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李晓乾;王茜;孔新兴

关键词:脑出血, 高血压/并发症, 预后, 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12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其预后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有无中线移位、有无合并危险因素和发病诱因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均有影响(P<0.05~P<0.01)。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部位、是否合并危险因素、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均对临床疗效有影响(P<0.01)。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有无中线移位和发病到入院时间对出院时格拉斯哥评分有影响(P<0.05~P<0.01)。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有无中线移位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躯体综合功能评分有影响(P<0.05~P<0.01)。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疗效相关影响因素有出血部位、是否合并危险因素和出血是否破入脑室;但单独的神经功能评分和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并不完全一致。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安徽省5家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前后抗高血压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安徽省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前后抗高血压药物使用变化情况。方法:选取安徽省5家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前后,2012年和2013年抗高血压药物采购数据,对其品种数、销售金额、用药频度( DDDs)和日均治疗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趋势两个年度基本一致。2013年较2012年各类抗高血压药物的品种数、采购金额和DDDs均呈增长趋势,其中钙通道阻滞剂的品种数、销售金额和DDDs两个年度均位居首位,多数药物的日均治疗费用明显下降。结论:安徽省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实施后抗高血压药物使用的合理化趋势有所提高。

    作者:杨冬梅;刘俊;刘建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骶尾部巨大胃肠外间质瘤1例

    患者男,58岁,3年前发现盆腔肿块,无发烧、腹痛、呕吐、腹泻,CT检查盆腔巨大肿块、恶性可能性大,放弃治疗,近2年来肿块较前明显增大并出现反复腹痛及大便困难,而入院要求进一步诊治。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尚可,轻度消瘦,无明显恶液质,下腹部触及一巨大肿块约16 cm ×16 cm,占据整个盆腔,边缘清,活动度差,其上轻压痛,直肠指检直肠前方可触及巨大肿块。 B超检查:盆腔内巨大混合性肿块,外形不规则,边界尚清;CT检查:盆腔内骶骨前~约15.5 cm ×11.0 cm ×15.2 cm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边缘光滑,内见多发小点样钙化,右侧骶骨孔明显增大,骨质呈膨胀性破坏,考虑为神经源性肿瘤。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块位于腹膜后,约16 cm ×16 cm ×15 cm,占据整个盆腔,打开后腹膜,见瘤体表面血管曲张,瘤体紧贴盆壁,难以分离,打开瘤体,有陈旧性血性液体流出,瘤体缩小后徒手分离;发现肿块来源于骶尾部,且骶尾骨有破坏,因骶前筋膜与瘤体粘连而撕裂,致骶前静脉破裂出血,且破坏骶孔部也有血液流出,缝扎及压迫效果都不佳,而用大量明胶海绵填塞再用消毒绷带填塞压迫,见渗血减少后,将绷带填塞于骶前,并将绷带的另一端引出体外,逐层关腹。术中出血量约4000 ml,患者呈休克状态,经抗休克治疗后,血压慢慢回升,术中总计输入液体量8000 ml,术后输入红细胞悬液800 ml。以后生命体征稳定,术后3 d开始分次分批拔出填塞的绷带,术后第8 d完全拔除,术后12 d拆线,切口Ⅰ期愈合,患者拒绝继续治疗给予出院。术后肿瘤病理检查为胃肠间质瘤( GIST),低度恶性潜能,免疫组织化学:CD117灶性弱+, EMA 灶性弱+, Vim +, CD68+, Ki67+, S100、SMA、CD99、Desmin均阴性。

    作者:张绍发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甲状腺癌278例超声声像图特征分析

    目的::研究高频超声显像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78例309个甲状腺癌结节的声像图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病理类型及同一病理类型甲状腺癌的声像图特征。结果:278例甲状腺癌患者中单灶型259例,多灶型19例;乳头状癌264例,甲状腺滤泡癌9例,髓样癌4例,未分化癌1例。其中低回声结节241例,囊实混合性结节28例,稍高回声结节9例。264例乳头状癌中微小乳头状癌78例,其中45例结节内部和边缘显示血流信号,33例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有51例伴细小钙化,钙化率65.4%。较大乳头状癌186例,其中184例结节内部和边缘显示血流信号,2例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84例伴细小钙化,钙化率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掌握各类甲状腺癌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性表现,可以减少漏诊误诊,为临床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陈红燕;刘维燕;王栋华;朱慧;潘高峰;朱丽;陈永其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胎儿永久性右脐静脉超声诊断及预后评估

    目的::探讨胎儿永久性右脐静脉( PRUV)的超声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超声筛查发现胎儿PRUV 84例,分析超声特征,合并其他畸形或脐带、羊水异常情况。并跟踪随访至胎儿出生。结果:超声筛查38015例中发现胎儿PRUV 84例,检出率为0.22%。其中孤立性胎儿PRUV 77例,成功随访69例,出生后发育良好;合并畸形或脐带、羊水等异常7例,2例仅脐带、羊水异常者预后良好,1例左侧多囊性发育不良肾择期手术,余4例多发严重畸形胎儿引产。结论:胎儿PRUV有其特有的声像表现,超声是有效的诊断方法。孤立性PRUV较多,且预后良好;合并畸形者常为多发畸形、严重畸形,预后不佳。

    作者:刘瑞明;朱敏敏;王文荣;张云;孟凡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早期智力干预联合神经节苷脂钠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早期智力干预联合神经节苷脂钠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新生儿HIE78例,分为治疗组(神经节苷脂钠+早期智力干预)41例,对照组(单用神经节苷脂钠)37例。于患儿6个月龄时应用Gesell量表评价2组患儿发育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的大动作能、精细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5个能区的发育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早期智力干预对改善HIE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具有积极作用,能改善脑损伤患儿的感知认知水平。

    作者:马晓燕;韦红;耿松乔;陆国云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细节管理提高腔镜手术护理配合质量的效果

    目的::探讨细节管理提高腔镜手术配合质量的效果。方法:成立腔镜专科管理小组,强化科学细节管理意识,提高手术配合的操作技能,规范和建立腔镜一系列管理流程。观察细节管理实施前后腔镜准备准确率及手术医生满意度。结果:实施腔镜器械细节管理后,腔镜器械使用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1);手术医生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1)。结论:实施综合细节管理,能提高手术护理配合质量和内涵。

    作者:梁彩侠;李佳佳;刘军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氯氰菊酯对雄性小鼠肝脏组织的氧化损伤

    目的::研究氯氰菊酯( cypermethrin,CYP)对雄性小鼠肝脏组织的氧化损伤。方法:将40只昆明种雄性小鼠随机均分为双蒸水灌胃(阴性对照组)和CYP 5、10和20 mg/kg染毒组,连续3周经口灌胃染毒。观察小鼠肝脏脏器系数,同时检测小鼠肝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结果:随着CYP染毒剂量的升高, CYP 5 mg/kg和10 mg/kg组小鼠肝脏脏器系数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和P<0.05);CYP 10 mg/kg和20 mg/kg染毒组小鼠肝脏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与CYP 20 mg/kg组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CYP 5 mg/kg和10 mg/kg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CYP 20 mg/kg组小鼠丙二醛含量亦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 <0.01)。结论:CYP可以引起雄性小鼠肝脏组织的氧化损伤,且损伤程度与CYP剂量有关。

    作者:张朋;陈冲;张凡;杜首楠;周礼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12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其预后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有无中线移位、有无合并危险因素和发病诱因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均有影响(P<0.05~P<0.01)。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部位、是否合并危险因素、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均对临床疗效有影响(P<0.01)。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有无中线移位和发病到入院时间对出院时格拉斯哥评分有影响(P<0.05~P<0.01)。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有无中线移位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躯体综合功能评分有影响(P<0.05~P<0.01)。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疗效相关影响因素有出血部位、是否合并危险因素和出血是否破入脑室;但单独的神经功能评分和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并不完全一致。

    作者:李晓乾;王茜;孔新兴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本科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研究现状

    护患沟通是护理工作者与患者之间理解与信任的桥梁,贯穿于整体护理的全过程[1]。实习护生是医院里的特殊角色,既是学生,同时也是患者面前的护士,护生需要在临床实践中掌握护理知识,因此,在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今天,临床教学不但要给护生传授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注意培养其沟通能力,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护生未来的护理工作[2]。护生必须掌握必备的沟通能力,有效地与患者进行交流、获取信息,以便于满足患者的需求。笔者就国内外护患沟通能力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翟春晓(综述);谢晖(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γ-干扰素干预对乳鼠感染轮状病毒后肝损伤程度的影响

    目的::检测肝脏核因子( NF)-κB的表达,评估γ-干扰素( IFN-γ)对乳鼠感染轮状病毒( RV)后的作用。方法:将乳鼠分为肠道外感染对照组、IFN-γ大小剂量干预组。腹腔注射RV建立2日龄RV肠道外感染模型。用大小剂量(2μg,0.2μg) IFN-γ在BALB/C乳鼠背部皮下注射3 d。模型建立后第5天取材,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脏NF-κB表达。结果:IFN-γ小剂量干预组乳鼠肝脏病理损伤评分较肠道外感染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IFN-γ大剂量干预组乳鼠肝脏病理损伤评分均较肠道外感染对照组和IFN-γ小剂量干预组明显增高(P<0.01)。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IFN-γ大小剂量干预组NF-κB表达随IFN-γ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0.01)。结论:IFN-γ能刺激NF-κB的表达。肝脏的病理损伤与NF-κB在肝脏的表达量相关。

    作者:杨梅;陈兰举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作为新生儿无创呼吸支持的一种方式已为人们所接受。近年来报道经鼻间歇正压通气( 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可能为新生儿无创呼吸支持提供一种更好的选择,尤其是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呼吸管理上表现优秀[1]。本文就 NIPPV 在早产儿 RDS 的临床应用背景,NIPPV的分类、指征、禁忌征等作一综述。

    作者:李慧敏(综述);赵武(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人感染H7 N9禽流感3例诊疗分析

    目的::分析确诊人感染H7 N9禽流感3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对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3例患者均行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查和胸部CT或X线胸片检查,2例有明确的活禽接触史。确诊后给予氧疗、无创呼吸、有创机械通气、奥司他韦、抗感染药物和免疫球蛋白等治疗。结果:2例救治成功,1例死亡。胸部影像学有2例表现短期进展快的双肺磨玻璃影,发病初均有发热、咳嗽及迅速发展的肺炎,血白细胞明显下降,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及D-二聚体升高。结论:人感染H7 N9禽流感临床进展快,以肺部损伤为主,60岁以上及合并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差,发病早期干预预后好。

    作者:舒红梅;施炜;方长太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肺腺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肺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136例Ⅲ/Ⅳ期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观察组采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0.0%、97.1%,均优于对照组的30.9%、82.4%(P<0.01);观察组患者的生存率为98.5%,高于对照组的83.8%(P<0.01)。观察组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肺腺癌患者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小,患者耐受性较好。

    作者:武文娟;陈丽;蒋亚齐;王朝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Max作用蛋白1-0缺失突变体的构建、表达及细胞内定位的研究

    目的::构建Max作用蛋白1-0(Max interacting protein1-0,Mxi1-0)缺失突变体的真核表达载体并观察这些突变体在细胞内的定位情况,为研究Mxi1-0细胞内定位与其功能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以野生型Mxi1-0真核表达质粒为模板,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出5种类型Mxi1-0缺失突变体的基因片段,克隆至增强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利用脂质体将重组质粒转染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株(NIH3T3)。 Western blot检测融合蛋白的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融合蛋白细胞内定位情况。结果:各种Mxi1-0缺失突变体经测序鉴定正确后,在NIH3T3中得到表达。免疫荧光结果表明,脯氨酸富集结构域( PRD)突变体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分布,与Sin3结合域高度同源结构域( tSID)突变体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在细胞核中有少量分布;PRD-tSID突变体及△PRD突变体分布于细胞质,而△PRD-tSID突变体主要分布于细胞核。结论:成功构建了5种人Mxi1-0缺失突变体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初步观察这些突变体在细胞内的定位情况,为探寻Mxi1-0在细胞内定位机制及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蒋秀琴;胡圳圳;花荣;郭文文;郑大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控释地诺前列酮栓用于足月高危妊娠引产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控释地诺前列酮栓用于足月高危妊娠促宫颈成熟及引产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有引产指征的孕妇126例,随机分为控释地诺前列酮栓组(研究组)和缩宫素组(对照组)各63例。观察2组促宫颈成熟和引产成功率,用药至临产时间、产程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娩方式和结局。结果:用药12 h后,研究组宫颈评分较用药前明显提高(P<0.01),促宫颈成熟总有效率为92.1%;而对照组宫颈评分亦较用药前提高(P<0.01),促宫颈成熟总有效率为44.4%,2组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4 h内研究组中有81.0%孕妇已临产,而对照组中仅15.9%的孕妇临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阴道分娩率为7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6%(P<0.01)。研究组产后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2组新生儿出生1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体质量及脐动脉血p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释地诺前列酮栓具有持续性、缓释性和可缩复性的优点,对于宫颈评分≤5的高危妊娠孕妇,更适合使用控释地诺前列酮栓引产,临床操作简单,安全性好。

    作者:高霞;张毅;李咏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重症监护室医务人员手卫生干预研究

    目的::调查干预前后重症监护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知晓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率,了解手卫生现状及手卫生与医院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实验流行病学方法,从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分5个阶段进行手卫生干预,干预措施包括直接观察、手卫生培训、评估反馈等,观察干预前后手卫生执行情况,计算手卫生依从性。进行现场试卷考核,计算重症监护室人员手卫生知晓率。统计调查时段内医院感染发生例数,计算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医生手卫生执行依从性从干预前45.0%提高到再干预后的91.1%,护士手卫生依从性从干预前43.3%提高到再干预后的9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医生手卫生知晓考试成绩从培训前60.0分提高到培训后90.0分;护士成绩从培训前59.1分提高到培训后9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医院感染发生率从2013年5月的12.5%降低到再干预后的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和知晓率,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崔琢;朱敬蕊;汪振林;张向君;项平;谢琪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自动痔疮套扎术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老年出血性内痔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自动痔疮套扎术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老年出血性内痔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在肛镜的引导下将大的痔核基底部进行胶圈套扎,然后窥肛器充分暴露下将聚桂醇注入小的痔核和糜烂的直肠黏膜下,术毕以复方角菜酸酯栓2枚纳肛。结果:72例全部治愈,术后随访6个月,无一例大便带血。结论:自动痔疮套扎术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出血性内痔可操作性强、痛苦小、见效快、治愈率高,适用于老年出血性内痔。

    作者:丁晓红;陆杰;赵爱民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离散曲率边折叠简化算法用于骨骼CT图像三维重建及VTK实现

    目的::验证离散曲率边折叠算法对骨骼CT图像三维模型的可行性与简化率。方法:利用离散曲率边折叠的网格简化技术,先将模型中需折叠的顶点进行分类,计算出平均离散曲率,随后采用蝶形分子规则产生新点,再进行边折叠操作,后利用VTK与VS2008软件进行编程。结果:利用代码实现三维骨骼模型的重建。原始算法与简化后模型的三角面片数(个数)分别为253741和86597,简化率达74.05%;而原始算法与简化后模型的建模时间( ms)分别为86597和25763,建模时间缩短70.25%。结论:简化后的模型能较好保持原始性状特征,且其数据量大大减少,算法的可行性和简化率达到预期效果。

    作者:魏星;陈刘成;朱文婕;刘玉文;陈玉娥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膳食平衡指数对某医学院校大学生膳食质量的评价

    目的::采用膳食平衡指数( dietary balance index,DBI)法评价某医学院校大学生的膳食质量和营养结构,为指导其合理膳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医学院校64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为期3 d的膳食调查,应用DBI评分方法对大学生的膳食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影响大学生膳食质量的主要因素有性别、年级和营养知识掌握的程度。男生的DBI-负端分、正端分和总分均高于女生(P<0.05~P<0.01),大学三、四年级学生的DBI-负端分和膳食质量距均显著低于大学一年级学生(P<0.01)。处于模式B的人群比例大(43.2%),而优模式A仅为18.1%。结论:采用DBI评价系统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大学生的膳食质量,应对大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营养教育以增加蔬菜水果、奶类及动物性食物的摄入,提高大学生的膳食质量。

    作者:束莉;赵文红;吴学森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用于急诊剖宫产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用于急诊剖宫产术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120例产妇随机分为A、B、C组,每组40例,均行硬膜外麻醉。 A组予舒芬太尼10μg(1 ml)+0.5%罗哌卡因15 ml,B组予舒芬太尼15μg 1 ml+0.5%罗哌卡因15 ml,C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 ml+0.5%罗哌卡因15 ml。观察术中胎儿娩出后Apgar评分,起效、无痛平面、镇痛持续时间,改良Bromage评分,视觉模拟评分( VAS)及不良反应。结果:与C组比较,A、B组起效时间、无痛平面时间、感觉阻滞达高平面时间均缩短(P<0.01),镇痛持续时间均延长(P<0.01)。3组在切皮时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探查、取胎时的VAS和寒颤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和瘙痒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娩出后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硬膜外麻醉行剖宫产术时使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可增强麻醉效果,15μg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可减轻探查取胎时内脏牵拉不适症状,减少术中寒颤的发生率。

    作者:邓雪峰;何川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