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女性直肠前突远期疗效观察

孙勇;孟君;张春霞

关键词:直肠疾病/外科手术, 直肠前突, 黏膜切除钉合术
摘要: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 TST)与硬化剂注射加柱状缝扎术治疗直肠前突( RC)的远期疗效。方法:将58例中重度RC患者分为TST组(观察组)30例,硬化剂注射加柱状缝扎术组(对照组)28例。随访1~4年,观察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远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出现直肠阴道瘘及肛管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结论:TST治疗RC改善排便功能远期疗效确切,手术操作简单,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联合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在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筛查中的价值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胃疾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水平和二者比值(PGR)以及胃泌素-17(G-17)水平,探讨PG、G-17作为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筛查指标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行胃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共278例,根据胃镜及病理结果分为4组,包括非萎缩性胃炎组105例,萎缩性胃炎组42例,胃癌组64例和胃溃疡组67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每例血清PGⅠ、PGⅡ和G-17水平,并计算PGR值。结果:萎缩性胃炎组及胃癌组PGⅠ水平和PGR均较非萎缩性胃炎组明显降低(P<0.01),G-17水平明显升高(P<0.01);胃癌组PGⅠ水平和PGR均较萎缩性胃炎组明显降低(P<0.01),G-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中,进展期胃癌血清PGⅠ水平、PGR明显低于早期胃癌(P<0.01),G-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GⅠ、PGR降低及G-17升高提示了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高危风险,联合检测血清PG和G-17可以作为胃萎缩及胃癌的筛查手段,为是否需行进一步胃镜检查提供积极参考。

    作者:邓晓晶;郑海伦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不安运动评估单次法与多次法对高危新生儿不良运动发育结局预测效度探讨

    目的::探讨高危儿不安运动质量评估单次法与多次法对不良运动发育结局的预测效度。方法:对38例高危新生儿在不安运动阶段进行全身运动质量评估,12个月龄(纠正年龄)后根据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和临床诊断确定其运动发育结局。分析单次法和多次法的预测效度。结果:多次法对不良运动发育结局的预测敏感性为76.2%,特异性为88.2%,阳性预测值为88.9%,阴性预测值为75.0%,而单次法其阳性预测值为55.3%;多次法对脑性瘫痪的预测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76.9%,阳性预测值为66.7%,阴性预测值为100.0%,而单次法其阳性预测值为31.6%。结论:多次法对高危儿的运动发育结局有较好的预测效度。

    作者:武改;王雨晴;杨忠秀;王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环磷酰胺联合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对百草枯中毒患者血清金属蛋白酶9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联合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对百草枯中毒患者血清金属蛋白酶9( 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常规治疗联合血液灌流基础上联合环磷酰胺及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MMP-9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血清MMP-9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环磷酰胺联合大剂量甲泼尼龙能有效降低百草枯中毒患者血清 MMP-9的水平,血清MMP-9水平降低可能是减轻肺损伤的机制之一。

    作者:徐宁;郭晋;伍德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自我效能感在喉癌术后患者自我护理和生活质量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目的::了解喉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状况,探讨自我护理、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质量三者之间关系以及自我效能感在自我护理和生活质量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行手术治疗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自我护理和提高自我效能感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喉癌患者82例作为调查对象,在出院3个月后复查时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中国头颈部癌生命质量测定量表对喉癌术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年龄段、手术方式、临床分期,是否带管、放化疗的喉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总自我护理能力及各维度与生活质量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自我效能感与生活质量间呈正相关关系(P<0.01)。自我效能感在自我护理能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中介作用大小为66.73%,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78.79%。结论:引导喉癌术后患者培养自我护理能力,提高自我效能感,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作者:周英;杨从艳;赵梅君;张培培;余陆华;鲍丽;杨学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临床路径式温馨提示牌在口服华法林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式温馨提示牌在口服华法林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口服华法林住院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即每次发药时口头指导服药;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式温馨提示牌与口头宣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患者对口服华法林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对健康教育满意度和服药依从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临床路径式温馨提示牌可显著提高口服华法林患者健康教育效果,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作者:戴文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气管拔管前应用右美托咪定对甲状腺手术患者麻醉复苏的影响

    目的::观察甲状腺手术患者全麻气管拔管前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 DEX)对麻醉复苏的影响。方法:74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观察组术毕10 min时静脉泵注DEX 0.5μg/kg 10 min,对照组以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同时间泵完。比较2组患者血压、心率、脉搏和血氧饱和度变化、术毕清醒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记录气管拔管前患者呛咳、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术后1~4 h舒适评分( BCS)及痛觉模拟评分( VAS)。结果:2组患者术毕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泵注DEX后心率有所减慢(P<0.01);对照组气管拔管时患者呛咳发生率高于观察组,且心率、血压升高(P<0.05~P<0.01);对照组术后1~4 h BCS评分低于观察组,VAS评分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甲状腺手术患者全麻拔管期间应用DEX可获得较好的镇痛、镇静效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呛咳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患者术后舒适度。

    作者:李文江;王灿灿;李安宝;蒋金华;余健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国人大脑外侧裂MRI立体定向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基于MRI图像的大脑外侧裂立体定向解剖学及其在脑立体定向手术中的意义。方法:采集30名健康成年自愿者的脑MRI图像,经图像转换和配准,在标准三维立体坐标系中测量,以外侧裂的外侧缘为起点,向内沿X轴方向每3 mm为一取样点直到岛盖内侧面,记录各取样点的X、Y值,Z值为所在层面与AC-PC层面间层数与层距的积,统计所有取样点的三维坐标值,建立大脑外侧裂三维立体定位数据集。将所有外侧裂外侧缘取样点坐标值进行分析,绘制其在矢状和冠状面上的投影图。结果:成功构建大脑外侧裂立体定位数据集;对30例出外侧裂外侧缘的投影图进行分析,找出了外侧裂的走行特点,并求出了回归方程。结论:大脑外侧裂立体定向解剖学研究,可为脑的立体定向手术及脑图谱的建立提供解剖学资料。

    作者:李成;郭晋;隋东莉;曹承亮;王震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肿瘤药房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不合理医嘱干预成果分析

    目的::分析肿瘤药房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不合理医嘱,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1~2013年药师审核出不合理的情况分析汇总。结果:常见不合理医嘱为溶媒不适宜28.96%,载体量不适宜31.59%,给药途径不适宜18.42%。干预成功率高可达95.28%。结论:药师审核医嘱,从药学基础分析干预,可以及时纠正用药不合理现象,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梁潇;裴保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放大内镜联合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联合富士能电子分光内镜技术( FICE)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消化内镜检查患者109例,共116处病灶,用放大内镜联合FICE技术及染色放大内镜观察胃黏膜腺管开口和微血管形态,将其分为6型(Ⅰ~Ⅲ型为胃黏膜腺管结构清晰,微血管形态分别为规则清晰、不规则、模糊不清;Ⅳ~Ⅵ型为胃黏膜腺管结构不规则模糊,微血管形态分别为规则清晰、不规则、模糊不清),并行活检组织学病理检查,将分型结合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FICE放大内镜对腺管开口分型的诊断优于常规放大内镜(P<0.01);FICE放大内镜与染色放大内镜图像相比,能更清晰显示胃黏膜微细血管形态结构(P<0.01),两者在显示腺管开口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黏膜腺管开口规则清楚的病灶中(Ⅰ~Ⅲ型)均未发现癌变,仅有1例高级别内瘤变;高级别内瘤变及癌变均集中于胃黏膜腺管开口不规则模糊病灶中(Ⅳ~Ⅵ型)。结论:利用放大内镜联合FICE技术观察胃黏膜细微结构,能更加精确地引导活检,提高胃癌内镜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郑雄;孙颖;胡梅洁;李健;刘进进;马瑾;王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六安市健康成人4项凝血指标正常值范围的建立

    目的::通过测定六安市健康成年人群的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IB)、凝血酶时间( TT),建立六安市实验室血浆凝血指标的正常值范围。方法:使用法国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采用凝固法对300名健康成年人进行PT、APTT、FIB和TT测定。结果:初步建立六安市健康成人4项凝血指标正常值范围,PT 11.06~14.24 s;APTT 27.57~42.23 s;FIB 1.91~3.99 g/L;TT 14.05~18.47 s。结论:指标正常值范围对疾病的预防、诊断、疗效及预后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实验室应制定适合的指标正常值范围。

    作者:广圣芳;张守永;孙磊;刘选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两种体外照射方法治疗宫颈癌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通过观察2种体外照射在宫颈癌放疗中的不良反应,获取宫颈癌佳的放疗方案。方法:随机将60例Ⅱb期以上宫颈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同中心体外照射,每周5次,每日每野肿瘤量(DT)1.0 Gy,每日照射两野;对照组采用盆腔前后野对穿体外照射,每周5次,每日每野 DT 1.8~2.0 Gy,每日两野轮流照射,盆腔外照射DT 50 Gy,腔内后装治疗3~7次,每周1次,每次A点 DT 6.0~7.0 Gy。比较2组患者因放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和消化系统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放疗引起的消化系统反应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2组骨髓抑制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宫颈癌放疗中,采用同中心体外照射可相对减轻不良反应。

    作者:董丽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p75在乳腺癌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 NGF)及其低亲和力受体p75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PV-9000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8例乳腺疾病患者病灶组织中NGF和p75的表达。结果:NGF在乳腺癌上皮细胞中表达,在恶性肿瘤中阳性率高于良性肿瘤(P<0.01),在原位癌和浸润癌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75在乳腺的肌上皮细胞表达,在良性肿瘤中的阳性率高于恶性肿瘤(P<0.01)。 NGF阳性率在肿瘤的分级、年龄、淋巴结转移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p75阳性率在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肿瘤的分级和淋巴结转移间表达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NGF可能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事件,但与乳腺癌的浸润性进展无关;p75可作为乳腺癌恶性程度的分子标志物。

    作者:章菊;叶书来;张昌龙;周倩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2型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 UAlb)定量检测结果,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 DM )组60例和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肾病( DN )组60例,观察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C)、总胆固醇(TG)等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DN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DN组患者的病程较DM组长(P<0.01),年龄、SBP、DBP和FPG均高于DM组(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SBP、DBP、HbA1c、TG和TC均为D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年龄、病程、高血糖、高血压及脂代谢紊乱是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晓丽;孙卫华;裴晓艳;张士荣;周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光棒引导经口气管插管在缺齿无齿老年患者全麻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光棒和直接喉镜在缺齿无齿老年患者经口气管插管麻醉中的应用,寻找有效的插管方法。方法:缺齿无齿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光棒组( L组)和直接喉镜组( M组)。比较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5 min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的变化,以及2组插管成功率、插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插管成功率皆100%;M 组气管插管后5min的血压和心率均较L组升高(P<0.05~P<0.01)。2组插管成功后口腔咽喉黏膜和牙龈牙齿损伤、术后咽痛和声音嘶哑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棒引导经口气管插管用于缺齿无齿老年患者插管,具全麻诱导,简便、有效、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伟;阚清芳;吴浩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不同玻璃化冷冻载体对人卵巢组织冷冻效果的影响

    目的::比较不同的玻璃化冷冻载体对人卵巢组织冷冻效果的影响,为人卵巢组织玻璃化冷冻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参考依据。方法:预处理人卵巢皮质切成10 mm×1 mm×1 mm大小,随机分为新鲜组( A组)、针浸润玻璃化冷冻组(B组)、表面玻璃化冷冻组(C组)和直接覆盖玻璃化冷冻组(D组)。 A组直接予以固定、组织切片及HE染色;B、C、D 3组采用不同玻璃化冷冻载体冷冻后,投入液氮保存2个月,采用快速复温法解冻后予以固定、切片及染色。行形态学分析,通过计算各组卵巢组织切片中正常形态始基卵泡率,比较各组冷冻效果。结果:4组共计数809个始基卵泡,其中正常形态始基卵泡率分别为:A组96.12%,B组88.14%,C 组80.00%,D组81.25%。行玻璃化冷冻的3组卵巢组织正常形态始基卵泡率均明显小于A组(P<0.01);而B组、C组和D组正常形态始基卵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化冷冻后人卵巢组织正常形态始基卵泡率较新鲜组织下降,但仍能较好地保存人类卵巢组织,可用于人类卵巢组织的冷冻保存。

    作者:郑轶;周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射频辅助关节镜有限清理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射频技术辅助关节镜有限清理术对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8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射频组24例经关节镜采用射频技术治疗;常规组24例经关节镜采用常规的手术器械和电动刨削器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年Lysholm评分和术后2周内关节积液量。结果:2组术前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而且2组患者术后1年Lysholm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射频组术后2周内膝关节积液量明显少于常规组(P<0.01)。结论:射频技术辅助膝关节镜有限清理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有助于提高疗效,值得推荐。

    作者:袁拥军;吴国强;孙长惠;岑建平;何国础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Roy适应模式在老年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Roy适应模式在老年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护理中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老年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 Roy适应模式引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分别在入院时、住院1个月后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 PSQI)和帕金森病生存质量问卷( PDQL)对2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2组患者入院时PSQI和PDQ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住院1个月后,观察组PSQI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SQI 7项因子评分亦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PDQL 4项因子评分和总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运用Roy适应模式能显著改善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碍状况,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可推广于临床。

    作者:张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水胶体敷料预防PICC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预防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 PICC)引起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100例PICC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在置管完毕后按传统方法使用透明贴膜固定;观察组在置管完毕后使用透明贴膜固定导管并在穿刺点上方3~5 cm处沿血管走向使用水胶体敷料。结果: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4.0%,对照组为24.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水胶体敷料在PICC后能有效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作者:白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女性直肠前突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 TST)与硬化剂注射加柱状缝扎术治疗直肠前突( RC)的远期疗效。方法:将58例中重度RC患者分为TST组(观察组)30例,硬化剂注射加柱状缝扎术组(对照组)28例。随访1~4年,观察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远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出现直肠阴道瘘及肛管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结论:TST治疗RC改善排便功能远期疗效确切,手术操作简单,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孙勇;孟君;张春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产前超声对胎儿小脑蚓部缺失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小脑蚓部缺失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47例产前超声初步诊断为胎儿小脑蚓部缺失的孕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MRI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产前超声检查诊断的47例小脑蚓部缺失均与MRI诊断结果一致。其中17例为小脑蚓部完全缺失,合并其他畸形11例;30例为小脑蚓部部分缺失,合并其他畸形15例。结论:产前超声检查对小脑蚓部缺失及合并畸形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胎儿小脑蚓部缺失的有效筛查手段之一。

    作者:臧晓娟;李东海;孙宝娟;赵巧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