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YKL-40水平的研究

汤阳;康品方;李妙男;唐碧;王洪巨

关键词:冠状动脉硬化, 甲壳质酶蛋白4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高敏C反应蛋白(hs-CRP )和尿酸(UA)水平,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ACS患者10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48例,不稳定心绞痛(UAP)54例分别作为AMI组和UAP组,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亚组43例、双支病变亚组37例和多支病变亚组22例;另选52例冠状动脉正常者作为对照组。 ELISA法检测血浆YKL-40、hs-CRP和UA水平。结果:AMI组YKL-40、hs-CRP和UA水平与UAP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组亚组血浆YKL-40和hs-CRP水平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升高,各亚组间除AMI组与UAP组比较U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患者血浆YKL-40水平与hs-CRP、UA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YKL-40升高可能预示着ACS患者的不稳定状态,且与冠心病发病及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光棒引导经口气管插管在缺齿无齿老年患者全麻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光棒和直接喉镜在缺齿无齿老年患者经口气管插管麻醉中的应用,寻找有效的插管方法。方法:缺齿无齿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光棒组( L组)和直接喉镜组( M组)。比较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5 min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的变化,以及2组插管成功率、插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插管成功率皆100%;M 组气管插管后5min的血压和心率均较L组升高(P<0.05~P<0.01)。2组插管成功后口腔咽喉黏膜和牙龈牙齿损伤、术后咽痛和声音嘶哑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棒引导经口气管插管用于缺齿无齿老年患者插管,具全麻诱导,简便、有效、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伟;阚清芳;吴浩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早期肠内营养促进烧伤后肠道增殖修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烧伤大鼠回肠黏膜增殖修复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将8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烧伤对照组( C组)、早期肠内营养组( EEN组,烧伤后6 h开始实施肠内营养)和延迟肠内营养组(DEN组,烧伤后24 h开始实施肠内营养)。观察伤烧前(PBD 0)及烧伤后0.5 d(PBD 0.5)、1 d(PBD 1)、3 d(PBD 3)、7 d(PBD 7)和10 d(PBD 10)大鼠回肠黏膜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3H-尿嘧啶核苷(3H-Uridine)和3H-亮氨酸(3 H-Leucine)掺入率、增殖指数及回肠黏膜DNA、RNA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烧伤后大鼠回肠黏膜3 H-TdR、3 H-Uridine掺入率各时点均明显低于烧伤前,PBD1~PBD10 EEN组3 H-TdR、3 H-Uridine、3 H-Leucine掺入率均较DEN组增高( P<0.05~P<0.01)。烧伤后大鼠回肠黏膜增殖指数均低于烧伤前 PBD0,EEN 组在 PBD1~PBD10均高于 DEN 组(P <0.05~P <0.01)。大鼠回肠黏膜DNA、RNA和蛋白质含量PBD1~PBD10均显著低于PBD0,PBD3~PBD10 EEN组DNA、RNA和蛋白质含量均较DEN组增高(P<0.05~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效地降低了烧伤后肠黏膜增殖受抑程度,促进了肠黏膜修复。

    作者:王逸娟;刘曼曼;徐淑秀;吴丹;吴炜;彭曦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不同玻璃化冷冻载体对人卵巢组织冷冻效果的影响

    目的::比较不同的玻璃化冷冻载体对人卵巢组织冷冻效果的影响,为人卵巢组织玻璃化冷冻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参考依据。方法:预处理人卵巢皮质切成10 mm×1 mm×1 mm大小,随机分为新鲜组( A组)、针浸润玻璃化冷冻组(B组)、表面玻璃化冷冻组(C组)和直接覆盖玻璃化冷冻组(D组)。 A组直接予以固定、组织切片及HE染色;B、C、D 3组采用不同玻璃化冷冻载体冷冻后,投入液氮保存2个月,采用快速复温法解冻后予以固定、切片及染色。行形态学分析,通过计算各组卵巢组织切片中正常形态始基卵泡率,比较各组冷冻效果。结果:4组共计数809个始基卵泡,其中正常形态始基卵泡率分别为:A组96.12%,B组88.14%,C 组80.00%,D组81.25%。行玻璃化冷冻的3组卵巢组织正常形态始基卵泡率均明显小于A组(P<0.01);而B组、C组和D组正常形态始基卵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化冷冻后人卵巢组织正常形态始基卵泡率较新鲜组织下降,但仍能较好地保存人类卵巢组织,可用于人类卵巢组织的冷冻保存。

    作者:郑轶;周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妊娠期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绞痛的治疗

    目的::探讨妊娠期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绞痛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妊娠期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绞痛17例患者,均首先给予保守治疗,6例经保守治疗症状消失;11例因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行膀胱镜下输尿管双J管置入术,2例无法置入继续选择保守治疗,1例局部麻醉下行经皮肾穿刺造瘘术。结果:所有肾绞痛患者症状均明显缓解,8例成功置入双J管中,1例带管期间结石排出,5例留置双J管至产褥期结束后药物结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成功排石,2例排石失败患者均于产褥期结束后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6例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无一例发生意外妊娠终止。结论:膀胱镜下输尿管双J管置入术是处理妊娠期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绞痛安全而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刘贝贝;张家俊;汪盛;陈志军;韩峰;李庆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鲍曼不动杆菌脓毒症大鼠中性粒细胞中抗氧化蛋白6、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1和翻译控制肿瘤蛋白表达变化

    目的::通过蛋白印迹技术验证鲍曼不动杆菌脓毒症大鼠中性粒细胞中抗氧化蛋白6(PRDX6)、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1(SERPIN B1)和翻译控制肿瘤蛋白(TCTP)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情况。方法:将18只清洁级雄性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脓毒症6 h组(6 h组)和12 h组,每组6只。利用鲍曼不动杆菌腹腔注射制作鲍曼不动杆菌脓毒症大鼠模型,提取N组、6 h组和12 h组大鼠的中性粒细胞总蛋白,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PRDX6、SERPIN B1和TCTP的表达变化,并与前期双向凝胶电泳结果做对比分析。结果:6 h组和12 h组中性粒细胞中PRDX6表达量均明显低于N组(P<0.01),12 h组较6 h组下降更明显(P<0.01);6 h组和12 h组SERPIN B1的表达量均高于N组(P<0.01),6 h组和12 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h组和12 h组TCTP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N组(P<0.01),而6 h组和12 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蛋白的表达与前期蛋白质组学实验结果基本一致。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脓毒症组大鼠中性粒细胞中 PRDX6、SERPIN B1和TCTP表达与正常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RDX6、SERPIN B1和TCTP可能会成为鲍曼不动杆菌脓毒症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分子靶点。

    作者:邹琪;颜培娥;陈振东;汪华学;何先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2型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 UAlb)定量检测结果,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 DM )组60例和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肾病( DN )组60例,观察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C)、总胆固醇(TG)等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DN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DN组患者的病程较DM组长(P<0.01),年龄、SBP、DBP和FPG均高于DM组(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SBP、DBP、HbA1c、TG和TC均为D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年龄、病程、高血糖、高血压及脂代谢紊乱是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晓丽;孙卫华;裴晓艳;张士荣;周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静脉滴注,治疗14 d。治疗前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射血分数( EF)、每搏量( SV)、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 NT-proBNP)水平以及Lee心衰积分,并依据Lee心衰积分评价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EF、SV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P<0.01),且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提升明显(P<0.01);2组患者Nt-proBNP和Lee心衰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效率47.22%,治疗组有效率75.00%,2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能够改善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王邦俊;王志芳;周利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肿瘤药房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不合理医嘱干预成果分析

    目的::分析肿瘤药房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不合理医嘱,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1~2013年药师审核出不合理的情况分析汇总。结果:常见不合理医嘱为溶媒不适宜28.96%,载体量不适宜31.59%,给药途径不适宜18.42%。干预成功率高可达95.28%。结论:药师审核医嘱,从药学基础分析干预,可以及时纠正用药不合理现象,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梁潇;裴保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在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 CTA)在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CT平扫和CTA检查的16例烟雾病患者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脑出血8例,脑梗死2例,脑出血及脑梗死2例,脑萎缩及脑出血2例,2例未见明显异常。 CTA显示双侧大脑前中动脉狭窄、闭塞4例,单侧3例。双侧颈内动脉、大脑前、中动脉C1段、A1或A1~A3段、M1段不同程度狭窄、闭塞9例。合并大脑后动脉狭窄3例。16例均显示脑底异常血管网。侧支血管表现为相应血管及其分支粗大、增多,迂曲延长。结论:CTA可提供烟雾病确切的诊断,是一项实用、有效的技术,对烟雾病分析评价有重大临床价值。

    作者:祝洪福;任千里;张芳;王立乾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产前超声对胎儿小脑蚓部缺失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小脑蚓部缺失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47例产前超声初步诊断为胎儿小脑蚓部缺失的孕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MRI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产前超声检查诊断的47例小脑蚓部缺失均与MRI诊断结果一致。其中17例为小脑蚓部完全缺失,合并其他畸形11例;30例为小脑蚓部部分缺失,合并其他畸形15例。结论:产前超声检查对小脑蚓部缺失及合并畸形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胎儿小脑蚓部缺失的有效筛查手段之一。

    作者:臧晓娟;李东海;孙宝娟;赵巧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危重患儿284例住院期间营养调查

    目的::调查住院危重患儿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发生情况,为临床进行营养支持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营养风险评价工具STRONG kids对284例住院危重患儿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分别在入院第1天和出院前1天通过体格检查评估其营养状况。结果:284例危重患儿营养风险检出率为52.82%,入院时营养不良检出率为19.01%,出院时营养不良检出率为33.80%,营养不良检出率与营养风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1)。住院时间与营养风险检出率及营养不良检出率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危重患儿住院期间营养支持不理想以至于出院时急性营养不良发生率较入院时增加,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检出率越高,住院时间可能越长。

    作者:李冬娥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聚集解决模式在闭合性胸外伤老年患者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以聚集解决模式为基础的护理干预对闭合性胸外伤老年患者呼吸道护理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应用聚集解决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干预前、后对2组患者的呼吸道自我护理知识知晓程度、呼吸功能锻炼的依从性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呼吸道自我护理知识知晓程度和呼吸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聚集解决模式为基础的护理干预能提高闭合性胸外伤老年患者呼吸道自护能力。

    作者:汤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六安市健康成人4项凝血指标正常值范围的建立

    目的::通过测定六安市健康成年人群的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IB)、凝血酶时间( TT),建立六安市实验室血浆凝血指标的正常值范围。方法:使用法国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采用凝固法对300名健康成年人进行PT、APTT、FIB和TT测定。结果:初步建立六安市健康成人4项凝血指标正常值范围,PT 11.06~14.24 s;APTT 27.57~42.23 s;FIB 1.91~3.99 g/L;TT 14.05~18.47 s。结论:指标正常值范围对疾病的预防、诊断、疗效及预后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实验室应制定适合的指标正常值范围。

    作者:广圣芳;张守永;孙磊;刘选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2种不同方式终止瘢痕子宫中期妊娠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终止瘢痕子宫再次中期妊娠的方式。方法:选择瘢痕子宫妊娠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孕妇采用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引产;观察组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和羊膜腔内注射依沙吖啶终止瘢痕子宫妊娠,观察2组孕妇终止妊娠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引产时间、软产道损伤和胎盘胎膜残留均少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米非司酮配合羊膜腔内注射依沙吖啶终止瘢痕子宫妊娠具有较可靠的临床效果,且手术方式简单,明显降低对患者的损伤。

    作者:宫莹莹;何玉;席玉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国人大脑外侧裂MRI立体定向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基于MRI图像的大脑外侧裂立体定向解剖学及其在脑立体定向手术中的意义。方法:采集30名健康成年自愿者的脑MRI图像,经图像转换和配准,在标准三维立体坐标系中测量,以外侧裂的外侧缘为起点,向内沿X轴方向每3 mm为一取样点直到岛盖内侧面,记录各取样点的X、Y值,Z值为所在层面与AC-PC层面间层数与层距的积,统计所有取样点的三维坐标值,建立大脑外侧裂三维立体定位数据集。将所有外侧裂外侧缘取样点坐标值进行分析,绘制其在矢状和冠状面上的投影图。结果:成功构建大脑外侧裂立体定位数据集;对30例出外侧裂外侧缘的投影图进行分析,找出了外侧裂的走行特点,并求出了回归方程。结论:大脑外侧裂立体定向解剖学研究,可为脑的立体定向手术及脑图谱的建立提供解剖学资料。

    作者:李成;郭晋;隋东莉;曹承亮;王震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宫腔镜腹腔镜联合治疗不孕症的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宫腔镜腹腔镜联合治疗女性不孕症的术中配合方法及护理要求。方法:32例经输卵管碘油造影诊断输卵管阻塞的不孕症患者,行宫腔镜腹腔镜术,做好术前访视、各种特殊器械的准备工作;熟悉手术进程,根据手术需要及时调整体位,注意保暖,合理摆放仪器设备,术中密切配合手术进程,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以及气腹压力的控制和膨宫压力的设定。结果:32例患者手术顺利,无并发症,术后随访2~24个月,13例已受孕,受孕率40.6%。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手术配合是保证宫腔镜腹腔镜手术顺利进行及提高受孕率的关键。

    作者:栾翠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2013年蚌埠市某区903名中小学教师健康体检分析

    目的::了解蚌埠市某区中小学教师群体健康状况和疾病谱分布情况。方法:对2013年蚌埠市某区6所中小学903名教师的健康体检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903名教师疾病及异常指标检出781人(86.49%)。其中高血压193人(21.37%)、心电图异常183人(20.27%)、脂肪肝152人(16.83%)、胆囊疾患114人(12.62%)、肾脏疾患88人(9.75%)、高甘油三脂血症75人(8.31%)、高血糖49人(5.43%),检出率相对较高。结论: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缓解压力、倡导健康与良好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预防和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作者:谢怀珍;李玲;张琛;袁媛;徐姗姗;计承侠;崔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超薄敷料联合硫酸镁治疗肿瘤患者肠外营养液外渗致组织损伤的护理

    目的::探讨超薄敷料加硫酸镁在肿瘤患者肠外营养液外渗致局部组织损伤护理的效果。方法:将70例肠外营养液外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超薄敷料+硫酸镁)和对照组(多磺酸黏多糖乳膏+硫酸镁)各35例。观察2组炎症和肿胀消散情况以及起效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高效、中效和低效的起效时间均明显快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为82.9%,2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薄敷料联合硫酸镁治疗肿瘤患者肠外营养液外渗所致局部组织损伤优于多磺酸黏多糖乳膏,起效更快,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汤士芳;朱莉;余利;祁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正常成人颈臂丛两种神经MRI成像技术比较

    目的::探讨正常人颈、臂丛全身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 DWIBSS)和MRI脊髓成像( MRM)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102名健康成人颈、臂丛DWIBSS和MRM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在DWIBSS图像中,除C4外,C5~T1神经干几乎均可显示,并追踪到腋神经处。与DWIBSS成像不同, MRM成像能显示整个(也可分段显示)脊髓、各神经根袖和其内走行的神经根。结论:DWIBSS结合MRM等能够获得较高的空间分辨率,较高的组织分辨率和更细节的颈、臂丛解剖信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黄克勇;丁汇清;李长城;李春阳;汤其岭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延续护理对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健康行为的影响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患者158例,根据术后随访模式分为2组,79例实施传统门诊随访模式为对照组,79例实施延续护理随访模式为观察组,随访1年,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评定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采用健康行为量表评定患者的健康行为,比较2组患者随访前后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健康行为,分析2组患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满意度。结果:随访1年时,2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和健康行为评分均较出院时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和健康行为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满意度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延续护理可显著提升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健康行为。

    作者:高晓洁;季梅丽;杨阳;俞颖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