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莹莹;何玉;席玉玲
目的::探讨“降低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率”的品管圈活动能否降低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发生率。方法:开展品管圈活动,并分别于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对514名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情况进行调查,评价品管圈实施效果。结果:实施一系列防止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措施后,实习护生的针刺伤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1)。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发生率,保障了实习护生的职业安全。
作者:李秀川;崔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Roy适应模式在老年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护理中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老年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 Roy适应模式引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分别在入院时、住院1个月后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 PSQI)和帕金森病生存质量问卷( PDQL)对2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2组患者入院时PSQI和PDQ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住院1个月后,观察组PSQI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SQI 7项因子评分亦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PDQL 4项因子评分和总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运用Roy适应模式能显著改善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碍状况,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可推广于临床。
作者:张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ASO)血管腔内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62例ASO患者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治疗55例,采用药物治疗7例。并进行术前、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55例术后患肢疼痛缓解,步行距离明显延长,皮温变暖,术后踝肱指数明显提高,20例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恢复或较术前明显增强;药物治疗的7例中,4例疼痛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4例足趾坏疽行截趾术。结论:ASO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治疗后,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可促进血管通畅,改善下肢血流,保证手术成功。
作者:董敏;段然;谢红峰;黄燕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自体肋软骨支架植入耳廓再造术的护理措施,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3例皮肤扩张法自体肋软骨耳廓再造术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心理护理、引流管的护理等相应护理措施。结果:2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及术前、术后护理工作,再造耳廓术后外形取得满意效果。Ⅰ期植入扩张器无一例破溃及感染,耳后皮肤均扩张良好,Ⅱ期行自体肋软骨支架植入耳廓再造术后,肋缘供区切口愈合良好,无切口感染及裂开等并发症,引流管通畅。出院后6个月随访,再造耳廓形态逼真,无组织坏死,血供及感觉良好,能承受睡觉时的正常压迫。结论:自体肋软骨耳廓再造术后,耳后皮肤扩张的2个月期间手术的患处护理尤为重要,是保证手术成功的有效措施。
作者:胡震;张素琴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式温馨提示牌在口服华法林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口服华法林住院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即每次发药时口头指导服药;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式温馨提示牌与口头宣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患者对口服华法林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对健康教育满意度和服药依从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临床路径式温馨提示牌可显著提高口服华法林患者健康教育效果,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作者:戴文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比较不同的玻璃化冷冻载体对人卵巢组织冷冻效果的影响,为人卵巢组织玻璃化冷冻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参考依据。方法:预处理人卵巢皮质切成10 mm×1 mm×1 mm大小,随机分为新鲜组( A组)、针浸润玻璃化冷冻组(B组)、表面玻璃化冷冻组(C组)和直接覆盖玻璃化冷冻组(D组)。 A组直接予以固定、组织切片及HE染色;B、C、D 3组采用不同玻璃化冷冻载体冷冻后,投入液氮保存2个月,采用快速复温法解冻后予以固定、切片及染色。行形态学分析,通过计算各组卵巢组织切片中正常形态始基卵泡率,比较各组冷冻效果。结果:4组共计数809个始基卵泡,其中正常形态始基卵泡率分别为:A组96.12%,B组88.14%,C 组80.00%,D组81.25%。行玻璃化冷冻的3组卵巢组织正常形态始基卵泡率均明显小于A组(P<0.01);而B组、C组和D组正常形态始基卵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化冷冻后人卵巢组织正常形态始基卵泡率较新鲜组织下降,但仍能较好地保存人类卵巢组织,可用于人类卵巢组织的冷冻保存。
作者:郑轶;周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烧伤大鼠回肠黏膜增殖修复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将8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烧伤对照组( C组)、早期肠内营养组( EEN组,烧伤后6 h开始实施肠内营养)和延迟肠内营养组(DEN组,烧伤后24 h开始实施肠内营养)。观察伤烧前(PBD 0)及烧伤后0.5 d(PBD 0.5)、1 d(PBD 1)、3 d(PBD 3)、7 d(PBD 7)和10 d(PBD 10)大鼠回肠黏膜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3H-尿嘧啶核苷(3H-Uridine)和3H-亮氨酸(3 H-Leucine)掺入率、增殖指数及回肠黏膜DNA、RNA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烧伤后大鼠回肠黏膜3 H-TdR、3 H-Uridine掺入率各时点均明显低于烧伤前,PBD1~PBD10 EEN组3 H-TdR、3 H-Uridine、3 H-Leucine掺入率均较DEN组增高( P<0.05~P<0.01)。烧伤后大鼠回肠黏膜增殖指数均低于烧伤前 PBD0,EEN 组在 PBD1~PBD10均高于 DEN 组(P <0.05~P <0.01)。大鼠回肠黏膜DNA、RNA和蛋白质含量PBD1~PBD10均显著低于PBD0,PBD3~PBD10 EEN组DNA、RNA和蛋白质含量均较DEN组增高(P<0.05~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效地降低了烧伤后肠黏膜增殖受抑程度,促进了肠黏膜修复。
作者:王逸娟;刘曼曼;徐淑秀;吴丹;吴炜;彭曦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基于MRI图像的大脑外侧裂立体定向解剖学及其在脑立体定向手术中的意义。方法:采集30名健康成年自愿者的脑MRI图像,经图像转换和配准,在标准三维立体坐标系中测量,以外侧裂的外侧缘为起点,向内沿X轴方向每3 mm为一取样点直到岛盖内侧面,记录各取样点的X、Y值,Z值为所在层面与AC-PC层面间层数与层距的积,统计所有取样点的三维坐标值,建立大脑外侧裂三维立体定位数据集。将所有外侧裂外侧缘取样点坐标值进行分析,绘制其在矢状和冠状面上的投影图。结果:成功构建大脑外侧裂立体定位数据集;对30例出外侧裂外侧缘的投影图进行分析,找出了外侧裂的走行特点,并求出了回归方程。结论:大脑外侧裂立体定向解剖学研究,可为脑的立体定向手术及脑图谱的建立提供解剖学资料。
作者:李成;郭晋;隋东莉;曹承亮;王震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胃疾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水平和二者比值(PGR)以及胃泌素-17(G-17)水平,探讨PG、G-17作为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筛查指标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行胃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共278例,根据胃镜及病理结果分为4组,包括非萎缩性胃炎组105例,萎缩性胃炎组42例,胃癌组64例和胃溃疡组67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每例血清PGⅠ、PGⅡ和G-17水平,并计算PGR值。结果:萎缩性胃炎组及胃癌组PGⅠ水平和PGR均较非萎缩性胃炎组明显降低(P<0.01),G-17水平明显升高(P<0.01);胃癌组PGⅠ水平和PGR均较萎缩性胃炎组明显降低(P<0.01),G-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中,进展期胃癌血清PGⅠ水平、PGR明显低于早期胃癌(P<0.01),G-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GⅠ、PGR降低及G-17升高提示了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高危风险,联合检测血清PG和G-17可以作为胃萎缩及胃癌的筛查手段,为是否需行进一步胃镜检查提供积极参考。
作者:邓晓晶;郑海伦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静脉滴注,治疗14 d。治疗前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射血分数( EF)、每搏量( SV)、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 NT-proBNP)水平以及Lee心衰积分,并依据Lee心衰积分评价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EF、SV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P<0.01),且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提升明显(P<0.01);2组患者Nt-proBNP和Lee心衰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效率47.22%,治疗组有效率75.00%,2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能够改善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王邦俊;王志芳;周利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预见性个体化护理干预在老年痴呆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预见性个体化护理干预,3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跌倒、沟通、服药依从性、压疮、便秘及肺部感染等阳性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跌倒、沟通、服药依从性、压疮、便秘及肺部感染等阳性事件发生率均下降(P<0.05~P<0.01);干预组患者干预后阳性事件发生情况的认知程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和对照组提高(P<0.01和P<0.05)。结论:预见性个体化护理能提高护理效果,提升老年痴呆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陆露;王晓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终止瘢痕子宫再次中期妊娠的方式。方法:选择瘢痕子宫妊娠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孕妇采用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引产;观察组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和羊膜腔内注射依沙吖啶终止瘢痕子宫妊娠,观察2组孕妇终止妊娠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引产时间、软产道损伤和胎盘胎膜残留均少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米非司酮配合羊膜腔内注射依沙吖啶终止瘢痕子宫妊娠具有较可靠的临床效果,且手术方式简单,明显降低对患者的损伤。
作者:宫莹莹;何玉;席玉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吸入性麻醉药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缺血性心脏病且需其他部位手术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2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静脉麻醉的方式,治疗组采用吸入性麻醉的方式,比较吸入性麻醉药物和静脉麻醉药物对围手术期心脏事件和术后心肌缺血事件的影响,观察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血清肌钙蛋白Ⅰ水平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患者术中低血压发生率31.25%,低氧血症6.25%,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37.50%;对照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43.75%,低氧血症14.58%,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64.58%,2组术中低血压和低氧血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治疗组患者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术后1、2、3 d 肌钙蛋白Ⅰ浓度异常情况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术后即刻、术后第1天和第2天心肌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吸入性麻醉药物可以降低患者术中心血管药物使用,吸入性麻醉药物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接受中危非心脏手术时具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可以作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麻醉策略优化选择。
作者:张伯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绞痛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妊娠期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绞痛17例患者,均首先给予保守治疗,6例经保守治疗症状消失;11例因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行膀胱镜下输尿管双J管置入术,2例无法置入继续选择保守治疗,1例局部麻醉下行经皮肾穿刺造瘘术。结果:所有肾绞痛患者症状均明显缓解,8例成功置入双J管中,1例带管期间结石排出,5例留置双J管至产褥期结束后药物结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成功排石,2例排石失败患者均于产褥期结束后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6例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无一例发生意外妊娠终止。结论:膀胱镜下输尿管双J管置入术是处理妊娠期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绞痛安全而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刘贝贝;张家俊;汪盛;陈志军;韩峰;李庆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 NGF)及其低亲和力受体p75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PV-9000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8例乳腺疾病患者病灶组织中NGF和p75的表达。结果:NGF在乳腺癌上皮细胞中表达,在恶性肿瘤中阳性率高于良性肿瘤(P<0.01),在原位癌和浸润癌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75在乳腺的肌上皮细胞表达,在良性肿瘤中的阳性率高于恶性肿瘤(P<0.01)。 NGF阳性率在肿瘤的分级、年龄、淋巴结转移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p75阳性率在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肿瘤的分级和淋巴结转移间表达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NGF可能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事件,但与乳腺癌的浸润性进展无关;p75可作为乳腺癌恶性程度的分子标志物。
作者:章菊;叶书来;张昌龙;周倩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患者158例,根据术后随访模式分为2组,79例实施传统门诊随访模式为对照组,79例实施延续护理随访模式为观察组,随访1年,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评定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采用健康行为量表评定患者的健康行为,比较2组患者随访前后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健康行为,分析2组患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满意度。结果:随访1年时,2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和健康行为评分均较出院时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和健康行为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满意度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延续护理可显著提升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健康行为。
作者:高晓洁;季梅丽;杨阳;俞颖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有效提高大龄腭裂患者术后语音清晰度的方法。方法:对34例大龄腭裂术后患者进行录音评估,制定治疗计划,在强化腭咽闭合功能训练后,根据不同发音类型进行个性化的语音训练。结果:34例患者经过语音训练辅导后,语音清晰度由训练前的(44.67±14.23)%提高至(91.11±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个性化的语音训练有助于矫正大龄腭裂患者的不良发音习惯,提高腭裂患者的语音清晰度。
作者:路晓淼;赵莉莉;张凯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比较阴茎根部包皮袖套样环切术与传统包皮环切术治疗小儿包皮过长的疗效。方法:分别采用阴茎根部包皮袖套样环切术(A组)52例,传统包皮环切术(B组)60例,治疗小儿包皮过长。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阴茎外观满意度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P<0.01)。 A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较B组减少(P<0.01)。结论:阴茎根部包皮袖套样环切术在小儿包皮过长手术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包皮环切技术,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松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手术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对11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PFF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结果:住院期间11例患者均无相关并发症,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术后Harris评分显著提高(P<0.01);疼痛较术前明显好转,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合理安排全髋关节置换术后PFF围手术期护理计划,可以使患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梅;朱坤;张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肿瘤药房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不合理医嘱,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1~2013年药师审核出不合理的情况分析汇总。结果:常见不合理医嘱为溶媒不适宜28.96%,载体量不适宜31.59%,给药途径不适宜18.42%。干预成功率高可达95.28%。结论:药师审核医嘱,从药学基础分析干预,可以及时纠正用药不合理现象,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梁潇;裴保香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