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1例介入合并甲氨蝶呤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分析

马艳;孙玉琴;刘羽

关键词:瘢痕妊娠, 介入, 甲氨蝶呤, 子宫动脉栓塞术
摘要:回顾性分析31例安徽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切口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明确诊断给予介入手术;1例切口妊娠处破裂急诊入院行介入治疗;另8例由于诊断错误在入院前均经过药流或清宫等处理而有活动性阴道流血入院。结果显示31例患者接受介入及其他治疗后,均未行子宫切除术并且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均有明显下降。其中24例行介入后清宫术;3例介入后手术行子宫瘢痕切除术;4例介入后药物保守治疗。表明介入治疗为治疗子宫瘢痕妊娠包括急诊瘢痕妊娠合并大出血的有效措施,它降低了子宫切除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上血管神经复合体的显微解剖研究

    目的研究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上血管神经复合体的解剖学特点。方法利用10具福尔马林固定、血管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模拟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应用显微镜及神经内镜对上血管神经复合体进行解剖、观察。结果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可清晰的显露三叉神经根与岩上静脉、小脑上动脉的解剖关系,小脑上动脉是三叉神经受压的主要责任血管。神经内镜的运用弥补了显微镜下对三叉神经上内侧、脑干腹侧暴露的不足。结论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可充分显露上血管神经复合体及其毗邻关系,适用于桥小脑角区上部病变的手术治疗。

    作者:陈伟;程宏伟;冯春国;李长元;单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

    回顾性分析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化疗药物引起肝损害的临床疗效。83例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n=43)和对照组(n=40),在预防性保肝药物应用基础上,对照组予GSH 180 mg静滴1次/d,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腺苷蛋氨酸1.0g静滴1次/d。两组疗程12 d。联合组较对照组疗效更佳,联合组总有效率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P<0.05)。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化疗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疗效肯定,优于单用。

    作者:时兆燕;汪伟民;邓松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安徽省安庆地区卡波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安徽省安庆地区卡波肉瘤相关疱疹病毒( KSHV)在普通人群中的感染情况,并初步分析KSHV感染的危险因子。方法选择KSHV ORF65、ORF73和 K8.1编码的病毒蛋白为抗原,采用酶联免疫法对1006份普通健康人群血清进行KSHV 抗体检测。结果在检测的1006份血样中, KSHV 抗体的总阳性率为5.3%,其中男性为5.6%,女性为5.5%。 KSHV感染率与梅毒感染有显著相关性,但是其与年龄、性别、血型及乙肝五项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中国安徽安庆地区的普通健康人群 KSHV 的感染率较低,其中KSHV的感染率与性病梅毒感染具有显著相关性。

    作者:段强;张莹;曾宪聪;汪小五;吴悦;杜爱能;刘璐璐;陈振;刘淑均;李进;王林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右美托咪定对胃癌根治术中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麻药量及麻醉效果的影响

    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中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对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麻醉药用量以及术后镇静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行胃癌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D)组和对照(C)组,D组麻醉诱导前15 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6μg/kg,维持为0.4μg/(kg·h),直至术毕前40 min,C组则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注药前(T1)、麻醉诱导前(T2)、气管插管前即刻(T3)、插管后1 min( T4)、切皮时( T5)、探查时( T6)、拔管后即刻( T7)的脑双频指数( BIS)、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记录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术后4 h内的镇静评分Ramsay和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结果 T2时D组BIS值明显低于T1和C组(P<0.01);与C组比较,T2、T4~T7时D组MAP 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P<0.05,P<0.01); D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明显低于C组(P<0.05);D组术后1 h和4 h的Ramsay评分明显高于C组、VAS评分明显低C组( 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可产生明显的镇静,镇痛效应,减少麻醉药的用量,降低了患者术后的不适感。

    作者:王红仙;张野;李云;王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合肥地区唐氏综合征筛查中位数方程的研究

    目的以数据分析软件拟合合肥地区孕中期母血清标志物中位数方程,并评价新方程的效果。方法取合肥地区33638例孕妇的产前筛查数据,以SPSS 17.0拟合新中位数方程,比较新中位数与2T-Risk软件内嵌中位数,计算风险结果,比较筛查效率。结果新中位数方程与内嵌中位数有差异,更换中位数后,筛查效率提高。结论用数据分析软件拟合本实验室中位数方程可以提高筛查效率,此中位数方程对合肥地区产前筛查有指导意义。

    作者:许晓红;刘辉;黄大雁;李子贤;邓松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钠通道亚型Nav1.3在大鼠实验性牙髓炎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钠通道亚型Nav1.3的表达与炎性疼痛之间的关系。方法大肠杆菌内毒素( LPS)诱导大鼠牙髓炎后,在伤后1、3、5d处死。取正常大鼠及牙髓炎大鼠牙髓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av1.3在牙髓炎牙髓组织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Nav1.3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大鼠牙髓组织相比,诱导牙髓炎后的大鼠牙髓的成牙本质细胞层中Nav1.3表达显著增强,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组、实验1、3、5d组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2631依0.0609、0.3628依0.0610、0.5249依0.1815、0.6354依0.2160,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组、实验1、3、5 d组的Nav1.3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320依0.041、0.551依0.038、0.983依0.027、1.142依0.019,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牙髓炎所致的炎性疼痛可导致Nav1.3蛋白表达显著上调,这可能是炎性疼痛发生时神经元细胞膜上钠通道功能异常的分子学基础之一。

    作者:朱凌;胡媛平;许乐;阳宏林;蒋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溃疡方对乙酸胃溃疡大鼠TFF1、EGF和EGFR 的影响

    目的探讨溃疡方对乙酸性胃溃疡大鼠黏膜三叶肽因子1(TFF1)、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溃疡方低剂量组、溃疡方高剂量组、雷尼替丁组,制备模型,采集标本,比较各组大鼠胃溃疡指数,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TFF1、EGF及其受体 EGFR mRNA 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TFF1、EGFR 的含量。结果 RT-PCR法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FF1、EGF水平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溃疡方高剂量组及雷尼替丁组TFF1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溃疡方各剂量组及雷尼替丁组的EGF含量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模型组EG-FR的含量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溃疡方各剂量组及雷尼替丁组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模型组比较,溃疡方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及雷尼替丁组TFF1、EGF 及 EGFR 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免疫组化法结果显示,溃疡方各剂量组及雷尼替丁组TFF1及EGFR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其是溃疡方高剂量组。结论溃疡方对乙酸所致大鼠胃溃疡有防御和修复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胃黏膜中TFF1、EGF和EGFR的表达有关。

    作者:刘娜;江伟;唐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实时三平面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及实时三平面应变率成像技术评价尿毒症患者左室舒张功能

    目的应用实时三平面(RT-3PE)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QTVI)及实时三平面应变率( SRI)成像技术定量分析尿毒症患者左室舒张功能。方法收集30例尿毒症患者和33例健康志愿者的心尖四腔观 RT-3PE 图像。应用 RT-3PE QTVI和RT-3PE SRI技术分别测量左心室各室壁基底段和中间段心肌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峰值速度( Ve、Va )及峰值应变率( SRe、SRa),计算Ve/Va和SRe/SRa,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尿毒症组的Ve、SRe明显降低( P<0.05), Ve/Va、SRe/SRa显著降低( P<0.05), Va升高(P<0.05),而SRa变化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RT-3PE QTVI技术和RT-3PE SRI技术通过舒张期峰值速度、峰值应变率等指标能更加准确地评价尿毒症患者左室舒张功能。

    作者:姚文;郑慧;帅秀芳;靳松;姚翀;王迪;李晓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投稿须知

    1《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是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月刊。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2008、2011年版收录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09、2010、2011年RCCSE核心期刊排行榜A类期刊,被国内外多种数据库收录。本刊以原始研究论文为主,反映我校在科研、医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辟有专家笔谈、基础医学研究、预防医学研究、药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技术与方法、综述、讲座等。作者以本校及附属医院、临床学院的科研和医务人员为主,外单位稿件必须是省级以上基金项目论文。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新生SD大鼠心肌细胞的原代培养及荧光鉴定

    采用单纯胰蛋白酶消化法分离,差速贴壁法纯化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光学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基本形态特征,台盼蓝染色检测成活率,肌钙蛋白玉、α-横纹肌肌动蛋白抗体鉴定心肌细胞。结果显示培养24 h后心肌细胞大部分已贴壁,并出现自发搏动现象,48 h后逐渐伸出伪足相互接触交织成网,72 h后逐渐形成细胞簇并出现同步搏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成活率达90%以上;肌钙蛋白玉及α-横纹肌肌动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心肌细胞纯度达98%以上。

    作者:姬婷婷;徐岩;张建华;赵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核黄素联合紫外光灭活血小板悬液中的病毒及抑制细胞因子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核黄素联合紫外光进行血小板病毒灭活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对血小板保存中白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观察灭活后血小板体外各参数的变化。方法实验组:将人巨细胞病毒标准株( HCMV AD169)注入核黄素溶液,混匀后加入到单采血小板中,以一定辐照剂量的紫外光照射,检测照射前后病毒滴度和照射后不同时间细胞因子的变化,并观察体外血小板部分参数的变化。对照组:为相同来源新鲜单采血小板,同步检测其细胞因子的含量和血小板体外各参数。以植物凝集素( PHA)同步刺激两组血小板,用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实验组经150μmol/L的核黄素结合辐照剂量为1500 mJ/cm2的紫外光(250<λ<350 nm)照射10 min 可有效灭活血小板中病毒;对照组细胞因子含量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实验组第3天和第5天的细胞因子含量相对于保存前(0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同一保存时间对照组中细胞因子含量高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血小板悬液经过PHA同步刺激后:接受PHA刺激的对照组与未接受PHA刺激的对照组相比,细胞因子含量显著增加( P <0.05);而接受PHA刺激的实验组与未接受PHA刺激的实验组相比,细胞因子含量无显著变化。结论核黄素结合紫外光照射可以有效灭活血小板中病毒,抑制血小板保存中白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能力,而单采血小板体外诸参数和阴性对照比较无明显差异。

    作者:钟涛;沈继龙;许伟;张循善;卞茂红;杨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伊布利特和胺碘酮转复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术后早期持续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比较

    54例心脏瓣膜病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手术。随机将术后仍为房颤心律的33例患者分成两组:伊布利特组(15例)和胺碘酮组(18例)。伊布利特组10 min内均速静脉注射1 mg 伊布利特;胺碘酮组10 min内均速静脉注射150 mg的胺碘酮,如未转复,则间隔30 min后均重复给药1次,比较两组用药后房颤转复情况和转复时间。结果显示两组使用药物复律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伊布利特组60 min内转复房颤率明显高于胺碘酮组(P<0.01),4 h内总转复率亦明显高于胺碘酮组( P<0.05)。伊布利特组平均转复时间明显短于胺碘酮组(P<0.01)。

    作者:宣海洋;石开虎;徐盛松;赵旭东;占红英;汪裕琪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pEGFP-C2-NLRC5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表达

    目的构建含NLRC5蛋白功能区的cDNA序列的真核表达载体 pEGFP-C2-NLRC5,并检测其在肾成纤维细胞(COS-7)中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法从人肝星状细胞(LX-2)中获得 NLRC5蛋白功能区的 cDNA 序列片段,用EcoR玉和BamH 玉双切酶将片段和载体pEGFP-C2双酶切后,酶切产物加入T4连接酶16益连接过夜,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GFP-C2-NLRC5。将构建成功的pEGFP-C2-NLRC5重组质粒经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测序鉴定后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将其转染至COS-7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 Western blot法鉴定融合蛋白表达。结果阳性克隆经双酶切法鉴定可见NLRC5基因片段。转染重组质粒后可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而且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Western blot法也可检测到在74 ku处有一明显条带,其大小符合EGFP-NLRC5表达的蛋白( NLRC5蛋白大小约为47 ku,EGFP蛋白大小约为27 ku),表明融合蛋白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成功表达。结论成功构建pEG-FP-C2-NLRC5质粒, NLRC5蛋白可在 COS-7细胞中成功表达。

    作者:徐涛;彭云云;李琳;黄成;张磊;金涌;吕雄文;李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OPTN基因shR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干扰效应的检测

    目的通过构建针对视神经病变诱导基因( OPTN)的shRNA的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 HEK293FT 细胞,实现对OPTN基因表达的抑制,为进一步研究OPTN蛋白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Origene中OPTN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能转录 shRNA 的双链 DNA 序列,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RFP-C-RS中,构建重组载体 pRFP-C-RS-shOPTN。经鉴定正确后转染HEK293FT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shRNA转染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OPTN蛋白表达,检测其干扰效率;沙门菌感染实验检测沙门菌在细胞内的增殖,进一步检测OPTN蛋白干扰后对OPTN蛋白作为自噬受体功能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针对 OPTN 基因的 shRNA 表达载体,转入HEK293FT 细胞72 h 之后,pRFP-C-RS-shOPTN 表达增强, OPTN蛋白表达受到明显抑制;细胞内的沙门菌感染实验证明OPTN蛋白可以显著抑制沙门菌的增殖。结论靶向OPTN基因的特异性shRNA转染HEK293FT细胞后可抑制OPTN蛋白表达效率达80%以上,可用于OPTN调控自噬的进一步研究,同时自噬调节蛋白OPTN可以显著抑制沙门菌在细胞内的增殖。

    作者:顾彧;范礼斌;刘晓颖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MSCs及其上清液预防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及其上清液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 AA)的预防作用。方法培养扩增SD大鼠骨髓MSCs,收集MSCs及其上清液。将健康雄性SD大鼠右后足跖皮内一次性注射弗氏完全佐剂0.1 ml/只造模。造模后行MSCs及其上清液干预。造模前1 d、造模后7、14、21、28 d测量大鼠体重和后足爪体积,同时观察大鼠生存状况。干预后第28天,行四肢关节X线片及病理检查。结果 MSCs干预组和上清液干预组大鼠,原发性炎症和继发病变均不明显,关节X线片和病理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体重和足爪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SCs及其上清液可有效干预弗氏完全佐剂诱导的大鼠AA的进展。

    作者:许键炜;何志旭;申长清;赵芳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老年与非老年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肺血栓栓塞症( PTE)患者临床特征,并比较不同年龄段PTE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的42例PTE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24例和非老年组(<60岁)18例,对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物理检查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PTE患者常见危险因素及基础疾病依次是高血压病、长期卧床或制动、近期手术、既往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史,常见症状、体征分别为胸闷、呼吸急促。与非老年组相比,老年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多,胸痛、咯血及典型三联征比例低,D-二聚体水平升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TE患者常累及血管为左下叶肺动脉、右下叶肺动脉,老年组与非老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老年PTE患者基础疾病多、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易漏诊、误诊;非老年患者因缺乏危险因素及基础疾病,临床首诊易忽视,临床诊断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刘云峰;赵卉;刘红艳;杨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31例介入合并甲氨蝶呤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分析

    回顾性分析31例安徽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切口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明确诊断给予介入手术;1例切口妊娠处破裂急诊入院行介入治疗;另8例由于诊断错误在入院前均经过药流或清宫等处理而有活动性阴道流血入院。结果显示31例患者接受介入及其他治疗后,均未行子宫切除术并且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均有明显下降。其中24例行介入后清宫术;3例介入后手术行子宫瘢痕切除术;4例介入后药物保守治疗。表明介入治疗为治疗子宫瘢痕妊娠包括急诊瘢痕妊娠合并大出血的有效措施,它降低了子宫切除率。

    作者:马艳;孙玉琴;刘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不同体位穿刺腰硬联合麻醉在肥胖产妇剖宫产手术中的比较

    目的观察不同体位穿刺腰硬联合麻醉( CSEA)在肥胖产妇剖宫产手术中对产妇麻醉效果、麻醉操作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剖宫产手术肥胖产妇80例[体重指数( BMI )≥30], ASA 分级玉或域级,随机均分为两组, A组:侧卧位腰硬联合麻醉,腰麻液为0.5%盐酸罗哌卡因2.4 ml。 B组:坐位腰硬联合麻醉,腰麻液同A组。记录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麻醉平面、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术中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脊麻后头痛以及术后脊神经刺激)。结果 B组麻醉效果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A组(P<0.05),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A组( P<0.05)。结论两种体位腰硬联合麻醉在肥胖产妇剖宫产手术麻醉中具有相同的麻醉效果,但坐位腰硬联合麻醉比侧卧位更易于穿刺操作,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作者:张庆梅;夏晓琼;查显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胃癌血清和组织中Her-2/neu、MMP-2和Leptin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Her-2/neu、基质金属蛋白酶-2( MMP-2)和瘦素( Leptin)在胃癌血清和组织中表达情况,探讨它们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应用ELISA和免疫组化( IHC)法检测胃癌血清和组织中 Her-2/neu、MMP-2和Leptin表达情况。结果 Her-2/neu、MMP-2、Leptin在胃癌血清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在正常对照组中阳性表达率(P<0.05);Her-2/neu、MMP-2、Leptin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在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 P<0.05)。 Her-2/neu、MMP-2、Leptin在胃癌血清和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具有一致性。 Her-2/neu、MMP-2和 Leptin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均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 分期显著相关( 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和肿瘤分化程度均无相关性。 Her-2/neu在血清中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 TNM 分期呈显著正相关( P <0.05);MMP-2在血清中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P <0.05);Leptin在血清中表达与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Her-2/neu、MMP-2和 Leptin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促进作用,针对 Her-2/neu、MMP-2和 Leptin 的检测可用于临床诊断,指导靶向治疗,并为临床预后提供科学合理参考。

    作者:葛尔树;刘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经结膜无缝合23 G玻璃体切除术灌注系统在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回顾性分析30例(30只眼)均系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的患者,经结膜无缝合23G玻璃体切除术(23GTSV)灌注系统的支持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观察视力预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1例患者在行超声乳化时,术中发现后囊膜破裂改行小切口手术。3例患者术后低眼压,其中1例发现是脉络膜脱离所致,另外2例考虑有切口的渗漏,经处理后恢复正常。4例硬核和3例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术后出现角膜水肿和前房闪辉。所有患者没有出现巩膜塌陷、晶体核沉入玻璃体腔、脉络膜上腔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28例患者术后视力得到改善。

    作者:汪永;李寿玲;赵冰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