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杨林;董淮富

关键词:毛细支气管炎, 婴幼儿, 丙种球蛋白
摘要: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毛细支气管炎患儿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予以解痉平喘、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及抗病毒等药物,若合并细菌感染则给予抗生素;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比较2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患儿咳嗽、肺部哮鸣音、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P<0.01)。结论: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高,优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CD147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与微血管生成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 CD147)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肝细胞肝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3例肝细胞肝癌组织中CD147和MMP-9的表达,光镜下计数(分化抗原105 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结果:63例肝细胞肝癌组织中CD147阳性率为65.1%,MMP-9阳性率73.0%,二者阳性率在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肿瘤分化和TNM分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在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甲胎蛋白的表达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D147和MMP-9阳性组微血管密度值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 CD147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与MMP-9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肝细胞肝癌组织中CD147表达上调可能通过促进MMP-9的生成参与肝癌微血管的生成,进而有利于肝癌侵袭和转移。

    作者:仵志远;姜德清;郝占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LP17对大鼠肠巨噬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LP17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肠巨噬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LP17对激活的肠巨噬细胞的作用机制,寻找对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可能治疗方法。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肠巨噬细胞分为对照组[未加脂多糖( LPS)和LP17处理],及实验组[包括LPS组(用LPS处理)和LPS+LP17组(用LPS及LP17处理)]。给药浓度为LPS 1 mg/L,LP170.1 mg/L,培养6 h后用0.25%胰酶消化收集细胞。 Tecnai 12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肠巨噬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经药物处理后,电镜下观察,对照组为正常巨噬细胞,实验组中LPS组巨噬细胞内出现大量溶酶体,LPS+LP17组巨噬细胞出现凋亡小体。结论:LP17能促使被激活的巨噬细胞凋亡。

    作者:张建新;陈志明;党胜春;冯舒;王平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青藤碱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TLR4/MyD88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探讨青藤碱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TLR4/MyD88信号通路诱导炎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清洁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青藤碱组、甲氨蝶呤组及正常对照组。前3组大鼠右后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诱发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右后足跖皮内注射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4组分别干预4周后,取膝关节滑膜,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TLR4 mRNA、MyD88 mRNA表达,ELISA法检测炎性因子TNF-α。结果:模型组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TLR4 mRNA、MyD88 mRNA及炎性因子TNF-α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经青藤碱治疗后,TLR4 mRNA、MyD88 mRNA及炎性因子TNF-α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 <0.01)。结论:青藤碱可改善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关节炎症,该作用可能与抑制TLR4/MyD88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姚茹冰;牟慧;赵智明;蔡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全麻苏醒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全麻患者苏醒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腰椎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对照组(C组)各30例,R组手术结束后持续靶控输注瑞芬太尼(4 ng/ml)直至气管拔管时停药;C组手术结束时即停止输注瑞芬太尼。观察2组患者麻醉前( T1)、拔管时( T2)、拔管后1 min( T3)、拔管后3 min( T4)及拔管后5 min( T5)的血压、心率,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躁动呛咳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拔管后不良记忆的患者例数。结果:与R组比较,C组T2、T3、T4、T5时间点血压均明显升高,心率均显著增快(P<0.01);2组患者呼吸恢复及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躁动呛咳等心血管不良事件中C组明显增加(P<0.01),拔管后有不良记忆例数C组明显多于R组(P<0.01)。结论:瑞芬太尼4 ng/ml靶控输注能安全有效地减轻全麻患者苏醒期心血管反应,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患者舒适度。

    作者:吴宣;沈勤;肖建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血流感染患者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两院区血流感染患者主要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性。方法:两院区血培养分别采用美国BACTEC9120型和法国梅里埃BACT/ALERT 3D 240型血培养仪;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分别采用美国MicroScan A/S-4型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和法国梅里埃ATB细菌鉴定系统;药物敏感性结果统计分析采用WHONET 5.4软件。结果:两院区血培养阳性检出率均为10%;血流感染患者中革兰阳性菌检出率分别为51.23%和49.96%,革兰阴性菌检出率分别为41.45%和42.07%,真菌分别为3.81%和4.01%。其中革兰阴性杆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阳性菌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以及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可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比例较高。结论: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严重,及时了解血培养中病原菌的变化和耐药变迁,对于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谢扬虎;李玉云;陈梅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孕28~36+6周胎膜早破24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孕28~36+6周胎膜早破发生的危险因素、分娩方式、围生儿结局及其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孕28~36+6周胎膜早破247例临床资料,并依据孕龄不同,分析28~31+6周( A组)、32~33+6周( B组)、34~36+6周( C组)各组危险因素、分娩方式、围生儿的结局。结果:A组阴道分娩率低于C组,而剖宫产率高于C组(P<0.05);A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均明显高于C组(P<0.01),A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1),而B组和C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围生儿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未足月胎膜早破及时诊断、干预、充分予以权衡,延长孕周与围生儿结局的个性化评估对提高产科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宋蓉蓉;陈珉;孙红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输尿管狭窄钬激光内切开术后再狭窄行二次手术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输尿管狭窄钬激光内切开术后再狭窄行再次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58例输尿管狭窄患者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内切开术,术后留置F7号双J管8~12周后拔出,3个月后复查B超发现患侧肾脏再次出现中、重度积水12例,偶伴患侧肾绞痛、腰背部酸胀等不适症状,遂视病情分别予以钬激光狭窄段再次切开术(8例)、腹腔镜下狭窄段切除+端端吻合术(4例)。术后留置F7号温控双J管半年。结果:首次手术治愈46例,治愈率达79.3%;再次手术患者拔除双J管3个月后复查B超发现治愈7例,患侧肾脏再次出现中、重度积水5例,均为钬激光二次内切开术患者。结论:输尿管狭窄行首次钬激光内切开术创伤小,治愈率高,可作为首次手术首选治疗方案。但术后再狭窄行二次钬激光内切开术疗效较差,治愈率低于腹腔镜下狭窄段切除+端端吻合术。

    作者:陈其超;曹志刚;蒋超;罗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急性脑脑卒中超敏C反应蛋白的动态演变及预后观察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的动态演变与预后关系。方法:将急性脑卒中患者184例分为缺血性脑卒中102例(缺血组)和出血性脑卒中82例(出血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3、4、6、8周测血hs-CRP水平。并随访1年,观察再发脑卒中情况。结果:2例在发病后2周病死予以剔除。2组患者治疗后1~8周hs-CRP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2~8周hs-CRP亦均明显低于治疗后1周(P<0.01)。缺血组患者治疗前后1~8周hs-CRP水平均低于出血组(P<0.05~P<0.01)。2组随访观察1年,hs-CRP持续未恢复正常者再发脑血管病率为44.23%,高于hs-CRP恢复正常者的发生率为11.72%(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hs-CRP均明显增高,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hs-CRP恢复较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快,hs-CRP持续未恢复者再发脑血管病的概率增高。

    作者:庾建英;刘继新;李春丽;王志丹;李文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肥胖患者输尿管上段结石34例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肥胖患者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安全性、手术技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采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肥胖患者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为60~120 min,术中出血量为25~75 ml,住院时间7~10 d。2例早期尿漏,充分引流3 d后停止。1例皮下气肿,3 d后自行消失。无切口感染病例。1~2个月拔除双J管后,2例出现不同程度输尿管狭窄,经保守治疗后好转。随访6~18个月,无一例结石复发。结论: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肥胖患者输尿管上段结石,只要选择正确手术入路和采用合理的手术技巧,保持清晰解剖视野,是安全、可靠、可行的。

    作者:赵长喜;张书贤;秦声庆;钱善强;周庆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刺五加注射液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刺五加注射液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昆明种雄性小鼠60只(18~22 g),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硫普罗宁阳性药对照组和刺五加高、中、低剂量组(200 mg/kg、100 mg/kg、50 mg/kg ),每组各10只。采用50%乙醇12 ml·kg-1·d-1连续灌胃10 d,制备小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测定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三酰甘油( TG)水平;肝组织丙二醛、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计算肝脏指数,并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小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构建成功。除刺五加低剂量组TG水平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与模型组比较,刺五加注射液均能够降低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TG水平(P<0.05~P<0.01);抑制小鼠肝脏组织丙二醛含量的升高,提高肝脏中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P<0.05~P<0.01);减轻肝脏病理组织损伤;刺五加高、中剂量组均能降低小鼠肝脏指数(P<0.05和P<0.01)。结论:刺五加注射液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董清清;李晓明;储菲;吴成柱;赵素荣;刘浩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大龄腭裂患者腭咽闭合功能的超声解剖学研究

    目的:获取大龄腭裂患者术前、术后腭咽闭合功能的超声解剖学参数,为腭裂修复术前方案的制定、术后疗效评价及指导患者语音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超声波技术,动态观察并测量30例大龄腭裂患者术前、术后软腭的长度、厚度以及腭咽腔前后径,并分别与30名正常人群(对照组)做对比分析。结果:腭裂患者术前软腭长度为(28.48±4.89)mm,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1.13±3.59)mm(P<0.01);而软腭厚度(6.21±0.69)mm,较对照组的(5.19±0.29)mm显著增加(P<0.01)。术后组的软腭长度(39.25±3.67)mm,明显长于术前组(P<0.01);而软腭厚度(5.02±0.29)mm,却较术前组变薄(P<0.05)。术后组的软腭长度与软腭厚度均接近于对照组(P>0.05)。术前组的腭咽腔前后径(21.30±2.69)mm,明显大于对照组的(8.93±0.39)mm(P<0.01)。术后组的腭咽腔前后径(12.02±0.99)mm,明显小于术前组(P<0.01)。术后组的腭咽腔前后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大龄腭裂患者术前、术后腭咽闭合相关超声解剖学参数具有显著差异性,可为腭裂患者术前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为腭裂术后的腭咽闭合功能的评价提供解剖学基础。

    作者:张顺花;李林;廖圣恺;孙医学;石彦;张艳;宣礼同;梅丽;陈淑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不同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大骨瓣开颅和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采用大骨瓣开颅(大骨瓣开颅组)和小骨窗开颅(小骨窗开颅组)2种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68例,同时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出血量分为不同亚组,对2种术式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小骨窗开颅组较大骨瓣开颅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升高(P<0.01),2组再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大(>50 ml)的患者采用大骨瓣开颅病死率低于采用小骨窗开颅(P<0.05)。结论:不同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各有优缺点,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出血量来选择合适的术式,能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生存质量。

    作者:胡海成;黄好峰;李习珍;于强;李春;韩超;张成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康复新防治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康复新在防治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使用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胃肠道肿瘤患者74例进行护理观察,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康复新局部湿热敷。结果:2组患者周围神经毒性分级及患者肢体疼痛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康复新局部湿热敷可以缓解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反应,且操作方便,宜在临床推广。

    作者:王影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可溶性和膜结合性CD14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14(sCD14)的水平及血浆单核细胞膜结合性CD14(mCD14)的表达与RA的关系。方法:收集78例RA患者和5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外周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中sCD14的表达,同时分离RA患者和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mCD14的表达水平,分析CD14的表达水平与RA的关系。结果:RA患者血清中的 sCD14与 mCD14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RA 活动期患者 sCD14与mCD14表达水平亦均明显高于RA缓解期患者(P<0.01)。结论:sCD14与mCD14在RA外周血中表达水平异常增高,它们可能参与了RA的发病或病情进展。

    作者:周英霞;赵福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妊娠期压力的危害及其影响因素

    压力主要指生活中的各种刺激事件和不利因素对人在心理上构成的困惑和威胁,表现为身心紧张和不适[1]。妊娠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从妊娠的开始到分娩这一过程中,随着环境和自身的不断改变,孕妇需要经历各种生理心理的变化,与此同时压力和矛盾等因素也会产生并相互影响导致妊娠期压力[2]。妊娠期压力的不断增加会导致妊娠期并发症、流产、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小于胎龄儿等危害[3-5],严重影响着母婴的身心健康。对此,医护人员该积极地采取措施,帮助和缓解孕妇的妊娠期压力,减少其对孕妇和胎儿的危害,促进良好妊娠、分娩结局。现就妊娠期压力的危害及其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作者:林昕(综述);徐淑秀;李金芝(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血清总IgE与食物特异性IgG检测在慢性荨麻疹和慢性湿疹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和慢性湿疹患者食物特异性IgG变应原和血清总IgE的水平,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153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与135例慢性湿疹患者血清总IgE与14种食物特异性IgG,并与4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结果:慢性荨麻疹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率94.1%,慢性湿疹阳性率95.6%,而健康体检人群阳性率54.2%。以鸡蛋(蛋白/蛋黄)、牛奶、鳕鱼、螃蟹、大豆阳性率高,鸡肉、玉米、大米、虾、西红柿、小麦次之,猪肉、牛肉、蘑菇较低。慢性荨麻疹和慢性湿疹患者血清总IgE均为100.0%阳性,而健康体检人群仅有29.8%。结论: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不仅与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有关,还与食物特异性IgG引起的不耐受有一定相关性;其检测可及时调整患者食谱,缓解临床症状,为患者诊治提供有益帮助。

    作者:靳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女性膀胱白斑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评价女性膀胱白斑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确诊为膀胱白斑的148例女性患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抑郁自评量表( SDS)评估其焦虑、抑郁症状,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家族史、婚姻与病程等一般情况,分析抑郁、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148例焦虑和抑郁症状发生率分别为31.1%和22.3%,且焦虑和抑郁症状呈正相关关系(P<0.01)。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与病程均为女性膀胱白斑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P<0.01),而年龄、家族史与婚姻均不为膀胱白斑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女性膀胱白斑患者存在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与患者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及病程长短相关,需要引起重视,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

    作者:李文坚;朱喜山;孙柳静;张正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Narcotrend分级指导下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高血压患者麻醉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Narcotrend( NT)指导下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高血压患者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合并原发性高血压1~2级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 N组)和对照组( C组)。 N组依据患者NT分级( NTS)调控丙泊酚靶浓度,使NTS维持在D2~E0水平;C组依据患者的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调控丙泊酚靶浓度,维持MAP波动不超过基础值±20%、HR 55~100次/分;2组丙泊酚均在2~5μg/ml范围内调整。若2组麻醉深度调整后MAP、HR超出范围,则给予心血管活性药物干预。记录2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的用量,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以及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术中知晓等发生率。结果:与C组比较,N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相应缩短( P<0.05和P<0.01),丙泊酚用量显著减少(P<0.01);C组乌拉地尔使用率多于N组(P<0.05);2组苏醒期躁动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S指导下丙泊酚靶控输注在高血压患者麻醉中的应用,可以使麻醉深度更易于掌控,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复苏时间缩短,有利于实现精确麻醉,在确保麻醉安全、提高麻醉质量方面更具有优越性。

    作者:彭晓东;吴庆玲;郑立东;李家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家庭模式定期膀胱冲洗与护理在永久性膀胱造瘘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家庭模式定期膀胱冲洗与护理对保持永久性膀胱造瘘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6例永久性膀胱造瘘患者在出院时进行示教演习教育,指导患者家属实施膀胱闭式冲洗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掌握冲洗方法和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措施。结果:随访18个月至4年。16例患者家属均掌握了膀胱冲洗方法及相关护理知识,并实现了每周1次家庭模式定期膀胱冲洗。16例患者膀胱造瘘管通畅,未出现造瘘管尿盐沉积和造瘘管堵塞,2例发生膀胱痉挛,3例出现膀胱炎,经指导冲洗液加温和药物治疗后膀胱痉挛消失,膀胱炎痊愈,平均更换造瘘管时间88 d。结论:实施家庭模式定期膀胱冲洗护理,对预防造瘘管堵塞、延长更换造瘘管时间有重要临床意义,对减轻家庭负担和患者痛苦有很好的社会意义。

    作者:姜正荣;卓冬砚;卞玉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结肠造口患者不同时期认知状况调查

    目的::探讨结肠造口患者不同时期认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自行设计问卷对52例结肠造口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结肠造口患者入院后第1天、定位前、造口开放日、出院前4个不同时期对有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均较低;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均是影响患者对造口认知水平的独立因素(P<0.05~P<0.01),其中<35岁的患者与>60岁的患者认知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教育程度高的患者认知水平较高;家庭收入>4000元比家庭收入<2000元的患者认知水平高(P<0.05)。结论:医护人员应针对造口患者不同时期的认知,制定详细的健康教育计划,利于其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孙彩霞;余丽丽;杨金芝;徐莹;夏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