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扬虎;李玉云;陈梅远
目的::探讨钢缆钉( Cable-Pin)系统内固定微创治疗髌骨横行骨折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微创手术,使用Cable-Pin内固定系统治疗髌骨横行骨折30例,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评价关节活动范围,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随访10~18个月。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7周。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3.2±1.4,术后4周为1.4±1.3。骨折愈合后28例患者实现了全膝关节活动,2例患者完全屈曲有10°缺失。结论:Cable-Pin系统对髌骨骨折固定牢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髌骨横形骨折的可靠方法。
作者:孙欢;毛宁方;李华杰;徐文联;王波;朱正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骨瓣开颅和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采用大骨瓣开颅(大骨瓣开颅组)和小骨窗开颅(小骨窗开颅组)2种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68例,同时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出血量分为不同亚组,对2种术式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小骨窗开颅组较大骨瓣开颅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升高(P<0.01),2组再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大(>50 ml)的患者采用大骨瓣开颅病死率低于采用小骨窗开颅(P<0.05)。结论:不同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各有优缺点,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出血量来选择合适的术式,能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生存质量。
作者:胡海成;黄好峰;李习珍;于强;李春;韩超;张成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马应龙痔疮膏联合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采用全身综合治疗加局部治疗的方法。局部换药时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胰岛素液浸泡的纱布外敷创面,红肿处用盐酸消旋山莨菪碱与酚妥拉明湿敷,后用无菌纱布包扎,视分泌物情况每1~3d换药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用马应龙痔疮膏涂于创面。结果: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观察组治愈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马应龙痔疮膏联合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足具有良好的疗效,方法简便,价格便宜,愈合速度快,值得推广。
作者:年秀梅;年翠侠;邵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门诊输液的安全隐患及护理对策。方法:对门诊输液室600例患者进行分析,找出门诊输液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门诊输液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包括药品名混乱(1.17%)、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0.83%)、未按要求调节输液速度(0.50%),护理人力不足(13.83%)、巡视观察不及时(12.00%)、宣教不到位(11.33%),以及患者擅自调节滴速(19.20%)、擅自离开观察区(16.00%)、不良情绪(12.33%)等因素。结论:门诊输液患者在用药、护理及患者自身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医院应加强输液制度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和责任心,对患者进行宣教,从而降低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杨明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AH-Plus 糊剂和氧化锌丁香油用于乳牙根管充填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牙周炎、牙髓坏死患者108例(177颗牙),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8例(87颗牙)用AH-Plus糊剂根充;对照组50例(90颗牙),用氧化锌丁香油根充。分别于治疗后24 h、72 h 复诊,评价术后情况;治疗1年后复诊,了解根充后愈合效果。结果:2组患者治疗24 h疼痛率分别为8.6%和28.0%,治疗后72 h疼痛率分别为5.2%和18.0%,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2组患者治疗后1年总有效率分别为98.2%和9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H-Plus 糊剂对疼痛的短期缓解率优于氧化锌丁香油糊剂,长期疗效基本相同。
作者:王晓航;巴景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观察LP17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肠巨噬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LP17对激活的肠巨噬细胞的作用机制,寻找对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可能治疗方法。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肠巨噬细胞分为对照组[未加脂多糖( LPS)和LP17处理],及实验组[包括LPS组(用LPS处理)和LPS+LP17组(用LPS及LP17处理)]。给药浓度为LPS 1 mg/L,LP170.1 mg/L,培养6 h后用0.25%胰酶消化收集细胞。 Tecnai 12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肠巨噬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经药物处理后,电镜下观察,对照组为正常巨噬细胞,实验组中LPS组巨噬细胞内出现大量溶酶体,LPS+LP17组巨噬细胞出现凋亡小体。结论:LP17能促使被激活的巨噬细胞凋亡。
作者:张建新;陈志明;党胜春;冯舒;王平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肥胖患者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安全性、手术技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采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肥胖患者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为60~120 min,术中出血量为25~75 ml,住院时间7~10 d。2例早期尿漏,充分引流3 d后停止。1例皮下气肿,3 d后自行消失。无切口感染病例。1~2个月拔除双J管后,2例出现不同程度输尿管狭窄,经保守治疗后好转。随访6~18个月,无一例结石复发。结论: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肥胖患者输尿管上段结石,只要选择正确手术入路和采用合理的手术技巧,保持清晰解剖视野,是安全、可靠、可行的。
作者:赵长喜;张书贤;秦声庆;钱善强;周庆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生活护理实践情况,从伦理视域探讨护士、患者、家属三方对生活护理的认知态度,为推广生活护理实践寻求方向。方法:采用自制生活护理认知调查问卷,在安徽省两家三级甲等医院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护、患、家属三方对护士实施生活护理的接受度均不超过15%,高于70%的被调查者拒绝护士执行生活护理是由于心理和情感因素。护士认为需要进行生活护理辅助的项目均明显少于患者及家属的要求(P<0.01);70%的护士认为生活护理应该由护工承担,60%的家属认为应该由家属承担,患者认为应由家属(35%)和护工(45%)共同承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患、家属三方对于生活护理认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推行生活护理实践时需要综合考虑。
作者:马语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后处理技术诊断隐匿性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X线平片结果阴性,而临床高度怀疑骨折的急诊外伤患者行MSCT容积扫描后,将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法成像等后处理。分析各图像显示骨折情况的能力。结果:52例X线平片中未显示骨折的患者,通过MSCT后处理技术49例显示骨折,其中眼眶骨折9例,脊柱骨折12例,髋关节骨折7例,胫骨平台骨折9例,腕骨骨折2例,跟骨骨折3例,肩胛骨骨折1例,肋骨骨折6例。排除骨折3例,阳性率94.2%。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对隐匿性骨折能够准确地作出诊断,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徐方元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儿深度烧伤后瘢痕畸形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以40例深度烧伤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17例为不接受早期手术,出院后未能进行规范的瘢痕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的患儿;治疗组23例进行早期切削痂植皮手术,出院后临床医生跟踪指导患儿家属进行持续规范的瘢痕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以温哥华瘢痕量表为标准分别在出院当日和出院后1、3、6、12个月对患儿进行瘢痕测评。结果:治疗组患儿在出院当日及出院后不同时间瘢痕的色泽、血管分布、厚度和柔软度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手术及持续规范的瘢痕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能有效预防和减轻小儿深度烧伤后的瘢痕畸形和功能障碍。
作者:李勇;许瑾;刘继松;章祥洲;武朱明;余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皖北农村留守儿童卫生服务利用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和卫生服务公平发展提供建议。方法:对皖北地区2所农村小学437名学生实施问卷调查,并对248名监护人和部分基层医护人员进行访谈。结果:留守儿童四周患病率60.6%稍高于非留守儿童的59.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患病后未采取任何措施占9.5%,高于非留守儿童的6.5%(P<0.05)。生病未就诊原因中:14.6%的单亲留守儿童选择经济原因,高于双亲和非留守儿童(P<0.01);双亲和单亲留守儿童选择“无人陪同”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P<0.01)。 Logistic 回归分析:独生子女、父母外出务工时间、参加医保情况、父母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数等因素对留守儿童的卫生利用情况产生影响。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卫生需求差别不大,他们的实际就医行为比例相对较低,故应加大农村留守儿童卫生服务保障力度。
作者:赵一奇;陈利;谢梦迪;卢国庆;邹兵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全麻患者苏醒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腰椎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对照组(C组)各30例,R组手术结束后持续靶控输注瑞芬太尼(4 ng/ml)直至气管拔管时停药;C组手术结束时即停止输注瑞芬太尼。观察2组患者麻醉前( T1)、拔管时( T2)、拔管后1 min( T3)、拔管后3 min( T4)及拔管后5 min( T5)的血压、心率,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躁动呛咳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拔管后不良记忆的患者例数。结果:与R组比较,C组T2、T3、T4、T5时间点血压均明显升高,心率均显著增快(P<0.01);2组患者呼吸恢复及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躁动呛咳等心血管不良事件中C组明显增加(P<0.01),拔管后有不良记忆例数C组明显多于R组(P<0.01)。结论:瑞芬太尼4 ng/ml靶控输注能安全有效地减轻全麻患者苏醒期心血管反应,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患者舒适度。
作者:吴宣;沈勤;肖建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上海市莘庄社区中老年人在25岁及当前体质量指数( BMI)与目前社区常见慢性病的关系。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及现场测量方式分别获取144名中老年人的慢性病史、25岁时及当前的身高、体质量、骨密度值等数据,通过统计学分析其25岁时BMI及目前BMI分别与慢性病的关联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5岁时不同BMI分级的中老年人糖尿病及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而当前不同BMI分级的中老年人高脂血症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5岁时不同BMI中老年人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和P=0.001),当前不同BMI中老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糖尿病与25岁时BMI呈正相关关系,骨质疏松症与25岁BMI呈负相关关系;糖尿病、高脂血症与当前的BMI呈正相关关系。从青年到老年,合理控制体质量是减少老年慢性病发生的有效方式之一。
作者:李云贺;顾昊;孙君雷;杨架林;朱伟民;奚慈群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连续血液净化应用于重症监护室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效果与预后。方法:对35例MODS患者实施连续血液净化治疗,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治疗前及治疗后实施血气分析,检查肝肾功能与电解质。结果:治疗后钠离子、钾离子、肌酐和尿素氮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高钙离子和HCO3-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全部患者经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后,生存21例,病死14例,生存患者年龄、器官衰竭数以及APACHEⅡ评分均明显低于病死患者(P<0.01)。结论: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能够有效纠正重症监护室MODS患者的酸碱及水电解质紊乱,患者的年龄、器官衰竭数以及APACHEⅡ评分均能够影响其预后。
作者:刘素文;朱雨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康复新在防治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使用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胃肠道肿瘤患者74例进行护理观察,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康复新局部湿热敷。结果:2组患者周围神经毒性分级及患者肢体疼痛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康复新局部湿热敷可以缓解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反应,且操作方便,宜在临床推广。
作者:王影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Narcotrend( NT)指导下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高血压患者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合并原发性高血压1~2级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 N组)和对照组( C组)。 N组依据患者NT分级( NTS)调控丙泊酚靶浓度,使NTS维持在D2~E0水平;C组依据患者的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调控丙泊酚靶浓度,维持MAP波动不超过基础值±20%、HR 55~100次/分;2组丙泊酚均在2~5μg/ml范围内调整。若2组麻醉深度调整后MAP、HR超出范围,则给予心血管活性药物干预。记录2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的用量,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以及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术中知晓等发生率。结果:与C组比较,N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相应缩短( P<0.05和P<0.01),丙泊酚用量显著减少(P<0.01);C组乌拉地尔使用率多于N组(P<0.05);2组苏醒期躁动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S指导下丙泊酚靶控输注在高血压患者麻醉中的应用,可以使麻醉深度更易于掌控,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复苏时间缩短,有利于实现精确麻醉,在确保麻醉安全、提高麻醉质量方面更具有优越性。
作者:彭晓东;吴庆玲;郑立东;李家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选择重症手足口病患儿42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0例;丙种球蛋白治疗组22例,其中又分为单纯丙种球蛋白治疗(单纯治疗组)14例和甲泼尼龙与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联合治疗组)8例。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和单纯治疗组体温恢复、皮疹消退和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常规治疗组中7例无效或进展为危重症,联合治疗组中无进展或无效病例,单纯治疗组有1例进展为危重病例,3组无效或进展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能够缩短病程,改善预后。
作者:李明;苏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抗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为自身免疫性脑炎中的一种,抗NMDAR脑炎早报道于伴卵巢畸胎瘤的患者[1],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发现在不明原因脑炎中抗NMDAR 脑炎的比例达16.2%[2]。抗NMDAR脑炎临床症状复杂,病情较重,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有研究[3-5]认为早期进行及时、积极的治疗,75%的患者可以完全或者接近完全恢复,否则死亡率可达到100%。抗NMDAR脑炎在青年和儿童中发病率高,与其他副肿瘤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当。我院收治1例儿童抗NMDAR脑炎,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作者:吴计划;杨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B( A)血型是ABO血型系统中非常罕见的一种亚型,人群中的发生频率非常低,文献[1]报道约在1/170000到1/580000。 B( A)亚型患者如因紧急抢救需要输血,几乎无法找到相同亚型的供血者,选取何种血型血液作为供者,目前极少有文献报道。我们对1例B( A)血型患者进行了输血抢救,现作报道。
作者:周杰;张莉;张明飞;魏伟华;张鲍虎;杨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90例三阴性乳腺癌( TNB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84例经病理科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应用统计学软件回顾性分析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生存情况及肿瘤复发转移的方式。结果:284例乳腺癌患者中90例为TNBC,随访时间13~84个月。 TNBC确诊时年龄比非TNBC( n-TNBC)患者小(P<0.01),TNBC患者确诊时肿瘤长径较 n-TNBC 患者肿瘤大(P <0.01)。手术时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 <0.01);TNBC中复发或转移82例,比n-TNBC患者更容易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P<0.01)。 TNBC比n-TNBC患者更容易发生肝、肺和脑转移(P<0.01)。 TNBC组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3.3%和71.1%,n-TNBC组分别为4.6%和84.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家族史、组织学分级、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数、辅助放疗及辅助内分泌治疗情况是影响TNBC与n-TNBC患者复发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患者诊断为乳腺癌时年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均是影响TNBC患者复发转移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与n-TNBC患者比较,TNBC发病年龄较轻,确诊时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术后复发转移率较高,多见于肺、肝和脑及5年总生存及无病生存率较低。
作者:张露;郑荣生;汪子书;王俊斌;杨燕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