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辉;邱炳辉;漆松涛;黄祖汉;吴湖炳;王全师
目的:探讨颅内小病灶伽玛刀治疗的优化剂量方案.方法:选取容积未超过10cm3,周围无重要敏感结构的3例形状不同的颅内小病灶,分别单一使用18、14、8mm的准直器进行治疗计划的设计.根据剂量参数进行均匀指数和适形指数的计算,绘出剂量一容积直方图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准直器组合的剂量计划的参数显示:对球形病灶单等中心计划的剂量均匀性和适形性好,病灶周围正常脑组织接受等剂量曲线容积小.对不规则病灶增加等中心数即增加不均匀性.结论:对于单等中心即能实现良好适形性的颅内小病灶,应避免使用多等中心.对于不规则形状病灶以及邻近重要功能区的病灶,则应根据病灶形状、性质及周围邻近结构选择适当的准直器组织,以提高疗效.
作者:张宜培;郑立高;徐德生;康春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X-刀治疗垂体腺瘤的临床效果及经验.方法:应用X-刀治疗垂体腺瘤47例,根据肿瘤大小及形态采用多次或多等中心分隔治疗,中心剂量20~30Gy边缘剂量8~13Gy.结果:经6月~3年随访依激素水平测定(无功能腺瘤除外);治愈率69%,好转率23%,复发率7%,CT显示:6例瘤体基本消失,30例体积缩小或密度减低,8例无变化,3例增大,肿瘤生长控制率93%.结论:临床应用及近期随访,结果满意,X-刀治疗垂体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之一.
作者:郭怀荣;吴勤奋;张文德;王多明;姚庆和;张华;王建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SPECT局部脑血流断层显像,对发作间期癫痫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癫痫患者于发作间期进行SPECT99mTC-ECD局部脑血流断层显像,并与同期CT和(或)MRI、长程脑电图(AEEG)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1例患者SPECT脑显像均异常,低血流灶占84%(26例),局限性高灌注灶16%(5例).阳性病灶79个,额叶25,颞叶26个,顶叶17个,枕叶17个,基底神经节4个,旁中央小叶1个.单个病灶5例,单侧病灶19例.CT和(或)MRI阳性率50%(15/31),10例显示局部病灶,AEEG阳性率93%(29/31),单侧病灶8例,其余为弥漫性病变.病灶阳性检出率SPECT与CT和(或)MRI比较差异显著,P<0.005,而与AEEG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SPECT局部脑血流显像是诊断癫痫的有效方法,SPECT对癫痫灶检出的灵敏度优于CT和MRI,定位价值优于AEEG.手术前SPECT检查是为了确定手术范围,而精确的癫痫灶的定位还要皮层EEG.
作者:王国祯;刘业俭;刘伟红;易淑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周文静;常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总结伽玛刀治疗顽固性癫痫在治疗前诊断定位、治疗适应征选择、照射方法与剂量及治疗后服药与随访等方面的经验.方法:选择抗癫痫药物正规治疗2年以上仍发作频繁的癫痫病人,进行脑电图24小时监测、MRI/CT、PET、SPECT、美解眠药物诱发等检查,明确癫痫定位后进行伽玛刀治疗.颞叶癫痫行海马杏仁核照射4例,50%等剂量曲线15~18Gy照射510cm3范围.双侧病灶癫痫大发作行胼胝体毁损3例,中心剂量80~1000Gy.颞叶外局灶癫痫3例,45~50%等剂量曲线10~11Gy照射5~20cm3范围;治疗后坚持服用抗癫痫药,并一直随访.结果:好转9例,无效1例,所有病人均无恶化及副反应.结论:对复杂部分性发作、有单侧颞前区间期棘波和内侧颞?MRT/CT异常表现的病人,可进行海马杏仁核照射.双侧多发作病灶的病人,可进行胼胝体毁损照射.颞叶外、非重要功能区、局灶性癫痫,可进行致痫病灶低剂量照射.
作者:胡泽勇;周文静;刘晓丽;王丽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梁新强;崖天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胡志刚;谭启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张荣伟;张洪俊;袁绍纪;卢培刚;陈世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袁树斌;雷进;唐轶;庞晓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外伤性癫痫在矿区外伤中的流行病学.方法:请有经验临床医师参加重庆市某国营大煤矿55例工伤鉴定,同时采用EEG和CT检查.结果:脑电图描记中,1例中-重度异常,7例中度异常,28例轻度异常,7例为边缘性,12例正常和正常范围EEG,8例出现痫样放电.CT扫描,脑室穿通畸形1例,脑萎缩3例,陈旧性骨折4例,低密度灶6例,未见异常41例,8例痫样放电脑电图中7例CT扫描有异常改变,1例未见异常.结论:55例颅脑损伤中,临床发作与脑电图,影像学检查吻合者6人,发病率为9.17%.
作者:杨梅华;张可成;安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脑干海棉状血管瘤的诊断及应用伽玛刀治疗指标.方法:对34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直径为0.8~1.8cm(平均1.28cm),病变中心剂量为22~45Gy(平均32.45Gy),周边剂量为9~14Gy(平均12.67Gy),进行治疗.结果:随访5月-6年,经MRI复查19例,1例基本消失,10例病灶明显缩小,5例病灶大小不变无增大.1例术后半年局部出血,症状加重在外院行手术治疗,2例出现迟发性脑水肿,其余病例未见有症状加重.结论:伽玛刀治疗脑干绵状血管瘤,对控制肿瘤生长,降低出血率,缓解临床症状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作者:朱建坤;梁舜荛;黄勇;吴锡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症状明确的颞叶癫痫病人术前的核磁共振质子波谱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评价核磁共振质子波谱分析对颞叶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24例症状明确的颞叶癫痫病人,术前均作发作间期脑电图和/或视频脑电监测及MRI、PET检查.根据临床表现、脑电、MRI、PET等检查结果综合评估确定病侧,术前做双侧近中颞叶脑组织的核磁共振质子波谱,术中在脑电监测下切除病灶及致痫灶并送病理检查.结果:本组24例病人有19例单侧或双侧颞叶的NAA/(CR+CHO)值低于0.6,其中13例为双侧异常,另外6例为单侧异常;双侧均不低于0.6的有5例,均有一侧至少低于对侧0.07,可确定为异常,其中2例MRS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不相吻合.结论:颞叶癫痫病人的颞叶脑组织核磁共振质子波谱检查异常侧与病理改变有较好的对应性,它可以无创性探测活体脑组织代谢功能的异常,MRS不仅可以发现双侧病变,而且可以指出病理改变较严重的一侧,为术前癫痫灶的定位、定侧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周健;栾国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总结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方法:7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伽玛刀治疗,靶点为三叉神经根近脑干段,4mm准直器,中心剂量70-80Gy.结果:随访2年以上者51例,治愈39例(76.5%),有效7例(13.7%),无效5例(9.8%),总有效率90.2%.19例(37.3%)出现一过性轻度面部麻木,感觉减退,无其它并发症.结论: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无严重并发症,是较好的微侵袭治疗方法.
作者:杨建林;隋邦森;孙永文;张颖东;张海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评价伽玛刀治疗对脑内胶质细胞瘤的疗效.方法:57例病理诊断明确的脑胶质瘤患者进行了伽玛刀治疗,其中男35例,女22例,年龄7~68岁,平均30.8岁.病变位于大脑半球27例,丘脑及基底节区22例,脑干2例,小脑2例.病理诊断:星形细胞瘤Ⅰ级7例,Ⅱ级5例,Ⅰ-Ⅱ级18例,少枝胶质瘤4例,室管膜瘤2例,星形细胞瘤Ⅲ级2例,Ⅳ级2例,Ⅲ-Ⅳ级13例,胶质母细胞瘤4例.周边剂量为12~22Gy,平均为16.5Gy.结果:随访时间为6至42个月,平均为23个月.36例低恶度胶质瘤的影像学复查结果:显效6例(16.7%);有效14例(38.9%);微效5例(13.9%);无变化6例(16.7%);恶化5例(13.9%).有效率为55.6%.21例高恶度胶质瘤中2~3个月及远期影像学有效率分别为66.7%和23.8%.6,12,24,36,个月的存活率分别为95.2%(20/21);81.0%(17/21);47.1%(8/17)和33.3%(3/9).15例病人(26.3%)于治疗后12个月内出现放射性水肿.结论:伽玛刀对体积较小,边界相对较清的低恶度胶质瘤的治疗是有效的,对高恶度胶质瘤在短期内可有效地杀死靶区内肿瘤细胞并延缓肿瘤的生长,但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周边肿瘤细胞生长和复发.
作者:于新;刘宗惠;周东学;郝进敏;亓树彬;杜吉祥;张伟;李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沈红;林志国;闫志钧;隋立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评估伽玛刀治疗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探讨治疗的适应证和制定治疗计划的注意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至1995年间,用伽玛刀治疗57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边缘剂量平均20.6Gy(9~25.2Gy).30%-80%的等剂量曲线包绕病灶.结果:53例平均随访4.2年.4例失访.1例死亡.影像随访中见19例病灶缩小.5例治疗后4月到39月再次出血.21例治疗后癫痫发作频度和程度减轻,6例主诉癫痫未改善.4例额叶(A)停药后未再出现癫痫.17例病灶位于额顶叶及颞叶内侧功能区的患者治疗后4月到25月出现肢体肌力减退、失语等症状.33例病灶周围出现中到重度水肿;5例出现明显的肢体运动障碍.2例治疗后14月和16月再次外科手术切除病灶.3例出现明显视力下降.结论:①以边缘剂量16Gy为界,边缘剂量较高时治疗后再出血率明显减低.②癫痫发作频度和程度减轻与较高的治疗剂量和水肿的程度较重有关.额叶的海绵状血管瘤疗效较显著.③同样剂量照射相同体积的血管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后者较前者临床实践中出现严重放射性脑损伤的比率明显增高.④从治疗后再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中,未找到血管瘤内完全机化闭塞的确切证据.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伽玛刀治疗必须慎重.
作者:张南;潘力;戴嘉中;王滨江;王恩敏;蔡佩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颅内病灶误诊为精神障碍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以精神障碍为首发证状的颅内病灶.结果:13例颅内病灶误诊为情感性精神障碍6例,精神分裂症3例,老年性痴呆3例、癔症1例.误诊原因可能与患者年龄大,神经系统体征轻微,病烂位于颅内哑区,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检查不仔细等因素有关.结论:对中年以上的患者,无明显精神因素,而出现精神障碍、特别是情感障碍、智力障碍、性格改变等应特别警惕,必要时做头颅CT、MR等检查,以免误诊,延误治疗.
作者:胡天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分析X刀加全脑放疗脑转移瘤的临床及影像学变化.方法:利用JX-100X刀系统加全脑放疗共治疗40例病人,其中有29例先行全脑常规放疗35~40Gy,而后行X刀治疗,¨例作X刀治疗后,再加全脑放疗.单次照射28例,治疗剂量16~22Gy,平均19.2Gy.分次照射12例,分割2~3次,治疗剂量6~12Gy/次,每周一次,总剂量达20~30Gy,平均25.4Gy.结果:40例均获3~26个月的随访,中位12个月,生存期为2~26个月,中位11.5个月,其中36例生存期超过6个月占90%,27例超过12个月占67.5%.2例超过26个月.治疗后6个月CT或MRI复查32例病灶明显缩小或消失占80%,3例出现新的转移灶占7.5%,4例无明显变化占10%.结论:X刀治疗与常规放疗相结合治疗脑转移瘤,优于单纯常规放疗.是治疗脑转移瘤的佳方案之一.
作者:郝传国;马金波;辛昌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刺激术(VNS)抗癫痫作用的机制是否为VNS引起孤束核部位GABA含量变化.方法:通过Waters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分析32只接受不同持续时间迷走神经刺激的大鼠脑干孤束核部位,主要兴奋及抑制性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1小时持续刺激组孤束核部位GABA含量,较对照组升高且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迷走神经刺激术可能通过升高孤束核部位的GABA含量起到抗癫痫作用.
作者:韩劲松;程阳泉;栾国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张洁;王树新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