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琦;谭启富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技术治疗脑深部病变的疗效.方法:利用ASA-601S和Fischer脑立体定向仪治疗82例脑深部病变患者,行定向活检治疗22例,血肿清除治疗5例,脑脓肿抽吸术2例,囊性颅咽管瘤置入Ommaya管治疗53例.结果:活检确诊为胶质瘤10例,生殖细胞瘤4例,脑寄生虫3例,肺癌脑转移4例,1例第三脑室后部病变活检为胶质细胞增生.4例胶质瘤行手术治疗后病情好转,其余肿瘤行放射治疗,有6例痊愈(4例生殖细胞瘤,2例转移性肿瘤).3例寄生虫经对症治疗后痊愈;2例脑脓肿经抽吸、抗炎治疗后痊愈;脑血肿5例经治疗痊愈;53例颅咽管瘤置放Ommaya管后3例痊愈(行囊内放疗),50例好转.结论:立体定向治疗脑深部病变定位精确、损伤小、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值得提侣.
作者:魏祥品;汪业权;傅先明;凌至培;凌士营;李光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索一条简便、微创、经济而又可达到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的治疗复发性性脑肿瘤的方法.方法:对23例位于大脑和小脑半球的复发性囊性脑肿瘤患者施行了31次经CT导向徒手穿刺抽吸囊液,部分患者同时向囊腔内注入同位素胶体磷或抗肿瘤药(BCNU、ACNU).结果:所有患者高颅压表现均在术后0.5h-8h内消失,定位体征亦逐渐改善或消失.4例术后出现明显头昏,1例伴有呕吐,但均于术后6h内恢复.生存期为14月~4.5年,生存期短者均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结论:CT定位徒手穿刺法有操作简便、快捷、痛苦甚微.徒手穿刺术也有其弊端,主要是操作相对盲目,定位的准确性较立体定向手术差.故对位于中线结构或半球上过小的病灶尚须借助立体定向技术来解决.
作者:武铁;白海平;王宗义;杨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回顾X-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后临症状和影像学的改变,并判定其结果.方法:对54例脑动静脉畸形病人进行立体定向X-刀治疗,其中男性36例,女性18例,年龄11~52岁,直径1.2~6.0cm.25例病人(46.3%)既往有脑内出血史,23例病人(42.6%)有癫痫症状.50例病人用1个等中心照射,4例病人用2个等中心照射.病变边缘照射剂量为12~23Gy.结果:随访时间14~82个月,治疗后头痛、头晕等临床症状消失的为62.2%,减轻为8.1%.23例癫痫病人中9例(39.1%)癫痫症状完全缓解,10例(43.5%)病人用药量减少且癫痫症状获完全控制,4例(17.4%)病人症状无变化.2年后的完全闭合率为44/54(81.5%).1例病人29个月后复查脑血管造影,病变明显减小,而再次行X-刀治疗.治疗后的再出血率为3/54(5.6%),均于1年内出现.2例病人(3.7%)出现症状性放射性脑水肿.结论:X-刀对治疗脑内动静脉畸形是安全有效的,尤其是脑深部和功能区的病变,能明显降低脑出血率,改变临床症状
作者:潘隆盛;张纪;周定标;王迎选;王所亭;宋学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自有CT、MRI等检查手段在临床广泛应用以来,神经外科对颅脑外伤后患者行EEG检查较少,但近两年来由于部分轻中型颅脑外伤及伤后处于恢复期、恢复后期的患者临床症状较重,经检查CT、MRI正常,而脑电图异常的病例增多,故引起对脑电图这一脑功能检查法的重视.本组对32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了急性期,恢复期,恢复后期的EEG初步观察,发现年龄愈小,外伤后急性期EEG的异常程度愈大,说明脑皮质功能受损愈严重.损伤部位出现水肿,血肿,脑皮质坏死,囊肿,软化灶的形成,都不同程度地引起脑皮质功能障碍,EEG表现为慢波增多,θ波δ波呈节律发放.外伤后恢复期行EEG检查,有无痫样放电(小尖棘波,高幅慢波),对临床医师使用预防性的抗癫痫药物,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作者:杨惠清;谭启富;姜梨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总结伽玛刀治疗顽固性癫痫在治疗前诊断定位、治疗适应征选择、照射方法与剂量及治疗后服药与随访等方面的经验.方法:选择抗癫痫药物正规治疗2年以上仍发作频繁的癫痫病人,进行脑电图24小时监测、MRI/CT、PET、SPECT、美解眠药物诱发等检查,明确癫痫定位后进行伽玛刀治疗.颞叶癫痫行海马杏仁核照射4例,50%等剂量曲线15~18Gy照射510cm3范围.双侧病灶癫痫大发作行胼胝体毁损3例,中心剂量80~1000Gy.颞叶外局灶癫痫3例,45~50%等剂量曲线10~11Gy照射5~20cm3范围;治疗后坚持服用抗癫痫药,并一直随访.结果:好转9例,无效1例,所有病人均无恶化及副反应.结论:对复杂部分性发作、有单侧颞前区间期棘波和内侧颞?MRT/CT异常表现的病人,可进行海马杏仁核照射.双侧多发作病灶的病人,可进行胼胝体毁损照射.颞叶外、非重要功能区、局灶性癫痫,可进行致痫病灶低剂量照射.
作者:胡泽勇;周文静;刘晓丽;王丽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张群;夏纯;杨晓燕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索立体定向引导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深部小肿溜;方法:采用FischerZD立体定向仪和SOMATOMPLUS4CT机为为立体定向引导系统,显微外科切除脑深部微小病灶15例,其中垂体微腺瘤9例,颞、顶深部海绵状血管瘤4例,尾状核星形细胞瘤2例.结果:15病灶均被顺利找到切除,无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结论:立体定向引导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脑深部微小病灶,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作者:诸葛启钏;陈伟建;吴近森;吴广宇;叶盛;张宇;瞿宣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的8例顽固性癫痫病人的经验.方法:采用Rasmussen's的方法,个别应用改良的功能脑半球切除术行手术治疗,即切除感觉运动皮质和颞叶,并将残留的额叶及其顶枕叶的部分脑组织失去连接.结果:本组随访3~11年,平均6.7年,8例病人的癫痫得到了满意的控制,病人的生存质量都得到提高,已上学或参加工作,没有发生晚期的脑表浅含铁血黄素沉积症.结论: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可使频繁的癫痫发作终止或减少,可使病人独立生活.
作者:谭启富;孙康健;潘云曦;孙克华;华长春;乔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症状明确的颞叶癫痫病人术前的核磁共振质子波谱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评价核磁共振质子波谱分析对颞叶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24例症状明确的颞叶癫痫病人,术前均作发作间期脑电图和/或视频脑电监测及MRI、PET检查.根据临床表现、脑电、MRI、PET等检查结果综合评估确定病侧,术前做双侧近中颞叶脑组织的核磁共振质子波谱,术中在脑电监测下切除病灶及致痫灶并送病理检查.结果:本组24例病人有19例单侧或双侧颞叶的NAA/(CR+CHO)值低于0.6,其中13例为双侧异常,另外6例为单侧异常;双侧均不低于0.6的有5例,均有一侧至少低于对侧0.07,可确定为异常,其中2例MRS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不相吻合.结论:颞叶癫痫病人的颞叶脑组织核磁共振质子波谱检查异常侧与病理改变有较好的对应性,它可以无创性探测活体脑组织代谢功能的异常,MRS不仅可以发现双侧病变,而且可以指出病理改变较严重的一侧,为术前癫痫灶的定位、定侧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周健;栾国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张荣伟;张洪俊;袁绍纪;卢培刚;陈世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为探讨立体定向活检术在颅内病灶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提高阳性率和明确适应证.方法:应用MRI引导的立体定向技术,对27例颅内病灶进行了活检.对标本进行了包括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和石蜡包埋病理检查.结果:27例活检中26例获阳性结果,其中,胶质瘤10例;转移瘤6例,均为腺癌脑转移且均未能找到原发灶;脑脓肿4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动静脉畸形1例;生殖细胸瘤1例;慢性炎症1例;活检未能确诊1例.无永久性致残及死亡病例.结论:采用MRI引导立体定向技术对颅内病灶进行活检具有操作简单、定位精确、确诊率高、兼具治疗作用.
作者:崔和;申长虹;杨树源;李复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总结我院用X-刀治疗脑转移瘤的经验.方法:用Brain ScanⅡX-刀治疗脑转移瘤79例,共117个病灶.治疗计划:病灶体积12.60±6.11cm3,等中心数2.17±1.19个.放射弧数8.66±3.37个,周边剂量17.16±2.23Gy.结果:全组病例均随访,随访时间为3-24个月,疗效满意,局部控制率为94.94%.极少数病人有一过性头痛、头晕、恶心及后期局限性脑水肿等并发症,经激素和脱水治疗后好转.结论:X-刀治疗脑转移瘤,局部控制率好、并发症少.
作者:吉宏明;张树平;崔淑敏;张汉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评估伽玛刀治疗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探讨治疗的适应证和制定治疗计划的注意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至1995年间,用伽玛刀治疗57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边缘剂量平均20.6Gy(9~25.2Gy).30%-80%的等剂量曲线包绕病灶.结果:53例平均随访4.2年.4例失访.1例死亡.影像随访中见19例病灶缩小.5例治疗后4月到39月再次出血.21例治疗后癫痫发作频度和程度减轻,6例主诉癫痫未改善.4例额叶(A)停药后未再出现癫痫.17例病灶位于额顶叶及颞叶内侧功能区的患者治疗后4月到25月出现肢体肌力减退、失语等症状.33例病灶周围出现中到重度水肿;5例出现明显的肢体运动障碍.2例治疗后14月和16月再次外科手术切除病灶.3例出现明显视力下降.结论:①以边缘剂量16Gy为界,边缘剂量较高时治疗后再出血率明显减低.②癫痫发作频度和程度减轻与较高的治疗剂量和水肿的程度较重有关.额叶的海绵状血管瘤疗效较显著.③同样剂量照射相同体积的血管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后者较前者临床实践中出现严重放射性脑损伤的比率明显增高.④从治疗后再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中,未找到血管瘤内完全机化闭塞的确切证据.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伽玛刀治疗必须慎重.
作者:张南;潘力;戴嘉中;王滨江;王恩敏;蔡佩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垂体瘤,在控制肿瘤生长和改善内分泌异常方面的作用和疗效.方法:对469例垂体瘤患者,在我院接受伽玛刀治疗,其中274例被诊断为分泌型垂体瘤.结果:386例平均随访34.3月,随访中除4例垂体瘤因瘤体增大,治疗后再次手术切除外,其余均控制生长.对治疗后影像改变及内分泌变化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剂量与疗效的关系.并对随访中的垂体功能减退,海绵窦神经的损伤和修复,视神经的损害等并发症加以叙述.结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垂体腺瘤,对控制肿瘤生长和改善内分泌异常的作用是安全和有效的.
作者:潘力;张南;王滨江;王恩敏;戴嘉中;蔡佩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γ-刀治疗颅内血管畸形的若干问题.方法:应用OUR XGD型旋转式γ-刀对64例颅内血管畸形进行治疗,其中动静脉畸形(AVM)43例,海绵状血管瘤20例,静脉血管畸形1例.治疗的周边计量10~23 Gy,中心计量20~46Gy,耙点数1~6个.结果:本组28例得到3月~2年的随访,8例临床症状及影象资料均显示好转,2例临床症状好转影象无改变,其余18例需进一步观察.结论:动静脉畸形是γ-刀治疗颅内血管畸形疗效好的一类.海绵状血管瘤由于其间可有血栓形成、机化、钙化,甚至骨化,疗效次之,且治疗的剂量应比同体积的动静脉畸形小,静脉血管畸形、毛细血管扩张症及血管曲张不主张行γ-刀治疗.
作者:马骏;常义;刘宏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技术治疗脑深部病变的疗效.方法:利用ASA-601S和Fischer脑立体定向仪治疗82例脑深部病变患者,行定向活检治疗22例,血肿清除治疗5例,脑脓肿抽吸术2例,囊性颅咽管瘤置入Ommaya管治疗53例.结果:活检确诊为胶质瘤10例,生殖细胞瘤4例,脑寄生虫3例,肺癌脑转移4例,1例第三脑室后部病变活检为胶质细胞增生.4例胶质瘤行手术治疗后病情好转,其余肿瘤行放射治疗,有6例痊愈(4例生殖细胞瘤,2例转移性肿瘤).3例寄生虫经对症治疗后痊愈;2例脑脓肿经抽吸、抗炎治疗后痊愈;脑血肿5例经治疗痊愈;53例颅咽管瘤置放Ommaya管后3例痊愈(行囊内放疗),50例好转.结论:立体定向治疗脑深部病变定位精确、损伤小、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值得提侣.
作者:孙康健;谭启富;孙克华;潘云曦;华长春;印红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顽固性癫痫的术前定位及手术方法.方法:对具有手术指征的癫痫患者进行影像学、脑电生理学和局部脑血流图(SPECT)检查,确定手术方案.行单侧颞叶、海马、杏仁核切除12例;单纯病灶及致痫灶切除8例;病灶切除加周围皮质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12例;单侧颞叶、海马、杏仁核切除加周围皮质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26例;胼胝体切开、部分病人加额叶或枕叶皮质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9例,其它手术方式5例.结果:治愈20例,显著进步25例,好转17例,有效5例,无明显改善5例,总有效率为44.44%.结论:应用脑电生理及影像学检查定位,选择合理手术方案是取得较好疗效的重要方法.
作者:史丙利;李海;李海宁;陈钢;魏长杰;杨贵灵;葛斯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周蒙寅;徐福林;全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100例颅脑疾病X-刀治疗后的临床及影像学变化.方法:利用JZ-100X刀系统常规固定头环及立体定向头架,3mm层厚CT扫描,将影像信息输入计算机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采用单次或分次治疗.全组72例获得3~27个月的随访,中位15个月.结果:70例生存期超过6个月,占随访人数的97.2%,18例超过24个月占25%.40例CT或MRI复查病灶明显缩小占57.1%.结论:X-刀治疗颅脑疾病疗效是肯定的,它适合颅内多种类型肿瘤和脑血管畸形及功能性病变治疗.
作者:郝传国;辛昌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为探索X-刀如何应用于鼻咽癌的治疗.方法:对曾行放疗的9例及未放疗的5例,均以X-刀治疗其鼻咽部的病灶.X-刀治疗计划:平均病灶体积为13.92cm3,等中心数为1~2个,准直仪直径为15mm至35mm不等,病灶边缘剂量为12.30Gy,以50%以上的等剂量线包绕肿瘤.结果:X-刀治疗可迅速改善患者局部症状,X-刀治疗后6月复查CT表明,12例肿瘤大部消失,2例明显缩小,密度降低.术后2年生存率为71%.结论:X-刀可用于鼻咽癌的治疗,而且X-刀治疗时间短、能迅速控制局部症状,并发症少.在与放疗结合的同时如能进一步结合化疗或免疫治疗以控制处转移,则将提高X-刀治疗的效果.
作者:刘海鹏;张可成;杨辉;周政;吕胜青;黄其林;付尚志;陈渝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