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阴茎根部袖套样包皮环切术治疗小儿包皮过长疗效观察

李松涛

关键词:包皮环切术, 包皮过长, 小儿
摘要:目的::比较阴茎根部包皮袖套样环切术与传统包皮环切术治疗小儿包皮过长的疗效。方法:分别采用阴茎根部包皮袖套样环切术(A组)52例,传统包皮环切术(B组)60例,治疗小儿包皮过长。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阴茎外观满意度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P<0.01)。 A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较B组减少(P<0.01)。结论:阴茎根部包皮袖套样环切术在小儿包皮过长手术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包皮环切技术,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雷米芬太尼对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期间效应室浓度及麻醉深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 TCI)诱导期间泵注雷米芬太尼对丙泊酚效应室浓度( EC)、熵指数和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将择期手术患者22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以血浆血药浓度为靶目标进行TCI,丙泊酚靶控血药初始浓度设为1.5μg/ml,每4 min增加0.5μg/ml,当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为1分时,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静脉泵入0.9%氯化钠注射液和雷米芬太尼0.2μg·kg-1·min-1,当MOAA/S为0分时给予肌松药3 min后行气管插管。观察记录丙泊酚EC、熵指数[反应熵( RE)、状态熵( SE)]、平均动脉压( MAP)和心率( HR),于诱导前( T0)、气管插管前3 min即给肌松药时(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1 min(T3)。结果:观察组T1~T3丙泊酚EC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2组T1~T3 RE和S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3 MAP和T1~T3 H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丙泊酚TCI诱导期间泵入雷米芬太尼使麻醉深度不变的情况下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血压和HR被抑制更明显。

    作者:张景俊;徐晖;程亮;潘松;吴鸿浩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女性直肠前突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 TST)与硬化剂注射加柱状缝扎术治疗直肠前突( RC)的远期疗效。方法:将58例中重度RC患者分为TST组(观察组)30例,硬化剂注射加柱状缝扎术组(对照组)28例。随访1~4年,观察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远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出现直肠阴道瘘及肛管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结论:TST治疗RC改善排便功能远期疗效确切,手术操作简单,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孙勇;孟君;张春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放大内镜联合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联合富士能电子分光内镜技术( FICE)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消化内镜检查患者109例,共116处病灶,用放大内镜联合FICE技术及染色放大内镜观察胃黏膜腺管开口和微血管形态,将其分为6型(Ⅰ~Ⅲ型为胃黏膜腺管结构清晰,微血管形态分别为规则清晰、不规则、模糊不清;Ⅳ~Ⅵ型为胃黏膜腺管结构不规则模糊,微血管形态分别为规则清晰、不规则、模糊不清),并行活检组织学病理检查,将分型结合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FICE放大内镜对腺管开口分型的诊断优于常规放大内镜(P<0.01);FICE放大内镜与染色放大内镜图像相比,能更清晰显示胃黏膜微细血管形态结构(P<0.01),两者在显示腺管开口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黏膜腺管开口规则清楚的病灶中(Ⅰ~Ⅲ型)均未发现癌变,仅有1例高级别内瘤变;高级别内瘤变及癌变均集中于胃黏膜腺管开口不规则模糊病灶中(Ⅳ~Ⅵ型)。结论:利用放大内镜联合FICE技术观察胃黏膜细微结构,能更加精确地引导活检,提高胃癌内镜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郑雄;孙颖;胡梅洁;李健;刘进进;马瑾;王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早期肠内营养促进烧伤后肠道增殖修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烧伤大鼠回肠黏膜增殖修复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将8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烧伤对照组( C组)、早期肠内营养组( EEN组,烧伤后6 h开始实施肠内营养)和延迟肠内营养组(DEN组,烧伤后24 h开始实施肠内营养)。观察伤烧前(PBD 0)及烧伤后0.5 d(PBD 0.5)、1 d(PBD 1)、3 d(PBD 3)、7 d(PBD 7)和10 d(PBD 10)大鼠回肠黏膜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3H-尿嘧啶核苷(3H-Uridine)和3H-亮氨酸(3 H-Leucine)掺入率、增殖指数及回肠黏膜DNA、RNA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烧伤后大鼠回肠黏膜3 H-TdR、3 H-Uridine掺入率各时点均明显低于烧伤前,PBD1~PBD10 EEN组3 H-TdR、3 H-Uridine、3 H-Leucine掺入率均较DEN组增高( P<0.05~P<0.01)。烧伤后大鼠回肠黏膜增殖指数均低于烧伤前 PBD0,EEN 组在 PBD1~PBD10均高于 DEN 组(P <0.05~P <0.01)。大鼠回肠黏膜DNA、RNA和蛋白质含量PBD1~PBD10均显著低于PBD0,PBD3~PBD10 EEN组DNA、RNA和蛋白质含量均较DEN组增高(P<0.05~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效地降低了烧伤后肠黏膜增殖受抑程度,促进了肠黏膜修复。

    作者:王逸娟;刘曼曼;徐淑秀;吴丹;吴炜;彭曦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不安运动评估单次法与多次法对高危新生儿不良运动发育结局预测效度探讨

    目的::探讨高危儿不安运动质量评估单次法与多次法对不良运动发育结局的预测效度。方法:对38例高危新生儿在不安运动阶段进行全身运动质量评估,12个月龄(纠正年龄)后根据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和临床诊断确定其运动发育结局。分析单次法和多次法的预测效度。结果:多次法对不良运动发育结局的预测敏感性为76.2%,特异性为88.2%,阳性预测值为88.9%,阴性预测值为75.0%,而单次法其阳性预测值为55.3%;多次法对脑性瘫痪的预测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76.9%,阳性预测值为66.7%,阴性预测值为100.0%,而单次法其阳性预测值为31.6%。结论:多次法对高危儿的运动发育结局有较好的预测效度。

    作者:武改;王雨晴;杨忠秀;王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2种不同方式终止瘢痕子宫中期妊娠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终止瘢痕子宫再次中期妊娠的方式。方法:选择瘢痕子宫妊娠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孕妇采用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引产;观察组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和羊膜腔内注射依沙吖啶终止瘢痕子宫妊娠,观察2组孕妇终止妊娠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引产时间、软产道损伤和胎盘胎膜残留均少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米非司酮配合羊膜腔内注射依沙吖啶终止瘢痕子宫妊娠具有较可靠的临床效果,且手术方式简单,明显降低对患者的损伤。

    作者:宫莹莹;何玉;席玉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聚集解决模式在闭合性胸外伤老年患者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以聚集解决模式为基础的护理干预对闭合性胸外伤老年患者呼吸道护理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应用聚集解决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干预前、后对2组患者的呼吸道自我护理知识知晓程度、呼吸功能锻炼的依从性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呼吸道自我护理知识知晓程度和呼吸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聚集解决模式为基础的护理干预能提高闭合性胸外伤老年患者呼吸道自护能力。

    作者:汤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超薄敷料联合硫酸镁治疗肿瘤患者肠外营养液外渗致组织损伤的护理

    目的::探讨超薄敷料加硫酸镁在肿瘤患者肠外营养液外渗致局部组织损伤护理的效果。方法:将70例肠外营养液外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超薄敷料+硫酸镁)和对照组(多磺酸黏多糖乳膏+硫酸镁)各35例。观察2组炎症和肿胀消散情况以及起效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高效、中效和低效的起效时间均明显快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为82.9%,2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薄敷料联合硫酸镁治疗肿瘤患者肠外营养液外渗所致局部组织损伤优于多磺酸黏多糖乳膏,起效更快,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汤士芳;朱莉;余利;祁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5级国际预检系统在急诊内科分诊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5级国际预检系统(5L NTS)在三级甲等医院急诊内科中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观察组依据5L NTS标准进行分诊,对照组采用传统标准分诊,分别观察并比较2组间患者分诊失误率、候诊等候时间及就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分诊失误率为1.0%,对照组为9.2%,2组患者分诊失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每例患者的候诊时间为(7.44±7.00)min,对照组为(10.12±9.44)min,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候诊等候时间满意度、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满意度和医生诊疗服务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5L NTS能有效降低预检护士分诊失误率,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患者候诊时间,提高了就诊满意度。

    作者:王飞燕;魏薇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取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单纯2型糖尿病组(A组)、脑梗死非糖尿病组(B组)、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C组)各60例及健康对照组(D组)60名的空腹血清尿酸水平,并测定各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水平。分析比较各组血清尿酸水平。结果:C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A组、B组的血清尿酸水平亦均明显高于D组(P<0.01)。结论:高水平的血清尿酸可能是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陈晨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中晚期原发性肝癌68例分为2组,观察组34例,采用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亚砷酸治疗。结果:2组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改善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孙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肝门阻断术联合超声定位在复杂性肝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肝静脉阻断术联合超声在复杂性肝肿瘤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超声定位、Pringle法联合肝静脉阻断切除复杂性肝脏肿瘤63例。结果:63例均顺利切除,未出现肝静脉分离失败、肝静脉损伤、大出血和空气栓塞。结论:肝静脉阻断术联合超声定位行复杂性肝脏肿瘤切除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礼治;汪益民;汪继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2型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 UAlb)定量检测结果,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 DM )组60例和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肾病( DN )组60例,观察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C)、总胆固醇(TG)等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DN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DN组患者的病程较DM组长(P<0.01),年龄、SBP、DBP和FPG均高于DM组(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SBP、DBP、HbA1c、TG和TC均为D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年龄、病程、高血糖、高血压及脂代谢紊乱是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晓丽;孙卫华;裴晓艳;张士荣;周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蓝科肤宁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蓝科肤宁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每日3次,每次20 min;治疗组使用蓝科肤宁湿敷,每日3次,每次20 min;当患者皮肤出现干燥、脱屑、瘙痒时外用尿素维E乳膏。疗程共4周。疗程结束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对照组为5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蓝科肤宁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确切,使用方便,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蒋琼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YKL-40水平的研究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高敏C反应蛋白(hs-CRP )和尿酸(UA)水平,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ACS患者10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48例,不稳定心绞痛(UAP)54例分别作为AMI组和UAP组,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亚组43例、双支病变亚组37例和多支病变亚组22例;另选52例冠状动脉正常者作为对照组。 ELISA法检测血浆YKL-40、hs-CRP和UA水平。结果:AMI组YKL-40、hs-CRP和UA水平与UAP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组亚组血浆YKL-40和hs-CRP水平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升高,各亚组间除AMI组与UAP组比较U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患者血浆YKL-40水平与hs-CRP、UA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YKL-40升高可能预示着ACS患者的不稳定状态,且与冠心病发病及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汤阳;康品方;李妙男;唐碧;王洪巨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肿瘤药房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不合理医嘱干预成果分析

    目的::分析肿瘤药房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不合理医嘱,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1~2013年药师审核出不合理的情况分析汇总。结果:常见不合理医嘱为溶媒不适宜28.96%,载体量不适宜31.59%,给药途径不适宜18.42%。干预成功率高可达95.28%。结论:药师审核医嘱,从药学基础分析干预,可以及时纠正用药不合理现象,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梁潇;裴保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治疗62例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ASO)血管腔内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62例ASO患者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治疗55例,采用药物治疗7例。并进行术前、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55例术后患肢疼痛缓解,步行距离明显延长,皮温变暖,术后踝肱指数明显提高,20例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恢复或较术前明显增强;药物治疗的7例中,4例疼痛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4例足趾坏疽行截趾术。结论:ASO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治疗后,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可促进血管通畅,改善下肢血流,保证手术成功。

    作者:董敏;段然;谢红峰;黄燕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预见性个体化护理干预在老年痴呆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预见性个体化护理干预在老年痴呆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预见性个体化护理干预,3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跌倒、沟通、服药依从性、压疮、便秘及肺部感染等阳性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跌倒、沟通、服药依从性、压疮、便秘及肺部感染等阳性事件发生率均下降(P<0.05~P<0.01);干预组患者干预后阳性事件发生情况的认知程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和对照组提高(P<0.01和P<0.05)。结论:预见性个体化护理能提高护理效果,提升老年痴呆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陆露;王晓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皮肤扩张法自体肋软骨耳廓再造术的护理探讨

    目的::探讨自体肋软骨支架植入耳廓再造术的护理措施,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3例皮肤扩张法自体肋软骨耳廓再造术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心理护理、引流管的护理等相应护理措施。结果:2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及术前、术后护理工作,再造耳廓术后外形取得满意效果。Ⅰ期植入扩张器无一例破溃及感染,耳后皮肤均扩张良好,Ⅱ期行自体肋软骨支架植入耳廓再造术后,肋缘供区切口愈合良好,无切口感染及裂开等并发症,引流管通畅。出院后6个月随访,再造耳廓形态逼真,无组织坏死,血供及感觉良好,能承受睡觉时的正常压迫。结论:自体肋软骨耳廓再造术后,耳后皮肤扩张的2个月期间手术的患处护理尤为重要,是保证手术成功的有效措施。

    作者:胡震;张素琴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妊娠期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绞痛的治疗

    目的::探讨妊娠期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绞痛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妊娠期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绞痛17例患者,均首先给予保守治疗,6例经保守治疗症状消失;11例因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行膀胱镜下输尿管双J管置入术,2例无法置入继续选择保守治疗,1例局部麻醉下行经皮肾穿刺造瘘术。结果:所有肾绞痛患者症状均明显缓解,8例成功置入双J管中,1例带管期间结石排出,5例留置双J管至产褥期结束后药物结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成功排石,2例排石失败患者均于产褥期结束后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6例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无一例发生意外妊娠终止。结论:膀胱镜下输尿管双J管置入术是处理妊娠期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绞痛安全而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刘贝贝;张家俊;汪盛;陈志军;韩峰;李庆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