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抵抗性抑郁症的神经外科治疗

修波

关键词:抵抗性, 抑郁症
摘要: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迷走神经刺激术对脑干孤束核部位GABA含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刺激术(VNS)抗癫痫作用的机制是否为VNS引起孤束核部位GABA含量变化.方法:通过Waters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分析32只接受不同持续时间迷走神经刺激的大鼠脑干孤束核部位,主要兴奋及抑制性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1小时持续刺激组孤束核部位GABA含量,较对照组升高且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迷走神经刺激术可能通过升高孤束核部位的GABA含量起到抗癫痫作用.

    作者:韩劲松;程阳泉;栾国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典型脑动静脉畸形的γ刀治疗

    目的:研究γ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效果.方法:对52例γ刀术后2年以上的典型脑AVM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其疗效和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随访2年后,发现该组AVM病例的闭塞率为88 5%,出血率为3.8%.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于γ刀术后消失或改善.结论:γ刀是治疗脑AVM安全、有效、低创的新手段,其治疗效果与AVM的类型、部位、体积、照射剂量密切相关.

    作者:赵洪洋;李美华;朱贤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42例脑转移瘤的X刀治疗

    作者:廖贤;李春森;陈文斗;李文超;陈国勇;郝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18F-FDG PET定位致痫灶及放射外科靶区设定的依据

    目的:观察顽固性癫痫立体定向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治疗的随访结果,评价PET技术在顽固性癫痫放射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探讨以PET定位致痫灶可行性.方法:46例顽固性癫痫患者,年龄4~47岁,行EEG、MRI及PET检查,以PET结果作为致痫灶靶区定位,该46例患者的PET结果均提示有2个以上的致痫灶.采用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技术,以PET定位的致痫灶为靶区进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根据X刀治疗计划设计,以9~13Gy周边剂量,治疗主致痫灶17例,治疗范围包括致痫灶及可疑病灶29例,所有病人均随访10个月以上.结果:单纯治疗主致痫灶组,发作频率由2.4次/月降至0.83次/月.治疗范围包括所有致痫灶组,发作频率由2.83次/月降至0.87次/月.而癫痫发作消除的比率,分别为47.1%(8/17)和58.6%(17/29).治疗后癫痫症状加剧仅1例,两组病人均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无伤残及死亡率.结论:PET定位致痫灶的准确性一直存在一些质疑,尤其是在致痫灶范围和假阳性病灶的甄别.我们所做的初步临床研究提示,采用中、低剂量的放射外科治疗是安全、显效的;由于治疗的安全性和非侵袭性,可以不必强求PET结果在范围和假阳性病灶甄别方面的精确度.治疗区域好包括全部PET提示的病灶.

    作者:杨开军;漆松涛;邱炳辉;刘承勇;王克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脑电图影像融合技术定位致痫灶

    目的:探讨无创性脑电图影像融合技术对致痫灶定位作用.方法:对4例临床确诊为癫痫的患者,术前视频脑电监测有异常放电,脑电图异常部位分别在右额颞、左颞、右中央顶区和右顶枕部.根据脑电图表现和脑电地形图分析结果,建立单或多偶极子模型.后将标准头颅MRI模型与偶极子模型融合,确定致痫灶对应的解剖位置和空间坐标.结果:致痫灶对应的解剖位置1例在右额中回的中部,1例在左颞后部皮质,1例定位在右侧中央沟,1例在右顶上小叶.偶极子参数随时间变化可反映异常脑电在脑内的传播方向.结论:高分辨率三维MRI影像与定量脑电图分析的信息融合,可以直观地显示致痫灶的位置及异常放电传播方向,与真实头颅模型的融合无疑更会提高致痫灶手术前定位,对减少有创性检查,深部电极的准确放置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张国君;王玉平;王德全;李勇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影响立体定向活检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技术治疗脑深部病变的疗效.方法:利用ASA-601S和Fischer脑立体定向仪治疗82例脑深部病变患者,行定向活检治疗22例,血肿清除治疗5例,脑脓肿抽吸术2例,囊性颅咽管瘤置入Ommaya管治疗53例.结果:活检确诊为胶质瘤10例,生殖细胞瘤4例,脑寄生虫3例,肺癌脑转移4例,1例第三脑室后部病变活检为胶质细胞增生.4例胶质瘤行手术治疗后病情好转,其余肿瘤行放射治疗,有6例痊愈(4例生殖细胞瘤,2例转移性肿瘤).3例寄生虫经对症治疗后痊愈;2例脑脓肿经抽吸、抗炎治疗后痊愈;脑血肿5例经治疗痊愈;53例颅咽管瘤置放Ommaya管后3例痊愈(行囊内放疗),50例好转.结论:立体定向治疗脑深部病变定位精确、损伤小、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值得提侣.

    作者:魏祥品;汪业权;傅先明;凌至培;凌士营;李光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眶部肿瘤的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评价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眶内肿瘤的适应证、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本组32例,男10例,女22例,年龄2.5-80岁,病程3-¨3个月,32例中20例首选伽玛刀治疗,12例为术后残留或复发.神经鞘瘤6例,脑膜瘤例16例,视神经胶质瘤7例,视网膜母细胞瘤1例,静脉性血管瘤1例,脉络膜黑色素瘤1例;肿瘤大直径0.7-4.0cm,平均为2.08cm;用伽玛刀进行治疗,选定边缘剂量5~40Gy,平均15.93Gy,中心剂量8.33~80Gy,平均31.18Gy,边缘等剂量线40~60%,等中心数目3~13个,平均7.6个.结果:随访期3~59个月,平均27.5个月,其中临床好转18例,无变化10例,恶化4例,总有效率87.50%;影像学随访结果显示肿瘤消失2例,缩小17例,无变化9例,增大4例,有效率87.50.治疗后早期反应少见,中期反应多于治疗后3个月左右,可持续6个月~12个月.结论:伽玛刀放射外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眶部肿瘤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眶部肿瘤的首选治疗,也可作为手术后残余或复发肿瘤的补充治疗,弥补手术治疗不完全的缺憾.

    作者:徐德生;贾强;郑立高;张志远;李彦和;刘东;张宜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立体定向治疗顽固性癫痫远期疗效随访

    目的:分析立体定向治疗顽固性癫痫的远期疗效.方法:对27例行立体定向脑内靶点毁损,疗效按谭启富等提出的标准评定.结果:27例中远期随访疗效属满意7例,占26%,显著进步7例,占26%,良好6例,占22%,较差7例,占26%.结论: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疗效是令人满意的,强调术中多靶点联合和术后综合治疗.

    作者:戴荣权;李之邦;汪海关;陶荣真;周剑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颅脑疾病的X-刀治疗(附100例临床报告)

    目的:回顾性分析100例颅脑疾病X-刀治疗后的临床及影像学变化.方法:利用JZ-100X刀系统常规固定头环及立体定向头架,3mm层厚CT扫描,将影像信息输入计算机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采用单次或分次治疗.全组72例获得3~27个月的随访,中位15个月.结果:70例生存期超过6个月,占随访人数的97.2%,18例超过24个月占25%.40例CT或MRI复查病灶明显缩小占57.1%.结论:X-刀治疗颅脑疾病疗效是肯定的,它适合颅内多种类型肿瘤和脑血管畸形及功能性病变治疗.

    作者:郝传国;辛昌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颅内病灶分析

    目的:探讨颅内病灶误诊为精神障碍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以精神障碍为首发证状的颅内病灶.结果:13例颅内病灶误诊为情感性精神障碍6例,精神分裂症3例,老年性痴呆3例、癔症1例.误诊原因可能与患者年龄大,神经系统体征轻微,病烂位于颅内哑区,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检查不仔细等因素有关.结论:对中年以上的患者,无明显精神因素,而出现精神障碍、特别是情感障碍、智力障碍、性格改变等应特别警惕,必要时做头颅CT、MR等检查,以免误诊,延误治疗.

    作者:胡天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手术治疗外伤后晚发癫痫

    目的:对外伤后晚发癫痫其发病率,发生机理,手术适应证,治疗及预后加强了解.方法:回顾我科1993~1997年应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6例外伤后晚发癫痫.结果:颞叶前部切除2例.皮层致痫灶疤痕切除4例.随访3年,疗效观察评定,I级2例,Ⅱ级4例.结论:尽量消除导致晚发癫痫的各种隐患,减少脑皮层疤痕形成是预防晚发癫痫的主要措施.对顽固性癫痫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家明;李金堂;孙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多发性脑转移瘤的方案优化探讨

    目的:探讨脑多发转移瘤立体定向X-刀治疗的方案优化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对32例患者的89个肿瘤进行治疗,每例肿瘤数目2~7个,平均3.5个.病变体积1.5cm×1.0cm×1.0cm~5cm×5cm×4cm.处方剂量24~30Gy,周边剂量13~21Gy.结果:术后1.5月~2月神经影像学复查,显示75个(84.27%)肿瘤消失.10.11%肿瘤缩小,5.62%肿瘤保持稳定.随访4月~2年,28例(89.5%)患者存活.结论:采用立体定向X-刀治疗脑多发转移瘤,进行治疗方案优化和并发症防治是确保疗效的重要措施.

    作者:雷鹏;王钰;杨锦峰;田立庄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立体定向Ommaya管置入治疗鞍区Rathke囊肿1例

    作者:沈红;林志国;闫志钧;隋立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颅内肿瘤的伽玛刀治疗

    目的:总结γ-刀治疗颅内肿瘤经验.方法:应用OUR旋转式γ-刀治疗颅内肿瘤486例,其中垂体瘤119例,脑转移瘤147例,胶质细胞瘤94例,脑膜瘤57例,听神经瘤35例,松果体区肿瘤19例,颅咽管瘤10例,血管网状细胞瘤5例.结果:352例随访2~18个月,其中显效69例(19.5%),有效231例(65.6%),无效52例(14.8%).结论:临床应用初步结果证实γ-刀治疗颅内肿瘤短期效果较为满意,是一种治疗颅内肿瘤安全和有效的手段之一.

    作者:孟喜军;刘守勋;李文涛;夏明;淡咏;李仁利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伽玛刀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34例

    目的:分析脑干海棉状血管瘤的诊断及应用伽玛刀治疗指标.方法:对34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直径为0.8~1.8cm(平均1.28cm),病变中心剂量为22~45Gy(平均32.45Gy),周边剂量为9~14Gy(平均12.67Gy),进行治疗.结果:随访5月-6年,经MRI复查19例,1例基本消失,10例病灶明显缩小,5例病灶大小不变无增大.1例术后半年局部出血,症状加重在外院行手术治疗,2例出现迟发性脑水肿,其余病例未见有症状加重.结论:伽玛刀治疗脑干绵状血管瘤,对控制肿瘤生长,降低出血率,缓解临床症状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作者:朱建坤;梁舜荛;黄勇;吴锡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X-刀治疗原发肺癌合并脑转移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X-刀在肺癌及并发脑转移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1例肺癌合并脑转移瘤病人进行X-刀治疗的临床研究.平均放射剂量分别为22±6Gy和65±8Gy.结果:X-刀治疗一年后局部肿瘤控制率分别为83%,一年后因神经系统疾患死亡率为39%.结论:X-刀联合应用是一种微侵袭和安全的方法,对于肺癌合并脑转移瘤的治疗是有效的.

    作者:柳宪华;于效良;华庆云;林野;胡殿雷;庄会林;孙光远;滕志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难治性癫痫的放射外科治疗

    作者:周文静;常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伽玛刀治疗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目的:评估伽玛刀治疗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探讨治疗的适应证和制定治疗计划的注意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至1995年间,用伽玛刀治疗57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边缘剂量平均20.6Gy(9~25.2Gy).30%-80%的等剂量曲线包绕病灶.结果:53例平均随访4.2年.4例失访.1例死亡.影像随访中见19例病灶缩小.5例治疗后4月到39月再次出血.21例治疗后癫痫发作频度和程度减轻,6例主诉癫痫未改善.4例额叶(A)停药后未再出现癫痫.17例病灶位于额顶叶及颞叶内侧功能区的患者治疗后4月到25月出现肢体肌力减退、失语等症状.33例病灶周围出现中到重度水肿;5例出现明显的肢体运动障碍.2例治疗后14月和16月再次外科手术切除病灶.3例出现明显视力下降.结论:①以边缘剂量16Gy为界,边缘剂量较高时治疗后再出血率明显减低.②癫痫发作频度和程度减轻与较高的治疗剂量和水肿的程度较重有关.额叶的海绵状血管瘤疗效较显著.③同样剂量照射相同体积的血管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后者较前者临床实践中出现严重放射性脑损伤的比率明显增高.④从治疗后再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中,未找到血管瘤内完全机化闭塞的确切证据.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伽玛刀治疗必须慎重.

    作者:张南;潘力;戴嘉中;王滨江;王恩敏;蔡佩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伽玛刀治疗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探讨

    目的:评估伽玛刀治疗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探讨治疗的适应证和制定治疗计划的注意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至1995年间,用伽玛刀治疗57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边缘剂量平均20.6Gy(9~25.2Gy).30%-80%的等剂量曲线包绕病灶.结果:53例平均随访4.2年.4例失访.1例死亡.影像随访中见19例病灶缩小.5例治疗后4月到39月再次出血.21例治疗后癫痫发作频度和程度减轻,6例主诉癫痫未改善.4例额叶(A)停药后未再出现癫痫.17例病灶位于额顶叶及颞叶内侧功能区的患者治疗后4月到25月出现肢体肌力减退、失语等症状.33例病灶周围出现中到重度水肿;5例出现明显的肢体运动障碍.2例治疗后14月和16月再次外科手术切除病灶.3例出现明显视力下降.结论:①以边缘剂量16Gy为界,边缘剂量较高时治疗后再出血率明显减低.②癫痫发作频度和程度减轻与较高的治疗剂量和水肿的程度较重有关.额叶的海绵状血管瘤疗效较显著.③同样剂量照射相同体积的血管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后者较前者临床实践中出现严重放射性脑损伤的比率明显增高.④从治疗后再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中,未找到血管瘤内完全机化闭塞的确切证据.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伽玛刀治疗必须慎重.

    作者:张南;潘力;戴嘉中;王滨江;王恩敏;蔡佩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X-刀治疗颅内肿瘤合并颅神经损伤14例报告

    目的:探讨X刀治疗颅内肿瘤合并颅神经损伤的因素.方法:分析14例X-刀治疗合并颅神经损伤的病例,病灶直径大3.6cm,小1.8cm,平均治疗剂量22Gy(18~34Gy),平均边缘剂量17.6(14.4~27.2Gy).结果:X刀治疗后合并的颅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视神经障碍7例,三叉神经病4例,动眼神经麻痹3例,外展神经麻痹2例,面神经麻痹2例,吞咽困难3例和听力下降3例,症状多在2个月后开始出现并在6~24个月后开始恢复.结论:X-刀治疗颅内肿瘤,特别是颅底胂瘤的病例,有可能发颅神经损伤,应注意预防.

    作者:柳宪华;胡殿雷;于效良;庄会林;孙光远;旋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