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Narcotrend分级指导下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高血压患者麻醉的临床观察

彭晓东;吴庆玲;郑立东;李家宽

关键词:麻醉, Narcotrend分级, 丙泊酚, 靶控输注, 高血压
摘要:目的::观察Narcotrend( NT)指导下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高血压患者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合并原发性高血压1~2级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 N组)和对照组( C组)。 N组依据患者NT分级( NTS)调控丙泊酚靶浓度,使NTS维持在D2~E0水平;C组依据患者的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调控丙泊酚靶浓度,维持MAP波动不超过基础值±20%、HR 55~100次/分;2组丙泊酚均在2~5μg/ml范围内调整。若2组麻醉深度调整后MAP、HR超出范围,则给予心血管活性药物干预。记录2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的用量,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以及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术中知晓等发生率。结果:与C组比较,N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相应缩短( P<0.05和P<0.01),丙泊酚用量显著减少(P<0.01);C组乌拉地尔使用率多于N组(P<0.05);2组苏醒期躁动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S指导下丙泊酚靶控输注在高血压患者麻醉中的应用,可以使麻醉深度更易于掌控,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复苏时间缩短,有利于实现精确麻醉,在确保麻醉安全、提高麻醉质量方面更具有优越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CD147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与微血管生成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 CD147)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肝细胞肝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3例肝细胞肝癌组织中CD147和MMP-9的表达,光镜下计数(分化抗原105 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结果:63例肝细胞肝癌组织中CD147阳性率为65.1%,MMP-9阳性率73.0%,二者阳性率在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肿瘤分化和TNM分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在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甲胎蛋白的表达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D147和MMP-9阳性组微血管密度值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 CD147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与MMP-9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肝细胞肝癌组织中CD147表达上调可能通过促进MMP-9的生成参与肝癌微血管的生成,进而有利于肝癌侵袭和转移。

    作者:仵志远;姜德清;郝占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气囊测压表在人工气道气囊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科学、精确、有效的检测方法。方法:选择81例ICU病区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专用气囊测压表测压,观察2组患者气囊测压的合格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测压可准确地判断气囊压力的变化,有效降低置管气道黏膜损伤的发生(P<0.05)。结论:采用气囊测压表检测气囊压力安全、有效、准确、方便。

    作者:丁红美;张祝娟;杜丽娟;刘静静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血清总IgE与食物特异性IgG检测在慢性荨麻疹和慢性湿疹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和慢性湿疹患者食物特异性IgG变应原和血清总IgE的水平,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153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与135例慢性湿疹患者血清总IgE与14种食物特异性IgG,并与4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结果:慢性荨麻疹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率94.1%,慢性湿疹阳性率95.6%,而健康体检人群阳性率54.2%。以鸡蛋(蛋白/蛋黄)、牛奶、鳕鱼、螃蟹、大豆阳性率高,鸡肉、玉米、大米、虾、西红柿、小麦次之,猪肉、牛肉、蘑菇较低。慢性荨麻疹和慢性湿疹患者血清总IgE均为100.0%阳性,而健康体检人群仅有29.8%。结论: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不仅与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有关,还与食物特异性IgG引起的不耐受有一定相关性;其检测可及时调整患者食谱,缓解临床症状,为患者诊治提供有益帮助。

    作者:靳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康复新防治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康复新在防治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使用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胃肠道肿瘤患者74例进行护理观察,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康复新局部湿热敷。结果:2组患者周围神经毒性分级及患者肢体疼痛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康复新局部湿热敷可以缓解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反应,且操作方便,宜在临床推广。

    作者:王影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选择重症手足口病患儿42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0例;丙种球蛋白治疗组22例,其中又分为单纯丙种球蛋白治疗(单纯治疗组)14例和甲泼尼龙与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联合治疗组)8例。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和单纯治疗组体温恢复、皮疹消退和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常规治疗组中7例无效或进展为危重症,联合治疗组中无进展或无效病例,单纯治疗组有1例进展为危重病例,3组无效或进展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能够缩短病程,改善预后。

    作者:李明;苏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对冠心病患者PCI前后左心室壁运动的评价与分析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3D-STI)观察冠心病(CA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前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对50例CAD患者( CAD组)分别于 PCI 治疗前、治疗后3~7 d内、治疗后3个月时,及3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3D-STI分析,测量出左心室壁各心肌节段的圆周应变峰值( CSpeak)。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AD组PCI治疗前及治疗后的CSpeak均降低;与 PCI治疗前比较,PCI治疗后3~7 d内的CSpeak增高;PCI治疗后3个月上述指标增高变化更为显著(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变形能力下降,经PCI 治疗后可获得改善,同时3D-STI可以准确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的异常。

    作者:李林;宋伟;孙医学;潘如凤;吕宏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钢缆钉系统微创治疗髌骨横形骨折30例

    目的::探讨钢缆钉( Cable-Pin)系统内固定微创治疗髌骨横行骨折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微创手术,使用Cable-Pin内固定系统治疗髌骨横行骨折30例,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评价关节活动范围,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随访10~18个月。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7周。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3.2±1.4,术后4周为1.4±1.3。骨折愈合后28例患者实现了全膝关节活动,2例患者完全屈曲有10°缺失。结论:Cable-Pin系统对髌骨骨折固定牢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髌骨横形骨折的可靠方法。

    作者:孙欢;毛宁方;李华杰;徐文联;王波;朱正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血流感染患者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两院区血流感染患者主要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性。方法:两院区血培养分别采用美国BACTEC9120型和法国梅里埃BACT/ALERT 3D 240型血培养仪;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分别采用美国MicroScan A/S-4型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和法国梅里埃ATB细菌鉴定系统;药物敏感性结果统计分析采用WHONET 5.4软件。结果:两院区血培养阳性检出率均为10%;血流感染患者中革兰阳性菌检出率分别为51.23%和49.96%,革兰阴性菌检出率分别为41.45%和42.07%,真菌分别为3.81%和4.01%。其中革兰阴性杆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阳性菌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以及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可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比例较高。结论: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严重,及时了解血培养中病原菌的变化和耐药变迁,对于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谢扬虎;李玉云;陈梅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人工肝血浆置换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分析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 PE)治疗重型肝炎患者前后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6例重型肝炎患者在PE治疗前后进行生化和凝血指标的检测,观察治疗前、第1次和第2次治疗后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碱酯酶(CHE)、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及凝血酶原(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结果:重症肝炎患者治疗前、第1次和第2次治疗后ALT、AST、TBIL、DBIL和P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CHE和PTA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第2次治疗后与第1次治疗后CH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较第1次治疗后明显升高(P<0.01),而ALT、AST、TBIL、DBIL和PT均较第1次治疗后显著降低(P<0.01)。结论:TBIL、DBIL、CHE、PT、PTA 是判断PE治疗重症肝炎疗效的敏感指标;ALT、AST因离散度较大不适合作为评判人工肝疗效的指标。 PE能够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凝血机能和肝脏功能,对于重型肝炎有着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

    作者:周浩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两种乳牙根管填充剂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评价AH-Plus 糊剂和氧化锌丁香油用于乳牙根管充填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牙周炎、牙髓坏死患者108例(177颗牙),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8例(87颗牙)用AH-Plus糊剂根充;对照组50例(90颗牙),用氧化锌丁香油根充。分别于治疗后24 h、72 h 复诊,评价术后情况;治疗1年后复诊,了解根充后愈合效果。结果:2组患者治疗24 h疼痛率分别为8.6%和28.0%,治疗后72 h疼痛率分别为5.2%和18.0%,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2组患者治疗后1年总有效率分别为98.2%和9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H-Plus 糊剂对疼痛的短期缓解率优于氧化锌丁香油糊剂,长期疗效基本相同。

    作者:王晓航;巴景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三阴性乳腺癌90例临床特征及生存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90例三阴性乳腺癌( TNB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84例经病理科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应用统计学软件回顾性分析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生存情况及肿瘤复发转移的方式。结果:284例乳腺癌患者中90例为TNBC,随访时间13~84个月。 TNBC确诊时年龄比非TNBC( n-TNBC)患者小(P<0.01),TNBC患者确诊时肿瘤长径较 n-TNBC 患者肿瘤大(P <0.01)。手术时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 <0.01);TNBC中复发或转移82例,比n-TNBC患者更容易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P<0.01)。 TNBC比n-TNBC患者更容易发生肝、肺和脑转移(P<0.01)。 TNBC组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3.3%和71.1%,n-TNBC组分别为4.6%和84.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家族史、组织学分级、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数、辅助放疗及辅助内分泌治疗情况是影响TNBC与n-TNBC患者复发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患者诊断为乳腺癌时年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均是影响TNBC患者复发转移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与n-TNBC患者比较,TNBC发病年龄较轻,确诊时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术后复发转移率较高,多见于肺、肝和脑及5年总生存及无病生存率较低。

    作者:张露;郑荣生;汪子书;王俊斌;杨燕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小儿深度烧伤后瘢痕畸形的预防及治疗

    目的::探讨小儿深度烧伤后瘢痕畸形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以40例深度烧伤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17例为不接受早期手术,出院后未能进行规范的瘢痕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的患儿;治疗组23例进行早期切削痂植皮手术,出院后临床医生跟踪指导患儿家属进行持续规范的瘢痕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以温哥华瘢痕量表为标准分别在出院当日和出院后1、3、6、12个月对患儿进行瘢痕测评。结果:治疗组患儿在出院当日及出院后不同时间瘢痕的色泽、血管分布、厚度和柔软度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手术及持续规范的瘢痕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能有效预防和减轻小儿深度烧伤后的瘢痕畸形和功能障碍。

    作者:李勇;许瑾;刘继松;章祥洲;武朱明;余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鼻咽癌细胞株中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检测乳腺癌转移抑制(BRMS1)基因在不同转移习性的人鼻咽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在mRNA和蛋白2方面检测人鼻咽癌细胞株高分化磷癌、低分化磷癌、低分化细胞株、高成瘤高转移性细胞株、低成瘤低转移性细胞株中BRMS1的表达。结果:5种细胞株中BRMS1的蛋白表达皆为阳性,在不同转移习性的细胞株中其表达强度明显不同。4种细胞株中扩增出BRMS1 mRNA,而BRMS1 mRNA在高转移性细胞株中未扩增出,高分化鳞癌、低分化鳞癌、低分化细胞株BRMS1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低成瘤低转移性细胞株(P<0.01)。结论:BRMS1的表达与细胞株的转移能力有明显相关性,表明BRMS1可能作为鼻咽癌细胞转移的重要指标。

    作者:徐洪波;孙谦;汪庚明;江浩;张亚军;周育夫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B(A)亚型异位妊娠患者的血型鉴定及配血

    B( A)血型是ABO血型系统中非常罕见的一种亚型,人群中的发生频率非常低,文献[1]报道约在1/170000到1/580000。 B( A)亚型患者如因紧急抢救需要输血,几乎无法找到相同亚型的供血者,选取何种血型血液作为供者,目前极少有文献报道。我们对1例B( A)血型患者进行了输血抢救,现作报道。

    作者:周杰;张莉;张明飞;魏伟华;张鲍虎;杨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LP17对大鼠肠巨噬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LP17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肠巨噬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LP17对激活的肠巨噬细胞的作用机制,寻找对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可能治疗方法。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肠巨噬细胞分为对照组[未加脂多糖( LPS)和LP17处理],及实验组[包括LPS组(用LPS处理)和LPS+LP17组(用LPS及LP17处理)]。给药浓度为LPS 1 mg/L,LP170.1 mg/L,培养6 h后用0.25%胰酶消化收集细胞。 Tecnai 12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肠巨噬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经药物处理后,电镜下观察,对照组为正常巨噬细胞,实验组中LPS组巨噬细胞内出现大量溶酶体,LPS+LP17组巨噬细胞出现凋亡小体。结论:LP17能促使被激活的巨噬细胞凋亡。

    作者:张建新;陈志明;党胜春;冯舒;王平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急性脑脑卒中超敏C反应蛋白的动态演变及预后观察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的动态演变与预后关系。方法:将急性脑卒中患者184例分为缺血性脑卒中102例(缺血组)和出血性脑卒中82例(出血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3、4、6、8周测血hs-CRP水平。并随访1年,观察再发脑卒中情况。结果:2例在发病后2周病死予以剔除。2组患者治疗后1~8周hs-CRP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2~8周hs-CRP亦均明显低于治疗后1周(P<0.01)。缺血组患者治疗前后1~8周hs-CRP水平均低于出血组(P<0.05~P<0.01)。2组随访观察1年,hs-CRP持续未恢复正常者再发脑血管病率为44.23%,高于hs-CRP恢复正常者的发生率为11.72%(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hs-CRP均明显增高,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hs-CRP恢复较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快,hs-CRP持续未恢复者再发脑血管病的概率增高。

    作者:庾建英;刘继新;李春丽;王志丹;李文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结肠造口患者不同时期认知状况调查

    目的::探讨结肠造口患者不同时期认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自行设计问卷对52例结肠造口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结肠造口患者入院后第1天、定位前、造口开放日、出院前4个不同时期对有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均较低;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均是影响患者对造口认知水平的独立因素(P<0.05~P<0.01),其中<35岁的患者与>60岁的患者认知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教育程度高的患者认知水平较高;家庭收入>4000元比家庭收入<2000元的患者认知水平高(P<0.05)。结论:医护人员应针对造口患者不同时期的认知,制定详细的健康教育计划,利于其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孙彩霞;余丽丽;杨金芝;徐莹;夏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伦理视域下护士与患者及家属对生活护理的认知探讨

    目的::了解生活护理实践情况,从伦理视域探讨护士、患者、家属三方对生活护理的认知态度,为推广生活护理实践寻求方向。方法:采用自制生活护理认知调查问卷,在安徽省两家三级甲等医院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护、患、家属三方对护士实施生活护理的接受度均不超过15%,高于70%的被调查者拒绝护士执行生活护理是由于心理和情感因素。护士认为需要进行生活护理辅助的项目均明显少于患者及家属的要求(P<0.01);70%的护士认为生活护理应该由护工承担,60%的家属认为应该由家属承担,患者认为应由家属(35%)和护工(45%)共同承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患、家属三方对于生活护理认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推行生活护理实践时需要综合考虑。

    作者:马语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大龄腭裂患者腭咽闭合功能的超声解剖学研究

    目的:获取大龄腭裂患者术前、术后腭咽闭合功能的超声解剖学参数,为腭裂修复术前方案的制定、术后疗效评价及指导患者语音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超声波技术,动态观察并测量30例大龄腭裂患者术前、术后软腭的长度、厚度以及腭咽腔前后径,并分别与30名正常人群(对照组)做对比分析。结果:腭裂患者术前软腭长度为(28.48±4.89)mm,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1.13±3.59)mm(P<0.01);而软腭厚度(6.21±0.69)mm,较对照组的(5.19±0.29)mm显著增加(P<0.01)。术后组的软腭长度(39.25±3.67)mm,明显长于术前组(P<0.01);而软腭厚度(5.02±0.29)mm,却较术前组变薄(P<0.05)。术后组的软腭长度与软腭厚度均接近于对照组(P>0.05)。术前组的腭咽腔前后径(21.30±2.69)mm,明显大于对照组的(8.93±0.39)mm(P<0.01)。术后组的腭咽腔前后径(12.02±0.99)mm,明显小于术前组(P<0.01)。术后组的腭咽腔前后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大龄腭裂患者术前、术后腭咽闭合相关超声解剖学参数具有显著差异性,可为腭裂患者术前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为腭裂术后的腭咽闭合功能的评价提供解剖学基础。

    作者:张顺花;李林;廖圣恺;孙医学;石彦;张艳;宣礼同;梅丽;陈淑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全麻苏醒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全麻患者苏醒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腰椎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对照组(C组)各30例,R组手术结束后持续靶控输注瑞芬太尼(4 ng/ml)直至气管拔管时停药;C组手术结束时即停止输注瑞芬太尼。观察2组患者麻醉前( T1)、拔管时( T2)、拔管后1 min( T3)、拔管后3 min( T4)及拔管后5 min( T5)的血压、心率,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躁动呛咳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拔管后不良记忆的患者例数。结果:与R组比较,C组T2、T3、T4、T5时间点血压均明显升高,心率均显著增快(P<0.01);2组患者呼吸恢复及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躁动呛咳等心血管不良事件中C组明显增加(P<0.01),拔管后有不良记忆例数C组明显多于R组(P<0.01)。结论:瑞芬太尼4 ng/ml靶控输注能安全有效地减轻全麻患者苏醒期心血管反应,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患者舒适度。

    作者:吴宣;沈勤;肖建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