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年长儿和婴幼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对比分析

吴向英

关键词:肺炎, 支原体属, 临床特征, 儿童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患儿肺炎支原体( MP)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将95例MP肺炎患儿按0~3岁和>3~14岁分成婴幼儿组35例和年长儿组60例。确诊后给予红霉素20~30 mg·kg-1·d-1静脉滴注,7~10 d后改为口服阿奇霉素10 mg ·kg-1·d-1,2~3个疗程,辅以对症治疗。结果:婴幼儿组以低中热、肺部湿罗音多见,易引起反复喘息,胸部X线片以点状及片絮状阴影多见,肺外并发症少。年长儿组以高热、干咳为主,肺部体征多不明显,胸部X线片除点状及片絮状阴影外,往往可见大片状阴影,肺外并发症多。结论:婴幼儿与年长儿MP肺炎在症状、体征、肺外并发症、胸部X线片上存在差异,应引起临床医生注意。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囊性血管淋巴管瘤的CT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CT对囊性血管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血管淋巴管瘤的CT征象及临床表现资料,4例均作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位于左前中上纵隔1例,左侧腹膜后3例。4例均表现为不规则低密度囊性包块,大小9.1 cm ×4.2 cm~21.6 cm ×8.1 cm,其内可见分隔、呈大小不一多房样改变,沿组织器官间隙生长蔓延。 CT增强扫描动脉期囊性包块内可见散在条索样及线样强化血管影,静脉期强化尤为明显,其内分隔亦不同程度强化。结论:CT对囊性血管淋巴管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作者:朱广辉;石士奎;谢宗玉;郭飞;陈刘成;徐家利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小切口配合封闭负压吸引治疗乳腺脓肿22例

    目的:观察小切口配合封闭式负压吸引治疗乳腺脓肿的疗效。方法:对22例26处乳腺脓肿B超引导下封闭负压吸引。结果:22例患者在超声观察脓腔消失,临床症状减轻,经7~14 d治疗后全部治愈。手术损伤小,病程短,乳腺外形满意。结论:封闭负压吸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甲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乳腺脓肿治疗方法。

    作者:孙凯;沈治祥;张学春;卞万一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HIF-1α和GLUT-1在人体退变腰椎间盘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transporter-1,GLUT-1)在人体退变腰椎间盘髓核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照组为取自青壮年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正常椎间盘髓核组织;实验组取自临床患者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依据术前MRI影像表现分为2组。术中所取标本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RT-PCR检测,比较3组椎间盘髓核组织中HIF-1α和GLUT-1的表达,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正常人类腰椎间盘组织中HIF-1α和GLUT-1的表达呈弱阳性,中度退变组中HIF-1α和GLUT-1的表达为阳性,重度退变组中HIF-1α和GLUT-1的表达为强阳性,且随着腰椎间盘组织退变的程度加重其表达也进行性加强(P<0.01)。 RT-PCR结果显示,HIF-1α和GLUT-1基因存在于人体椎间盘髓核组织中,3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IF-1α和GLUT-1均可能参与了人类腰椎间盘组织的退变过程,二者在人体退变腰椎间盘组织中有相同的增高趋势。可以考虑通过检测HIF-1α和GLUT-1在椎间盘组织中表达来检测腰椎间盘组织退变情况,从而为预防和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的提供新思路和切入点。

    作者:朱勋兵;张仲传;张井泉;周功;耿春晖;韩冠生;张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瑞替普酶与尿激酶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比较

    目的:比较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均无溶栓禁忌,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出血情况。结果:2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出血并发症、病死率及14 d左心室平均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冠U状动脉再通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同时给药操作简单,药物在体内的维持时间长,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谢后田;程仁力;孙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漏斗胸胸腔镜单支架Nuss手术18例

    目的:探讨漏斗胸在胸腔镜辅助下行单支架Nuss手术治疗的经验体会。方法:对18例漏斗胸在胸腔镜辅助下行单支架Nuss手术。术中均置入1块钢板,单侧置固定器17例,双侧置固定器1例。结果:18例手术均成功,平均手术时间85 min,平均失血量40 ml。随访1~24个月,优14例,良3例,中等1例。无严重并发症,无钢板支架移位,无复发病例。结论:胸腔镜辅助下单支架Nuss手术矫治漏斗胸可靠、安全,疗效满意。

    作者:王有贵;洪卫东;汪苏波;倪玉宝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特点和生活质量状况,并探讨疾病不确定感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和糖尿病患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对6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分为(88.64±12.65)分,属于中等水平;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得分为(62.12±10.53)分;糖尿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水平与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和社会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和社区工作者要加强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降低糖尿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施彩虹;段晓侠;陈玲玲;董长兰;王文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Level Ⅲ组淋巴结清扫在腋下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Level Ⅲ组淋巴结清扫在腋下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术前通过体检或超声影像学检查发现腋下淋巴结阳性59例,行单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结合Ⅲ组淋巴结清扫术,比较2种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Ⅲ组淋巴结清扫患者42例,其中41例腋下淋巴结阳性,伴有Ⅲ组淋巴结阳性者13例,3年远处转移率为9.5%,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率2.4%;单纯乳腺癌改良根治患者17例,3年远处转移率为35.3%,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率23.5%,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淋巴结清扫患者总生存率为92.9%,单纯乳腺癌改良根治患者为88.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术前发现腋下淋巴结阳性者,行Ⅲ组淋巴结清扫可提高腋窝淋巴结清扫彻底性,并对术后的合理治疗和提高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潘成武;肖劲松;陈刚;李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宫颈癌40例

    目的:分析术前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FIGO Ib2~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手术治疗的40例宫颈癌患者,术前行新辅助化疗1次,对于子宫颈病灶>4 cm,术前大出血者加腔内后装治疗1次。3周后行宫颈癌根治术。通过分析患者瘤体大小的改变、放化疗不良反应、手术难度的下降及术后病理改变等结果,评价新辅助放化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安全性。结果:宫颈癌新辅助放化疗总有效率为82.5%,手术切除成功率为100%。结论:术前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宫颈癌Ib2~Ⅱb期患者安全有效,可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刘健;李胜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术后肺部感染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术后肺部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干预组实施全面、系统的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P<0.01);干预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于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采取全面、系统的手术室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张玲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蚌埠医学院学报》征订启事

    作者:《蚌埠医学院学报》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彩超在阴茎勃起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彩超在阴茎勃起功能障碍( ED)患者阴茎血流动力学检查中的作用。方法:收集60例ED患者,在阴茎海绵体内注射血管活性药物前列地尔10μg,诱导阴茎勃起后行彩超检查左、右阴茎海绵体动脉血流指标:收缩期大血流速度( 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EDV)、血管阻力指数( RI)及阴茎背深静脉血流速度( VV)。结果:动脉性ED组的PSV与非血管性组的P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性ED组的EDV、RI与非血管性组EDV、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性ED组的VV与非血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阴茎海绵体内注射血管性药物诱导勃起结合彩超在男性ED的病因鉴别中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作者:李成福;胡冬梅;戴廷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硬膜外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对产程、母婴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自然分娩的产妇216例,全部足月、单胎、头位,无妊娠并发症,无麻醉禁忌证,评估经阴道分娩无困难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8例,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对照组采用非药物性分娩镇痛。观察2组产妇分娩疼痛的程度、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分娩期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宫口扩张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均较对照组好,缩短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活跃期和第三产程时间(P<0.01),2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和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是较为理想的方法,对母婴均有较高的安全性,可加速产程进展,值得推广。

    作者:王娟;王昌合;曲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儿童皮肌炎1例

    患者,男性,18岁,因“双下肢无力伴皮疹8年”于2013年8月27日入院。患者主诉2005年起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双下肢乏力,久蹲后起立困难,上楼梯时更明显,提重物上楼梯不能走两个台阶,体育考试常不及格,自觉多年来下肢无力进展缓慢、无明显加重,但双下肢渐出现肌肉萎缩,并且双足反复出现皮疹、溃烂、疼痛。其间无发热,无关节、肌肉疼痛,无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无口腔溃疡,无胸闷、气急,无恶心、呕吐,无心悸,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光敏感现象。在当地多家医院检查未明确诊断而来我院就诊。病程中精神、睡眠尚可,饮食较好,大小便正常,体质量无进行性下降。

    作者:孙家栋;姜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瘢痕子宫合并植入性前置胎盘14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合并植入性前置胎盘的病因、诊治措施。方法:14例均以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术中尽量避开胎盘组织选择子宫切口,迅速娩出胎儿,胎盘不能强行剥离,对于短时间内出血达2000 ml以上者,果断行子宫切除术;对于术中生命体征平稳者,先采取局部缝合及子宫B-lynch缝合术后给予子宫动脉栓塞术,若有效,术后加强抗感染治疗,同时予米非司酮口服,超声随访子宫恢复情况,无效则行子宫切除术。结果:14例患者均发生产后出血,6例术中直接行子宫切除,8例行保守性治疗,其中1例术后20 d发生晚期产后出血,行子宫切除。14例患者均安全出院。结论:瘢痕子宫合并植入性前置胎盘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产后出血,甚至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子宫切除、脏器损伤、产褥期感染等。要尽量避免多次流产刮宫,做好围生期保健,大力提倡自然分娩,严格把握剖宫产术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罗岩;周杜娟;徐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安徽省卫生人力资源发展及趋势分析

    目的:了解安徽省卫生人力资源发展及趋势,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目标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以安徽省16个城市为单位,通过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信息统计中心国家卫生信息直报系统,收集2007~2012年全省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配置数、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千人口注册护士数。结果:截止2012年底,全省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配置数为3.42人,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1.33人,千人口注册护士数1.38人;2007~2012年,全省卫生技术人员数年平均增长率为6.36%,执业(助理)医师数年平均增长率为6.06%,注册护士数年平均增长率为11.75%。结论:安徽省卫生资源配置水平较低;各城市之间配置水平差异较大。根据安徽省“十二五”卫生人力资源规划目标值:至2015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达1.88,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达2.07;实现目标较为困难。

    作者:刘岩;丁宏;何振仿;孙昕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2010~2011年某医院法定传染病报告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某肿瘤医院2010~2011年法定传染病报告情况,为制定传染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11年法定传染病报告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与2010年报告情况进行比较。结果:2011年该院共报告法定传染病9种,3719例。无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6种,3704例(99.60%);丙类传染病3种,15例(0.40%)。与2010年比较,2011年传染病病种未发生改变,总例数减少123例,2年各种法定传染病报告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1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病例顺位前3位分别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和梅毒,其中病毒性肝炎多(90.47%)。2011年该院法定传染病报告病例数1月份和3月份较多,分别占13.50%和11.37%;9月和10月份报告病例数较少,分别占5.46%和4.22%;主要传染病的构成比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结论:病毒性肝炎是该院的重要法定报告传染病,应加强其监测和防治。

    作者:张志刚;李娟;李成云;齐宝宁;白云峰;孟娟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多节段颈椎压迫前路和后路术式临床比较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手术及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压迫(3个节段以上包括3个节段)的临床效果。方法:102例颈椎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前路手术组及后路手术组。统计2组患者术前后JOA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轴性症状出现的比例,分析影像学改善(椎管椎体比值、脑脊液通畅)情况。结果:2组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提高,且后路组优于前路组( P<0.01)。后路组手术时间少于前路组(P<0.01)。2组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术后出现颈项部、肩背部肌肉酸痛、无力、僵硬、活动受限,查体有压痛点和肌肉痉挛者3例,前路组2例。后路组患者颈椎管与椎体的矢状径比值优于前路组(P<0.01)。后路组术后颈椎MRI显示脑脊液通畅率明显优于前路组(P<0.01)。结论:颈椎后路手术的临床效果优于前路手术。

    作者:赵辉;邓哲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利用钢板的桥接固定作用复位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18例

    目的:探讨利用钢板的桥接固定作用在术中复位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性。方法:18例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术中先将肱骨近折端复位,用1枚锁定螺钉将锁定钢板近侧部固定住近折端,然后利用钢板的桥接固定作用复位远折端。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块术中均得到快速、有效复位。术后4周、8周、3个月、6个月摄片X线复查,骨折端无移位,无内固定失效。术后6个月按照Neer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12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3.3%。结论:利用钢板的桥接固定作用在术中能快速、有效复位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块。

    作者:陶学顺;余润泽;张长春;喻德富;沈政;曹参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精索静脉曲张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诊断精索静脉曲张对临床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阴囊彩超检查结果,记录精索静脉在平静呼吸时和站立位作Valsalva动作后内径及反流时间、睾丸体积,并与精索静脉正常者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精索静脉曲张时,其内径明显增宽(P<0.01),大部分伴走形迂曲,或呈网格状,且Valsalva动作时反流时间延长(P<0.01)。50例均为左侧精索静脉曲张可见左侧睾丸体积明显缩小(P<0.01);同时合并右侧曲张3例。结论:彩超检查方便,廉价,快捷,可重复性强,结果准确,可作为诊断精索静脉曲张的首选方法。同时也可作为临床手术指征的重要参数之一。

    作者:彭光生;陈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评估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分布及其抗菌谱变化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患者的418份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418份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出388株病原菌,其中G+球菌212株,G-杆菌17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检出率高,分别为38.28%、11.48%、8.13%、5.26%和4.78%。结论: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治疗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实施个体化的抗生素治疗方案,降低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作者:张继学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