生癫痫68例,发生率为2.41%.GOS预后分级,良好45例;中残¨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8例,6月内出现习惯性癫痫者8例.结论:外伤后早期癫痫一般表现有全身性发作与部分性运动性发作.脑实质的损伤、脑内出血、局部脑组织缺血、水肿及生化改变是导致早期癫痫的主要原因.对于无脑损伤而发生早期癫痫机制可能与脑震荡的病理生理有关,多为暴力引起脑细胞分子紊乱、神经传导阻滞、脑血循环调节障碍以及中线脑室内脑脊液冲击波等原因所致.

    作者:柴亨利;王景云;任玉伟;任晓军;姜桂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巨大脑动静脉畸形分次多靶点X刀治疗

    目的:研究巨大脑动静脉畸形分次多靶点X线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收治的巨大脑动静脉畸形22例,所有病例均性血管内栓塞后,再采用分次多靶点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其中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16岁至58岁.脑血管造影均证实颅内巨大脑动静脉畸形,病灶直径均在3cm以上.其中病灶直径大于6cm者4例.病灶部分栓塞后行分次靶点X刀治疗.根据病灶大小确定靶点,一般2至3个,每个靶点直径1.6~3cm.采用3~5次照射,每次中心剂量500~800cGy,50%周围剂量400cGy左右,总照射剂量在24Gy以下.结果:无明显急性照射反应,2例半年后出现局部水肿反应.16例随访3月至2年,5例行DSA造影,11例行CT或MRA复查,病灶缩小50%以上6例,缩小30%5例,5例无明显变化.结:论颅内巨大脑血管畸形,采用血管内栓塞后X线立体定向分次多靶点照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徐国政;胡军民;姚国杰;潘力;张新元;陈辉利;龙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X-刀治疗下丘脑错构瘤1例

    作者:沈红;林志国;闫志钧;隋立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脑部病变X刀术后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

    目的:研究X刀治疗后颅内疾病影像学表现与术前病灶对比评价疗效及病灶病理学检查.方法:用X刀治疗颅内疾病共200例,其中7例在X刀术后3~40个月进行手术治疗,其中胶质瘤6例,血管畸形1例.结果:7例X刀治疗后手术中发现和病理表现,发现肿瘤细胞坏死、变性比较明显.我们也发现X刀治疗后3个月内手术的患者手术中病灶边界较清楚,病灶组织坏死明显,质地略硬,呈灰白褐色,血供不丰富,容易手术切除.结论:我们通过对X刀术后影像学随访和X刀术后切除的病灶病理学检查,发现某些病灶增大和异常强化不一定是肿瘤增大或复发,而X刀术的反应.在X刀治疗后期,主要表现病灶组织坏死、脱髓鞘病变,疤痕形成,胶质细胞增生,表现边界不清的斑片状强化,这些病理改变也可累及部分周边脑组织.CT和MRI影像学检查难以与肿瘤复发鉴别,需要定期复查或进行PET扫描.

    作者:胡小吾;周晓平;王来兴;肖作平;刘永明;付少华;姜秀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X线立体定向加全脑常规放疗治疗脑转移瘤

    目的:分析X刀加全脑放疗脑转移瘤的临床及影像学变化.方法:利用JX-100X刀系统加全脑放疗共治疗40例病人,其中有29例先行全脑常规放疗35~40Gy,而后行X刀治疗,¨例作X刀治疗后,再加全脑放疗.单次照射28例,治疗剂量16~22Gy,平均19.2Gy.分次照射12例,分割2~3次,治疗剂量6~12Gy/次,每周一次,总剂量达20~30Gy,平均25.4Gy.结果:40例均获3~26个月的随访,中位12个月,生存期为2~26个月,中位11.5个月,其中36例生存期超过6个月占90%,27例超过12个月占67.5%.2例超过26个月.治疗后6个月CT或MRI复查32例病灶明显缩小或消失占80%,3例出现新的转移灶占7.5%,4例无明显变化占10%.结论:X刀治疗与常规放疗相结合治疗脑转移瘤,优于单纯常规放疗.是治疗脑转移瘤的佳方案之一.

    作者:郝传国;马金波;辛昌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颅脑疾病的X-刀治疗(附100例临床报告)

    目的:回顾性分析100例颅脑疾病X-刀治疗后的临床及影像学变化.方法:利用JZ-100X刀系统常规固定头环及立体定向头架,3mm层厚CT扫描,将影像信息输入计算机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采用单次或分次治疗.全组72例获得3~27个月的随访,中位15个月.结果:70例生存期超过6个月,占随访人数的97.2%,18例超过24个月占25%.40例CT或MRI复查病灶明显缩小占57.1%.结论:X-刀治疗颅脑疾病疗效是肯定的,它适合颅内多种类型肿瘤和脑血管畸形及功能性病变治疗.

    作者:郝传国;辛昌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的长期效果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的8例顽固性癫痫病人的经验.方法:采用Rasmussen's的方法,个别应用改良的功能脑半球切除术行手术治疗,即切除感觉运动皮质和颞叶,并将残留的额叶及其顶枕叶的部分脑组织失去连接.结果:本组随访3~11年,平均6.7年,8例病人的癫痫得到了满意的控制,病人的生存质量都得到提高,已上学或参加工作,没有发生晚期的脑表浅含铁血黄素沉积症.结论: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可使频繁的癫痫发作终止或减少,可使病人独立生活.

    作者:谭启富;孙康健;潘云曦;孙克华;华长春;乔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X刀治疗脑部疾病后放射性脑水肿分析

    目的:分析X刀治疗颅内疾病后症状性放射性脑水肿原因.方法:我院用X刀治疗脑部疾病273例,其中转移瘤84例,胶质瘤62例,松果体区肿瘤17例,脑膜瘤42例,其它肿瘤32例,脑血管畸形36例.脑水肿症状轻重不一,参照病情分级:I级3例.Ⅱ级5例.Ⅲ级8例,症状和体征更加明显,呈持续性,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脑水肿广泛,中线结构移位明显.长时间应用地塞米松后病情可缓解,但遗留不同程度症状.Ⅳ级2例,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水肿和中线结构移位更加明显,结果: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发现发生放射性脑水肿,即靶区病灶周围水肿比X刀治疗前明显加重,但靶区病灶无明显增大,或与靶区病灶增大不平行,并出现与水肿有关的症状18例.脑膜瘤水肿发生率比其它肿瘤和脑血管畸形高.结论:脑水肿的发生主要与被照射的病灶靶点有较大有关.另外X刀治疗配合普通分隔外放疗的病人脑水肿的发生率也大大提高.

    作者:胡小吾;周晓东;王来兴;肖作平;刘永明;付少华;姜秀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颞叶癫痫的核磁共核质子波谱与术后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通过对症状明确的颞叶癫痫病人术前的核磁共振质子波谱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评价核磁共振质子波谱分析对颞叶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24例症状明确的颞叶癫痫病人,术前均作发作间期脑电图和/或视频脑电监测及MRI、PET检查.根据临床表现、脑电、MRI、PET等检查结果综合评估确定病侧,术前做双侧近中颞叶脑组织的核磁共振质子波谱,术中在脑电监测下切除病灶及致痫灶并送病理检查.结果:本组24例病人有19例单侧或双侧颞叶的NAA/(CR+CHO)值低于0.6,其中13例为双侧异常,另外6例为单侧异常;双侧均不低于0.6的有5例,均有一侧至少低于对侧0.07,可确定为异常,其中2例MRS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不相吻合.结论:颞叶癫痫病人的颞叶脑组织核磁共振质子波谱检查异常侧与病理改变有较好的对应性,它可以无创性探测活体脑组织代谢功能的异常,MRS不仅可以发现双侧病变,而且可以指出病理改变较严重的一侧,为术前癫痫灶的定位、定侧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周健;栾国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X-刀治疗原发肺癌合并脑转移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X-刀在肺癌及并发脑转移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1例肺癌合并脑转移瘤病人进行X-刀治疗的临床研究.平均放射剂量分别为22±6Gy和65±8Gy.结果:X-刀治疗一年后局部肿瘤控制率分别为83%,一年后因神经系统疾患死亡率为39%.结论:X-刀联合应用是一种微侵袭和安全的方法,对于肺癌合并脑转移瘤的治疗是有效的.

    作者:柳宪华;于效良;华庆云;林野;胡殿雷;庄会林;孙光远;滕志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PET、EEG、MRI在术前癫痫灶定位价值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术后组织病理和随访结果为标准,比较发作间期18F-FDG PET显像、EEG、MRI在难治性癫痫外科手术前癫痫灶定位中的价值.方法:术前均行发作间期18F-FDG PET脑显像、2~3次EEG和MRI检查,术中行ECoG检查,以PET和ECoG定位的癫痫灶范围行癫痫灶切除或多处软脑膜处横纤维切断术,术后切除病变组织行病理检查与外科治疗效果进行随访,比较三者术前定位癫痫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24例术前发作间期18F-FDG PET脑显像23例阳性,其中17例有1处明显低代谢区,4例有2处明显低代谢区,2例为轻度低代谢区;EEG、MRI对癫痫灶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83.3%(20/24)、16.7%(4/24).PET与ECoG定位癫痫灶一致者20例,阳性检出符合率为86.9%(20/23),EEG阳性与ECoG阳性检出符合率为50%(10/20),MRI阳性与PET、ECoG阳性检出符合率为100%(4/4),MRI所示病变区域小于后两者所定位的癫痫灶范围.术后切除组织均有病理改变,表现为皮质结构不良、神经元固缩、胶质细胞增生、血管畸形、炎性瘢痕等.随访6月~2年以上,癫痫发作完全消除75%.结论:发作间期18F-FDG PET脑显像对癫痫灶检出的灵敏度较高,优于MRI和EEG,但18F-FDG PET显示的低代谢区与癫痫灶的位置并非完全一致,特异度稍低于MRI.如能结合EEG和PET脑显像定位癫痫灶,是一种非常灵敏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欧阳辉;邱炳辉;漆松涛;黄祖汉;吴湖炳;王全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磁共振导向立体定向开放直视手术切除脑内小病灶

    目的:探讨脑立体定向开放手术切除脑内小病灶的经验、体会及手术效果.方法:对24例病变直径在0.4~3.5cm的患者采用磁共振导向脑立体定向显微镜下切除病灶.结果:24例患者的颅内病变全部行显微手术切除,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13例继发性癫痫中10例,术后停止发作,另3例发作显著减少.结论:对于MRI检查显示病此界限清楚,MRI导向的立体定向开放手术,是一种简便、定位准确、微侵袭安全且疗效满意的手术方法.

    作者:王海东;赵刚;朱小波;邱吉庆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