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露;郑荣生;汪子书;王俊斌;杨燕
目的::检测乳腺癌转移抑制(BRMS1)基因在不同转移习性的人鼻咽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在mRNA和蛋白2方面检测人鼻咽癌细胞株高分化磷癌、低分化磷癌、低分化细胞株、高成瘤高转移性细胞株、低成瘤低转移性细胞株中BRMS1的表达。结果:5种细胞株中BRMS1的蛋白表达皆为阳性,在不同转移习性的细胞株中其表达强度明显不同。4种细胞株中扩增出BRMS1 mRNA,而BRMS1 mRNA在高转移性细胞株中未扩增出,高分化鳞癌、低分化鳞癌、低分化细胞株BRMS1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低成瘤低转移性细胞株(P<0.01)。结论:BRMS1的表达与细胞株的转移能力有明显相关性,表明BRMS1可能作为鼻咽癌细胞转移的重要指标。
作者:徐洪波;孙谦;汪庚明;江浩;张亚军;周育夫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 PE)治疗重型肝炎患者前后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6例重型肝炎患者在PE治疗前后进行生化和凝血指标的检测,观察治疗前、第1次和第2次治疗后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碱酯酶(CHE)、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及凝血酶原(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结果:重症肝炎患者治疗前、第1次和第2次治疗后ALT、AST、TBIL、DBIL和P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CHE和PTA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第2次治疗后与第1次治疗后CH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较第1次治疗后明显升高(P<0.01),而ALT、AST、TBIL、DBIL和PT均较第1次治疗后显著降低(P<0.01)。结论:TBIL、DBIL、CHE、PT、PTA 是判断PE治疗重症肝炎疗效的敏感指标;ALT、AST因离散度较大不适合作为评判人工肝疗效的指标。 PE能够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凝血机能和肝脏功能,对于重型肝炎有着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
作者:周浩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生活护理实践情况,从伦理视域探讨护士、患者、家属三方对生活护理的认知态度,为推广生活护理实践寻求方向。方法:采用自制生活护理认知调查问卷,在安徽省两家三级甲等医院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护、患、家属三方对护士实施生活护理的接受度均不超过15%,高于70%的被调查者拒绝护士执行生活护理是由于心理和情感因素。护士认为需要进行生活护理辅助的项目均明显少于患者及家属的要求(P<0.01);70%的护士认为生活护理应该由护工承担,60%的家属认为应该由家属承担,患者认为应由家属(35%)和护工(45%)共同承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患、家属三方对于生活护理认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推行生活护理实践时需要综合考虑。
作者:马语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慢性肾病( CKD)患者颈动脉多普勒超声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入选CKD患者46例随机分成3组:多囊肾(ADPKD)组(12例)、腹膜透析(PD)组(14例)和血液透析(HD)组(20例);同时选择普通志愿者23名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测量参数,包括: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EDV)、阻力指数( RI)、搏动指数( PI)。结果:CKD患者中HD组右侧颈总动脉和PD组及HD组左侧颈总动脉的IMT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0.01);ADPKD组、PD组和HD组颈总动脉及ADPKD组与PD组颈内动脉PSV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CKD患者中PD组和HD组左侧颈内动脉的EDV均较对照组与ADPKD组明显增高(P<0.01),而PD组和H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的测量可以定量评价CK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血流动力学状况,为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防治提供依据。
作者:任永凤;王洲;李健;张伟丽;陈飞;殷延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治疗网2009年公布的成人癌性疼痛控制指南[1]中指出,基于诊断治疗的原则,癌性疼痛可分为伤害性疼痛和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malignant neuropathic pain,MNP)两类,前者是肿瘤导致躯体或内脏结构受损继而兴奋伤害感受器而引发的疼痛;后者是指肿瘤直接侵袭或转移造成中枢或外周神经结构受到损害而引起的疼痛,是一类神经病理性疼痛( neuropathic pain,NP),这类疼痛不易缓解,一直是临床诊疗的难点。作为一类难治性癌痛,MNP已开始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并成为当前疼痛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MNP疼痛控制方面的相关护理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李琳琳(综述);徐淑秀(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输尿管狭窄钬激光内切开术后再狭窄行再次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58例输尿管狭窄患者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内切开术,术后留置F7号双J管8~12周后拔出,3个月后复查B超发现患侧肾脏再次出现中、重度积水12例,偶伴患侧肾绞痛、腰背部酸胀等不适症状,遂视病情分别予以钬激光狭窄段再次切开术(8例)、腹腔镜下狭窄段切除+端端吻合术(4例)。术后留置F7号温控双J管半年。结果:首次手术治愈46例,治愈率达79.3%;再次手术患者拔除双J管3个月后复查B超发现治愈7例,患侧肾脏再次出现中、重度积水5例,均为钬激光二次内切开术患者。结论:输尿管狭窄行首次钬激光内切开术创伤小,治愈率高,可作为首次手术首选治疗方案。但术后再狭窄行二次钬激光内切开术疗效较差,治愈率低于腹腔镜下狭窄段切除+端端吻合术。
作者:陈其超;曹志刚;蒋超;罗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骨瓣开颅和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采用大骨瓣开颅(大骨瓣开颅组)和小骨窗开颅(小骨窗开颅组)2种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68例,同时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出血量分为不同亚组,对2种术式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小骨窗开颅组较大骨瓣开颅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升高(P<0.01),2组再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大(>50 ml)的患者采用大骨瓣开颅病死率低于采用小骨窗开颅(P<0.05)。结论:不同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各有优缺点,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出血量来选择合适的术式,能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生存质量。
作者:胡海成;黄好峰;李习珍;于强;李春;韩超;张成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两院区血流感染患者主要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性。方法:两院区血培养分别采用美国BACTEC9120型和法国梅里埃BACT/ALERT 3D 240型血培养仪;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分别采用美国MicroScan A/S-4型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和法国梅里埃ATB细菌鉴定系统;药物敏感性结果统计分析采用WHONET 5.4软件。结果:两院区血培养阳性检出率均为10%;血流感染患者中革兰阳性菌检出率分别为51.23%和49.96%,革兰阴性菌检出率分别为41.45%和42.07%,真菌分别为3.81%和4.01%。其中革兰阴性杆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阳性菌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以及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可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比例较高。结论: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严重,及时了解血培养中病原菌的变化和耐药变迁,对于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谢扬虎;李玉云;陈梅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对膝关节半月板桶柄状撕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3例半月板桶柄状撕裂,记录6种MRI征象:碎块内移征、空领结征、外周残半月板征、半月板翻转征、不对称后角征、双后交叉韧带征,计算其诊断半月板桶柄状撕裂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碎块内移征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都较高;空领结征、外周残半月板征阳性预测值较低;半月板翻转征、不对称后角征、双后交叉韧带征敏感度较低,特异度很高。结论:6种MRI征象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桶柄状撕裂价值不同,各种征象存在一定的假阳性,需要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结论。
作者:牛尚甫;骆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马应龙痔疮膏联合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采用全身综合治疗加局部治疗的方法。局部换药时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胰岛素液浸泡的纱布外敷创面,红肿处用盐酸消旋山莨菪碱与酚妥拉明湿敷,后用无菌纱布包扎,视分泌物情况每1~3d换药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用马应龙痔疮膏涂于创面。结果: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观察组治愈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马应龙痔疮膏联合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足具有良好的疗效,方法简便,价格便宜,愈合速度快,值得推广。
作者:年秀梅;年翠侠;邵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门诊输液的安全隐患及护理对策。方法:对门诊输液室600例患者进行分析,找出门诊输液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门诊输液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包括药品名混乱(1.17%)、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0.83%)、未按要求调节输液速度(0.50%),护理人力不足(13.83%)、巡视观察不及时(12.00%)、宣教不到位(11.33%),以及患者擅自调节滴速(19.20%)、擅自离开观察区(16.00%)、不良情绪(12.33%)等因素。结论:门诊输液患者在用药、护理及患者自身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医院应加强输液制度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和责任心,对患者进行宣教,从而降低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杨明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孕28~36+6周胎膜早破发生的危险因素、分娩方式、围生儿结局及其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孕28~36+6周胎膜早破247例临床资料,并依据孕龄不同,分析28~31+6周( A组)、32~33+6周( B组)、34~36+6周( C组)各组危险因素、分娩方式、围生儿的结局。结果:A组阴道分娩率低于C组,而剖宫产率高于C组(P<0.05);A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均明显高于C组(P<0.01),A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1),而B组和C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围生儿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未足月胎膜早破及时诊断、干预、充分予以权衡,延长孕周与围生儿结局的个性化评估对提高产科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宋蓉蓉;陈珉;孙红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 CD147)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肝细胞肝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3例肝细胞肝癌组织中CD147和MMP-9的表达,光镜下计数(分化抗原105 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结果:63例肝细胞肝癌组织中CD147阳性率为65.1%,MMP-9阳性率73.0%,二者阳性率在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肿瘤分化和TNM分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在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甲胎蛋白的表达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D147和MMP-9阳性组微血管密度值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 CD147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与MMP-9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肝细胞肝癌组织中CD147表达上调可能通过促进MMP-9的生成参与肝癌微血管的生成,进而有利于肝癌侵袭和转移。
作者:仵志远;姜德清;郝占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的动态演变与预后关系。方法:将急性脑卒中患者184例分为缺血性脑卒中102例(缺血组)和出血性脑卒中82例(出血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3、4、6、8周测血hs-CRP水平。并随访1年,观察再发脑卒中情况。结果:2例在发病后2周病死予以剔除。2组患者治疗后1~8周hs-CRP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2~8周hs-CRP亦均明显低于治疗后1周(P<0.01)。缺血组患者治疗前后1~8周hs-CRP水平均低于出血组(P<0.05~P<0.01)。2组随访观察1年,hs-CRP持续未恢复正常者再发脑血管病率为44.23%,高于hs-CRP恢复正常者的发生率为11.72%(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hs-CRP均明显增高,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hs-CRP恢复较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快,hs-CRP持续未恢复者再发脑血管病的概率增高。
作者:庾建英;刘继新;李春丽;王志丹;李文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连续血液净化应用于重症监护室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效果与预后。方法:对35例MODS患者实施连续血液净化治疗,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治疗前及治疗后实施血气分析,检查肝肾功能与电解质。结果:治疗后钠离子、钾离子、肌酐和尿素氮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高钙离子和HCO3-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全部患者经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后,生存21例,病死14例,生存患者年龄、器官衰竭数以及APACHEⅡ评分均明显低于病死患者(P<0.01)。结论: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能够有效纠正重症监护室MODS患者的酸碱及水电解质紊乱,患者的年龄、器官衰竭数以及APACHEⅡ评分均能够影响其预后。
作者:刘素文;朱雨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钢缆钉( Cable-Pin)系统内固定微创治疗髌骨横行骨折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微创手术,使用Cable-Pin内固定系统治疗髌骨横行骨折30例,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评价关节活动范围,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随访10~18个月。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7周。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3.2±1.4,术后4周为1.4±1.3。骨折愈合后28例患者实现了全膝关节活动,2例患者完全屈曲有10°缺失。结论:Cable-Pin系统对髌骨骨折固定牢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髌骨横形骨折的可靠方法。
作者:孙欢;毛宁方;李华杰;徐文联;王波;朱正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抗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为自身免疫性脑炎中的一种,抗NMDAR脑炎早报道于伴卵巢畸胎瘤的患者[1],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发现在不明原因脑炎中抗NMDAR 脑炎的比例达16.2%[2]。抗NMDAR脑炎临床症状复杂,病情较重,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有研究[3-5]认为早期进行及时、积极的治疗,75%的患者可以完全或者接近完全恢复,否则死亡率可达到100%。抗NMDAR脑炎在青年和儿童中发病率高,与其他副肿瘤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当。我院收治1例儿童抗NMDAR脑炎,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作者:吴计划;杨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肥胖患者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安全性、手术技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采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肥胖患者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为60~120 min,术中出血量为25~75 ml,住院时间7~10 d。2例早期尿漏,充分引流3 d后停止。1例皮下气肿,3 d后自行消失。无切口感染病例。1~2个月拔除双J管后,2例出现不同程度输尿管狭窄,经保守治疗后好转。随访6~18个月,无一例结石复发。结论: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肥胖患者输尿管上段结石,只要选择正确手术入路和采用合理的手术技巧,保持清晰解剖视野,是安全、可靠、可行的。
作者:赵长喜;张书贤;秦声庆;钱善强;周庆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全麻患者苏醒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腰椎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对照组(C组)各30例,R组手术结束后持续靶控输注瑞芬太尼(4 ng/ml)直至气管拔管时停药;C组手术结束时即停止输注瑞芬太尼。观察2组患者麻醉前( T1)、拔管时( T2)、拔管后1 min( T3)、拔管后3 min( T4)及拔管后5 min( T5)的血压、心率,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躁动呛咳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拔管后不良记忆的患者例数。结果:与R组比较,C组T2、T3、T4、T5时间点血压均明显升高,心率均显著增快(P<0.01);2组患者呼吸恢复及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躁动呛咳等心血管不良事件中C组明显增加(P<0.01),拔管后有不良记忆例数C组明显多于R组(P<0.01)。结论:瑞芬太尼4 ng/ml靶控输注能安全有效地减轻全麻患者苏醒期心血管反应,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患者舒适度。
作者:吴宣;沈勤;肖建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科学、精确、有效的检测方法。方法:选择81例ICU病区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专用气囊测压表测压,观察2组患者气囊测压的合格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测压可准确地判断气囊压力的变化,有效降低置管气道黏膜损伤的发生(P<0.05)。结论:采用气囊测压表检测气囊压力安全、有效、准确、方便。
作者:丁红美;张祝娟;杜丽娟;刘静静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