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菊兰;万正东
目的 了解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防控管理现况及存在的问题,为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防控体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表方式,对广州市所属区县及社区和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 结果 共调查广州市所属基层医疗机构25家,设有医院感染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的机构占84. 00%. 基层医疗机构消毒药械和手卫生装置配备基本到位,但有44. 00%的基层医疗机构没有医疗污水处理设备或有设备而不能正常运行. 25家基层医疗机构消毒监测结果总合格率为83. 94%. 结论 广州市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不够规范,感染控制措施及消毒效果监测均需要进一步加强.
作者:李燕;梁颖茹;贺征;张旭;林云万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致病菌分离鉴定技术和药敏试验方法,对某医院住院患者送检病原学标本进行检测与分析. 结果 共诊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患者197例,分离出嗜麦芽债市假单胞菌197株,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 ICU)和呼吸内科,构成比分别为57. 4%和13. 7%. 感染标本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对临床15种常用抗菌药物中多数产生耐药,仅对米诺环素、复方磺胺和左旋氧氟沙星等抗菌药物较敏感. 结论 该医院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主要分布于ICU危重病人群,对常用抗菌药物普遍耐药,应以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洪莺;张媛媛;张珍丹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控制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采取疫源地消毒措施,观察疫情控制效果. 方法 采取现场调查和有效的消杀措施,对一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源地进行消毒. 结果 2015年3月初,银川市某中学师生在1周内连续发生感染性腹泻患者140 例,经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证明为同源性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通过对该校127 处疫点不同对象开展终未消毒以及灭蝇、灭蟑螂等措施后,再无新的病例出现,使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结论此次为一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事件,经过积极采取现场终末消毒和杀灭措施,及时有效扑灭了疫情.
作者:吴建华;雷静;高斌;虎明明;郑艳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日化杀菌产品中醋酸氯己定含量的方法. 方法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测定日化杀菌产品中醋酸氯己定含量的测定条件. 结果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日化杀菌产品中醋酸氯己定含量,在2~22 μg/ml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相关系数为r=0. 9998. 加标回收率均在98%以上,相对标准偏差都小于2. 0%. 结论 紫外分光光度法可用于测定日化杀菌产品中的醋酸氯己定含量.
作者:平付军;包伟华;兰中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现患率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某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进行调查. 结果 调查当日实查住院患者4 943例,实查率为100. 00%;发生医院感染121例、131例次,感染率为2. 45%、例次感染率为2. 65%. 感染率高的科室为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为35. 00%. 以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其次为腹腔内组织、血流、表浅切口和泌尿道感染.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当日使用率为37. 39%. 结论 该医院住院患者感染现患率基本反映医院感染的实际情况,应加强重点科室、重点环节及重点人群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作者:吴艳艳;高芳;邹俊宁;朱明;熊莉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部队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状,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某驻军医院2012-2014年连续3次进行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 结果 该医院在2012-2014年的3个调查日对住院患者实查率均达到100%. 连续3次实查住院患者依次为234例、264例和224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依次为2. 56%、0. 76%和1. 34%. 患者感染部位均以下呼吸道、泌尿系统和手术部位感染为主,医院感染患者主要分布在内科系统.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2. 14%,而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的病原学标本送检率仅6. 23%. 结论 该部队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较低,抗菌药物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督管理.
作者:王永静;李果果;程文琴;白天虹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影响因素,探索适合医院实际的手卫生促进策略和干预措施,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方法 采用访谈法、暗访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江原医院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手卫生依从性,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干预措施,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结果 采取一系列手卫生改善策略后,医院硬件实施得到明显改善,诊疗区域感应水龙头和干手纸应用率由35%提高到74%,所有诊疗区域均配置了速干手消毒剂. 医护人员手卫生时机、六步洗手法演示、洗手与卫生手消毒选择原则、搓手时间总的正确率分别由原来的51. 72%、74. 14%、31. 03%和33. 62%提高到86. 00%、91. 00%、65. 00%和93. 00%(χ2 =28. 80、10. 32、24. 89、79. 68, P<0. 01);医师和护士的手卫生依从性分别由干预前的58. 33%和74. 36%提高到66. 67%和83. 14%,总体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 00, P<0. 05). 结论 医护人员手卫生促进策略应与医院实际情况结合,从重点环节入手,更易被医护人员重视并接受,可更为有效地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作者:刘云;陈晓侠;林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两种方法灭菌肾镜、输尿管镜的效果,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对肾镜、输尿管镜分别采用20~22 g/L的碱性戊二醛浸泡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两种方法进行灭菌,于灭菌后采样进行细菌培养,菌落计数,比较两种方法的灭菌效果. 结果 戊二醛浸泡灭菌合格率为93. 3%,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合格率为100%,两者合格率比较有显著差异. 结论 戊二醛浸泡法消毒效果易受操作环节、外界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造成灭菌不合格或灭菌后的再次污染;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因其具有低温、干燥、快速、无毒等特性,更适用于肾镜、输尿管镜等内窥镜器械的灭菌.
作者:张宁风;卢亚莉;陆荣;郭淑玲;张秀真;刘晓嫔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吸毒患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感染现状,为预防交叉感染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血液生化分析仪方法,对住院吸毒患者相关血清学指标进行检测,并与健康人群检测指标作平行比较. 结果 采集81例吸毒人员患者血样,检出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阳性15例,感染率为18. 51%;检出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阳性11例,感染率为13. 58%. 采集89名健康人员血样,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阳性1例,感染率1. 12%,未检出丙型肝炎感染者. 结论 吸毒患者乙型和丙型肝炎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应当加强标准预防措施,杜绝血源性病原因子医院交叉感染.
作者:杨玉金;刘成伟;颜兴伟;郑春艳;余娇;鲍洪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CSSD)对标准操作程序( SOP )的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加强改进和提高. 方法 采用现场查看和问卷调查方式,对江苏省76家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室)进行调查与分析. 结果所调查的76家医院中,有6家无菌物品供应实行外包. 拥有消毒供应中心(室)的70家医院均制定了不同操作内容的SOP,其中33家医院应用SOP并进行了培训,占47. 14%. 多数消毒供应中心的SOP均由护士长制定,科室工作人员对此知晓率比较低. 结论 江苏省辖区内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对SOP不够重视,执行率和知晓率均比较低,应加强CSSD工作质量管理和标准化操作.
作者:黄进;谢甜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某部驻京医疗卫生机构的消毒效果现状,为加强消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现场抽样检测的方法,对某部驻京部分医疗卫生机构的消毒效果进行调查. 结果 共采集20家医疗卫生机构不同消毒对象392份,消毒效果平均总合格率为90. 05%. 其中紫外线灯辐照强度合格率达88. 89%;室内空气消毒效果监测合格率为91. 59%;医护人员手卫生合格率为86. 60%. 结论 某部驻京医疗卫生机构消毒质量平均合格率较高,但医护人员手消毒效果和紫外线辐照强度需要重点加强管理.
作者:滕文赫;胡亚华;宋振耀;严慈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医院保洁员手卫生依从性,为规范手卫生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单盲法现场调查方式,对某医院保洁员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 该医院保洁员接触医疗垃圾后手卫生依从性为92. 6%,接触患者床单元及周围物品后手卫生依从性为48. 5%. 定期合同制保洁员手卫生依从性为60. 9%,不定期合同制保洁员手卫生依从性为41. 1%. 结论 该医院保洁员手卫生依从性受接触医疗物品种类及劳动合同影响,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
作者:龙彩雪;吴斌;黄世敏;程燕;徐瑞茹;麦冬金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采取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应对我国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并评价其实施效果.方法通过严格落实病例隔离、个人防护及消毒措施,采用real-time PCR 检测方法及时评价消毒效果,评价MERS 医院感染防控效果.结果 经采取对病人严格隔离、医护人员个人防护、探视者防护、病房分区隔离等严格隔离防护措施,本次输入性MERS 病人入住的医院未发生病原因子外传,实现了零感染.经随时消毒后定期检测和终末消毒后检测,各类物品MERS 冠状病毒real-time PCR 结果均为阴性,提示该病房符合接受新病人的安全标准.结论此次应对首例输入MERS 病例处置及时、措施有效、有效控制了疫情扩散,实现了零感染.
作者:钟昱文;康敏;郑小凌;周仕丹;陈惠珍;王冰姝;王雅静;邹钦;宋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医院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现状,为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选择某驻军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结果 连续2年调查发现,该医院I类切口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全部给予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用药延续到术后48 h以上. 在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有19. 7%采用联合用药. 结论 该医院I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率过高,存在联合用药和使用周期过长的现象,属于明显不合理用药.
作者:剧志英;王涛;任文琦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医院手术室外科洗手用水细菌污染超标的原因,进行水质持续质量改进. 方法 采用现场采样和细菌检验方法,对某医院手术室术前洗手用水进行监测,提出改进措施. 结果 该医院手术室术前洗手用水采用储水式热水器供37℃热水,水中细菌超标率达62. 5%. 将储水式热水器水温调至75℃再与冷水混合供应暖水,细菌超标率仍为51. 4%. 经对热水器内胆彻底清洗消毒后,以80℃热水与冷水混合使用,或在夏季直接供应市政自来水,细菌总数均不超标. 结论 医院使用储水式热水器供水容易受到污染,需要定期清洗消毒热水器,或在夏季直接引入市政供水均可避免洗手水污染.
作者:王大连;史敏杰;马小燕;宋妨华;沈秀;杨海英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一种复方碘消毒剂的相关毒性,为其安全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活体动物试验,对复方碘消毒剂的相关毒性进行安全性评价. 结果 该消毒液对小鼠经口急性毒性LD50> 5 000 mg/kg体重. 该消毒液原液豚鼠完整皮肤、家兔破损皮肤急性刺激反应积分均值均为0,对家兔眼刺激试验平均积分为0,7 d恢复正常.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均为阴性. 结论 该复方碘消毒剂属实际无毒级物质,对皮肤和眼睛无刺激性,对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无致突变作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项华;王英红;韦凌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接受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状况,为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对某三级教学医院血液科住院接受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 结果 共调查该医院血液科接受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994例,发生医院感染患者277例,感染率为27. 87%. 在化疗的诱导缓解期、巩固化疗期和难治复发期,感染率依次为50. 42%、18. 27%和29. 45%. 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多见. 277例感染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送检病原学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442株,以革兰阳性菌占主导. 结论 接受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人群,在诱导缓解期感染率高,应采取对应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于书卷;王书会;王静娜;吴晓慧;刘芸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SHEL模式在防范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经过前瞻性调查,依据SHEL模式制定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防范措施,比较实施前后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 结果 实施前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为25. 4%,实施后为6. 0%,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实施SHEL模式能有效防范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发生.
作者:许瑛;蒋维连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托幼机构消毒液使用情况及消毒效果,找出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控的薄弱环节,提出解决方案.方法 通过现场采样和细菌定量检测方法,对北京市某区61家托幼机构的消毒剂及其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与监测.结果 消毒液原液样品总合格率为75. 34%;使用中消毒液样品总合格率为71. 91%;检出大肠菌群的托幼机构占11. 86%,菌落总数超标的托幼机构占18. 64%. 在调查范围内,总体合格率私立园高于公立园. 结论 托幼机构消毒工作存在较多问题,应强化对托幼机构的消毒培训与指导,内容应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
作者:刘海博;袁明;高艳青;吴波峰;陈达廷;边洪英;陈合;王海云;温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住院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状况及其危险因素,为血液病房医院感染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通过资料统计分析方法,对某医院血液病房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状及其危险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 结果 该医院血液科2013年共出院患者1 481例次,查出医院感染患者69例,医院感染率为4. 66%. 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和皮肤黏膜感染. 引起血液系统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粒细胞缺乏及其功能下降,贫血、化疗、应用免疫抑制剂和接受侵袭性操作等. 结论 血液系统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血液成分改变致使免疫功能下降和侵入性操作等,严格消毒隔离和提高病人免疫力为重点防控措施.
作者:沙文娜;李铭铭;陈淑芬;李霞;吕可超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