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达肝素钠抑制人肺腺癌细胞增殖作用的实验观察

芮艳;胡丹凤;黄礼年

关键词:肺肿瘤, 腺癌, 达肝素钠,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素E, 裸鼠
摘要:目的:探讨达肝素钠抑制人肺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达肝素钠处理后A549细胞的细胞周期变化.建立肺腺癌鼠模型后,将12只荷瘤鼠随机分为达肝素钠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达肝素钠1 500 IU/kg(0.2 ml)皮下注射和0.9%氯化钠注射液0.2ml腹腔注射,1天1次,连续用药35 d.定期测量瘤体大及小直径,计算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第35天用戊苯巴比妥钠全身麻醉处死裸鼠,剥取瘤体称重、计算抑瘤率,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瘤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 E)的表达.结果:肺腺癌细胞株A549处理48 h后,与对照组比较,达肝素钠组G0/G1期细胞比例升高,S期细胞比例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达肝素钠组瘤重明显减小(P<0.05);达肝素钠组抑瘤率为0.000%和64.081%;对照组及达肝素钠组瘤组织中Cyclin E的表达阳性率为6/6、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2);达肝素钠组主要表现为低表达(5/6),对照组为高表达(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结论:达肝素钠可阻滞人肺腺癌A549细胞于G0/G1期,使进入S期和M期的细胞减少,减少DNA的合成,抑制细胞增殖,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 E的表达有关.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将76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9例,静脉滴注前列地尔10μg/d,口服依帕司他3次/天,每次50 mg;对照组37例,口服维生素B1,每次10 mg,3次/天代替依帕司他,其余同治疗组.2组均治疗4周.记录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及肌电图的改变.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和神经传导速度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治疗DPN安全有效,且临床疗效优于维生素B1联合前列地尔.

    作者:何启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胰瘘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72例患者均采用标准PD术式,重建顺序均为Child法.观察术后并发症和与胰瘘可能有关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胆红素水平、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残余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及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等9个因素.并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30例,总发生率为41.7%;病死率为4.2%,胰瘘发生率为11.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残余胰腺质地软及胰管直径<3 mm均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和P<0.05).结论:胰腺质地软及胰管直径细小预示PD后胰瘘的发生率较高.

    作者:范恒伟;崔培元;刘会春;谈燚;吴华;吴斌全;吴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microRNA在甲状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microRNA (miR)是一种由21 ~ 25个碱基组成的非编码RNA,通过与mRNA互补,诱导mRNA降解或翻译抑制.miR表达异常出现在多种肿瘤中,据此推测miR在人类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甲状腺癌为内分泌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miR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有可能成为诊断甲状腺癌的分子标志,并为甲状腺癌的治疗带来新的机遇.本文就miR在甲状腺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PICC与外周静脉留置针在肺癌化疗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探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肺癌长春瑞滨联合顺铂(NP)方案化疗中应用的静脉炎发生率.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60例应用NP方案化疗的肺癌患者分为2组,30例使用PICC导管,30例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观察2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PICC组静脉炎、局部疼痛、红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外周静脉留置针组(P <0.05 ~P <0.01),2组硬结和血管闭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可以有效地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保证化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作者:吴子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常德市汉、回族中老年居民血糖、血脂与糖尿病患病率的调查

    目的:了解常德市汉、回族中老年居民血糖、血脂与糖尿病患病率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湖南省常德市居民健康体检资料中,抽取某乡回族居民144人及某社区汉族居民538人为调查对象,分析比较其民族、年龄、性别、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及糖尿病患病率为调查指标.结果:汉回民族居民FBG、TG、TC、LDL水平和糖尿病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汉族居民3项血脂检测指标均高于回族居民,原因可能为饮食结构所致;回族居民血糖、糖尿病患病率高于汉族,提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可能严重影响该区域回族居民的健康,急须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和及早找出致病因素以降低其危害.

    作者:黄英;庄景凡;李雪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泡沫硬化剂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泡沫硬化剂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0例(条)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对其进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小腿曲张静脉内注射1%乙氧硬化醇泡沫硬化剂,观察大隐静脉曲张症状的改善.结果:30例患者(30肢)均成功接受治疗.平均每条患肢应用20 ml泡沫硬化剂,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5例局部存留曲张静脉团块,但超声检查未见血流信号;3例曲张静脉附近出现炎性反应.24条患肢于治疗后2周、3个月后复诊血管超声时大隐静脉主干闭塞.平均随访3个月,24例患者下肢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下肢明显的曲张静脉消失;2条患肢的溃疡于术后2个月愈合.结论:泡沫硬化剂疗法可有效治疗大隐静脉曲张,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可增加治疗的安全性,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新方法.

    作者:司春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状况,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及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1 43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生源地、学习成绩、与父母亲关系及家庭收入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均有一定的影响(P <0.05 ~P<0.0l).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各因子与内外倾向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与神经质和精神质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人际交往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内外倾向、神经质、精神质、性别、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与父亲关系、家庭收入.结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自身、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作者:马小芹;申正付;杨秀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重症手足口病155例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对155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相关临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儿在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基础上,均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甲泼尼龙,根据病情给予降颅压、改善循环、营养心肌、呼吸支持等综合治疗.结果:155例重症患儿多发生在3岁以内(91.6%),其中1~2岁占60.6%;以男孩多见,男女比例1.5∶1;农村患儿121例(72.2%);均有易惊、皮疹,其中发热147例,嗜睡、精神差110例,肢体抖动32例,恶心呕吐14例,出冷汗3例.血常规WBC升高75例,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68例,血糖升高45例,C反应蛋白升高37例,血压升高33例,心率增快16例.150例患儿行脑脊液检查,其中异常148例.治愈153例,其中1例曾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2例死亡.结论:针对临床手足口病患儿尤其是年龄<3岁,伴有发热、嗜睡、打惊等精神症状者,要高度重视,密切观察血压、血糖、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早期识别重症手足口病,早期干预治疗是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

    作者:叶晓琴;高侠;沈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变化趋势分析

    目的:分析2006~2011年尿路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6~2011年尿培养分离出的668株病原菌分布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s大肠埃希菌)分布及耐药性变化.结果:2006 ~ 2011年尿培养标本2 356份,分离出病原菌668株,分离率为28.4%.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38株(65.6%),革兰阳性球菌120株(18.0%),假丝酵母菌110株(16.4%).排名前3位的是:大肠埃希菌302株(45.2%)、白假丝酵母菌57株(8.5%)、肺炎克雷伯菌47株(7.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分离率为54.3%(164/302),各年份依次为50.0%(14/28)、51.9% (28/54)、45.6% (26/57)、45.8% (22/48)、53.1%(26/49)、72.7%(48/66);尿路感染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422:246);以>50岁为主(419/668).结论:该地区尿路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产ESBLs菌株分离率较高,且耐药情况严重;假丝酵母菌有较高的分离率.

    作者:胡开明;丁后明;范海燕;杨继忠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莆田某学院学生婚前性行为调查

    目的:了解某学院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现状,为高校开展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自编大学生婚前性行为问卷,对46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有28.8%发生过婚前性行为,其中男生为41.5%,明显高于女生的17.9% (P <0.01).72.4%的大学生能接受大学生同居(异性),53.5%的大学生认为可以接受婚前性行为,且男生的认可率显著高于女生(P<0.01).大学生在性行为中每次都有避孕措施的为46.3%,有46.3%偶尔会采取避孕措施,每次都没有避孕的有7.4%.而大学生采取的避孕措施中大部分为单一形式避孕,以安全套使用率高(72.4%).结论:大学生对性较为开放,对于婚前性行为过于随意,应当加强性健康教育和引导,以及指导他们如何避孕.

    作者:黄力伟;林弘月;刘经灵;黄文博;吴伯雄;郑建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头三神为主针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效果及对血浆Tau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以头三神为主针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血浆Tau蛋白的影响.方法:将4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例予以口服多奈哌齐治疗,观察组20例予以针刺治疗,分别比较2组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血浆Tau蛋白表达.结果:2组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治疗后观察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血浆Tau蛋白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2组治疗后Tau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三神为主针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降低血浆Tau蛋白可能是针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之一.

    作者:闫兴洲;李震宇;华启海;徐磊;江勇;张学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酸中毒和卒中样发作误诊2例

    例1男,11岁9个月,因“发热、头痛5d”于2011年10月15日入院.热峰达39.5℃,伴有头痛,较剧裂,并呕吐3次,喷射性,诉有视物模糊,至我院急诊就诊,予“头孢唑肟钠、热毒宁、甘露醇”等治疗3d后,热峰下降,头痛减轻,未再呕吐,视物恢复正常.

    作者:丁乐;郭虎;何燕;郑帼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肿瘤多药耐药机制及逆转策略的研究进展

    一般肿瘤耐药性是指肿瘤细胞对一种抗癌药耐药,可能对结构和功能相似的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而对非同类型的药物仍敏感.但是现在更为普遍的是肿瘤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MDR现象由Biedler等[1]在1970年首次发现,是指肿瘤细胞对一种抗肿瘤药物耐药,对非同类型的结构和功能机制不同的药物也产生耐药,这是导致肿瘤药物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MDR产生的分子机制并探寻逆转策略是目前肿瘤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就该领域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浦龙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血培养分离出光滑念珠菌1例

    患者男,45岁,因患骨髓瘤住院治疗.患者使用大量化疗药物及各种抗生素,后发生真菌感染,后使用抗真菌药物病情得到缓解.培养及形态:无菌抽取患者血液5 ml注入血液增菌瓶中,置35℃培养箱培养24 h,肉眼可见培养基浑浊,挑取二环接种于血平板上,置35℃培养箱培养24 h,血平板上长出光滑、较湿润的小菌落,涂片革兰染色为阳性球菌,形态似真菌类.

    作者:王娟;徐海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枸橼酸钠抗凝在连续性血液灌流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枸橼酸钠抗凝在连续性血液灌流中的抗凝效果.方法:将35例实施连续性血液灌流的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根据抗凝方案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和枸橼酸钠组.比较2组治疗过程中跨膜压的变化,同时比较治疗后血小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HC03-、游离钙、Na+和24h内出血情况.结果:低分子肝素组治疗2h和治疗4h的跨膜压均较枸橼酸钠组明显增高(P<0.01);治疗后低分子肝素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枸橼酸钠组明显延长(P<0.01);2组治疗后血小板、HCO3-、游离钙和N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连续性血液灌流过程中应用枸橼酸钠抗凝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作者:贾雪峰;赵曙光;张迪;朱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腹腔治疗顽固性腹水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

    目的:观察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腹腔治疗顽固性腹水的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以腹水超滤、浓缩回输系统对66例顽固性腹水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纳差症状、体质量、腹围、血液电解质、尿素氮、白蛋白和球蛋白水平变化,并总结护理要点.结果:治疗后患者纳差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患者体质量、腹围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血清白蛋白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血清球蛋白、尿素氮、血清钾、血清钠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后5例出现低热,2例穿刺部位渗液,1例穿刺部位出现皮下血肿,经对症治疗后逐渐消失.未发现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腹水浓缩回输腹腔操作简便,能迅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不良反应少.治疗过程中加强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可确保治疗顺利进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顽固性腹水的方法.

    作者:汪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手术复位及植骨治疗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切开复位手术加植骨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行切开复位特殊钢板内固定术的24例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经12 ~18个月随访,优17例,良6例,差1例.结论: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可以尽可能恢复关节面平整,恢复跟骨的宽度与高度.

    作者:张晓珑;何伟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腋横纹双切口剥离术和肿胀负压抽吸术治疗腋臭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腋横纹双切口剥离术与肿胀负压抽吸术治疗腋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8例行腋横纹双切口剥离术(剥离组)和36例行肿胀负压抽吸术(吸刮组)治疗腋臭患者的效果与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做比较.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2组治愈率分别为91.4%和83.3%,有效率均达到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离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9%,低于吸刮组的43.1%(P<0.01).结论:腋横纹双切口剥离术与肿胀负压抽吸术均为治疗腋臭的有效方法,腋横纹双切口剥离术术后并发症少,比肿胀负压抽吸术治疗效果更好.

    作者:刘晓峰;李光早;王怀谷;黄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8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疗效.方法:运用泪道探通术对80例(96眼)新生儿泪囊炎患儿进行治疗.结果:96眼中除2例(2眼)经2次治疗症状无改善,未予继续治疗外,其余78例(94眼)全部治愈,治愈率97.9%,其中1次治愈72眼,2次治愈18眼,3次及以上治愈4眼;3 ~6、>6~ 12和>12~ 24个月龄患儿的治愈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有较好的效果,以3~6个月龄患儿为宜.

    作者:胡娟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5例CT表现

    目的:总结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5例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CT资料,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例中肿瘤呈多发4例,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囊实性病变,1例为单发.CT平扫均表现为肝内低密度占位,病灶中央见较大范围的不规则更低密度区,边界清晰;1例单发者为囊性占位.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表现为早期轻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轻度强化,中心更低密度区无明显强化.结论:CT在显示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上有一定的特征性,在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作者:颜广林;顾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