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药物不良反应161例分析

郭道华;胡永全;李薇红;余美玲;邢蓉;师佩兰

关键词:药物, 不良反应, 调查
摘要: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临床表现及其特点,为预防ADR及促进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4年8~10月上报的161例ADR报告进行分析,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基本信息缺失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61 例中,<18 岁及 >60 岁患者均有较高的 ADR 发生率,分别为 26 例(16.1%)和 63 例(39.1%);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引发的ADR较多(89例,55.3%);中成药发生ADR多(37例,23.0%);ADR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9例,30.4%);药师ADR的上报率(95例,59.0%)高于临床医师和护士.结论:ADR报告监测工作对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有重要的作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87例,与经阴道彩超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超声图像特征,观察病变处血流状态,测量血流阻力指数.结果:经阴道彩超检查误诊2例、漏诊3例,诊断总符合率94%,其中子宫内膜增生、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内膜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94%、100%、89%,子宫内膜良性病变与内膜癌的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阴道彩超检查对于各种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准确率高,对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有重要的鉴别价值,是诊断子宫内膜疾病的首选方法.

    作者:丁文君;李骁;郭艳;于海晶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微小RNA-125b及其靶基因信号素分子4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微小RNA(microRNA,miR)-125b及其靶基因信号素分子(SEMA)4C在乳腺癌组织(BRCR)及其癌旁正常组织(NCT)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联性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24 例BRCR及其NCT中miR-125b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BRCR及其NCT中SEMA4C的表达.统计分析两者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雌、孕激素受体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等临床病理学特征间的关联性.结果:SEMA4C表达在BRCR中高于NCT,SEMA4C表达在淋巴结转移和cerbB-2表达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而在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肿瘤临床分期及雌、孕激素受体表达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125b表达在BRCR中低于NCT(P<0.05),其表达在SEMA4C、淋巴结转移以及cerbB-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4 ~P=0.022).结论: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SEMA4C表达升高,miR-125b表达降低,两者均与cerbB-2过表达以及淋巴结转移均有一定关系,提示SEMA4C为miR-125b靶基因之一,miR-125b可能是一个新的乳腺癌标志物.

    作者:赵遵兰;卢晓辉;王洋洋;吴海华;夏春磊;陈素莲;杨清玲;陈昌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东芝TBA-120FR型与日立70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的比较

    目的:比对并分析东芝TBA-120FR型与日立70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评价2台仪器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以参加省室间质评成绩优秀的日立70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系统为参比检测系统(X),东芝TBA-120FR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系统为实验检测系统(Y),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的EP9-A2文件的要求连续5 d共选取40份血清标本(包含高、中、低值)进行8个项目的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计算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系统偏差,以美国临床实验室修正法案(CLIA)'88规定的允许误差的1/2为标准,判断其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结果:2种型号生化分析仪8个项目检测结果的相关系数均>0.975,相关性良好,在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系统偏差除白蛋白、总胆固醇在低值处的相对偏差>1/2 CLIA' 88(%)允许误差,不可接受外,其余都<1/2 CLIA' 88(%)允许误差,可被接受.结论:同一实验室有2台或2台以上的生化分析仪开展相同检测项目时,应定期进行比对试验,以实现不同检测系统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作者:石巍;严开斌;李红林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替吉奥联合伽马刀治疗食管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替吉奥(S1)联合体部伽马刀治疗食管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食管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资料,体部伽马刀治疗时用真空垫和三维立体定向体架固定,增强CT扫描,肿瘤靶区外扩10 mm为计划靶区,50%等剂量线包绕95%计划靶区为处方剂量线,每次350~450 cGy,5次/周.10~12次完成.肿瘤边缘总剂量:4 200~4 950 cGy.69例中联合组36例,行体部伽马刀治疗联合口服S1 40 mg/m2 ,2次/天,口服21 d,28 d为1个周期,口服4个周期;对照组33例,单纯行体部伽马刀治疗.结果:联合组近期总有效率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86.11%、77.78%,对照组分别为63.63%、54.54%,联合组1 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77.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急性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可耐受,经积极治疗可好转,未发生治疗相关性病死亡.结论:S1联合体部伽马刀治疗食管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可提高1年生存率,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作者:葛宁;詹必红;常娜;臧春宝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4例(98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A组42例(50眼)予以常规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B组42例(48眼)予以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治愈率、角膜创面上皮愈合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B组复发率4.2%,低于A组的20.0%(P<0.05),B组角膜创面上皮愈合时间(4.1 ± 1.9)d,少于A组的(6.9 ± 2.3)d(P<0.01);B组患者术后明显不适者2例(4.2%),少于A组的13例(26.0%)(P<0.01).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可有效提高治愈率并促进角膜创面上皮愈合,降低复发率,患者术后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张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血清肌酐、尿素氮及尿酸对妊娠期糖尿病肾功能的评价作用

    目的:探讨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及尿酸(UA)的检测在诊断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肾功能损害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待产分娩的GDM住院患者99例(GDM组),随机选择同期住院的正常妊娠孕妇99例为对照组.对Scr、BUN、UA 3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GDM组血清UA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2组血清BUN和Scr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UA值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UA水平的异常升高可能是GDM肾功能早期损害的敏感指标.

    作者:徐飞;阮红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蚌埠市龙子湖区女性乳腺钼靶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蚌埠市龙子湖区女性乳腺患病情况,分析致病高危因素,以期探讨科学合理的乳腺疾病预防措施.方法:对蚌埠市龙子湖区妇女宣传乳腺健康预防知识,将自愿参加研究的1 288名妇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结合乳腺钼靶检查及病理结果进行统计归纳分析.结果:发现患乳腺疾病834人,患病率64.75%,其中乳腺增生症676例,乳腺良性肿瘤144例,乳腺癌3例,其他乳腺疾病11例.31~40岁和41~50岁调查对象的乳腺疾病患病率均高于21 ~30 岁、51 ~60 岁以及大于61岁者(P<0.05).结论:蚌埠市龙子湖区女性乳腺疾病患病率较高,应定期防癌检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乳腺疾病的二级预防.

    作者:党军;王玲玲;殷智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正畸治疗患者不同结扎方式对菌斑指数和龈沟出血指数的影响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中3种不同结扎方式对牙面菌斑指数(PLI)和龈沟出血指数(SBI)的影响.方法:选取正畸治疗患者90例,按结扎方式不同随机分为橡皮圈结扎组(Ⅰ组)、结扎丝结扎组(Ⅱ组)和AO自锁托槽组(Ⅲ组).分别于矫治前和矫治后第6个月测量患者的PLI和SBI.结果:矫治前3组PLI和SB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矫治后6个月PLI和SBI均较矫治前明显增高(P<0.01).矫治后6个月Ⅰ组PLI和SBI均显著高于Ⅱ组和Ⅲ组(P<0.01),Ⅱ组PLI显著高于Ⅲ组(P<0.01),Ⅱ组和Ⅲ组S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O自锁托槽和结扎丝结扎方式在预防牙菌斑和牙龈炎症方面显著优于传统的橡皮圈结扎方式,可在正畸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余树容;陈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肺滑膜肉瘤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肺滑膜肉瘤(SS)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影像学表现、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3例肺SS的相关临床资料、CT特点、肿块大体特点及镜下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标记结果及预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肺SS CT显示肺野密度不均匀的团块状阴影,界尚清.镜下见肿瘤细胞呈梭形或胖梭形,核呈梭形或卵圆形,胞质少而不清晰,瘤细胞间可见多少不等的胶原纤维.免疫组化结果EMA(+)、CK(+)、CD99(+)、Vim(+).结论:通过CT检查及免疫组化标记可以提高肺S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减少误诊.

    作者:杜金耀;吴礼高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改变灌肠液温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改变灌肠液温度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18例UC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灌肠液温度39~41 ℃治疗;将2010年7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20例UC患者作为观察组,其灌肠液温度改变为37~38 ℃.观察2组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和疗效.结果:观察组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为(2.12 ± 0.52)h,显著长于对照组的(1.02 ± 0.30)h(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1.1%(P<0.01).结论:改变灌肠液温度可以延长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提高UC的疗效.

    作者:陈志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临床医学实习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探讨临床专业实习生的总体心理状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包括基本情况调查表和SCL-90量表),对蚌埠医学院临床专业2010年级进入医院实习的学生共457人进行人口学资料的调查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试.结果:临床实习生SCL-90各项指标中躯体化、焦虑、恐怖因子的评分均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和青年组常模(P<0.01);而强迫症状、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的评分均显著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和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P<0.01).女生的抑郁、焦虑和恐怖因子各评分均高于男生(P<0.05~P<0.01),男生的敌对因子评分高于女生(P<0.05);农村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偏执评分均明显高于城镇学生(P<0.01);单亲家庭实习生在SCL-90各因子评分上均高于双亲家庭实习生(P<0.05~P<0.01);准备考研与不准备考研的实习生SCL-90各因子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实习生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全国青年常模和全国大学生常模;临床实习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生源地、家庭结构方面均存在不同.

    作者:程鹏;朋文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护理干预改善耳鼻喉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康复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改善耳鼻喉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手术治疗的耳鼻喉疾病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另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行耳鼻喉部手术治疗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监测2组患者术后24 h和72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72 h镇痛药使用率、疼痛分级以及总体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24 h和72 h的视觉模拟评分以及72 h后的镇痛药使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疼痛率分别为12.0%和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和90.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耳鼻喉部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值得推广.

    作者:高扬清;徐群;谢朝红;何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三甲医院急诊护士离职原因的质性研究

    目的:了解急诊护士离职原因,为医院管理者降低在职护士离职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的现象学方法,对12名急诊离职护士进行半结构访谈,对访谈结果整理分析.结果:通过录音、分析、对照、确认提炼主题,急诊护士离职原因主要为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特殊及不成熟的管理系统、社会家庭支持、组织承诺低、对急诊护士胜任能力要求高等.结论:护理管理者应为急诊护士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提供情感支持,减少离职率.

    作者:万娟;齐玉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早孕期不同类型胎儿静脉导管频谱波型与胎儿生长发育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早孕期不同类型胎儿静脉导管频谱波型与胎儿生长发育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监测静脉导管血流频谱,根据胎儿静脉导管血流将不同频谱波型分为Ⅰ、Ⅱ、Ⅲ3型.分析不同频谱波型与先天性疾病和生长发育的关系.结果:Ⅲ型波型胎儿可能有先天性疾病,诊断率为6/7,特异度97.8%;Ⅱ型波型主要在头臂长≤60 cm的胎儿中多见.结论:早孕期的静脉导管波型可以作为胎儿生长发育情况的判断标准之一 .

    作者:刘细斌;周芳;谢许萍;林清兰;杨晓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早期乳腺癌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和胸前神经的效果

    目的: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和胸前神经(ATN)在早期乳腺癌手术中的效果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确诊为早期乳腺癌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完整保留ICBN和ATN的65例(保留组),切断ICBN和ATN 55例(切断组).术后对2组患侧胸肌萎缩情况和上臂内侧感觉进行比较,并观察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情况.结果:保留组患侧上臂内侧感觉异常和胸大肌萎缩程度均明显低于切断组(P<0.01).随访6 ~36个月,2组均无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ICBN和ATN可有效减少患侧胸肌萎缩,减少上肢并发症且不增加患者复发转移危险.

    作者:许波;刘先富;张明亮;田怀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UROSTYMTM盆底生物反馈仪对产后盆底肌肉损伤的评估

    目的:探讨UROSTYMTM盆底生物反馈仪对产后盆底肌肉损伤的评估.方法:使用UROSTYMTM盆底生物反馈仪监测产妇盆底肌肉收缩力,并作比较分析.结果:阴道分娩的初产妇盆底肌肉损伤率明显低于第二次阴道分娩的产妇(P<0.01);剖宫产分娩的初产妇与第二次剖宫产的产妇盆底肌肉损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与剖宫产的初产妇盆底肌肉损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次阴道分娩的产妇盆底肌肉损伤率显著高于第二次剖宫产的产妇(P<0.01).结论:应尽早针对经阴道分娩的经产妇进行早期产后盆底肌肉损伤的诊断与治疗,以减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概率.

    作者:洪海燕;朱致;丁佩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手背远端逆行穿刺法在神经内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逆行静脉穿刺法在神经内科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长期输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传统的顺行静脉穿刺法,观察组采用逆行静脉穿刺法,比较2种穿刺方法的效果.结果:2种静脉穿刺法液体大滴速无明显不同,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局部液体外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采用手背远端静脉逆行穿刺法均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易于固定,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作者:胡玉萍;兰晓娥;桂萍;孙美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老年慢性病患者对长期照护地点的需求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病患者对长期照护地点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按照家庭、养老机构、医院分层便利抽取老年慢性病患者516例,采用老年慢性病患者对长期照护地点的选择意愿问卷、日常生活与自我照顾能力量表、老年抑郁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调查.结果:老年慢性病患者选择在家中进行长期照护的比例高(53.3%).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医疗保障、平均月收入、宗教信仰、是否患有脑血管疾病及日常生活与自我照顾能力程度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对长期照护地点的选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长期照护地点有不同需求意愿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维度得分及问卷总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慢性病患者选择在家中进行长期照护的比例高;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医疗保障、平均月收入、宗教信仰、是否患有脑血管疾病及日常生活与自我照顾能力程度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对长期照护场所的主观需求意愿不同.

    作者:梁鸽;谢晖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甲状腺手术中2种显露喉返神经方法的比较

    目的:比较甲状腺手术中采用甲状腺下动脉区显露法和甲状软骨下角区显露法显露喉返神经的效果.方法:120例甲状腺手术中,根据术中显露喉返神经的方式不同分为甲状腺下动脉区显露组65例(99条次)和甲状软骨下角区显露组55例(57条次).分别比较2组寻找喉返神经时间(即游离好甲状腺开始寻找喉返神经至找到的时间)、术中出血量(即寻找喉返神经时的出血量)及术后声音嘶哑发生率.结果:2种方法寻找喉返神经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一过性声音嘶哑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甲状腺下动脉区显露法和甲状软骨下角区显露法显露喉返神经均能简便、有效地寻找到喉返神经,并能够有效保护喉返神经不受损伤,术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在直视下灵活采用2种方式解剖、寻找喉返神经.

    作者:刘先富;韩福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心电监护仪在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心电监护仪辅助判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新生儿导管尖端定位的准确性.方法:对40例符合PICC指征的新生儿,在置管前接心电监护,调心电监护仪至Ⅱ导联,所显示的心律为正常心电图.抽取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 的注射器接5.5号头皮针并连接肝素帽,排尽空气后,与PICC的导管体外末端连接待用,PICC导管送至预订长度后,将右胸导联夹与PICC的导管连接处头皮针相连接,根据心电监护仪P波的变化,判断导管尖端是否在上腔静脉,并以胸部X线片结果作为判断利用心电监护仪辅助判断PICC的导管头端位置的准确度.结果:40例中32例心电图有P波及P波特征性改变,胸部X线片显示均在上腔静脉中或下段;4例不在位,胸部X线片显示不在位;4例不确定,胸部X线片显示3例不在位,位于右心房下部1例.心电监护仪判断PICC头端位置的准确度92.5%.2种方法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心电监护显示有特征性P波时,可判断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无特征性P波或判断不确定时,多提示导管头端异位.

    作者:徐兵;杨丽娟;戴明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