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丙泊酚和氯胺酮对利多卡因致惊厥作用的影响

申磊;李贺;邢欢欢;何胤琰;龚海鹏;沈飞斌;陈旋;顾春淼;李伟;蔡军;武玉清

关键词:利多卡因, 惊厥, 丙泊酚, 氯胺酮, 潜伏期, 持续时间
摘要:利多卡因是临床常用的中效局部麻醉药,过量或误入血管可导致毒性反应,甚至引起惊厥.而NMDA受体拮抗药可显著减轻惊厥发作的程度,也降低了惊厥发生率和死亡率[1].氯胺酮麻醉效应与拮抗NMDA受体有关[6],但在惊厥反应中的作用仍尚无定论[2].丙泊酚作为静脉麻醉药,有实验也表明,其能有效控制局麻药毒性反应引起的惊厥发作.
中国药理学通报杂志相关文献
  • TGF-β/Smad3信号参与介导TRB3的促肿瘤作用

    目的 研究TRB3介导的促肿瘤作用与TGF-β/Smad3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 利用PCR扩增具有组成活性的Smad3突变体Smad3D,并将其构建至pcDNA3.1/Myc-His(-)B真核表达载体中.在稳定沉默TRB3的HepG2细胞中转染Smad3D-Myc表达质粒,利用G418筛选稳定表达Smad3D-Myc的细胞株.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3TP-lux转录活性.利用Transwell实验观察细胞侵袭能力变化.结果 成功构建Smad3D突变体真核表达质粒.成功建立稳定沉默TRB3,同时稳定表达Smad3D突变体的HepG2细胞株.过表达Smad3D能明显增强3TP-lux转录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逆转沉默TRB3后对肿瘤侵袭的抑制作用.结论 TGF-β/Smad3信号通路参与了TRB3促进肿瘤的作用.

    作者:花芳;余娇娇;孙巍;胡卓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大鼠丘脑和下丘脑在线索诱导的海洛因复吸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丘脑室旁核(PVT)和下丘脑外侧区(LH)在环境线索(CC)或条件性线索(CS)诱导的大鼠海洛因复吸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进行生理盐水(对照组)或海洛因的自身给药训练,随后自然戒断,海洛因戒断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CC组和CC+CS组;在戒断d 14,对照组和CC组均以环境线索诱导、CC+CS组以环境线索联合条件性线索诱导测定海洛因觅药行为的恢复,模型组不测定;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所有组别大鼠PVT和LH脑区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 环境线索或条件性线索均能够诱导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的恢复;环境线索诱导大鼠海洛因觅药恢复时PVT脑区c-Fos免疫阳性表达明显增加(P<0.01);而LH脑区c-Fos免疫阳性表达在环境线索或条件性线索诱导大鼠海洛因觅药恢复时均明显增加(P<0.01).结论 PVT参与环境线索诱导的大鼠海洛因复吸过程,而LH同时参与环境线索或条件性线索诱导的大鼠海洛因复吸.

    作者:朱华强;刘惠芬;陈为升;陈俊丰;张茵;徐泽民;周文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氧化苦参碱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抑制凋亡的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T)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抑制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pMCAO)方法,建立脑缺血模型,大鼠pMCAO术后通过腹腔给予OMT(30、60、120 mg·kg-1),以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和行为学症状等指标评价OMT对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通过HE染色方法观察OMT对缺血皮层神经细胞的形态变化以及数目的 影响;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OMT对缺血皮层Caspase-3、Bcl-2、Bax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体内模型中,OMT(30、60、120 mg·kg-1)可明显减小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和改善行为学体征(P<0.01).HE染色结果提示:OMT可明显增加神经细胞的存活率改善神经细胞的形态.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大鼠pMCAO后3、6、12、24 h,缺血皮层Caspase-3、Bax蛋白的表达水平在3 h开始上升,24 h达到峰值;而Bcl-2的表达水平在3h开始下降,24 h降到低.给予OMT后可下调pMCAO大鼠缺血皮层中Caspase-3、Bax蛋白,上调Bcl-2蛋白.结论 氧化苦参碱对脑缺血损伤有直接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上调Bcl-2及下调Bax 、Caspase-3蛋白水平抑制凋亡发生.

    作者:程钢;秦媛媛;程迪;杨磊;沈夕坤;黄玉宇;张慧灵;顾振纶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丙泊酚和氯胺酮对利多卡因致惊厥作用的影响

    利多卡因是临床常用的中效局部麻醉药,过量或误入血管可导致毒性反应,甚至引起惊厥.而NMDA受体拮抗药可显著减轻惊厥发作的程度,也降低了惊厥发生率和死亡率[1].氯胺酮麻醉效应与拮抗NMDA受体有关[6],但在惊厥反应中的作用仍尚无定论[2].丙泊酚作为静脉麻醉药,有实验也表明,其能有效控制局麻药毒性反应引起的惊厥发作.

    作者:申磊;李贺;邢欢欢;何胤琰;龚海鹏;沈飞斌;陈旋;顾春淼;李伟;蔡军;武玉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山茱萸配伍组分对糖尿病大鼠心血管病变的保护作用

    目的 通过观察糖尿病大鼠血脂、血管损伤相关因子及病理变化,分析山茱萸配伍组分保护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 链脲佐菌素(STZ)复合高脂饲料造成糖尿病大鼠模型,取造模成功大鼠按血糖值随机分组,设立模型组、格列美脲(GLMN)组(0.4 mg·kg-1)、山茱萸配伍组分低剂量(PC-L)组(60 mg·kg-1)、高剂量(PC-H)组(120 mg·kg-1),灌胃给药12周,另设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与空白组大鼠以蒸馏水灌胃.试剂盒测定血清中TC、TG、HDL-C、LDL-C、NO、T-NOS;放射免疫测定血清中TXB2和6-keto-PGF1α及血浆中ET含量.取大鼠心脏并计算脏器系数,同时观察大鼠心脏和胸主动脉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 PC-L、PC-H组大鼠血清中TC、TG、LDL-C、TXB2含量减少,LDL-C/HDL-C、TXB2/6-keto-PGF1α值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PC-L组NO、T-NOS含量有增加的趋势,而ET含量减少、NO/ET值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C-H组NO、T-NOS含量增加、ET含量减少、NO/ET值升高,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山茱萸配伍组分可调节血脂,恢复血管收缩与舒张的动态平衡,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减轻心脏及胸主动脉病变,具有保护糖尿病大鼠心血管病变的作用.

    作者:吴佳蕾;许惠琴;沈存思;刘斌;陶玉菡;李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肺癌特异性结合多肽的体外筛选和鉴定

    目的 应用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筛选出与肺癌细胞特异性结合的多肽.方法 以人肺癌细胞NCI-H1299为靶细胞,人胚肺细胞MRC-5为吸附细胞,对噬菌体随机12肽库进行3轮全细胞减性筛选后,随机挑取噬菌体克隆进行ELISA鉴定;对亲和力较高的阳性克隆进行DNA测序并翻译为氨基酸序列;化学合成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多肽(FITC-ZS-5),采用细胞和组织免疫荧光法鉴定FITC-ZS-5与肺癌细胞的亲和力及特异性.结果 通过3轮减性筛选后,与NCI-H1299细胞结合的噬菌体克隆得到有效的富集:ELISA结果显示5号克隆对CI-H1299细胞亲和力高,将其命名为Phage ZS-5:测序结果显示Phage ZS-5所表达的多肽序列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细胞及组织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FITC-ZS-5 对肺癌细胞及组织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和特异性.结论 应用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筛选到肺癌靶向性多肽ZS-5,为肺癌的靶向治疗和诊断奠定基础.

    作者:潘雪刁;何冰;王桂香;刘金泳;曹成明;臧林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细胞色素P4502D6、3A4和19A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的药物治疗

    细胞色素P450(CYP)是一种重要的氧化代谢酶,参与多种药物的代谢.CYP酶具有基因多态性,对药物的代谢呈现明显的差异,对乳腺癌用药也有差异性影响.该文主要阐述细胞色素P450 2D6、3A4和19A1亚型的多态性,并就其多态性对临床乳腺癌治疗中重要的药物如他莫昔芬、芳香化酶抑制剂、紫杉醇类在治疗学方面的影响进行综述.

    作者:李璐;王明霞;赵宝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奇果菌素促进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蛋白质组研究

    目的 寻找与奇果菌素促进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相关的蛋白质.方法 随机将宫颈癌HeLa细胞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以奇果菌素(剂量为半数抑制率)处理24 h.提取蛋白质做双向电泳(2-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仪(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scopy,MALDI-TOF-MS)鉴定2组细胞间有明显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 奇果菌素作用于HeLa细胞的蛋白质组,质谱鉴定出6种蛋白质表达差异有显著性,分别是:塌陷反应介导蛋白1(CRMP-1)、转胶蛋白2(Transgelin-2)、磷酸化应激诱导蛋白1(StIP1)、腺苷酸环化酶(ATPase)、磷酸甘油酸变位酶1(PGM-1)和原肌球蛋白4(TPM-4);其中StIP1表达下调,其他蛋白均上调.结论 奇果菌素能够通过诱导宫颈癌HeLa细胞发生凋亡而发挥抑制HeLa细胞生长作用,奇果菌素可能通过上调或下调上述蛋白质的表达参与促进宫颈癌HeLa细胞的凋亡.

    作者:罗永红;曾海涛;胡红珍;倪观太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Urocortin致心肌细胞肥大作用由细胞内游离钙离子升高诱导

    目的 探讨Urocortin(UCN)致心肌细胞肥大作用与细胞内游离钙离子([Ca2+]i)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UCN 0.1 μmol·L-1诱导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肥大模型,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心肌细胞体积,荧光显微镜法测定细胞[Ca2+]i,Lowry法测定总蛋白水平,RT-PCR法测定ANP mRNA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UCN处理组细胞[Ca2+]i明显提高,细胞体积明显增大,所含总蛋白含量增加明显,ANP mRNA水平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CN能引起心肌细胞肥大,其过程与其引起的[Ca2+]i提高有一定关系.

    作者:梁春光;黄雷;戴红良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β-酪啡肽-7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防治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β-酪啡肽-7(β-CM-7)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6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对照组、模型组、护肝片组(0.3 g·kg-1)、β-CM-7 高剂量组(灌胃剂量:2.0×10-1 g·L-1)、β-CM-7 中剂量组(灌胃剂量:2.0×10-2 g·L-1)和β-CM-7低剂量组(灌胃剂量:2.0×10-3 g·L-1),除对照组外均采用梯度酒精灌胃的方法建立酒精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同时除模型组外各组分别给予药物治疗12周.观察用药前后各组小鼠生化指标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肝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水平的变化.结果 β-CM-7高剂量组能够明显降低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AST、TG、LDL-C水平(P<0.05或 P<0.01),提高血清HDL-C的含量,减少肝组织匀浆的MDA含量(P<0.05或 P<0.01),升高肝匀浆SOD,GSH-Px的水平(P<0.05或 P<0.01).结论 β-酪啡肽-7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有防治作用,可能与其调节脂质代谢,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作者:顾芳;周艳;杨浩然;魏彩;唐宜桂;李小勤;秦宜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间质干细胞与肿瘤的关系研究进展

    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来源于中胚层的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好的组织迁移能力和肿瘤靶向性.MSCs用于抗肿瘤治疗已经开展了广泛的研究,MSCs可以作为细胞载体发挥抗肿瘤作用,同时通过促肿瘤血管生成、免疫抑制、分化为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等方式促进肿瘤的恶性行为.该文对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田超;江国荣;周梁;刘兆国;朱智杰;郑仕中;王爱云;陆茵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水杨酸甲酯糖苷抗大鼠急性胸膜炎的作用研究

    目的 水杨酸甲酯糖苷(DL0309)是来源于民族药滇白珠的新型非甾体抗炎药,本实验的主要目的 是评价其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胸膜炎模型的抗炎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48只♂ 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DL0309低、中、高剂量组.通过注射角叉菜胶,建立大鼠急性胸膜炎模型.造模后5 h处死大鼠,通过测定胸腔渗出液的体积,对渗出液中的白细胞计数,并测定渗出液中蛋白质的含量来观察药物对该模型的抗炎作用;通过测定渗出液中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前列腺素E2(PGE2)以及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来考察DL0309对该模型的抗炎作用机制.结果 结果显示地塞米松和DL0309均可明显降低胸膜炎大鼠胸腔炎性渗出液的体积以及渗出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和蛋白质含量,同时对于胸腔炎性渗出液中的NO、TNF-α、IL-1β和PGE2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血浆中MDA含量,升高SOD活力.结论 DL0309具有抗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急性胸膜炎作用.

    作者:黄超;张丹;辛文妤;李永洁;张天泰;杜冠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脊髓Cx43通过JNK通路介导大鼠慢性吗啡镇痛耐受

    目的 探讨脊髓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在慢性吗啡镇痛耐受中的作用及其是否通过 JNK 通路介导慢性吗啡镇痛耐受.方法 Sprague-Dawley (SD) 成年♂大鼠连续7 d 鞘内注射吗啡10 μl (1.5 g·L-1) 建立慢性吗啡镇痛耐受模型.采用热辐射甩尾法测定甩尾潜伏期以观察吗啡的镇痛效果.应用 Western blot法检测 Cx43、磷酸化JNK ( p-JNK)、总JNK(t-JNK)、磷酸化c-Jun (p-c-Jun) 和总c-Jun (t-c-Jun) 的表达;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法检测脊髓Cx43的免疫反应性( immnunoreactivity,IR).结果 吗啡耐受引起大鼠脊髓 Cx43 的表达明显增多;Gap26(特异性Cx43阻断剂,1.5 g·L-1,10 μl)可以拮抗吗啡镇痛耐受,并且明显地抑制慢性吗啡镇痛耐受所致的脊髓JNK 及c-Jun 的激活.结论 脊髓Cx43通过JNK 通路介导大鼠慢性吗啡镇痛耐受.

    作者:沈宁;郭瑞鲜;胡芬;崔宇;陈培熹;冯鉴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scBsAb1/17双特异性抗体对小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的治疗效果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scBsAb1/17对Ⅱ型胶原(CII)诱导类风湿性关节炎(CIA)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及scBsAb1/17双特异性抗体与单价抗体(anti-IL-1β scFv和anti-IL-17 scFv)在CIA模型小鼠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利用CII建立小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小鼠成模后开始治疗,每2 d给药1次,治疗29 d.治疗结束后对小鼠关节炎指数进行临床评分,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CII抗体、CII特异性刺激的脾细胞增殖指数和脾脏中IL-2、IL-1β、IFN-γ、IL-6和TNF-α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CIA模型对照组相比,所有治疗组都能明显减轻CIA小鼠的临床症状,并明显降低血清中CII抗体水平、脾细胞增殖指数及脾脏中TNF-α、IL-6、IL-2、IL-1β和IFN-γ的表达量.相同剂量下scBsAb1/17治疗组的脾细胞增殖指数明显低于anti-IL-1β scFv治疗组(P<0.05);并且scBsAb1/17治疗组小鼠脾脏中IL-6、IL-2、IL-1β和IFN-γ的表达量明显低于anti-IL-1β scFv和anti-IL-17A scFv单独治疗组(P<0.01或P<0.05).结论 scBsAb1/17及单价抗体对CIA模型小鼠都有治疗效果;不同剂量scBsAb1/17对CIA模型鼠的治疗效果呈剂量依赖性;相同剂量条件下,scBsAb1/17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单价抗体.

    作者:齐剑英;郭茉;叶贤龙;阚方明;张宇;郝智超;徐黎明;任桂萍;王文飞;李德山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左金丸总生物碱对束缚水浸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大鼠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

    目的 左金丸是黄连和吴茱萸按6:1配伍组成,临床常用于胃溃疡的治疗.该文主要探讨左金丸总生物碱(ZJPTA)对束缚水浸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大鼠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方法 采用束缚水浸法复制大鼠胃溃疡模型,测定ZJPTA对大鼠胃溃疡指数,胃黏膜TNF-α含量的影响.测定大鼠海马、皮质、下丘脑、纹状体等脑区中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以及肾上腺组织中NE和肾上腺素(E)含量的影响.结果 预先口服ZJPTA可明显降低应激性胃溃疡大鼠的溃疡指数,明显降低胃黏膜中TNF-α的含量.各剂量ZJPTA可不同程度降低大鼠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模型组肾上腺组织NE和E含量明显升高,ZJPTA能明显抑制其升高(P<0.05或P<0.01).结论 ZJPTA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对抗应激性胃溃疡损伤.

    作者:林科名;丁世兰;王强松;崔元璐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不同品系小鼠肥胖模型比较及C57BL/6J小鼠肥胖机制研究

    目的 建立和比较不同品系小鼠肥胖模型,并研究C57BL/6J小鼠肥胖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 选用C57BL/6J、ICR和KM 3个品系♂小鼠,各品系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和高脂模型组,分别在饲养4周与8周后测定小鼠体重、脂肪重量、Lee's指数;脂肪细胞形态学观察和横截面面积计量;酶法检测血脂和LPL活性,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探讨模型形成分子机制.结果 C57BL/6J小鼠模型组体重、脂肪重量、Lee's指数、脂肪细胞横截面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形成良好肥胖模型,而ICR和KM小鼠肥胖指标不如C57BL/6J 小鼠变化明显.机制研究表明,C57BL/6J小鼠造模后血清LPL活性升高,肝脏PPARα、脂肪组织PPARγ和DGAT表达上调,脂肪组织HSL、ATGL和TGH表达下调,这些酶、受体的表达变化是形成肥胖的重要机制.结论 C57BL/6J小鼠经高脂饲料诱导4周后可形成良好肥胖模型,PPARα、PPARγ、LPL、DGAT、HSL、ATGL和TGH既是肥胖形成的主要机制,也是减肥药物作用靶点判断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刘芳;高南南;杨润梅;冀敏;初欣欣;康卓颖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白藜芦醇通过TGF-β1/ADAMTS-1信号通路抑制肺纤维化

    目的 观察白藜芦醇(Res)对博莱霉素所致大鼠肺纤维化的影响,并探讨其是否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I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ADAMTS-1)信号通路起作用.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模型组(n=40)和Res组(n=40),后两组经气管内注入博莱霉素建立大鼠肺纤维化模型,d 2起Res组大鼠予100 mg·kg-1 Res灌胃,其余两组相同条件下给予生理盐水,模型组和Res组分别于d 7、d 14、d 28、d 56随机处死10只大鼠,而对照组于d 56全部处死作为总体对照,取出肺组织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肺组织中TGF-β1、ADAMTS-1、Ⅰ型胶原(ColⅠ)、Ⅲ型胶原(ColⅢ)mRNA及蛋白表达,分离血清,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和Ⅲ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ⅢNP)浓度.结果 Res组大鼠肺泡炎症和肺纤维化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ADAMTS-1 mRNA和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而TGF-β1、ColⅠ、ColⅢ mRNA和蛋白表达量及血清PICP、PⅢNP浓度增加(P<0.05或0.01);相比于模型组同期,Res组各时间点ADAMTS-1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TGF-β1、ColⅠ、ColⅢ mRNA和蛋白表达量及血清PICP、PⅢNP浓度则降低(P<0.05或0.01).结论 Res通过TGF-β1/ADAMTS-1信号通路降解肺组织ColⅠ、ColⅢ发挥抗肺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刘理静;于小华;张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线粒体通路和死亡受体通路在中华眼镜蛇毒组分诱导KG1a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线粒体通路和死亡受体通路在中华眼镜蛇毒组分(naja naja actra venom component,NNAVC)诱导KG1a 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以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G1a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Annexin V-FITC/PI荧光染色法进行凋亡细胞的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9、Caspase-8和Caspase-3的活性,ELISA法检测胞质内细胞色素C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分析TRAIL死亡受体(DR4、DR5)和诱骗受体(DcR1、DcR2)的改变.结果 NNAVC作用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的凋亡细胞,细胞凋亡率随药物作用浓度的增加而升高;Caspase-9、Caspase-8和Caspase-3蛋白被激活,胞质内细胞色素C的表达明显增加;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NNAVC具有降低死亡受体DR4和诱骗受体DcR1的表达率,而提高DR5和DcR2的表达水平的作用.结论 线粒体凋亡通路和死亡受体通路均参与NNAVC诱导KG1a细胞凋亡的过程,这可能是NNAVC发挥抗白血病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贺艳杰;李玉华;卢会芳;黄宇贤;黄睿;郭坤元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白介素-1β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细胞中FucT-Ⅶ及蛋白糖基化调控细胞间黏附作用

    目的 探讨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L-1β)是否通过α1,3-岩藻糖基转移酶Ⅶ(FucT-Ⅶ)对血管内皮细胞中功能蛋白糖基化修饰调控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作用,为揭示炎症因子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建立不同浓度IL-1β损伤EA.hy926血管内皮细胞的模型,通过与荧光标记的THP-1单核细胞共培养,观察细胞间的黏附作用;采用Real time-PCR及Western blot检测EA.hy926细胞中FucT-Ⅶ差异表达;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内sLex糖支链蛋白差异表达;运用siRNA干扰FucT-Ⅶ基因,观察细胞间黏附的变化.结果 IL-1β可以促进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的黏附,同时内皮细胞中FucT-Ⅶ表达上调;sLex糖支链蛋白表达也上调.当干扰内皮细胞中FucT-Ⅶ基因后,细胞间的黏附能力明显下降,且sLex糖支链蛋白表达下调.结论 IL-1β可能通过调控EA.hy926细胞中FucT-Ⅶ的糖基化修饰作用增加其对单核细胞的黏附能力,这可能是炎症早期发生时影响血管内皮功能新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琚娜娜;吴明军;赵德璋;屈茹楠;王应雄;杨竹;于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IL-2对免疫激活和免疫耐受的双向调节作用

    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从被发现迄今已有30余年,但仍然是受关注和被广泛研究的细胞因子之一.IL-2初是从T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分离获得,并对体外培养的T细胞具有促进增殖作用,因此传统认为IL-2是一种激活T细胞,并维持T细胞分化和增殖的T细胞生长因子,同时也参与炎症或自身免疫性反应.近年来,人们在IL-2或IL-2R缺陷小鼠动物模型等的研究中发现IL-2的主要功能不仅是提升免疫反应,更重要的是维持Treg细胞的稳定及其介导的免疫耐受,故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这些对IL-2生物学活性的新发现,也促使人们开始重新评价和认识临床使用IL-2的疗效、适应症和给药方式.

    作者:翟志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中国药理学通报杂志

中国药理学通报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药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