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汗古丽·努尔
目的:探讨分析西瓜霜外用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宫颈糜烂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单纯采用西瓜霜外用的方法为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西瓜霜外用配合中药内服的方法为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对照组50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治愈的患者有21例,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显效的患者有9例,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改善的患者有13例,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无效的患者有7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00%;在观察组50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治愈的患者有39例,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显效的患者有5例,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改善的患者有5例,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无效的患者有1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0%。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X2=11.58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西瓜霜外用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孙文娟;喻慧铭;叶茂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对其心理状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为研究组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在进行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后的SDS和DSI评分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在进行护理后SDS和DSI的评分较低,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进行6个月至1年的随访后,在研究组患者中,有14例(占23.3%)患者的病情复发;在对照组患者中,有29例(占48.3%)患者的病情复发。研究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其心理状态,降低其病情的复发率,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唐玉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舒芬太尼为骨科手术患者进行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4月间我院骨科收治的胫腓骨下段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为两组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并在术后为其进行静脉镇痛治疗,应用舒芬太尼为对照组患者进行镇痛治疗,应用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舒芬太尼为试验组患者进行镇痛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4h、8h、24h及36h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0.00%,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舒芬太尼为骨科手术患者进行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赖建鸿;林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方法在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方面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分别运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和荧光定量PCR仪器检验法检测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份乙肝患者的血清样本(其PCR定量<1.00*103copies/ml),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的符合率。结果:对本研究中100例血液样本运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进行乙肝标志物检测的结果显示,用其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指标的符合率为94.3%,用其检测乙肝e抗原的符合率为92.8%,用其检测乙肝e抗体指标的符合率为93.3%,用其检测乙肝核心抗体指标的符合率为84.2%。对本研究中100例血液样本运用荧光定量PCR仪进行检测乙肝标志物的结果显示,用其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指标的符合率为90.2%,用其检测乙肝e抗原指标的符合率为91.3%,用其检测乙肝e抗体指标的符合率为88.6%,用其检测乙肝核心抗体指标的符合率为78.9%。用两种方法检测乙肝标志物的符合率相比较差异显著。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和荧光定量PCR仪检测本研究中的100份血液样本,其中有91份样本的检测结果与患者的实际病情完全符合,符合率为91.0%;有9份样本的检测结果与患者的实际病情不完全符合。结论:运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检测乙肝标志物的特异性较高。在我国尚未充分普及PCR法的情况下,选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检测乙肝标志物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作者:王锦恒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用彩色B超检查法诊断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准确性。方法:对2011年7月~2013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例疑似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15例患者进行了彩色B超检查。结果:经彩色B超检查,这15例患者全部被诊断患有心肌致密化不全。他们的心肌厚度约为4.5毫米,其左心室内径约为70毫米,其左心房内径在30~60毫米之间。同时,对这15例患者进行彩色B超检查的结果还发现,他们均合并有其他心脏疾病,其中有4例患者合并有心律失常,有6例患者合并有三尖瓣反流,有5例患者合并有二瓣反流。此后,我们联合使用CT检查法、B超检查法、核磁共振检查法、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法和病理检查法对这15例患者进行了诊断,结果显示,他们进行彩色B超检查的结果全部得到确认,其进行彩色B超检查的准确率为100%。结论:用彩色B超检查法诊断心肌致密化不全准确性高,可准确地发现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合并的心脏疾病,了解其心脏的病变情况。此检查方法可作为诊断心肌致密化不全的首选方法。
作者:李云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总结对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3年我院收治的13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相关资料。结果:在这13例腹主动脉动脉瘤患者中,有11例患者发生真性动脉瘤,有1例患者发生夹层动脉瘤,有1例患者发生假性动脉瘤。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经CT、MRA检查得到确诊。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可准确地诊断腹主动脉瘤,该项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晓红;张玉琴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对比分析用思吉宁和维生素E(以下简称VE)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把这80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40例患者。我们为两组患者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我们为对照组患者给予VE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者给予思吉宁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血清的PRL水平,MMSE(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Blessed-Roth(痴呆行为量表)和WMS(韦克斯勒记忆量表)的积分情况与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血清的PR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MMSE、Blessed-Roth和WMS的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出现恶心的不良反应,经过治疗,患者的不适症状得到有效缓解。结论:用思吉宁治疗帕金森病,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刘亚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白河县的传染病疫情报告,找到该地区传染病疫情发生的规律,为该地区传染病预防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我们收集了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白河县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信息数据,并使用Excel2003软件将收集的数据制成白河县传染病疫情数据库,然后对数据库中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在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白河县共发现21种传染病,发病患者的总数为759例。其中,发现了13种乙类传染病,患者共计456例,发现了丙类传染病5种,患者共计214例,发现了其他传染病3种,患者共计89例。白河县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的传染病发病率分别为26.35%、20.95%、18.18%、19.50%和15.02%。这说明该地区传染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减少。从大的分类来看,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白河县发病率高的传染病为呼吸道传染病,其发病率为37.42%,其次为肠道传染病,其发病率为30.17%,第三为血液及性传染病,发病率为24.77%。从具体的疾病种类来看,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白河县发病率高的传染病分别为其他类型的感染性腹泻、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手足口病和细菌性痢疾。这5种传染病的感染人群主要为民工、农民和散居儿童。其中,感染这5种传染病的成年人其年龄在26~45岁之间,感染这5种传染病的儿童其年龄在0~3岁之间。在感染这5种传染病的436人中,有男性273例,占35.97%,女性163例,占21.48%。结论:在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白河县的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未来,白河县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是预防其他类型的感染性腹泻、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手足口病和细菌性痢疾这5种传染病的流行,预防的重点人群是中年的民工、农民和0~3岁的散居儿童。
作者:曹春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分析对腹式全子宫切除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的方法及体会。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接受腹式全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围手术期护理,并将护理的方法、体会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经过全面的围手术期护理,这200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完成,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心理状态均良好,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较高。结论:对接受腹式全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韦清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观察中医辩证治疗妇女生殖器炎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生殖器炎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试验组,每组各有患者30例。对试验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应用常规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然后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高于观察组患者,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P<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妇女生殖器炎症具有很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刘淑桃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消化内科常出现的不合理用药问题的原因,以促进消化内科的合理用药。方法:对2011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200例用药不合理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200例患者不合理用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结果:在2011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消化内科共有200例患者发生了不合理用药的问题,其中,2011年有94例患者,2012年有62例患者,2013年有44例患者。这200例患者的不合理用药问题包括:重复用药(占患者总数的38.0%)、药物使用剂量过大(占患者总数的34.0%)、联合用药导致其药效降低(占患者总数的15.0%)、连用药物导致其毒副作用增强(占患者总数的13.0%)。结论:在消化内科,合理用药是保障治疗效果的前提。对于在消化内科中发生的不合理用药问题,我们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应对,以提高其用药的合理性。
作者:赖忠惠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分析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其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临床表现、发病季节、发病特点、诊治方法及临床疗效,并将总结的结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入院治疗24小时后,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评估,其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痊愈的患者有21例,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显效的患者有24例,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有效的患者有32例,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无效的患者有3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25%。在这8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发病原因为急性胃黏膜损害的患者有14例,占患者总数的17.5%;发病原因为胃癌的患者有13例,占患者总数的16.25%;发病原因为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有26例,占患者总数的32.5%;发病原因为胃溃疡的患者有12例,占患者总数的15%;发病原因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的患者有13例,占患者总数的16.25%;发病原因为其他病因的患者有2例,占患者总数的2.5%。发病季节在春季的患者有32例,占患者总数的40%;发病季节在夏季的患者有21例,占患者总数的26.25%;发病季节在秋季的患者有18例,占患者总数的22.5%;发病季节在冬季的患者有9例,占患者总数的11.2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多由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引起,多发生在春季。及时应用多种方法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及对症治疗是提高其临床疗效的关键。
作者:欧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使用多体位投照X线平片对肋骨骨折进行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3例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我们为这73例患者均进行了多体位投照X线平片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多体位投照X线平片检查,在这73例肋骨骨折患者中共检查出骨折189处,其中54例患者的122处骨折是通过使用正位胸片检出,占骨折总数的64.5%,有14例患者的43处骨折是通过使用斜位胸片检出,占骨折总数的22.8%;有3例患者的14处骨折是使用局部切线片检出,占骨折总数的7.4%。结论:使用多体位投照X线平片检查对肋骨骨折患者进行诊断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骨折的检出率,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黄星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用黄芪消肿汤对四肢长骨干骨折手术后出现肢体肿胀和非感染性发热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进行四肢长骨干骨折手术后出现肢体肿胀和非感染性发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8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3例患者。我们给对照组患者使用七叶皂苷钠进行治疗,给治疗组患者使用黄芪消肿汤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肢体肿胀和非感染性发热消失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1%。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肢体肿胀和非感染性发热消失的时间为4.13±0.68d,其住院的时间为6.20±1.03d。对照组患者肢体肿胀和非感染性发热消失的时间为6.92±1.33d,其住院的时间为9.74±1.28d。治疗组患者肢体肿胀和非感染性发热消失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黄芪消肿汤对四肢长骨干骨折手术后出现肢体肿胀和非感染性发热的患者治疗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地缓解其肢体肿胀和非感染性发热的症状,缩短其住院的时间。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谭光献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本文提出构建适合独立学院应用型药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应用型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旨在加强基本理论知识、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并重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综合素质,形成“厚基础、重应用、强素质、宽出口”的人才培养特色。
作者:何立巍;吴启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分析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进行人性化管理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近年来我院手术室的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在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间,对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在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间,未对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对比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前后,护理人员发生护理差错与护理纠纷的几率,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前,手术室护理人员发生护理差错与护理纠纷的几率为2.20%。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后,手术室护理人员发生护理差错与护理纠纷的几率为0.40%。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82.00%,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7.80%。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手术室的护理管理中应用人性化管理,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并能有效降低护理人员发生护理差错与护理纠纷的几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作者:牟英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用维生素K1联合酚磺乙胺治疗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60例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这16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80例患儿。我们对对照组的患儿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用维生素K1联合酚磺乙胺对观察组的患儿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的凝血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在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凝血功能均得到了显著改善。观察组患儿的凝血功能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儿,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维生素K1联合酚磺乙胺治疗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可取得显著的疗效。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戴瑞芝;李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分析从瘀论治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40例做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血府逐瘀汤进行治疗,并将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通过治疗后,患者的心律失常、气促、胸闷、胸痛、心悸、怔仲等临床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这些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5%,其中,有25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有8例患者经治疗后有效,有4例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好转,有2例患者经治疗后无效,有1例患者经治疗无效后死亡。结论:从瘀论证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其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作者:钟远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分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疑似颅外段颈动脉疾病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患有心血管疾病的4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疑似患有心血管疾病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并对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有88.10%的患者被检测出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照组有19.05%的患者被检测出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心血管疾病进行检测,操作方法简单、创伤小,检出率高,并能对心血管疾病进行早期预测,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作者:马大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应用脑活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并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综合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在进行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活素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①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94%)高于对照组患儿(74%),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在进行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活素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提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颜志远;徐君娜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