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5岁乳牙龋与父母口腔健康知信行的现况研究

高永梅;韩晓兰;颜雨春

关键词:家庭, 龋齿/流行病学, 龋齿/预防和控制, 牙, 乳, 问卷调查
摘要:目的 调查5岁儿童乳牙患龋情况与其父母的口腔健康知信行,为儿童口腔预防提供资料.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5岁儿童432名进行乳牙冠龋的检查,同时对被抽取儿童父母进行一对一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乳牙患龋率和龋均为65.66%、3.38,城乡分别为55.56%、2.35和75.81%、4.42,城乡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中父母对口腔健康的认识、儿童开始刷牙的年龄、父母是否帮助刷牙及父母的文化程度等相关因素都对乳牙患龋有明显影响.结论 父母的文化程度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其对儿童口腔健康的认识,并影响儿童健康口腔行为的建立,影响儿童龋病的流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食管鳞癌中CD44v6和E-cadherin的表达

    目的 探讨CD44v6和E-cadherin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5例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组织、20例癌旁上皮内瘤变组织、60例食管鳞癌组织中CD44v6和E-cadherin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组织、癌旁上皮内瘤变组织和食管癌组织中.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3%(2/15)、45.0%(9/20)和83.3%(50/60),三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7%(13/15)、55.0%(11/20)和23.3%(14/60),三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CD44v6的高表达及E-cadherin的低表达与食管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三年生存率均呈正相关(P<0.05),E-cadherin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明显相关性(P<0.05),而CD44v6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食管癌中CD44v6表达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x2=9.02,P<0.05,r=-0.362).结论 CD44v6和E-cadherin的表达可能具有负调节的协同作用.CD44v6和E-cadherin的表达与食管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食管癌侵袭转移和估计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徐世斌;魏大中;范军;马冬春;徐美清;陈柯;胡闻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呼吸道合胞病毒诱导COX-2的表达

    目的 研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BMh/c鼠及A549细胞(人肺腺癌上皮细胞)COX-2表达的变化,初步探讨COX-2在RSV感染所致炎性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以1×106PFU/ml RSV感染体外培养的A549细胞,在感染后8、16和24 h,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OX-2蛋白表达;以1×106PFU/ml RSV滴鼻感染Balb/c鼠,在感染后24、48和96 h,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COX-2蛋白表达,并对肺组织切片行HE染色;以未感染病毒的Balb/c鼠及A549细胞作正常对照.采用生物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组化和免疫细胞化学结果进行COX-2定量检测.用TRlzol提取肺组织和A549细胞总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OX-2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正常细胞对照组中,A549细胞COX-2 mRNA和蛋白有微弱表达,经由RSV感染后,A549细胞COX-2 mRNA和蛋白有高水平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量逐渐增加.正常鼠肺组织中COX-2 mRNA和蛋白仅有微弱表达,RSV感染后,COX-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随感染时间延长而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HE染色显示肺组织炎症随感染时间延长而加重,且COX-2的表达水平与肺组织炎症严重程度相一致.结论 RSV感染可诱导肺组织及A549细胞高水平表达COX-2 mRNA和蛋白,并可能参与RSV感染引起的肺组织炎性反应.

    作者:冯晓亮;刘伟;黄升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5岁乳牙龋与父母口腔健康知信行的现况研究

    目的 调查5岁儿童乳牙患龋情况与其父母的口腔健康知信行,为儿童口腔预防提供资料.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5岁儿童432名进行乳牙冠龋的检查,同时对被抽取儿童父母进行一对一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乳牙患龋率和龋均为65.66%、3.38,城乡分别为55.56%、2.35和75.81%、4.42,城乡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中父母对口腔健康的认识、儿童开始刷牙的年龄、父母是否帮助刷牙及父母的文化程度等相关因素都对乳牙患龋有明显影响.结论 父母的文化程度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其对儿童口腔健康的认识,并影响儿童健康口腔行为的建立,影响儿童龋病的流行.

    作者:高永梅;韩晓兰;颜雨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局部注射曲安奈德对兔跟腱影响的试验研究

    目的 对兔跟腱局部注射曲安奈德后组织结构及生物力学的改变进行动态观察,探讨曲安奈德对跟腱的组织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取30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取右后肢分别注射曲安奈德1、2、3次,左后肢为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注射后1周取材,行组织学观察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注射糖皮质激素后肌腱与对照组相比,生物力学发生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可引起跟腱的损伤,损伤程度与注射次数有关,临床应用需谨慎.

    作者:项辉;卜海富;桂斌捷;赵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白细胞介素-6和罗格列酮对3T3-L1脂肪细胞Vaspin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和白细胞介素-6(IL-6)对3T3L-1脂肪细胞Vaspin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3T3L-1前体脂肪细胞并诱导其分化成熟,分别以不同浓度的罗格列酮和(或)IL-6干预,在不同时间段提取细胞总RNA,采用RT-PCR技术检测细胞中Vaspin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IL-6和罗格列酮分别作用于分化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IL-6对Vaspin mRNA的表达无影响,而罗格列酮能上调Vaspin mRNA的表达,用IL-6和罗格列酮共同作用于细胞,则罗格列酮对Vaspin mRNA表达的上调作用未受到显著影响.结论 IL-6对Vaspin mRNA表达无明显的调控作用,表明Vaspin基因可能不是IL-6致胰岛素抵抗的位点.罗格列酮能上调Vaspin mRNA的表达,说明Vaspin可能是噻唑烷二酮(TZD)类药物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靶基因.

    作者:孙莉;王长江;代芳;张德园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MEK抑制剂PD98059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

    目的 观察MEK抑制剂PD98059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高脂饮食复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32只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组)、PD98059+普通饲料组(P组)、高脂模型组(M组)和PD98059+高脂组(PM组)共4组,每组8只.于分组喂养的第4、6、8周末分别给予P组和PM组大鼠鼠尾静脉注射MEK抑制剂PD98059干预.10周末结束实验.检测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门冬氨酸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肝组织TG、TC、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光镜观察大鼠肝脏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表达.结果 与N组比较,P组血清转氨酶、血脂、肝组织TG、TC、MDA、SOD以及肝脏病理学和p-ERK1/2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M组所有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范围均超过50%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和坏死,p-ERK1/2表达增强,ALT、AST、TC、肝组织TG、TC、MDA显著升高,SOD明显降低(P<0.05,P<0.01).与M组比较,PM组p-ERK1/2表达减少(P<0.01),ALT、肝组织TG、TC、MDA降低,SOD升高(P<0.05,P<0.01),同时大鼠的肝脏病理学得到了改善.结论 PD98059通过抑制MEK/ERK信号通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方芳;宋育林;许建明;查正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乙状结肠自发性穿孔的诊治探讨

    目的 分析乙状结肠自发性穿孔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乙状结肠自发性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病以老年患者多见,常伴有便秘、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本组均根据手术及病理报告而明确诊断,术前误诊率达96.9%.本组死亡15例,死亡率为46.9%.结论 乙状结肠自发性穿孔的误诊率高,及时而合理的手术治疗是降低乙状结肠自发性穿孔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曹荣格;汪迎;曹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猪α干扰素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生物学活性鉴定

    目的 构建稳定、高效表达的重组猪α干扰紊(rpoIFN-α)大肠杆菌表达菌株,并纯化鉴定该菌株表达的目的 蛋白,进行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 提取猪肝脏细胞基因组DNA,PCR扩增猪α干扰素(poIFN-α)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上,测序鉴定后再亚克隆到pGEX-5X-1载体上,转化入E.coli BL21中后得到表达菌株,用IPTG诱导表达,收集的菌体超声破碎后取上清得粗制蛋白,用GST亲和层析法进行纯化,产物用Western blot进行鉴定,并在Hep-2/VSV系统上滴定效价.结果 重组质粒pGEX-5X-1/polFN-α经过EcoR 1和Xho Ⅰ限制性酶切后可见501 bp的目的 片段,提取质粒测序鉴定,结果与GeneBank中的序列一致.转化入E. coli BL21中32℃条件下经IPTG诱导5 h,提取总蛋白,SDS-PAGE检测显示带有GST标记的rpoIFN-α能高效表达,分子量约45 ku,可溶性rpoIFN-α约占菌体蛋白的0.35,Western-blot鉴定显示有特异性条带.效价滴定结果表明该rpoIFN-α具有抗病毒活性,纯化后效价为7.5×106 IU/ml,比活性达到1.1×107IU/mg.结论 成功克隆了polFN-α基因,并可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具有抗病毒活性的rpoIFN-α.

    作者:夏俊保;赵俊;汤仁树;崔寰;陈伟;王明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Sedlin突变体S124A对其与PAM14相互作用的影响

    目的 构建Sedlin的点突变体,研究其与PAM14在酵母中的相互作用,寻找其相互作用的位点.方法 用蛋白质在线序列分析软件CPHmodels预测Sedlin蛋白的磷酸化位点,可能的磷酸化位点主要有S2、S30、S119、S124、Y115,针对其中一个磷酸化位点(S124)设计定点突变引物;以pAS-Sedlin为模板,以两条含有突变位点的互补序列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将得到的PCR产物用Dpn Ⅰ酶切除去模板,消化产物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DH5α,对得到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将构建的定点突变质粒pAS-sedIins与pACT2-PAM14共转化至酵母Y190中,并对生长至合适大小的克隆进行B-半乳糖苷酶活性分析.结果 构建了pAS-Sedlin的定点突变质粒pAS-SedlinS,其与pACT2-PAM14共转克隆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反应呈阳性,并且Sedlin S124A蛋白与PAM14蛋白的相互作用比野生型Sedlin蛋白与PAM14蛋白相互作用强.结论 成功构建了Sedlin S124A,Sedlin蛋白的S124并不是其与PAM14在酵母中相互作用的特异性结合位点.

    作者:汪云飞;朱恒锐;张庆慧;邢昕;武标;刘晓颖;范礼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目的 探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可行性及其显微解剖学关系.方法 应用显微外科解剖学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20侧)成人尸头标本,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颞下窝、翼腭窝、蝶筛区、前颅底、中颅底等区域的显露情况及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 翼突、中鼻甲、上颌神经是经上颌骨翻转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的三个重要解剖标志,此入路对颞下窝、翼腭窝、前、中颅底、斜坡区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切除颅底沟通肿瘤.结论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手术可行,从颅外暴露颅底,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熟悉此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关系,对开展此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圣邦;万经海;冯春国;徐培坤;程宏伟;李长元;吴德俊;汪宇扬;郭致飞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对兔角膜基质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观察兔行不同切削深度的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后角膜基质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 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随机选择一只眼行LSEK术,分别按近视-3.00、-9.00和-15.00D设计切削,另一只眼为对照眼.24 h和7 d后常规取角膜制成石蜡切片,采用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标记(TUNEL)法检测基质细胞凋亡,计数凋亡细胞,计算凋亡指数进行分析.结果 凋亡细胞呈棕黄色,体积缩小,核固缩成团.术后24h-3.00、-9.00和-15.00D三组激光切削眼凋亡指数分别为0.39±0.10、0.55±0.08和0.54±0.12,均分别高于对照眼;-9.00D的切削较-3.00D组凋亡细胞增多,-15.00D组凋亡指数与-9.00D无显著性差异;术后7 d激光切削组的凋亡指数与对照眼无显著性差异,且较24 h减轻.结论 LASEK术可导致兔角膜基质细胞凋亡,且随切削深度的增加,细胞凋亡呈增加趋势.

    作者:朱洁;廖荣丰;刘贺婷;王道斌;胡向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鬼针草总黄酮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α-SMA、TGFβ1及胶原代谢的影响

    目的 研究鬼针草总黄酮(TFB)对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Ⅰ型胶原、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索鬼针草总黄酮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BalB/C小鼠制作肝纤维化动物模型,6周末随机分为TFB高剂量组(230 mg/kg·d-1)、中剂量组(115 mg/kg·d-1)、低剂量组(57.5 mg/kg·d-1)和阳性对照组(秋水仙碱0.15 mg/kg·d-1)和模型组,各组均于感染42 d后用吡喹酮(400 mg/kg·d-1)治疗1 d,同时设置正常对照组10只.感染14周后处死,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A)的含量,碱水解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评价α-SMA、TGFβ1、Ⅰ型胶原、TIMP-1的表达情况.结果 TFB高、中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较,肝组织α-SMA、TGFβ1、TIMP-1表达及Hy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TFB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FB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较,Ⅰ型胶原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TFB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FB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较,血清H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高剂量TFB显著降低血吸虫病小鼠肝组织α-SMA、TGFβ1、Ⅰ型胶原、TIMP1表达,其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机制与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及胶原合成有关.

    作者:吕元庆;陈飞虎;沈际佳;吴繁荣;袁丽萍;钟明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HIV-1 HXB2株Tat半胱氨酸富集区N端移位突变体的构建及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目的 构建HIV-1 HXB2株Tat半胱氨酸富集区N端移位突变体,并在大肠杆菌E.coli B121(DE3)中进行高效表达和纯化.方法 应用PCR拼接的方法将首轮合成Tat基因的半胱氨酸富集区(64~111位核苷酸,22~37位氨基酸)移位至缺失半胱氨酸富集区的Tat(AC)的N末端,获得其突变体序列(Tat(CN)DNA),构建其原核表达质粒pET32a-Tat(CN),并转入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及纯化,经SDS-PAGE鉴定表达及纯化产物,纯化后的产物用间接ELISA进行鉴定.结果 构建了pET32a-Tat(cn)突变体,pET32a-Tat(CN)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水平为5.17 mg/nd,相对分子质量为31 ku.间接的ELISA结果表明,pET32a-Tat(CN)能与Tat兔抗血清呈特异反应.结论 成功构建了HIV-1 HXB2株Tat半胱氨酸富集区移位至TatN端的突变体,并能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其纯化的蛋白pET32a-Tat(CN)很好地保留了与HIV-1 Tat兔抗血清的免疫反应性,为HIV-1 Tat的疫苗基础研究提供了一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作者:李存枚;潘卫;曹洁;王锦红;黄德圣;庞强;廖文婷;邓松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扩大经蝶窦人路显露斜坡区的内镜解剖研究

    目的 探索内镜下经扩大蝶窦人路显露斜坡区的可行性,为切除斜坡区病变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10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上,模拟内镜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显露斜坡,观察有关显微解剖结构;收集40例成人头颅神经导航影像学资料并在神经导航仪中测量相关解剖距离.结果 扩大经蝶窦内镜入路在硬膜外可显露从鞍后到斜坡、枕骨大孔前缘的中线附近结构;在硬膜下可显露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后交通动脉及其与大脑后动脉汇合处、动眼神经、脑干腹侧等结构.在神经导航仪中测得以下数据:前鼻棘至蝶窦口、鞍底、颈内动脉隆突、视神经管隆突、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端的距离分别为(57.61±5.18)、(72.83±6.75)、(67.27±6.27)、(68.89±6.51)、(78.27±5.74)、(91.08±5.20)mm;双侧破裂孔间距、颈静脉结节间距、颈静脉孔间距、颈内动脉管外口间距、内耳门水平岩枕裂间距分别为(21.12±4.78)、(21.37±2.16)、(38.26±3.45)、(50.14±5.54)、(24.27±4.31)mm.结论 内镜下扩大经蝶窦手术人路可清晰显露鞍后一斜坡的解剖结构,适用于此区病变的手术治疗.神经影像导航系统可应用于颅底解剖测量,简单、精确,优势明显.

    作者:汪宇扬;万经海;王卫红;冯春国;徐培坤;程宏伟;郭致飞;吴德俊;张圣邦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氟比洛芬酯对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和心肌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氟比洛芬酯对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和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择风心病瓣膜置换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5组.Ⅰ组(对照组)给予脂肪乳剂0.2 ml/kg,Ⅱ组、Ⅲ组在麻醉后切皮前15min分别给予氟比洛芬酯1、2 mg/kg,Ⅳ组、Ⅴ组分别在停转流前15 min给与氟比洛芬酯1、2 mg/kg.于麻醉前(T0)、主动脉开放10 min(T1)、停心肺转流后30 min(T2)、4 h(T3)、24 h(T4)、48 h(T5)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IL-10的浓度,同时测定T0、T3、L4、T5时点的血浆肌钙蛋白Ⅰ(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结果 与T0相比,Ⅰ组、Ⅳ组T1、T2时点TNF-α、IL-6血浆浓度升高;其余各组T1时点升高(P<0.01).Ⅱ组、Ⅲ组T1、T2时点TNF-α、IL-6血浆浓度比1组低(P<0.01).与T0相比,Ⅰ组T1~4时点IL-10血浆浓度升高,其余各组T1~3升高(P<0.01).Ⅱ组、Ⅲ组T1~4时点IL-10血浆浓度比Ⅰ组低(P<0.01).Ⅰ组T3~5cTnI、CK-MB血浆浓度升高,其余各组T3、T4时点升高(P<0.01).Ⅱ组、Ⅲ组T3~5时点cTnI、CK-MB血浆浓度比Ⅰ组低(P<0.01);Ⅳ组T4、T5时点cTnI浓度比Ⅱ组低(P<0.05).Ⅱ组、Ⅲ组多巴胺使用量比Ⅰ组少(P<0.01),Ⅴ组多巴胺使用量比Ⅲ组少(P<0.05);Ⅳ组ICU驻留时间比Ⅱ组短、Ⅴ组ICU驻留时间比Ⅲ组短.结论 氟比洛芬酯具有抑制炎性细胞因子过度释放、维持细胞因子动态平衡,减轻围心肺转流期心肌损伤的作用,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作者:张颖;顾尔伟;刘训芹;张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白藜芦醇抗癫痫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目的 评价白藜芦醇(Res)的抗癫痫效果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为开发新型抗癫痫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建立颞叶癫痫大鼠模型后,以Res干预10 d,丙戊酸钠(VPA)作为阳性对照,观察Res对颞叶癫痫大鼠的行为学、电生理学和病理学指标的影响.结果 模型组自发性发作率增加,海马内神经元大量死亡,苔藓纤维出芽(MFS)至颗粒细胞层和内分子层;Res能抑制癫痫大鼠自发性发作,对并海马CA1和CA3a区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和抑制MFS(P<0.05).结论 Res具有较强的抗癫痫作用.

    作者:许奇;吴政;张磊;孔德虎;王烈成;马嵘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30例呼吸道受累的复发性多软骨炎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复发性多软骨炎(RP)呼吸道受累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呼吸道受累RP患者临床表现、肺功能测定、胸部CT、支气管镜检查的特点.结果 30例呼吸道受累患者的症状有咳嗽、咳痰、声嘶、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和发热等.16例行肺功能测定,其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9例,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5例;流速容量环显示呼气峰流速下降,呼气相平台形成.28例行胸部CT检查,气道狭窄23例、气管壁增厚18例.22例行支气管镜检查,正气道狭窄18例、左(右)主支气管狭窄14(13)例、软骨环消失10例、气道塌陷6例,气道内结节样新生物2例.结论 呼吸道受累是RP病情严重的临床表现,肺功能测定是一项能早期发现RP呼吸道受累的高敏感性的检查,胸部CT和支气管镜检查对评价RP患者的气道受累情况有一定价值.

    作者:胡先纬;高金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改进Madigan术治疗前列腺增生38例

    目的 通过对改进Madigan术式(结扎前列腺动脉Madigan前列腺切除术)与传统经膀胱开放术式治疗前列腺增生进行临床比较分析,提高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开放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结扎前列腺动脉Madigan前列腺切除术治疗BPH 38例,传统经膀胱开放术式前列腺切除术治疗BPH 40例;比较两种术式中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改进的Madigan术式切除前列腺增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及术后的并发症均少于经膀胱开放术式(P<0.05);而大尿流率和残余尿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改进Madigan术为BPH患者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安全、有效、经济的手术方法.

    作者:方志启;吴刚;王贺彬;陈晓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急性肾衰竭19例临床观察

    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严重的并发症.一些有大量蛋白尿的PNS患者并无低血容量、药物或感染因素存在,而出现ARF.

    作者:任伟;兰雷;汪鹏;江洁龙;王科;黄珍珍;倪力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诊药物疗效及早期再出血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急性破裂出血药物治疗止血效果的影响因素及早期再发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单因素分析临床各指标及血管活性药物与止血效果关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血管活性药物急诊止血效果的主要因素.前瞻性研究6周内早期再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药物止血成功组的出血程度、肝功能Child分级、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与失败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出血程度和肝功能Child分级是血管活性药物止血效果的预测因素.在早期再出血的随访中,再出血组和未再出血组PT、PTA以及出血程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出血后有明确感染的患者,尽管其6周早期再出血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出血程度和肝功能Child分级是预测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改善PT及FFA对于急诊止血及预防早期再出血应均有帮助.

    作者:王乔;张磊;许建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