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部病变X刀术后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

胡小吾;周晓平;王来兴;肖作平;刘永明;付少华;姜秀峰

关键词:X刀, 颅内疾病, 病理
摘要:目的:研究X刀治疗后颅内疾病影像学表现与术前病灶对比评价疗效及病灶病理学检查.方法:用X刀治疗颅内疾病共200例,其中7例在X刀术后3~40个月进行手术治疗,其中胶质瘤6例,血管畸形1例.结果:7例X刀治疗后手术中发现和病理表现,发现肿瘤细胞坏死、变性比较明显.我们也发现X刀治疗后3个月内手术的患者手术中病灶边界较清楚,病灶组织坏死明显,质地略硬,呈灰白褐色,血供不丰富,容易手术切除.结论:我们通过对X刀术后影像学随访和X刀术后切除的病灶病理学检查,发现某些病灶增大和异常强化不一定是肿瘤增大或复发,而X刀术的反应.在X刀治疗后期,主要表现病灶组织坏死、脱髓鞘病变,疤痕形成,胶质细胞增生,表现边界不清的斑片状强化,这些病理改变也可累及部分周边脑组织.CT和MRI影像学检查难以与肿瘤复发鉴别,需要定期复查或进行PET扫描.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立体定向Ommaya管置入治疗鞍区Rathke囊肿1例

    作者:沈红;林志国;闫志钧;隋立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X-刀治疗扭转痉挛1例

    作者:林志国;李庆国;沈红;闫志钧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颞叶癫痫的核磁共核质子波谱与术后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通过对症状明确的颞叶癫痫病人术前的核磁共振质子波谱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评价核磁共振质子波谱分析对颞叶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24例症状明确的颞叶癫痫病人,术前均作发作间期脑电图和/或视频脑电监测及MRI、PET检查.根据临床表现、脑电、MRI、PET等检查结果综合评估确定病侧,术前做双侧近中颞叶脑组织的核磁共振质子波谱,术中在脑电监测下切除病灶及致痫灶并送病理检查.结果:本组24例病人有19例单侧或双侧颞叶的NAA/(CR+CHO)值低于0.6,其中13例为双侧异常,另外6例为单侧异常;双侧均不低于0.6的有5例,均有一侧至少低于对侧0.07,可确定为异常,其中2例MRS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不相吻合.结论:颞叶癫痫病人的颞叶脑组织核磁共振质子波谱检查异常侧与病理改变有较好的对应性,它可以无创性探测活体脑组织代谢功能的异常,MRS不仅可以发现双侧病变,而且可以指出病理改变较严重的一侧,为术前癫痫灶的定位、定侧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周健;栾国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松果体瘤立体定向术下近距离内放疗

    目的:探讨松果体瘤颅脑立体定向术下近距离内放疗(SIRBT)的价值.方法:在MR引导下对9例松果体瘤实施SIRBT.肿瘤平均直径为3.8cm.利用MR确定肿瘤的边界和空间几何,贯穿肿瘤生长轴的理想穿刺道,确定肿瘤治疗计划.结果:后装管留置与术前计划符合.间质内放疗后肿瘤均迅速缩小,内放疗后肿瘤平均缩小为85%(78~96%),所有病人临床体症均有迅速减轻.结论:间质内放疗是治疗松果体瘤理想的选择.

    作者:张耀范;丁学华;王金林;卢亦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皮层电极监测下切除致痫性脑胶质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使用皮层电极监测切除致痫性脑胶质瘤,探讨致痫性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组病人35例,男19例,女16例.术前行EEG、CT或MRI检查.EEG示轻度异常脑电图7例,中度异常脑电图22例,重度异常脑电图6例.CT或MRI检查皆可见占位改变.其中额叶11例,颞叶8例,额顶叶7例,顶叶5例,颞枕叶3例,岛叶深部1例.常规手术开颅显露相应部位使用VEEG1161型伟思脑电图仪对皮层脑电进行监测.监测范围包括全部肿瘤,重点于肿瘤周边脑组织.确定大体致痫范围,行肿瘤切除.肿瘤切除后再行脑电监测若仍有癫痫波,根据皮层电极之定位切除致痫灶.直至致痫灶全部切除.对疑有深部癫痫灶者,使用深部电极经皮层穿刺对深部脑组织进行监测描记.对重要脑功能区予以保护.结果:全部病人皆行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病理证实星形细胞瘤8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3例,少突胶质细胞瘤7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5例,胶质母细胞瘤2例.术后随访6个月~5年.未再发生癫痫者29例(82.9%);总有效率94.3%.结论:只有在切除胶质瘤时一并切除致痫灶,才是治疗肿瘤并根治癫痫的佳方法.使用皮层电极监测胶质瘤的切除,具体很多优点.

    作者:孙鹏;杨新生;孟庆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脑立体定向技术的临床实用研究

    目的:总结分析脑立体定向技术的实用方法及结果,提高立体定向技术的实用价值.方法:立体定向、靶点毁损、肿瘤热凝、囊肿(或脓肿)穿刺、血肿排空、脑组织移植、异物取除、肿瘤活检.结果: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月~9年,帕金森病有效率98%,优良率76%;癫痫病有效率92%,优良率56%;部分精神病有效率92%,优良率48%;脑性瘫痪有效率90%,血肿、囊肿排空、异物取除治愈率100%;脑脓肿治愈率98%;脑瘤活检成功率100%;小型脑瘤热凝有效率100%,肿瘤消除50%、缩小50%.结论:脑立体定向技术侵袭轻微、适应证广泛、效果可靠,合理使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王树新;刘明;刘玉河;吴承远;史承勇;刘启峰;张洁;史庆轩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ZD立体定向手术系统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ZD(Zamorano-Duiovny)立体定向手术系统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ZD立体手术系统,将CT扫描的资料输入计算机工作站,STP软件对病灶进行精确的测量定位,制定治疗计划后,定向手术摘除78例位于脑深部或位于运动区的颅内病灶.结果:ZD系统可迅速地对脑深部的小型病灶进行精确定位,本组所有的病灶均做到了一次性定向摘除,未出现永久性的手术并发症.结论:应用ZD系统行脑深部及运动区的立体定向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王如密;王守森;陈苏;郑兆聪;李登绵;杨朋范;张锡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影响立体定向活检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立体定向活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1994年12月至2000年6月间我科收治并行MRI导向立体定向活检的156例病例.患者年龄6~72岁,平均45.5岁;其中男89例,女67例;病灶位于鞍区5例,基底节区33例,松果体区46例,中脑2例,侧脑室壁2例,三脑室底部2例,额叶深部28例,颞叶9例,顶枕叶6例,多发性病灶23例.手术采用Leksell-G型定向仪和1.0TMR机(Siemens).所有靶点活检均采用Sedan侧方开口活检针,标本立即行快速冰冻病检.结果:病理诊断阳性率97.4%(152例),其中低级别星型胶质瘤24例,高级别星型胶质瘤28例,室管膜瘤2例,转移瘤33例,感染性病灶29例,生殖细胞瘤31例,松果体母细胞瘤2例,垂体腺瘤1例,淋巴瘤2例,阴性4例.活检出血2例,术中癫痫发作1例,并发症发生率1.9%.全组病例无死亡.结论:影像导向立体定向活检术是一种安全、定位精确、高诊断率的微侵袭性脑深部疑难病变定性诊断方法.其影响因素包括影像定位技术、靶点及活检通道选择、活检器械选择、并发症防治等.

    作者:魏祥品;汪业汉;傅先明;凌至培;凌士营;李光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胼胝体切开术对电生理和神经心理的影响

    目的:研究胼胝体切开术后对癫痫患者EEG和神经心理的影响.方法:对38例患者术前行多次EEG检查,在术后的不同时间内再次复查EEG.同时在手术前后检查智力和H-R的变化.结果:在术前EEG为弥散性异常,术后转变为局灶,痫波的幅度有所降低.手术一年后智力和神经心理改善较多,而在半年内改善较多.结论:EEG和神经心理学检查是诊断癫痫和判断脑损害程度的重要方法,也是观察临床疗效的一项重要补充,其改善程度与癫痫疗效一致.

    作者:孙克华;谭启富;孙康健;刘素兰;韩岭;施为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简易定位局麻开放手术治疗颅内浅表小病灶

    作者:张荣伟;张洪俊;袁绍纪;卢培刚;陈世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听神经瘤的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评价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听神经瘤的效果.方法:43例患者年龄19~76(平均50.2)岁,男:女=19:24.单侧病变41例,双侧病变2例.9例术后残留或复发患者.56%的病例术前有有用听力.肿瘤平均容积10.8ml.伽玛刀治疗边缘剂量10~14Gy,平均11.7Gy,中心剂量21~30Gy,平均24.9Gy.随访期18~62(平均36.6)个月.结果:43例患者中32例(74%)肿瘤缩小,9例(21%)大小无变化.2例容积增大,1例在随访18个月时接受了再次伽玛刀治疗.5例出现三叉神经功能障碍,3例出现面瘫,32例可评价的病例中,有23例有用听力得到保留.5例患者听力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伽玛刀治疗听神经瘤控制肿瘤生长,取得较高的神经功能保留率,可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东;郑立高;徐德生;张志远;李彦和;张宜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磁共振在立体定向靶点准确定位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如何充分利用MR高分辨率,解剖结构显示较清楚的特点,克服MR成像偏差/变形不足,达到靶点定位准确的目的,方法:采用philips Gyroscan NT 1.0 tesla磁共振仪扫描,严格正中矢状面,与AC-PC线平行的斜轴影像,采用MR软件减少几何偏差.在三维图上直接确定解剖靶点,直接读出坐标值.结果:本方法实施60例PD病人,均获得良好效果,无手术并发症.结论:采用MR 3-D靶点体积成像,T2、T1像相互验证,改变观察窗大小,并限于目标点内,大限度地减少MR立体定向靶点影像偏差/变形,首先做到靶点解剖定位,达到功能性立体定向神经外科靶点精确定位的要求.

    作者:史有才;杨江河;修彬华;王爱萍;刘绍明;熊志刚;臧建华;齐建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脑转移瘤的X刀治疗

    目的:总结我院用X-刀治疗脑转移瘤的经验.方法:用Brain ScanⅡX-刀治疗脑转移瘤79例,共117个病灶.治疗计划:病灶体积12.60±6.11cm3,等中心数2.17±1.19个.放射弧数8.66±3.37个,周边剂量17.16±2.23Gy.结果:全组病例均随访,随访时间为3-24个月,疗效满意,局部控制率为94.94%.极少数病人有一过性头痛、头晕、恶心及后期局限性脑水肿等并发症,经激素和脱水治疗后好转.结论:X-刀治疗脑转移瘤,局部控制率好、并发症少.

    作者:吉宏明;张树平;崔淑敏;张汉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X-刀治疗原发肺癌合并脑转移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X-刀在肺癌及并发脑转移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1例肺癌合并脑转移瘤病人进行X-刀治疗的临床研究.平均放射剂量分别为22±6Gy和65±8Gy.结果:X-刀治疗一年后局部肿瘤控制率分别为83%,一年后因神经系统疾患死亡率为39%.结论:X-刀联合应用是一种微侵袭和安全的方法,对于肺癌合并脑转移瘤的治疗是有效的.

    作者:柳宪华;于效良;华庆云;林野;胡殿雷;庄会林;孙光远;滕志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旋转式伽玛刀治疗脉络丛乳头状瘤术后残瘤1例

    作者:闫红梅;王哲;曹培成;张振兴;曹日秀;韩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PET在颞叶癫痫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评价PET检查在颞叶癫痫病人术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20例顽固性颞叶癫痫病人术前均行脑电监测、头MRI及PET检查.结果:20例脑电监测中有19例监测到棘波、尖波或棘慢波,1例正常.脑电异常位于一侧11例,位于双侧8例.20例头MRI检查中有14例正常,6例一侧海马萎缩,1例双侧萎缩,1例右额顶囊肿伴垂体微腺瘤.20例PET检查均表现局部脑组织代谢减低.一侧异常16例,双侧异常4例.20例手术病人中有16例行颞叶前部及海马切除,4例行选择性海马切除.结论:PET检查对于颞叶癜痫的定位诊断敏感可靠,比MRI更有价值.

    作者:孙振荣;栾国明;张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鼻咽癌的X-刀治疗

    目的:为探索X-刀如何应用于鼻咽癌的治疗.方法:对曾行放疗的9例及未放疗的5例,均以X-刀治疗其鼻咽部的病灶.X-刀治疗计划:平均病灶体积为13.92cm3,等中心数为1~2个,准直仪直径为15mm至35mm不等,病灶边缘剂量为12.30Gy,以50%以上的等剂量线包绕肿瘤.结果:X-刀治疗可迅速改善患者局部症状,X-刀治疗后6月复查CT表明,12例肿瘤大部消失,2例明显缩小,密度降低.术后2年生存率为71%.结论:X-刀可用于鼻咽癌的治疗,而且X-刀治疗时间短、能迅速控制局部症状,并发症少.在与放疗结合的同时如能进一步结合化疗或免疫治疗以控制处转移,则将提高X-刀治疗的效果.

    作者:刘海鹏;张可成;杨辉;周政;吕胜青;黄其林;付尚志;陈渝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典型脑动静脉畸形的γ刀治疗

    目的:研究γ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效果.方法:对52例γ刀术后2年以上的典型脑AVM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其疗效和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随访2年后,发现该组AVM病例的闭塞率为88 5%,出血率为3.8%.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于γ刀术后消失或改善.结论:γ刀是治疗脑AVM安全、有效、低创的新手段,其治疗效果与AVM的类型、部位、体积、照射剂量密切相关.

    作者:赵洪洋;李美华;朱贤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X-刀治疗下丘脑错构瘤1例

    作者:沈红;林志国;闫志钧;隋立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立体定向射频苍白球毁损治疗肌强直1例

    作者:林志国;李庆国;沈红;闫志钧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