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垂体腺瘤的X刀治疗

闫志钧;林志国;沈红;李庆国;隋立森;浦松

关键词:垂体腺瘤, X-刀单次治疗, 分次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X刀对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97年1月至2000年6月应用Radionic公司头部X刀系统,治疗的垂体腺瘤患者随访54例,单次治疗32例,分次治疗22例.其中54例获得影象学复查,36例获得血激素水平复查.随访期3个月到32个月,平均13.2个月.结果:肿瘤缩小达55.6%,无一例肿瘤增大;临床症状改善率72.2%,无临床症状加重着.血激素水平恢复正常达30.6%.结论:X刀治疗垂体腺瘤安全、有效,无明显副作用,SRT治疗后血激素水平恢复正常率高于SRS治疗,但血激素水平恢复时间长于SRS治疗.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PET引导定位X刀治疗顽固性癫痫的初步报告

    目的:探讨PET引导致痫灶定位方法,然后采用X刀对致痫灶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方法:本组共70例,其中男50例,女20例,平均年龄23.2岁.采用PET扫描,并从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3个断面的图像进行分析定位,寻找出致痫灶.采用BrainScan X刀治疗系统进行致痫灶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定期做EEG检查.结果:随访6-12个月,适期做EEG检查,提示癫痫发作消失和EEG正常者45例(64.3%),发作次数减少或由大发作变为小发作者15例(21.4%),效果不明显者10例(14.3%),无严重并发症.结论:ET可以临床寻找致痫灶. 立体定位放射外科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一种无创、安全、有效和并发症低的微侵袭手段.随着放射生物学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进展,该方法有望成为治疗顽固性癫痫的重要手段,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刘承勇;漆松涛;杨开军;王克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巨大脑动静脉畸形分次多靶点X刀治疗

    目的:研究巨大脑动静脉畸形分次多靶点X线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收治的巨大脑动静脉畸形22例,所有病例均性血管内栓塞后,再采用分次多靶点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其中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16岁至58岁.脑血管造影均证实颅内巨大脑动静脉畸形,病灶直径均在3cm以上.其中病灶直径大于6cm者4例.病灶部分栓塞后行分次靶点X刀治疗.根据病灶大小确定靶点,一般2至3个,每个靶点直径1.6~3cm.采用3~5次照射,每次中心剂量500~800cGy,50%周围剂量400cGy左右,总照射剂量在24Gy以下.结果:无明显急性照射反应,2例半年后出现局部水肿反应.16例随访3月至2年,5例行DSA造影,11例行CT或MRA复查,病灶缩小50%以上6例,缩小30%5例,5例无明显变化.结:论颅内巨大脑血管畸形,采用血管内栓塞后X线立体定向分次多靶点照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徐国政;胡军民;姚国杰;潘力;张新元;陈辉利;龙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伽玛刀治疗颅内小病灶的剂量计划的比较分析

    目的:探讨颅内小病灶伽玛刀治疗的优化剂量方案.方法:选取容积未超过10cm3,周围无重要敏感结构的3例形状不同的颅内小病灶,分别单一使用18、14、8mm的准直器进行治疗计划的设计.根据剂量参数进行均匀指数和适形指数的计算,绘出剂量一容积直方图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准直器组合的剂量计划的参数显示:对球形病灶单等中心计划的剂量均匀性和适形性好,病灶周围正常脑组织接受等剂量曲线容积小.对不规则病灶增加等中心数即增加不均匀性.结论:对于单等中心即能实现良好适形性的颅内小病灶,应避免使用多等中心.对于不规则形状病灶以及邻近重要功能区的病灶,则应根据病灶形状、性质及周围邻近结构选择适当的准直器组织,以提高疗效.

    作者:张宜培;郑立高;徐德生;康春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X-刀治疗脑深部肿瘤72例临床观察

    目的:阐明X刀治疗脑深部肿瘤的方法优越性、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72例脑深部肿瘤患者行X刀治疗,随访1~18个月,结合文献进行临床分析及疗效评价.结果:得到随访的56例病人中,症状好转38例,无变化10例,加重5例,死亡3例.其显效率为63.7%,有效率为85.5%.结论:对于脑深部肿瘤X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辛昌明;付鹏;郝传国;刘淑贞;张建林;赵大琦;秦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癫痫手术的效果评价

    作者:周蒙寅;徐福林;全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治疗顽固性癫痫

    目的:介绍顽固性癫痫采用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3例.方法:均在全麻下左侧大骨瓣开颅,术中根据病变部位及术中ECOG测定情况决定所保留的脑组织部分,并且要保留岛叶,保护主要动脉及分枝.结果:1例随访4年无发作.2例患儿随访至今分别为9年与5年,目前已上学,智力和性格均改善,无任何晚期并发症.结论: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治疗顽固性癫痫,对保留部分,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有手指功能者可加用软膜下横切技术,即达到功能上完全切除的效果.

    作者:陈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顽固性癫痫的外科治疗

    目的:评价几种外科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优缺点.方法:单纯病灶切除15例,皮层电极监测下致痫灶切除及脑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20例,立体定向脑内靶点毁损术28例.结果:单纯病灶切除者近期效果尚好,半年后40%的病人癫痫复发,病情同术前.致痫灶切除,术后癫痫均基本停止,半年后约25%的病人复发,但症状较术前减轻,持续时间较术前短.立体定向手术,术后98%的病人癫痫停止发作,半年后约18%的病人复发,但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症状明显减轻,持续时间缩短.结论:脑内有病灶的癫痫应首先考虑切除病灶,好在皮层电极监测下切除致痫灶.脑立体定向手术,操作简便,侵袭轻微,适应证广泛,效果可靠,是一种可取的癫痫外科治疗方法.

    作者:王树新;刘明;刘玉河;史承勇;史庆轩;张洁;刘启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目的:探讨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手术方法及效果评价.方法:对27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病人,采用立体定向选择杏仁核进行毁损.结果:术后综合疗效评定:优2例,显进10例,进步13例,无效2例.BPRS及各因子分析显示BPRS、ANDP、ACTV、HOST手术前后对照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结论:脑立体定向手术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手段.

    作者:陈成雨;刘琨;刘运振;韩风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CT定位徒手穿刺治疗复发性囊性脑肿瘤

    目的:探索一条简便、微创、经济而又可达到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的治疗复发性性脑肿瘤的方法.方法:对23例位于大脑和小脑半球的复发性囊性脑肿瘤患者施行了31次经CT导向徒手穿刺抽吸囊液,部分患者同时向囊腔内注入同位素胶体磷或抗肿瘤药(BCNU、ACNU).结果:所有患者高颅压表现均在术后0.5h-8h内消失,定位体征亦逐渐改善或消失.4例术后出现明显头昏,1例伴有呕吐,但均于术后6h内恢复.生存期为14月~4.5年,生存期短者均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结论:CT定位徒手穿刺法有操作简便、快捷、痛苦甚微.徒手穿刺术也有其弊端,主要是操作相对盲目,定位的准确性较立体定向手术差.故对位于中线结构或半球上过小的病灶尚须借助立体定向技术来解决.

    作者:武铁;白海平;王宗义;杨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顽固性癫痫的定位与手术

    目的:探讨顽固性癫痫的术前定位及手术方法.方法:对具有手术指征的癫痫患者进行影像学、脑电生理学和局部脑血流图(SPECT)检查,确定手术方案.行单侧颞叶、海马、杏仁核切除12例;单纯病灶及致痫灶切除8例;病灶切除加周围皮质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12例;单侧颞叶、海马、杏仁核切除加周围皮质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26例;胼胝体切开、部分病人加额叶或枕叶皮质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9例,其它手术方式5例.结果:治愈20例,显著进步25例,好转17例,有效5例,无明显改善5例,总有效率为44.44%.结论:应用脑电生理及影像学检查定位,选择合理手术方案是取得较好疗效的重要方法.

    作者:史丙利;李海;李海宁;陈钢;魏长杰;杨贵灵;葛斯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胼胝体切开术对电生理和神经心理的影响

    目的:研究胼胝体切开术后对癫痫患者EEG和神经心理的影响.方法:对38例患者术前行多次EEG检查,在术后的不同时间内再次复查EEG.同时在手术前后检查智力和H-R的变化.结果:在术前EEG为弥散性异常,术后转变为局灶,痫波的幅度有所降低.手术一年后智力和神经心理改善较多,而在半年内改善较多.结论:EEG和神经心理学检查是诊断癫痫和判断脑损害程度的重要方法,也是观察临床疗效的一项重要补充,其改善程度与癫痫疗效一致.

    作者:孙克华;谭启富;孙康健;刘素兰;韩岭;施为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精神分裂症伽玛刀治疗13例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应用OUR旋转式伽玛刀治疗精神分裂症13例.靶点选择:单侧杏仁核1例;双侧杏仁核8例;双内囊前肢2例;双侧内囊前肢+双杏仁核2例.靶点中心剂量100~150Gy.根据简明精神量表(BPRS)行治疗前后疗效判定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3例患者随访12~31个月(平均25.5个月),BPRS总分术前为74.17±8.96,术后46.71±9.25,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总有效率为76.9%,对偏执型患者有效率为85.7%,未发现近期并发症.结论:伽玛刀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措施之一.

    作者:张金伟;李冰;张丽君;刘灿虎;金道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影响立体定向活检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立体定向活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1994年12月至2000年6月间我科收治并行MRI导向立体定向活检的156例病例.患者年龄6~72岁,平均45.5岁;其中男89例,女67例;病灶位于鞍区5例,基底节区33例,松果体区46例,中脑2例,侧脑室壁2例,三脑室底部2例,额叶深部28例,颞叶9例,顶枕叶6例,多发性病灶23例.手术采用Leksell-G型定向仪和1.0TMR机(Siemens).所有靶点活检均采用Sedan侧方开口活检针,标本立即行快速冰冻病检.结果:病理诊断阳性率97.4%(152例),其中低级别星型胶质瘤24例,高级别星型胶质瘤28例,室管膜瘤2例,转移瘤33例,感染性病灶29例,生殖细胞瘤31例,松果体母细胞瘤2例,垂体腺瘤1例,淋巴瘤2例,阴性4例.活检出血2例,术中癫痫发作1例,并发症发生率1.9%.全组病例无死亡.结论:影像导向立体定向活检术是一种安全、定位精确、高诊断率的微侵袭性脑深部疑难病变定性诊断方法.其影响因素包括影像定位技术、靶点及活检通道选择、活检器械选择、并发症防治等.

    作者:魏祥品;汪业汉;傅先明;凌至培;凌士营;李光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X-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54例

    目的:回顾X-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后临症状和影像学的改变,并判定其结果.方法:对54例脑动静脉畸形病人进行立体定向X-刀治疗,其中男性36例,女性18例,年龄11~52岁,直径1.2~6.0cm.25例病人(46.3%)既往有脑内出血史,23例病人(42.6%)有癫痫症状.50例病人用1个等中心照射,4例病人用2个等中心照射.病变边缘照射剂量为12~23Gy.结果:随访时间14~82个月,治疗后头痛、头晕等临床症状消失的为62.2%,减轻为8.1%.23例癫痫病人中9例(39.1%)癫痫症状完全缓解,10例(43.5%)病人用药量减少且癫痫症状获完全控制,4例(17.4%)病人症状无变化.2年后的完全闭合率为44/54(81.5%).1例病人29个月后复查脑血管造影,病变明显减小,而再次行X-刀治疗.治疗后的再出血率为3/54(5.6%),均于1年内出现.2例病人(3.7%)出现症状性放射性脑水肿.结论:X-刀对治疗脑内动静脉畸形是安全有效的,尤其是脑深部和功能区的病变,能明显降低脑出血率,改变临床症状

    作者:潘隆盛;张纪;周定标;王迎选;王所亭;宋学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脑部病变X刀术后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

    目的:研究X刀治疗后颅内疾病影像学表现与术前病灶对比评价疗效及病灶病理学检查.方法:用X刀治疗颅内疾病共200例,其中7例在X刀术后3~40个月进行手术治疗,其中胶质瘤6例,血管畸形1例.结果:7例X刀治疗后手术中发现和病理表现,发现肿瘤细胞坏死、变性比较明显.我们也发现X刀治疗后3个月内手术的患者手术中病灶边界较清楚,病灶组织坏死明显,质地略硬,呈灰白褐色,血供不丰富,容易手术切除.结论:我们通过对X刀术后影像学随访和X刀术后切除的病灶病理学检查,发现某些病灶增大和异常强化不一定是肿瘤增大或复发,而X刀术的反应.在X刀治疗后期,主要表现病灶组织坏死、脱髓鞘病变,疤痕形成,胶质细胞增生,表现边界不清的斑片状强化,这些病理改变也可累及部分周边脑组织.CT和MRI影像学检查难以与肿瘤复发鉴别,需要定期复查或进行PET扫描.

    作者:胡小吾;周晓平;王来兴;肖作平;刘永明;付少华;姜秀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的长期效果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的8例顽固性癫痫病人的经验.方法:采用Rasmussen's的方法,个别应用改良的功能脑半球切除术行手术治疗,即切除感觉运动皮质和颞叶,并将残留的额叶及其顶枕叶的部分脑组织失去连接.结果:本组随访3~11年,平均6.7年,8例病人的癫痫得到了满意的控制,病人的生存质量都得到提高,已上学或参加工作,没有发生晚期的脑表浅含铁血黄素沉积症.结论: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可使频繁的癫痫发作终止或减少,可使病人独立生活.

    作者:谭启富;孙康健;潘云曦;孙克华;华长春;乔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简易定位局麻开放手术治疗颅内浅表小病灶

    作者:张荣伟;张洪俊;袁绍纪;卢培刚;陈世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脑膜瘤γ刀术后临床观察与分析

    目的:探讨脑膜瘤实施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LeksellG型定位头架固定,GE1.5T MRI诊断仪扫描定位,γ-Plan5.2版软件规划系统设计,LeksellB型γ-刀实施SRS治疗.结果:治疗482例,随访126例病人.结果显示影像学检查总有效率88.9(112例)%,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为81.7(103例)%.讨论:SRS作为神经外科的治疗方法之一,对颅内脑膜瘤的治疗是有效的,特别是一些手术难以完成、病灶累及相邻重要组织结构的病人,为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徐欣;胡裕全;吴声伶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磁共振导向立体定向开放直视手术切除脑内小病灶

    目的:探讨脑立体定向开放手术切除脑内小病灶的经验、体会及手术效果.方法:对24例病变直径在0.4~3.5cm的患者采用磁共振导向脑立体定向显微镜下切除病灶.结果:24例患者的颅内病变全部行显微手术切除,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13例继发性癫痫中10例,术后停止发作,另3例发作显著减少.结论:对于MRI检查显示病此界限清楚,MRI导向的立体定向开放手术,是一种简便、定位准确、微侵袭安全且疗效满意的手术方法.

    作者:王海东;赵刚;朱小波;邱吉庆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X刀治疗多发脑转移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X-刀治疗多发脑转移瘤的预后因素及X-刀在多发脑转移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在4种预后因素(年龄、治疗前KPS评分、有无远处转移、颅外病灶控制情况)相同或相似的条件下,配对选择两组病例.X-刀加全脑放疗组和常规放疗组各53例.常规放疗组采用全脑照射30~40Gy/3~4周.在X-刀加全脑放疗组中,X-刀治疗采用单次照射40例,分次照射13例,单次靶区平均周边剂量为20Gy.分次照射方法为4~12Gy/次,2次/周,总剂量为15~30Gy.结果:KPS评分,颅外肿瘤病变稳定,以及颅内转移灶的数目是影响多发脑转移瘤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中位生存期均有明显差异.在死因分析中,X-刀加全脑放疗组死于脑转移的比例为27%,比常规放疗组的51%低(P<0.05).但两组病例的放射并发症的发生率相似.结论:对于多发脑转移瘤,X-刀加全脑放疗在提高局部控制率,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均优于单纯放射治疗.

    作者:陈杰;林志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