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肿瘤伽玛刀治疗后14例手术病理研究

廖述才;袁树斌;冯文;陈淳;雷进

关键词:脑肿瘤, 伽玛刀治疗, 手术
摘要: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伽玛刀治疗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目的:评估伽玛刀治疗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探讨治疗的适应证和制定治疗计划的注意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至1995年间,用伽玛刀治疗57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边缘剂量平均20.6Gy(9~25.2Gy).30%-80%的等剂量曲线包绕病灶.结果:53例平均随访4.2年.4例失访.1例死亡.影像随访中见19例病灶缩小.5例治疗后4月到39月再次出血.21例治疗后癫痫发作频度和程度减轻,6例主诉癫痫未改善.4例额叶(A)停药后未再出现癫痫.17例病灶位于额顶叶及颞叶内侧功能区的患者治疗后4月到25月出现肢体肌力减退、失语等症状.33例病灶周围出现中到重度水肿;5例出现明显的肢体运动障碍.2例治疗后14月和16月再次外科手术切除病灶.3例出现明显视力下降.结论:①以边缘剂量16Gy为界,边缘剂量较高时治疗后再出血率明显减低.②癫痫发作频度和程度减轻与较高的治疗剂量和水肿的程度较重有关.额叶的海绵状血管瘤疗效较显著.③同样剂量照射相同体积的血管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后者较前者临床实践中出现严重放射性脑损伤的比率明显增高.④从治疗后再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中,未找到血管瘤内完全机化闭塞的确切证据.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伽玛刀治疗必须慎重.

    作者:张南;潘力;戴嘉中;王滨江;王恩敏;蔡佩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伽玛刀治疗颅内小病灶的剂量计划的比较分析

    目的:探讨颅内小病灶伽玛刀治疗的优化剂量方案.方法:选取容积未超过10cm3,周围无重要敏感结构的3例形状不同的颅内小病灶,分别单一使用18、14、8mm的准直器进行治疗计划的设计.根据剂量参数进行均匀指数和适形指数的计算,绘出剂量一容积直方图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准直器组合的剂量计划的参数显示:对球形病灶单等中心计划的剂量均匀性和适形性好,病灶周围正常脑组织接受等剂量曲线容积小.对不规则病灶增加等中心数即增加不均匀性.结论:对于单等中心即能实现良好适形性的颅内小病灶,应避免使用多等中心.对于不规则形状病灶以及邻近重要功能区的病灶,则应根据病灶形状、性质及周围邻近结构选择适当的准直器组织,以提高疗效.

    作者:张宜培;郑立高;徐德生;康春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抵抗性抑郁症的神经外科治疗

    作者:修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OUR-旋转式伽玛刀治疗顽固性癫痫

    目的:总结伽玛刀治疗顽固性癫痫在治疗前诊断定位、治疗适应征选择、照射方法与剂量及治疗后服药与随访等方面的经验.方法:选择抗癫痫药物正规治疗2年以上仍发作频繁的癫痫病人,进行脑电图24小时监测、MRI/CT、PET、SPECT、美解眠药物诱发等检查,明确癫痫定位后进行伽玛刀治疗.颞叶癫痫行海马杏仁核照射4例,50%等剂量曲线15~18Gy照射510cm3范围.双侧病灶癫痫大发作行胼胝体毁损3例,中心剂量80~1000Gy.颞叶外局灶癫痫3例,45~50%等剂量曲线10~11Gy照射5~20cm3范围;治疗后坚持服用抗癫痫药,并一直随访.结果:好转9例,无效1例,所有病人均无恶化及副反应.结论:对复杂部分性发作、有单侧颞前区间期棘波和内侧颞?MRT/CT异常表现的病人,可进行海马杏仁核照射.双侧多发作病灶的病人,可进行胼胝体毁损照射.颞叶外、非重要功能区、局灶性癫痫,可进行致痫病灶低剂量照射.

    作者:胡泽勇;周文静;刘晓丽;王丽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脑膜瘤γ刀术后临床观察与分析

    目的:探讨脑膜瘤实施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LeksellG型定位头架固定,GE1.5T MRI诊断仪扫描定位,γ-Plan5.2版软件规划系统设计,LeksellB型γ-刀实施SRS治疗.结果:治疗482例,随访126例病人.结果显示影像学检查总有效率88.9(112例)%,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为81.7(103例)%.讨论:SRS作为神经外科的治疗方法之一,对颅内脑膜瘤的治疗是有效的,特别是一些手术难以完成、病灶累及相邻重要组织结构的病人,为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徐欣;胡裕全;吴声伶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CT定位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脑脓肿20例

    目的:如何提高脑脓肿穿刺抽吸治疗的准确度,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方法:回顾总结对20例脑脓肿采用CT定位立体定向刺穿刺抽吸治疗的方法和结果.结果:20例患者除1例因术前已发生脑疝,术后又发生败血症死亡外,其余均治愈.结论:采用CT定位立体定向穿抽吸治疗脑脓肿,具有定位准确,穿刺安全,并可置入引流管,并发症少的优点,对于直径较小的脑脓肿更具优势.

    作者:荆国杰;杨魁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微透析技术在癫痫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胡志刚;谭启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PET在颞叶癫痫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评价PET检查在颞叶癫痫病人术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20例顽固性颞叶癫痫病人术前均行脑电监测、头MRI及PET检查.结果:20例脑电监测中有19例监测到棘波、尖波或棘慢波,1例正常.脑电异常位于一侧11例,位于双侧8例.20例头MRI检查中有14例正常,6例一侧海马萎缩,1例双侧萎缩,1例右额顶囊肿伴垂体微腺瘤.20例PET检查均表现局部脑组织代谢减低.一侧异常16例,双侧异常4例.20例手术病人中有16例行颞叶前部及海马切除,4例行选择性海马切除.结论:PET检查对于颞叶癜痫的定位诊断敏感可靠,比MRI更有价值.

    作者:孙振荣;栾国明;张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巨大脑动静脉畸形分次多靶点X刀治疗

    目的:研究巨大脑动静脉畸形分次多靶点X线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收治的巨大脑动静脉畸形22例,所有病例均性血管内栓塞后,再采用分次多靶点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其中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16岁至58岁.脑血管造影均证实颅内巨大脑动静脉畸形,病灶直径均在3cm以上.其中病灶直径大于6cm者4例.病灶部分栓塞后行分次靶点X刀治疗.根据病灶大小确定靶点,一般2至3个,每个靶点直径1.6~3cm.采用3~5次照射,每次中心剂量500~800cGy,50%周围剂量400cGy左右,总照射剂量在24Gy以下.结果:无明显急性照射反应,2例半年后出现局部水肿反应.16例随访3月至2年,5例行DSA造影,11例行CT或MRA复查,病灶缩小50%以上6例,缩小30%5例,5例无明显变化.结:论颅内巨大脑血管畸形,采用血管内栓塞后X线立体定向分次多靶点照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徐国政;胡军民;姚国杰;潘力;张新元;陈辉利;龙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垂体腺病的X刀治疗

    目的:观察分析X刀对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97年1月至2000年6月应用Radionic公司头部X刀系统,治疗的垂体腺瘤患者随访54例,单次治疗32例,分次治疗22例.其中54例获得影象学复查,36例获得血激素水平复查.随访期3个月到32个月,平均13.2个月.结果:肿瘤缩小达55.6%,无一例肿瘤增大;临床症状改善率72.2%,无临床症状加重着.血激素水平恢复正常达30.6%.结论:X刀治疗垂体腺瘤安全、有效,无明显副作用,SRT治疗后血激素水平恢复正常率高于SRS治疗,但血激素水平恢复时间长于SRS治疗.

    作者:闫志钧;林志国;汪江;李庆国;隋立森;浦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选择性杏仁核毁损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杏仁核毁损在功能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对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采用脑立体定向技术对顽固性癫痫43例:难治精神病27例;冲动性人格障碍4例;精神发育迟滞伴发行为障碍3例,进行选择性杏仁核毁损,单侧毁损12例,双侧毁损65例.对部分患者进行了手术前后医学心理、神经电生理检查对照,同时对难治性精神病患者进行了手术前后BPRS及各因子分析对照.结果:43例顽固性癫痫患者,痊愈10例;显进16例;进步12例;无效5例.难治性精神病通过BPRS及各因子分析,其中BPRS、ANDP、ACTV、HOST手术前后对照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综合疗效评定:痊愈2例;显进10例;进步13例;无效2例.对冲动性人格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所致冲动、伤人、毁物等行为障碍改善明显.而患者的智能、记忆及脑电图无明显变化.结论:杏仁核毁损对治疗功能性疾病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成雨;刘琨;刘运振;丁福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痫灶切除辅助脑皮层横行热灼治疗功能区顽固性癫痫

    目的:为了验证脑表浅层热灼治疗功能区癫痫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我们首次应用功能区痫灶切除后,并辅助功能区皮层痫灶双极电凝热灼治疗.方法:难治性癫痫124例,颞叶癫痫75例(包括原发52例;继发23例),非颞叶癫痫48例及1例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者,以上病例均行病灶和痫灶切除.不能切除的功能区皮层痫灶行双极电凝脑表多处横行热灼.双极电凝输出功率为4μ,持续时间为1-2秒,脑表热灼间距为5mm.痫灶切除前后和功能区痫灶热灼前后均行皮层脑电监测.对术后早期和远期的表现进行了观察.结果:功能区皮层热灼无SAH出现,脑软膜上血运不受热灼影响.病理证实:浅表层(Ⅰ-Ⅱ)有不同程度的热凝损伤.其下Ⅲ层部分神经元变性,固缩,胶质增生不明显.而深部(Ⅳ-Ⅵ)神经元未受损.对64例术后病人随访6个月-3年,癫痫发作消失病人为51例;癫痫发作减少大于75%的病人为10例,癫痫发作减少大于50%的病人为4例,总有效率为97.5%.结论:位于功能区不能切除的痫灶,辅以脑表热灼的治疗方式,可大大提高手术疗效.热灼治疗,它的优点在于安全、易行及治疗效果好,故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栾国明;王忠诚;白勤;孙振荣;周键;张伟丽;阎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松果体区肿瘤的X-刀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治疗

    作者:王立根;左雅萍;郭艳;章翔;宋少军;石梅;魏丽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磁共振导向立体定向开放直视手术切除脑内小病灶

    目的:探讨脑立体定向开放手术切除脑内小病灶的经验、体会及手术效果.方法:对24例病变直径在0.4~3.5cm的患者采用磁共振导向脑立体定向显微镜下切除病灶.结果:24例患者的颅内病变全部行显微手术切除,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13例继发性癫痫中10例,术后停止发作,另3例发作显著减少.结论:对于MRI检查显示病此界限清楚,MRI导向的立体定向开放手术,是一种简便、定位准确、微侵袭安全且疗效满意的手术方法.

    作者:王海东;赵刚;朱小波;邱吉庆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31例癫痫患者发作间期SPECT脑显像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SPECT局部脑血流断层显像,对发作间期癫痫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癫痫患者于发作间期进行SPECT99mTC-ECD局部脑血流断层显像,并与同期CT和(或)MRI、长程脑电图(AEEG)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1例患者SPECT脑显像均异常,低血流灶占84%(26例),局限性高灌注灶16%(5例).阳性病灶79个,额叶25,颞叶26个,顶叶17个,枕叶17个,基底神经节4个,旁中央小叶1个.单个病灶5例,单侧病灶19例.CT和(或)MRI阳性率50%(15/31),10例显示局部病灶,AEEG阳性率93%(29/31),单侧病灶8例,其余为弥漫性病变.病灶阳性检出率SPECT与CT和(或)MRI比较差异显著,P<0.005,而与AEEG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SPECT局部脑血流显像是诊断癫痫的有效方法,SPECT对癫痫灶检出的灵敏度优于CT和MRI,定位价值优于AEEG.手术前SPECT检查是为了确定手术范围,而精确的癫痫灶的定位还要皮层EEG.

    作者:王国祯;刘业俭;刘伟红;易淑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多发性脑转移瘤的方案优化探讨

    目的:探讨脑多发转移瘤立体定向X-刀治疗的方案优化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对32例患者的89个肿瘤进行治疗,每例肿瘤数目2~7个,平均3.5个.病变体积1.5cm×1.0cm×1.0cm~5cm×5cm×4cm.处方剂量24~30Gy,周边剂量13~21Gy.结果:术后1.5月~2月神经影像学复查,显示75个(84.27%)肿瘤消失.10.11%肿瘤缩小,5.62%肿瘤保持稳定.随访4月~2年,28例(89.5%)患者存活.结论:采用立体定向X-刀治疗脑多发转移瘤,进行治疗方案优化和并发症防治是确保疗效的重要措施.

    作者:雷鹏;王钰;杨锦峰;田立庄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X-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54例

    目的:回顾X-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后临症状和影像学的改变,并判定其结果.方法:对54例脑动静脉畸形病人进行立体定向X-刀治疗,其中男性36例,女性18例,年龄11~52岁,直径1.2~6.0cm.25例病人(46.3%)既往有脑内出血史,23例病人(42.6%)有癫痫症状.50例病人用1个等中心照射,4例病人用2个等中心照射.病变边缘照射剂量为12~23Gy.结果:随访时间14~82个月,治疗后头痛、头晕等临床症状消失的为62.2%,减轻为8.1%.23例癫痫病人中9例(39.1%)癫痫症状完全缓解,10例(43.5%)病人用药量减少且癫痫症状获完全控制,4例(17.4%)病人症状无变化.2年后的完全闭合率为44/54(81.5%).1例病人29个月后复查脑血管造影,病变明显减小,而再次行X-刀治疗.治疗后的再出血率为3/54(5.6%),均于1年内出现.2例病人(3.7%)出现症状性放射性脑水肿.结论:X-刀对治疗脑内动静脉畸形是安全有效的,尤其是脑深部和功能区的病变,能明显降低脑出血率,改变临床症状

    作者:潘隆盛;张纪;周定标;王迎选;王所亭;宋学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颅底病变X刀治疗

    作者:姚国杰;马廉亭;徐国政;胡军民;潘力;张新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立体定向置管内放疗治疗囊性颅咽管瘤

    目的:研究颅咽管瘤的佳治疗方法.方法:对40例囊性颅咽管瘤病人,采用立体定向穿刺囊内置管定期抽吸囊液并注入放射性同位素32P,行肿瘤内放射治疗.我们使用ASA-601S型高精度脑立体定向仪,CT导向下,定向穿刺,并导入内经约1.5cm硅胶管,连接头皮下的Ommaya贮液囊并固定于颅骨钻孔处,然后行32P间质内放疗,每次按每克肿瘤组织0.15~0.2mCi,放射剂量计算,单次剂量为0.7~11.25mCi,平均2.48mCi,注入胶体磷酸铬体积0.4~6ml,平均2.5ml,给药间隔时间一个月.共治疗2~3次.结果:临床症状均立即改善,双眼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视野增宽,高颅压症状缓解.全组病人术后均未出现内分泌及神经损害症状,出院时复查视力,除术前视力丧失的4例无恢复外,其余病人视力平均提高0.4.结论:立体定向穿刺囊内置管定期抽吸囊液并注入放射性同位32P行肿瘤内放疗治疗囊性颅咽管瘤为一方法简单、疗效确切的手术方法.

    作者:史锡文;陈航;李太平;梁庆华;柴昌;步星耀;张佳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颅内CT钙化与癫痫及其手术治疗

    目的:经脑CT扫描证实有颅内钙化病灶伴有癫痫的病人26例,经行癫痫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有25例在EcOG监测下进行手术治疗,采用三种不同手术方式:(1)前颞叶切除+病灶切除术18例.(2)颞叶以外的痫灶皮质切除+病灶切除术6例.(3)单纯病灶切除术(右额)2例.术后病理:血管畸形12例,肿瘤8例,其他6例(胶质增生3例,继发颞叶硬化2例,炎性钙化1例).结果:2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7年,平均6.3年.结果术后完全消失者19例,癫痫发作显著减少(>75%)5例,癫痫发作减少(>50%)2例.结论:CT扫描对有部分性癫痫发作疾病的病人的术前评估是很有价值的,特别是CT发现有钙化灶的病人,确诊痫灶及病灶性质和选择手术方式治疗是极有帮助的.

    作者:谭启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