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垂体腺病的X刀治疗

闫志钧;林志国;汪江;李庆国;隋立森;浦松

关键词:垂体腺瘤, X-刀单次治疗, 分次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X刀对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97年1月至2000年6月应用Radionic公司头部X刀系统,治疗的垂体腺瘤患者随访54例,单次治疗32例,分次治疗22例.其中54例获得影象学复查,36例获得血激素水平复查.随访期3个月到32个月,平均13.2个月.结果:肿瘤缩小达55.6%,无一例肿瘤增大;临床症状改善率72.2%,无临床症状加重着.血激素水平恢复正常达30.6%.结论:X刀治疗垂体腺瘤安全、有效,无明显副作用,SRT治疗后血激素水平恢复正常率高于SRS治疗,但血激素水平恢复时间长于SRS治疗.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顽固性癫痫的外科治疗

    目的:评价几种外科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优缺点.方法:单纯病灶切除15例,皮层电极监测下致痫灶切除及脑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20例,立体定向脑内靶点毁损术28例.结果:单纯病灶切除者近期效果尚好,半年后40%的病人癫痫复发,病情同术前.致痫灶切除,术后癫痫均基本停止,半年后约25%的病人复发,但症状较术前减轻,持续时间较术前短.立体定向手术,术后98%的病人癫痫停止发作,半年后约18%的病人复发,但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症状明显减轻,持续时间缩短.结论:脑内有病灶的癫痫应首先考虑切除病灶,好在皮层电极监测下切除致痫灶.脑立体定向手术,操作简便,侵袭轻微,适应证广泛,效果可靠,是一种可取的癫痫外科治疗方法.

    作者:王树新;刘明;刘玉河;史承勇;史庆轩;张洁;刘启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迟发性癫痫

    目的:研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出现迟发性癫痫的发生机制,为减少发生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对12例患者回顾分析,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35~68岁.基底节区出血7例,丘脑出血3例,皮层出血2例,出血量80~100ml 5例,50-80ml 4例,50ml以下3例.行单纯脑室外流2例,开颅血肿清除+脑室引流8例,单纯自肿清除2例.均于术后半年至1年内出现癫痫,其中大发作8例,局限性发作3例,精神运动性发作1例.结果:脑电图检查10例异常,CT表现广泛或大片低密度区7例,伴有颅骨缺损区皮质低密度改变者8例,均经抗癫痫治疗后控制.结论:引起迟发性癫痫发生的原因:出血致脑血循环障碍;低氧血质致皮层缺氧损害;局部粘连和脑皮层损害等.所以病性好转要进行抗癫痫预防治疗.

    作者:石小峰;史克珊;曹作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X-刀治疗下丘脑错构瘤1例

    作者:沈红;林志国;闫志钧;隋立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颅内肿瘤X刀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刘原照;肖素华;刘明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颅底病变X刀治疗

    作者:姚国杰;马廉亭;徐国政;胡军民;潘力;张新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PET、EEG、MRI在术前癫痫灶定位价值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术后组织病理和随访结果为标准,比较发作间期18F-FDG PET显像、EEG、MRI在难治性癫痫外科手术前癫痫灶定位中的价值.方法:术前均行发作间期18F-FDG PET脑显像、2~3次EEG和MRI检查,术中行ECoG检查,以PET和ECoG定位的癫痫灶范围行癫痫灶切除或多处软脑膜处横纤维切断术,术后切除病变组织行病理检查与外科治疗效果进行随访,比较三者术前定位癫痫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24例术前发作间期18F-FDG PET脑显像23例阳性,其中17例有1处明显低代谢区,4例有2处明显低代谢区,2例为轻度低代谢区;EEG、MRI对癫痫灶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83.3%(20/24)、16.7%(4/24).PET与ECoG定位癫痫灶一致者20例,阳性检出符合率为86.9%(20/23),EEG阳性与ECoG阳性检出符合率为50%(10/20),MRI阳性与PET、ECoG阳性检出符合率为100%(4/4),MRI所示病变区域小于后两者所定位的癫痫灶范围.术后切除组织均有病理改变,表现为皮质结构不良、神经元固缩、胶质细胞增生、血管畸形、炎性瘢痕等.随访6月~2年以上,癫痫发作完全消除75%.结论:发作间期18F-FDG PET脑显像对癫痫灶检出的灵敏度较高,优于MRI和EEG,但18F-FDG PET显示的低代谢区与癫痫灶的位置并非完全一致,特异度稍低于MRI.如能结合EEG和PET脑显像定位癫痫灶,是一种非常灵敏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欧阳辉;邱炳辉;漆松涛;黄祖汉;吴湖炳;王全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癫痫的病变切除

    作者:谭启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癫痫病人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初步观察

    目的:探讨原发性癫痫病人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与原发性癫痫的关系.方法:原发性癫痫30例取空腹静脉血,由固定的检验人员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中IgG,IgA,IgM的含量.结果:IgG 1294.64±287.06,P<0.05,IgA126±78,P<0.05或0.01,IgM151.75±77.26,P<0.05.结论:原发性癫痫的病人有免疫功能异常.IgA降低,IgG也有下降,男性病人较女性病人明显,IgM变化不恒定.

    作者:董克菲;薛萍;崔春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目的:探讨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手术方法及效果评价.方法:对27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病人,采用立体定向选择杏仁核进行毁损.结果:术后综合疗效评定:优2例,显进10例,进步13例,无效2例.BPRS及各因子分析显示BPRS、ANDP、ACTV、HOST手术前后对照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结论:脑立体定向手术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手段.

    作者:陈成雨;刘琨;刘运振;韩风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X-刀与常规放疗结合治疗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对85例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行X-刀治疗后辅以分隔放疗、部分行全脑及/或全脊髓放疗.分析其治疗效果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总有效率为62/87(73%),肿瘤消失或缩小后出现复发或继续增大12例,死亡22例.结论:局部控制率的提高和死亡率较低提示采用X-刀及常规放疗结合治疗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是有效的.

    作者:王如密;陈苏;王守森;郑兆聪;李登锦;杨朋范;张锡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巨大脑动静脉畸形分次多靶点X刀治疗

    目的:研究巨大脑动静脉畸形分次多靶点X线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收治的巨大脑动静脉畸形22例,所有病例均性血管内栓塞后,再采用分次多靶点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其中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16岁至58岁.脑血管造影均证实颅内巨大脑动静脉畸形,病灶直径均在3cm以上.其中病灶直径大于6cm者4例.病灶部分栓塞后行分次靶点X刀治疗.根据病灶大小确定靶点,一般2至3个,每个靶点直径1.6~3cm.采用3~5次照射,每次中心剂量500~800cGy,50%周围剂量400cGy左右,总照射剂量在24Gy以下.结果:无明显急性照射反应,2例半年后出现局部水肿反应.16例随访3月至2年,5例行DSA造影,11例行CT或MRA复查,病灶缩小50%以上6例,缩小30%5例,5例无明显变化.结:论颅内巨大脑血管畸形,采用血管内栓塞后X线立体定向分次多靶点照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徐国政;胡军民;姚国杰;潘力;张新元;陈辉利;龙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立体定向治疗颅内病变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技术治疗脑深部病变的疗效.方法:利用ASA-601S和Fischer脑立体定向仪治疗82例脑深部病变患者,行定向活检治疗22例,血肿清除治疗5例,脑脓肿抽吸术2例,囊性颅咽管瘤置入Ommaya管治疗53例.结果:活检确诊为胶质瘤10例,生殖细胞瘤4例,脑寄生虫3例,肺癌脑转移4例,1例第三脑室后部病变活检为胶质细胞增生.4例胶质瘤行手术治疗后病情好转,其余肿瘤行放射治疗,有6例痊愈(4例生殖细胞瘤,2例转移性肿瘤).3例寄生虫经对症治疗后痊愈;2例脑脓肿经抽吸、抗炎治疗后痊愈;脑血肿5例经治疗痊愈;53例颅咽管瘤置放Ommaya管后3例痊愈(行囊内放疗),50例好转.结论:立体定向治疗脑深部病变定位精确、损伤小、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值得提侣.

    作者:孙康健;谭启富;孙克华;潘云曦;华长春;印红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立体定向引导微创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脑肿瘤

    目的:探索立体定向引导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深部小肿溜;方法:采用FischerZD立体定向仪和SOMATOMPLUS4CT机为为立体定向引导系统,显微外科切除脑深部微小病灶15例,其中垂体微腺瘤9例,颞、顶深部海绵状血管瘤4例,尾状核星形细胞瘤2例.结果:15病灶均被顺利找到切除,无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结论:立体定向引导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脑深部微小病灶,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作者:诸葛启钏;陈伟建;吴近森;吴广宇;叶盛;张宇;瞿宣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颅脑肿瘤伴发癫痫30例报告

    目的:探讨颅脑肿瘤伴发癫痫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30例颅脑肿瘤伴发阗痫病人术前行EEG、CT、MR检查同时根据癫痫类型,单一或联合应用抗癫痫药物,全麻下手术切除肿瘤,修补硬膜,保留骨瓣,术后应用抗癫痫药物.结果:20例随访6~12个月,死亡3例,症状完全消失10例,肿瘤复发4例,药物治疗可工作3例.结论:颅脑肿瘤伴发癫痫的病人发生率约37%~44%,治疗以手术切除肿瘤,术前、术后应用抗癫痫药物是防止术后癫痫复发的佳选择.

    作者:董克辛;康伟民;曲波;王心民;王守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颞叶癫痫的核磁共振质子波谱与术后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通过对症状明确的颞叶癫痫病人术前的核磁共振质子波谱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评价核磁共振质子波谱分析对颞叶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24例症状明确的颞叶癫痫病人,术前均作发作间期脑电图和/或视频脑电监测及MRI、PET检查.根据临床表现、脑电、MRI、PET等检查结果综合评估确定病侧,术前做双侧近中颞叶脑组织的核磁共振质子波谱,术中在脑电监测下切除病灶及致痫灶并送病理检查.结果:本组24例病人有19例单侧或双侧颞叶的NAA/(CR+CHO)值低于0.6,其中13例为双侧异常,另外6例为单侧异常;双侧均不低于0.6的有5例,均有一侧至少低于对侧0.07,可确定为异常,其中2例MRS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不相吻合.结论:颞叶癫痫病人的颞叶脑组织核磁共振质子波谱检查异常侧与病理改变有较好的对应性,它可以无创性探测活体脑组织代谢功能的异常,MRS不仅可以发现双侧病变,而且可以指出病理改变较严重的一侧,为术前癫痫灶的定位、定侧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周健;栾国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伽玛刀治疗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探讨

    目的:评估伽玛刀治疗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探讨治疗的适应证和制定治疗计划的注意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至1995年间,用伽玛刀治疗57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边缘剂量平均20.6Gy(9~25.2Gy).30%-80%的等剂量曲线包绕病灶.结果:53例平均随访4.2年.4例失访.1例死亡.影像随访中见19例病灶缩小.5例治疗后4月到39月再次出血.21例治疗后癫痫发作频度和程度减轻,6例主诉癫痫未改善.4例额叶(A)停药后未再出现癫痫.17例病灶位于额顶叶及颞叶内侧功能区的患者治疗后4月到25月出现肢体肌力减退、失语等症状.33例病灶周围出现中到重度水肿;5例出现明显的肢体运动障碍.2例治疗后14月和16月再次外科手术切除病灶.3例出现明显视力下降.结论:①以边缘剂量16Gy为界,边缘剂量较高时治疗后再出血率明显减低.②癫痫发作频度和程度减轻与较高的治疗剂量和水肿的程度较重有关.额叶的海绵状血管瘤疗效较显著.③同样剂量照射相同体积的血管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后者较前者临床实践中出现严重放射性脑损伤的比率明显增高.④从治疗后再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中,未找到血管瘤内完全机化闭塞的确切证据.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伽玛刀治疗必须慎重.

    作者:张南;潘力;戴嘉中;王滨江;王恩敏;蔡佩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X-刀放射外科治疗恶性肿瘤后顽固性脑水胂3例

    作者:解相礼;贡海;吕晓彦;司永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儿童脑立体定向手术的麻醉管理

    目的:如何规范儿童全麻下脑立体定向的手术方法,对完善手术操作,提高治愈率,防止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行儿童全麻手术共82例,占全部儿童脑立体定向手术的40%.男48例,女34例;年龄8个月~9岁,术前半小时肌注苯巴比妥钠,东莨菪碱或阿托品.并做术前记录,麻醉以基础麻醉为主并配合局部麻醉,先静脉内给予异丙酚,5%氯胺酮,同时给予镇痛镇静药物如杜非合剂、异丙酚、芬太尼以及肌松剂等维持麻醉.一般情况下不用气管插管,如病儿出现呼吸异常、呼吸困难时或原有呼吸循环系统疾患时可使用气管插管.结果:麻醉手术成功率94%以上.结论:认为儿童全麻下脑立体定向的手术是脑立体定向手术中的特殊情况,与常规脑立体定向手术方法有所不同,将其特殊性阐明并确定其常规手术操作规则将有利于儿童脑立体定向手术的完善和发展.

    作者:王锐;张勇士;李士月;田增民;刘宗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皮层电极监测下切除致痫性脑胶质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使用皮层电极监测切除致痫性脑胶质瘤,探讨致痫性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组病人35例,男19例,女16例.术前行EEG、CT或MRI检查.EEG示轻度异常脑电图7例,中度异常脑电图22例,重度异常脑电图6例.CT或MRI检查皆可见占位改变.其中额叶11例,颞叶8例,额顶叶7例,顶叶5例,颞枕叶3例,岛叶深部1例.常规手术开颅显露相应部位使用VEEG1161型伟思脑电图仪对皮层脑电进行监测.监测范围包括全部肿瘤,重点于肿瘤周边脑组织.确定大体致痫范围,行肿瘤切除.肿瘤切除后再行脑电监测若仍有癫痫波,根据皮层电极之定位切除致痫灶.直至致痫灶全部切除.对疑有深部癫痫灶者,使用深部电极经皮层穿刺对深部脑组织进行监测描记.对重要脑功能区予以保护.结果:全部病人皆行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病理证实星形细胞瘤8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3例,少突胶质细胞瘤7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5例,胶质母细胞瘤2例.术后随访6个月~5年.未再发生癫痫者29例(82.9%);总有效率94.3%.结论:只有在切除胶质瘤时一并切除致痫灶,才是治疗肿瘤并根治癫痫的佳方法.使用皮层电极监测胶质瘤的切除,具体很多优点.

    作者:孙鹏;杨新生;孟庆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埋藏式颅内电极的临床应用(附19例分析)

    目的:埋藏式颅内电极在癫痫外科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分别对19例顽固性癫痫,进行颞叶嵌入深部电极和额颞硬膜下埋置条状电极,术前进行脑电描记,根据脑电特征对痫灶定位,实施外科手术治疗.结果:19例描记的脑电图定位,然后行前颞叶切除+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12例,胼胝体前部切开术5例其中1例左杏仁核射频毁损,右海马杏仁核射频毁损1例,左额颞MST1例.经2~6年随访63%(12/19)术后未发作,32%(6/19)偶发,5%(1/19)无改变.优良率95%.结论:埋藏式颅内电极应用,定位成功率高,是指导制定合理手术方式及提高手术效果的可靠方法之一.位癫灶、采用不同的术式切除是手术治愈难治性癫痫的有效途径.

    作者:赵树琦;谭启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