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郑立高;徐德生;张志远;李彦和;张宜培
目的:明确诊断,避免X-刀应用的盲目性.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方法行86例颅内病变活检.结果:只有70例病人适合行X-刀治疗.结论:立体定向活检对指导X-刀、γ刀治疗颅内病变非常有意义.
作者:林志国;李庆国;沈红;闫志钧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评价伽玛刀治疗对脑内胶质细胞瘤的疗效.方法:57例病理诊断明确的脑胶质瘤患者进行了伽玛刀治疗,其中男35例,女22例,年龄7~68岁,平均30.8岁.病变位于大脑半球27例,丘脑及基底节区22例,脑干2例,小脑2例.病理诊断:星形细胞瘤Ⅰ级7例,Ⅱ级5例,Ⅰ-Ⅱ级18例,少枝胶质瘤4例,室管膜瘤2例,星形细胞瘤Ⅲ级2例,Ⅳ级2例,Ⅲ-Ⅳ级13例,胶质母细胞瘤4例.周边剂量为12~22Gy,平均为16.5Gy.结果:随访时间为6至42个月,平均为23个月.36例低恶度胶质瘤的影像学复查结果:显效6例(16.7%);有效14例(38.9%);微效5例(13.9%);无变化6例(16.7%);恶化5例(13.9%).有效率为55.6%.21例高恶度胶质瘤中2~3个月及远期影像学有效率分别为66.7%和23.8%.6,12,24,36,个月的存活率分别为95.2%(20/21);81.0%(17/21);47.1%(8/17)和33.3%(3/9).15例病人(26.3%)于治疗后12个月内出现放射性水肿.结论:伽玛刀对体积较小,边界相对较清的低恶度胶质瘤的治疗是有效的,对高恶度胶质瘤在短期内可有效地杀死靶区内肿瘤细胞并延缓肿瘤的生长,但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周边肿瘤细胞生长和复发.
作者:于新;刘宗惠;周东学;郝进敏;亓树彬;杜吉祥;张伟;李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术后组织病理和随访结果为标准,比较发作间期18F-FDG PET显像、EEG、MRI在难治性癫痫外科手术前癫痫灶定位中的价值.方法:术前均行发作间期18F-FDG PET脑显像、2~3次EEG和MRI检查,术中行ECoG检查,以PET和ECoG定位的癫痫灶范围行癫痫灶切除或多处软脑膜处横纤维切断术,术后切除病变组织行病理检查与外科治疗效果进行随访,比较三者术前定位癫痫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24例术前发作间期18F-FDG PET脑显像23例阳性,其中17例有1处明显低代谢区,4例有2处明显低代谢区,2例为轻度低代谢区;EEG、MRI对癫痫灶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83.3%(20/24)、16.7%(4/24).PET与ECoG定位癫痫灶一致者20例,阳性检出符合率为86.9%(20/23),EEG阳性与ECoG阳性检出符合率为50%(10/20),MRI阳性与PET、ECoG阳性检出符合率为100%(4/4),MRI所示病变区域小于后两者所定位的癫痫灶范围.术后切除组织均有病理改变,表现为皮质结构不良、神经元固缩、胶质细胞增生、血管畸形、炎性瘢痕等.随访6月~2年以上,癫痫发作完全消除75%.结论:发作间期18F-FDG PET脑显像对癫痫灶检出的灵敏度较高,优于MRI和EEG,但18F-FDG PET显示的低代谢区与癫痫灶的位置并非完全一致,特异度稍低于MRI.如能结合EEG和PET脑显像定位癫痫灶,是一种非常灵敏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欧阳辉;邱炳辉;漆松涛;黄祖汉;吴湖炳;王全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王立根;左雅萍;郭艳;章翔;宋少军;石梅;魏丽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明确立体定向间质内放疗,在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0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病人,比较了立体定向192Ir间质内放疗与传统的手术切除,再配合术后化疗和放疗在治疗,该病中的不同疗效.结果:1993年前手术切除的6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中,2例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部分切除.随访5例,分别于术后3.5~32个月内死亡.1993年后对14例脑内恶性淋巴瘤病人,进行立体定向192Ir内放疗中,无手术死亡.随访12例,失访2例.目前共存活3例,至今长生存时间为6年另3个月.生存时间2年内8例,2~5年5例,超过5年以上1例.结论:对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病人的治疗,立体定向192Ir间质内放疗的疗效,明显地优于传统手术配合化疗和放疗,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减少、术后恢复快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陈志刚;丁学华;卢亦成;王金林;张晓鹏;张光霁;朱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林光畴;宋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闭合性颅脑损伤后早期癫痫的发生率、发生机制及对预后的影响和治疗.方法:将颅脑损伤后早期癫痫分为二组.第1天出现癫痫组与第2~7天出现癫痫组.对二组CT表现,外伤后脑内损伤部位及预后进行了比较.结果:闭合性颅脑损伤2825例,发生癫痫68例,发生率为2.41%.GOS预后分级,良好45例;中残¨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8例,6月内出现习惯性癫痫者8例.结论:外伤后早期癫痫一般表现有全身性发作与部分性运动性发作.脑实质的损伤、脑内出血、局部脑组织缺血、水肿及生化改变是导致早期癫痫的主要原因.对于无脑损伤而发生早期癫痫机制可能与脑震荡的病理生理有关,多为暴力引起脑细胞分子紊乱、神经传导阻滞、脑血循环调节障碍以及中线脑室内脑脊液冲击波等原因所致.
作者:柴亨利;王景云;任玉伟;任晓军;姜桂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应用经颅彩电多普勒超声观察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经X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脑血流变伦,以便评价.方法:用电脑影像仪测量15例AVM病人治疗前后的脑血流速度(MCA、ACA、PCA、VA及BA)、阻力指数和脉动指数.结果: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有所改变.结论: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观察分析X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可作一赏试.
作者:张晓东;李长元;郑慧;李玉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刺激术(VNS)抗癫痫作用的机制是否为VNS引起孤束核部位GABA含量变化.方法:通过Waters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分析32只接受不同持续时间迷走神经刺激的大鼠脑干孤束核部位,主要兴奋及抑制性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1小时持续刺激组孤束核部位GABA含量,较对照组升高且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迷走神经刺激术可能通过升高孤束核部位的GABA含量起到抗癫痫作用.
作者:韩劲松;程阳泉;栾国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沈红;林志国;闫志钧;隋立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多处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MST)联合病灶或/和致痫脑叶切除对顽固性癫痫的治疗.方法:术前将经临床、电生理、神经影像学及核医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定位.取大骨瓣开颅,术中行皮层脑电(ECoG)监测.首先切除脑的结构性病灶;对颞叶癫痫,行较小范围的前颞叶切除,并切除颞叶内侧结构;对痫灶位于额极底面者,行额极切除.复查ECoG,对残余的痫样放电区域,不论是否位于重要功能区,均行MST直至术野内痫样波基本消失.结果:本组51例无手术死亡和明显并发症.随访1~7年,有效率(发作频率减少50%以上)为90.2%,显效率(发作频率减少75%以上)为80.4%,效差或无效9.8%.术后复查脑电图多有明显改善.结论:在顽固性癫痫的治疗中,将MST联合病灶或/和致痫脑叶切除,既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又能保留更多的脑组织.
作者:安宁;张可成;杨辉;童志恒;杨梅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应用立体定向肿瘤囊腔32P内放疗治疗颅咽管瘤的效果.方法:应用立体定向穿刺置P32方法治疗颅咽管瘤56例,男34例,女22例,年龄3~76岁,平均39岁.其中囊性颅咽管瘤43例,以囊性为主的混合性颅咽管瘤13例.结果:治疗后临床症状迅速改善,颅高压症状消失46/49;视力视野障碍消失19/36,改善:15/36;性功能障碍改善14/21;身高增加7例;脑积水消失7/7;尿崩消失2/23,减轻11/23;闭经消失2/11.内分泌检查表现睾酮恢复正常1例,较术前提高11例;FSH较术前提高4例;LH较术前提高3例;皮质醇提高4例.CT扫描显示30例肿瘤消失.术后2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穿刺道出血,1例颅内感染.结论:立体定向肿瘤囊腔32P内放疗治疗颅咽管瘤疗效确切,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内分泌的恢复均有作用,副反应少.
作者:阎志钧;林志国;沈红;隋立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立体定向治疗顽固性癫痫的远期疗效.方法:对27例行立体定向脑内靶点毁损,疗效按谭启富等提出的标准评定.结果:27例中远期随访疗效属满意7例,占26%,显著进步7例,占26%,良好6例,占22%,较差7例,占26%.结论: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疗效是令人满意的,强调术中多靶点联合和术后综合治疗.
作者:戴荣权;李之邦;汪海关;陶荣真;周剑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评估伽玛刀治疗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探讨治疗的适应证和制定治疗计划的注意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至1995年间,用伽玛刀治疗57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边缘剂量平均20.6Gy(9~25.2Gy).30%-80%的等剂量曲线包绕病灶.结果:53例平均随访4.2年.4例失访.1例死亡.影像随访中见19例病灶缩小.5例治疗后4月到39月再次出血.21例治疗后癫痫发作频度和程度减轻,6例主诉癫痫未改善.4例额叶(A)停药后未再出现癫痫.17例病灶位于额顶叶及颞叶内侧功能区的患者治疗后4月到25月出现肢体肌力减退、失语等症状.33例病灶周围出现中到重度水肿;5例出现明显的肢体运动障碍.2例治疗后14月和16月再次外科手术切除病灶.3例出现明显视力下降.结论:①以边缘剂量16Gy为界,边缘剂量较高时治疗后再出血率明显减低.②癫痫发作频度和程度减轻与较高的治疗剂量和水肿的程度较重有关.额叶的海绵状血管瘤疗效较显著.③同样剂量照射相同体积的血管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后者较前者临床实践中出现严重放射性脑损伤的比率明显增高.④从治疗后再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中,未找到血管瘤内完全机化闭塞的确切证据.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伽玛刀治疗必须慎重.
作者:张南;潘力;戴嘉中;王滨江;王恩敏;蔡佩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胡志刚;谭启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评价PET检查在颞叶癫痫病人术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20例顽固性颞叶癫痫病人术前均行脑电监测、头MRI及PET检查.结果:20例脑电监测中有19例监测到棘波、尖波或棘慢波,1例正常.脑电异常位于一侧11例,位于双侧8例.20例头MRI检查中有14例正常,6例一侧海马萎缩,1例双侧萎缩,1例右额顶囊肿伴垂体微腺瘤.20例PET检查均表现局部脑组织代谢减低.一侧异常16例,双侧异常4例.20例手术病人中有16例行颞叶前部及海马切除,4例行选择性海马切除.结论:PET检查对于颞叶癜痫的定位诊断敏感可靠,比MRI更有价值.
作者:孙振荣;栾国明;张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索顽固性癫痫的致痫灶精确定位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综合应用癫痫定位系统(三维痫灶精确定位诊疗计划系统)及影象学检查对74例顽固性癫痫患者进行术前、术中致痫灶三维精确定位,采用癫痫外科综合手术方案切除致痫灶、阻断致痫网.结果:术中64导皮层电极及8导深部电极检测证实癫痫定位系统定位准确可靠,随访疗效评估显效率达到86.7%,总有效率达到94.6%,术后正常神经功能保持良好,无明显后遗症.结论:综合应用癫痫定位系统和影象学定位及癫痫外科综合治疗方式是外科治疗顽固性癫痫的较好方法.
作者:张新伟;徐如祥;柯以铨;周谷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脓肿抽吸结合Om-maya管置入术,治疗脑脓肿的临床体会及预后.方法:对42例颅内脑脓肿病人的病例资料、病情演化、CT影像及手术治疗效果及其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立体定向脓肿抽吸及Ommaya管置入术,治疗脑脓肿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疗效优良的优点.结论:立体定向脓肿抽吸及Ommaya管置入术治疗脑脓肿,是一种微创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林志国;隋立森;闫志钧;沈红;李庆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胼胝体切开术后对癫痫患者EEG和神经心理的影响.方法:对38例患者术前行多次EEG检查,在术后的不同时间内再次复查EEG.同时在手术前后检查智力和H-R的变化.结果:在术前EEG为弥散性异常,术后转变为局灶,痫波的幅度有所降低.手术一年后智力和神经心理改善较多,而在半年内改善较多.结论:EEG和神经心理学检查是诊断癫痫和判断脑损害程度的重要方法,也是观察临床疗效的一项重要补充,其改善程度与癫痫疗效一致.
作者:孙克华;谭启富;孙康健;刘素兰;韩岭;施为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介绍顽固性癫痫采用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3例.方法:均在全麻下左侧大骨瓣开颅,术中根据病变部位及术中ECOG测定情况决定所保留的脑组织部分,并且要保留岛叶,保护主要动脉及分枝.结果:1例随访4年无发作.2例患儿随访至今分别为9年与5年,目前已上学,智力和性格均改善,无任何晚期并发症.结论: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治疗顽固性癫痫,对保留部分,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有手指功能者可加用软膜下横切技术,即达到功能上完全切除的效果.
作者:陈彬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