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LP17对大鼠肠巨噬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张建新;陈志明;党胜春;冯舒;王平江

关键词:肠巨噬细胞, 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 LP17, 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LP17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肠巨噬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LP17对激活的肠巨噬细胞的作用机制,寻找对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可能治疗方法。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肠巨噬细胞分为对照组[未加脂多糖( LPS)和LP17处理],及实验组[包括LPS组(用LPS处理)和LPS+LP17组(用LPS及LP17处理)]。给药浓度为LPS 1 mg/L,LP170.1 mg/L,培养6 h后用0.25%胰酶消化收集细胞。 Tecnai 12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肠巨噬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经药物处理后,电镜下观察,对照组为正常巨噬细胞,实验组中LPS组巨噬细胞内出现大量溶酶体,LPS+LP17组巨噬细胞出现凋亡小体。结论:LP17能促使被激活的巨噬细胞凋亡。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三阴性乳腺癌90例临床特征及生存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90例三阴性乳腺癌( TNB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84例经病理科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应用统计学软件回顾性分析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生存情况及肿瘤复发转移的方式。结果:284例乳腺癌患者中90例为TNBC,随访时间13~84个月。 TNBC确诊时年龄比非TNBC( n-TNBC)患者小(P<0.01),TNBC患者确诊时肿瘤长径较 n-TNBC 患者肿瘤大(P <0.01)。手术时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 <0.01);TNBC中复发或转移82例,比n-TNBC患者更容易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P<0.01)。 TNBC比n-TNBC患者更容易发生肝、肺和脑转移(P<0.01)。 TNBC组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3.3%和71.1%,n-TNBC组分别为4.6%和84.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家族史、组织学分级、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数、辅助放疗及辅助内分泌治疗情况是影响TNBC与n-TNBC患者复发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患者诊断为乳腺癌时年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均是影响TNBC患者复发转移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与n-TNBC患者比较,TNBC发病年龄较轻,确诊时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术后复发转移率较高,多见于肺、肝和脑及5年总生存及无病生存率较低。

    作者:张露;郑荣生;汪子书;王俊斌;杨燕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青藤碱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TLR4/MyD88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探讨青藤碱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TLR4/MyD88信号通路诱导炎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清洁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青藤碱组、甲氨蝶呤组及正常对照组。前3组大鼠右后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诱发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右后足跖皮内注射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4组分别干预4周后,取膝关节滑膜,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TLR4 mRNA、MyD88 mRNA表达,ELISA法检测炎性因子TNF-α。结果:模型组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TLR4 mRNA、MyD88 mRNA及炎性因子TNF-α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经青藤碱治疗后,TLR4 mRNA、MyD88 mRNA及炎性因子TNF-α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 <0.01)。结论:青藤碱可改善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关节炎症,该作用可能与抑制TLR4/MyD88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姚茹冰;牟慧;赵智明;蔡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早期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和调节幅度。方法:对47例(47只眼)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并记录术眼的裸眼远视力、裸眼近视力、佳矫正远视力、佳矫正近视力及表观调节幅度(分别采用负镜片和主观移近法进行测量)。术后随访1~12个月,对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裸眼近视力≥J5者,分别为38例、40例和38例,远视力矫正后近视力≥J5者,分别为37例、37例和36例。主观移近法测量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调节幅度分别为(2.02±0.59) D、(1.91±0.53) D、(1.82±0.54)D。负镜片法测量的拟调节幅度分别为(1.92±0.61)D、(1.85±0.54)D、(1.79±0.49)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视力矫正后近视力和调节幅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0)。焦点深度范围曲线在0.0D和-3.0D左右各有一波峰,焦点深度范围为(+1.5~4.0)D。结论: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可提供良好的远、近视力,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吴琳艳;王新力;范茂利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钢缆钉系统微创治疗髌骨横形骨折30例

    目的::探讨钢缆钉( Cable-Pin)系统内固定微创治疗髌骨横行骨折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微创手术,使用Cable-Pin内固定系统治疗髌骨横行骨折30例,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评价关节活动范围,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随访10~18个月。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7周。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3.2±1.4,术后4周为1.4±1.3。骨折愈合后28例患者实现了全膝关节活动,2例患者完全屈曲有10°缺失。结论:Cable-Pin系统对髌骨骨折固定牢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髌骨横形骨折的可靠方法。

    作者:孙欢;毛宁方;李华杰;徐文联;王波;朱正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家庭模式定期膀胱冲洗与护理在永久性膀胱造瘘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家庭模式定期膀胱冲洗与护理对保持永久性膀胱造瘘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6例永久性膀胱造瘘患者在出院时进行示教演习教育,指导患者家属实施膀胱闭式冲洗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掌握冲洗方法和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措施。结果:随访18个月至4年。16例患者家属均掌握了膀胱冲洗方法及相关护理知识,并实现了每周1次家庭模式定期膀胱冲洗。16例患者膀胱造瘘管通畅,未出现造瘘管尿盐沉积和造瘘管堵塞,2例发生膀胱痉挛,3例出现膀胱炎,经指导冲洗液加温和药物治疗后膀胱痉挛消失,膀胱炎痊愈,平均更换造瘘管时间88 d。结论:实施家庭模式定期膀胱冲洗护理,对预防造瘘管堵塞、延长更换造瘘管时间有重要临床意义,对减轻家庭负担和患者痛苦有很好的社会意义。

    作者:姜正荣;卓冬砚;卞玉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马应龙痔疮膏联合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马应龙痔疮膏联合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采用全身综合治疗加局部治疗的方法。局部换药时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胰岛素液浸泡的纱布外敷创面,红肿处用盐酸消旋山莨菪碱与酚妥拉明湿敷,后用无菌纱布包扎,视分泌物情况每1~3d换药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用马应龙痔疮膏涂于创面。结果: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观察组治愈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马应龙痔疮膏联合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足具有良好的疗效,方法简便,价格便宜,愈合速度快,值得推广。

    作者:年秀梅;年翠侠;邵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皖北农村留守儿童就医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目的:了解皖北农村留守儿童卫生服务利用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和卫生服务公平发展提供建议。方法:对皖北地区2所农村小学437名学生实施问卷调查,并对248名监护人和部分基层医护人员进行访谈。结果:留守儿童四周患病率60.6%稍高于非留守儿童的59.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患病后未采取任何措施占9.5%,高于非留守儿童的6.5%(P<0.05)。生病未就诊原因中:14.6%的单亲留守儿童选择经济原因,高于双亲和非留守儿童(P<0.01);双亲和单亲留守儿童选择“无人陪同”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P<0.01)。 Logistic 回归分析:独生子女、父母外出务工时间、参加医保情况、父母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数等因素对留守儿童的卫生利用情况产生影响。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卫生需求差别不大,他们的实际就医行为比例相对较低,故应加大农村留守儿童卫生服务保障力度。

    作者:赵一奇;陈利;谢梦迪;卢国庆;邹兵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妊娠期压力的危害及其影响因素

    压力主要指生活中的各种刺激事件和不利因素对人在心理上构成的困惑和威胁,表现为身心紧张和不适[1]。妊娠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从妊娠的开始到分娩这一过程中,随着环境和自身的不断改变,孕妇需要经历各种生理心理的变化,与此同时压力和矛盾等因素也会产生并相互影响导致妊娠期压力[2]。妊娠期压力的不断增加会导致妊娠期并发症、流产、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小于胎龄儿等危害[3-5],严重影响着母婴的身心健康。对此,医护人员该积极地采取措施,帮助和缓解孕妇的妊娠期压力,减少其对孕妇和胎儿的危害,促进良好妊娠、分娩结局。现就妊娠期压力的危害及其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作者:林昕(综述);徐淑秀;李金芝(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孕28~36+6周胎膜早破24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孕28~36+6周胎膜早破发生的危险因素、分娩方式、围生儿结局及其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孕28~36+6周胎膜早破247例临床资料,并依据孕龄不同,分析28~31+6周( A组)、32~33+6周( B组)、34~36+6周( C组)各组危险因素、分娩方式、围生儿的结局。结果:A组阴道分娩率低于C组,而剖宫产率高于C组(P<0.05);A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均明显高于C组(P<0.01),A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1),而B组和C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围生儿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未足月胎膜早破及时诊断、干预、充分予以权衡,延长孕周与围生儿结局的个性化评估对提高产科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宋蓉蓉;陈珉;孙红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全麻苏醒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全麻患者苏醒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腰椎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对照组(C组)各30例,R组手术结束后持续靶控输注瑞芬太尼(4 ng/ml)直至气管拔管时停药;C组手术结束时即停止输注瑞芬太尼。观察2组患者麻醉前( T1)、拔管时( T2)、拔管后1 min( T3)、拔管后3 min( T4)及拔管后5 min( T5)的血压、心率,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躁动呛咳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拔管后不良记忆的患者例数。结果:与R组比较,C组T2、T3、T4、T5时间点血压均明显升高,心率均显著增快(P<0.01);2组患者呼吸恢复及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躁动呛咳等心血管不良事件中C组明显增加(P<0.01),拔管后有不良记忆例数C组明显多于R组(P<0.01)。结论:瑞芬太尼4 ng/ml靶控输注能安全有效地减轻全麻患者苏醒期心血管反应,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患者舒适度。

    作者:吴宣;沈勤;肖建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慢性肾病患者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应用及临床价值

    目的::评价慢性肾病( CKD)患者颈动脉多普勒超声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入选CKD患者46例随机分成3组:多囊肾(ADPKD)组(12例)、腹膜透析(PD)组(14例)和血液透析(HD)组(20例);同时选择普通志愿者23名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测量参数,包括: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EDV)、阻力指数( RI)、搏动指数( PI)。结果:CKD患者中HD组右侧颈总动脉和PD组及HD组左侧颈总动脉的IMT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0.01);ADPKD组、PD组和HD组颈总动脉及ADPKD组与PD组颈内动脉PSV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CKD患者中PD组和HD组左侧颈内动脉的EDV均较对照组与ADPKD组明显增高(P<0.01),而PD组和H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的测量可以定量评价CK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血流动力学状况,为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防治提供依据。

    作者:任永凤;王洲;李健;张伟丽;陈飞;殷延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毛细支气管炎患儿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予以解痉平喘、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及抗病毒等药物,若合并细菌感染则给予抗生素;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比较2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患儿咳嗽、肺部哮鸣音、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P<0.01)。结论: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高,优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林;董淮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后处理技术诊断隐匿性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X线平片结果阴性,而临床高度怀疑骨折的急诊外伤患者行MSCT容积扫描后,将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法成像等后处理。分析各图像显示骨折情况的能力。结果:52例X线平片中未显示骨折的患者,通过MSCT后处理技术49例显示骨折,其中眼眶骨折9例,脊柱骨折12例,髋关节骨折7例,胫骨平台骨折9例,腕骨骨折2例,跟骨骨折3例,肩胛骨骨折1例,肋骨骨折6例。排除骨折3例,阳性率94.2%。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对隐匿性骨折能够准确地作出诊断,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徐方元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结肠造口患者不同时期认知状况调查

    目的::探讨结肠造口患者不同时期认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自行设计问卷对52例结肠造口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结肠造口患者入院后第1天、定位前、造口开放日、出院前4个不同时期对有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均较低;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均是影响患者对造口认知水平的独立因素(P<0.05~P<0.01),其中<35岁的患者与>60岁的患者认知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教育程度高的患者认知水平较高;家庭收入>4000元比家庭收入<2000元的患者认知水平高(P<0.05)。结论:医护人员应针对造口患者不同时期的认知,制定详细的健康教育计划,利于其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孙彩霞;余丽丽;杨金芝;徐莹;夏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血流感染患者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两院区血流感染患者主要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性。方法:两院区血培养分别采用美国BACTEC9120型和法国梅里埃BACT/ALERT 3D 240型血培养仪;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分别采用美国MicroScan A/S-4型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和法国梅里埃ATB细菌鉴定系统;药物敏感性结果统计分析采用WHONET 5.4软件。结果:两院区血培养阳性检出率均为10%;血流感染患者中革兰阳性菌检出率分别为51.23%和49.96%,革兰阴性菌检出率分别为41.45%和42.07%,真菌分别为3.81%和4.01%。其中革兰阴性杆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阳性菌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以及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可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比例较高。结论: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严重,及时了解血培养中病原菌的变化和耐药变迁,对于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谢扬虎;李玉云;陈梅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选择重症手足口病患儿42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0例;丙种球蛋白治疗组22例,其中又分为单纯丙种球蛋白治疗(单纯治疗组)14例和甲泼尼龙与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联合治疗组)8例。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和单纯治疗组体温恢复、皮疹消退和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常规治疗组中7例无效或进展为危重症,联合治疗组中无进展或无效病例,单纯治疗组有1例进展为危重病例,3组无效或进展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能够缩短病程,改善预后。

    作者:李明;苏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脂肪溶解液预防乳腺癌术后淋巴漏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脂肪溶解液辅助腋窝淋巴结清扫对乳腺癌术后淋巴漏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86例,其中常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清扫腋窝淋巴结的52例为对照组,术中加用脂肪溶解液辅助腋窝淋巴结清扫的34例为观察组。比较2组术后3d引流管引流量、腋窝引流管留置时间、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第2天、第3天引流量和腋窝引流管留置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使用脂肪溶解液辅助腋窝淋巴结清扫可以预防术后淋巴漏的发生。

    作者:张珂;钱军;金鑫;喻大军;陈邦领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血清总IgE与食物特异性IgG检测在慢性荨麻疹和慢性湿疹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和慢性湿疹患者食物特异性IgG变应原和血清总IgE的水平,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153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与135例慢性湿疹患者血清总IgE与14种食物特异性IgG,并与4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结果:慢性荨麻疹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率94.1%,慢性湿疹阳性率95.6%,而健康体检人群阳性率54.2%。以鸡蛋(蛋白/蛋黄)、牛奶、鳕鱼、螃蟹、大豆阳性率高,鸡肉、玉米、大米、虾、西红柿、小麦次之,猪肉、牛肉、蘑菇较低。慢性荨麻疹和慢性湿疹患者血清总IgE均为100.0%阳性,而健康体检人群仅有29.8%。结论: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不仅与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有关,还与食物特异性IgG引起的不耐受有一定相关性;其检测可及时调整患者食谱,缓解临床症状,为患者诊治提供有益帮助。

    作者:靳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35例

    目的::评价连续血液净化应用于重症监护室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效果与预后。方法:对35例MODS患者实施连续血液净化治疗,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治疗前及治疗后实施血气分析,检查肝肾功能与电解质。结果:治疗后钠离子、钾离子、肌酐和尿素氮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高钙离子和HCO3-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全部患者经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后,生存21例,病死14例,生存患者年龄、器官衰竭数以及APACHEⅡ评分均明显低于病死患者(P<0.01)。结论: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能够有效纠正重症监护室MODS患者的酸碱及水电解质紊乱,患者的年龄、器官衰竭数以及APACHEⅡ评分均能够影响其预后。

    作者:刘素文;朱雨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对冠心病患者PCI前后左心室壁运动的评价与分析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3D-STI)观察冠心病(CA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前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对50例CAD患者( CAD组)分别于 PCI 治疗前、治疗后3~7 d内、治疗后3个月时,及3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3D-STI分析,测量出左心室壁各心肌节段的圆周应变峰值( CSpeak)。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AD组PCI治疗前及治疗后的CSpeak均降低;与 PCI治疗前比较,PCI治疗后3~7 d内的CSpeak增高;PCI治疗后3个月上述指标增高变化更为显著(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变形能力下降,经PCI 治疗后可获得改善,同时3D-STI可以准确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的异常。

    作者:李林;宋伟;孙医学;潘如凤;吕宏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