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性粒细胞凋亡在烧伤兔急性肺损伤发病中的作用

何先弟;段立彬

关键词:肺损伤, 中性粒细胞, 细胞凋亡, 兔
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PMN)凋亡在急性肺损伤(ALI)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和烧伤组30只;烧伤组又随机分为5组,分别在烧伤后2、4、8、12、24 h 5个不同时间点处死动物,每次6只;共计6组,每组6只.观察烧伤组不同时间点兔肺组织病理,进行肺损伤评分,计算肺湿干重比(W/D),分离纯化肺泡灌洗液中的PMN,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PMN凋亡和坏死细胞和呼吸爆发.结果:烧伤组各时相点均可见到肺泡腔及间质内白细胞渗出、浸润,肺泡腔内见渗出液,肺泡隔增厚,肺泡及间质充血,部分肺泡塌陷、不张,透明膜形成,且随时间延长病变加重,肺损伤的半定量评分增加(P<0.01),尽管各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烧伤组肺W/D也随时程延长而升高(P<0.01),8 h后高于对照组(P<0.01);兔烧伤后2~12 h,肺灌洗液中PMN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PMN坏死率在烧伤后2 h显著升高(P<0.05),4 h达峰值(P<0.01),8 h后下降至对照组水平(P>0.05);烧伤组PMN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MN呼吸爆发在烧伤2 h后升高,8 h到达峰值(P<0.01),后下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ALI兔PMN从血管游出到达肺组织,在肺泡中大量聚集,且凋亡途径发生障碍,致PMN持续处于活化状态,与ALI的发病相关.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内镜下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瘤伴出血10例

    目的:探讨内镜下注射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瘤伴出血的疗效.方法:10例食管静脉瘤伴出血患者,行内镜瘤体内注射硬化剂治疗.结果:10例静脉瘤患者经1次注射,未见有活动性出血,2周后复查胃镜,静脉瘤消失.结论:内镜下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瘤伴出血疗效高,安全性好,并发症少.

    作者:钟能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血必净注射液对失血未控制性休克兔失血量及复苏液体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血必净注射液对失血未控制性休克兔失血量及复苏液体量的影响.方法:取24只新西兰兔,建立失血未控制性休克模型.随机分成3组,血必净组(XBJ组)、乳酸林格液组(LRS组)和不复苏组(NRC组),分别在限制复苏期和止血复苏期给予不同的复苏液体干预,观察兔子存活数量、失血量、补液量以及在各个时相点红细胞压积(HCT)的变化.结果:在实验结束(约390 min)时,NRC组全部死亡,平均存活时间152.8 min ;XBJ组和LRS组全部存活.在限制复苏期,NRC组失血量少,XBJ组失血量明显少于LRS组(P<0.01).在限制复苏期和止血复苏期,XBJ组的复苏液体量均少于LRS组(P<0.01).在限制复苏期末(90 min)、止血复苏期末(210 min)和院内观察期末(390 min),XBJ组的HCT均高于LRS组(P<0.01).结论:与乳酸林格液相比,血必净注射液联合乳酸林格液在限制性液体复苏时,能够减少失血未控制性休克兔的失血量、补液量和HCT的下降,有助于休克机体的复苏.

    作者:王振杰;李磊;邱兆磊;纪忠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面部皮肤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缺损修复38例

    目的:探讨面部皮肤恶性肿瘤的手术切除后缺损修复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对38例面部肿瘤患者进行肿瘤扩大切除术,采用原位缝合、皮片移植或局部皮瓣转移修复缺损.结果:38例中原位缝合11例,植皮13例,局部皮瓣转移14例.除1例皮瓣远端表皮坏死给予换药外,切口均愈合良好.结论:在面部肿瘤的手术治疗中应兼顾外形的恢复,推荐使用全厚皮片、局部皮瓣修复皮肤缺损.

    作者:李玲;张鹏;朱成浩;王杨杨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重复异位妊娠的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重复异位妊娠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1 560例异位妊娠保守治疗患者,成功随访有生育要求的360例患者,追踪生育结局.结果:重复异位妊娠的发生率为25.8%,其中前次异位妊娠治疗方法为经腹腔镜手术发生率为18.3%,经开腹手术为45.1%,药物保守治疗为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例术中发现盆腔粘连,重复异位妊娠54.8%发生在同侧输卵管,45.2%发生在对侧输卵管.结论:重复异位妊娠的发生主要与盆腔炎症及前次异位妊娠的治疗方法有关.加强健康教育,积极防治盆腔炎性疾病,选择腹腔镜手术是预防重复异位妊娠发生的重要手段.

    作者:高霞;张毅;岳艳;周玉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以及术后房角形态的改变.方法:对确诊为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且伴有不同程度白内障的患者60例(62眼)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视野、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形态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术后随访33个月,58眼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提高.62眼术前前房深度(1.564±0.283)mm,术后前房深度(3.142±0.185)mm,前房深度均加深.59眼术前眼压(22.42±3.53)mmHg,术后眼压(13.52±3.24)mmHg,术后眼压明显降低.术后1个月和3个月随访85%的房角完全或部分开放.结论:对于房角粘连≤270°的青光眼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是一种有效的临床选择,其并发症少,视力提高,舒适度好.

    作者:李莫东;刘亚男;秦渊;李金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股沟斜疝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成人腹股沟斜疝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患者入院日期分为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和CNP组,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和依据CNP的护理.比较2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等的差异.结果:CNP组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均好于对照组(P<0.01);CNP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腹股沟斜疝手术患者中实施CNP可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和护理满意度,减少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碳质涂膜人工关节在兔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通过对兔假体植入实验,对碳质涂膜人工股骨头假体进行研究,了解人工假体的生物相容性、耐磨性,为假体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2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只采用同一切口,原位缝合.实验组19只其中A组取左侧切口,共5只,术后8周处死;B组取右侧切口中,共7只,术后8周处死;C组切口随机,共7只,术后12周处死.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植入碳质涂膜人工股骨头假体,待切口愈合后分笼饲养,分别在术后8周和12周处死,通过肉眼观察、X线摄片、HE染色等方法,对术后人工假体的生物相容性及界面摩擦磨损现象进行初步观察.结果:碳质涂膜人工股骨头假体在动物体内无毒副作用,无明显炎症反应和异物反应,无严重溶骨效应,在碳质假体周围发现有新生软骨组织,碳质股骨头表面没有明显磨损和碳颗粒游离现象.实验A组、B组和对照组手术后生物相容性评分、无溶骨性评分和耐磨性评分均高于实验C组(P<0.05~P<0.01).结论:碳质涂膜人工股骨头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耐磨性能,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人工假体材料.

    作者:李双;叶斌;孙宏伟;陈丽丽;陈岚;袁小兵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甲状腺手术体位综合征的预防与护理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体位综合征的预防和护理方法.方法:将168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2例和观察组8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术前进行体位适应训练和术中灵活改变体位,并与手术麻醉相关人员沟通,观察预防甲状腺体位综合征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积极加强术前行之有效的手术体位训练及与麻醉相关人员沟通,灵活改变术中体位,有效减少术中患者颈部过伸后仰的时间,可大大降低患者术后体位综合征的发生率.

    作者:崔苗;赵峰;王万霞;顾侠;郭燕;宋丽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钙镁合剂和甲钴胺预防奥沙利铂所致神经毒性疗效比较

    目的:评估钙镁合剂和甲钴胺对奥沙利铂引起神经毒性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将接受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方案化疗的9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钙镁合剂、甲钴胺和生理盐水.利用奥沙利铂专用神经毒性分级和神经症状评分(NSS)观察患者神经毒性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单纯化疗组、钙镁合剂组、甲钴胺组急性神经毒性发生率分别为93.1%、66.7%、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神经毒性,化疗3周期评价时3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钙镁合剂和甲钴胺组Ⅰ~Ⅲ度神经毒性均低于单纯化疗组(P<0.01和P<0.05),钙镁合剂组和甲钴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6周期时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镁合剂组神经毒性发生率低于单纯化疗组(P<0.05),但甲钴胺组和单纯化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NSS评分,单纯化疗组3周期、6周期时评分均高于其他2组(P<0.01和P<0.05),而钙镁合剂和甲钴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钙镁合剂和甲钴胺均能降低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发生率和程度.

    作者:杨武;喻永龙;王新帅;朱西平;张振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采用ERCP联合LC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成功率93.3%(28/30),胆总管结石残留率3.5%(1/28).十二指肠乳头出血6.7%(2/30),ERCP术后胰腺炎16.7%(5/30).LC术后无相关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78.1±20.5)min,平均住院时间(11±3)d.结论:ERCP联合LC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作者:黄峻松;叶大文;李博;顾恒;余同辉;王昌兵;侯金华;解放军第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联合应用MRI多种功能成像诊断前列腺癌的研究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MRI多种功能成像(fMRI)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并分析经手术、穿刺后病理或临床治疗后证实的50例前列腺病变患者的影像资料,均在常规扫描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成像检查:包括扩散加权成像(DWI)、波谱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前列腺癌在DWI图上多呈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ADC值平均低于(897.4±67.5)×10-6,波谱显示胆碱类化合物(Cho)峰值明显增高,枸橼酸盐(Cit)峰值减低,[Cho+肌酸(Cre)]/Cit比值升高,其平均值为2.75±0.83,动态增强为早期明显强化,时间强化曲线多为流出型或平台型.结论:联合应用fMRI检查可提高前列腺癌检出率,也有助于前列腺癌的定性,在临床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强荣;陈进;周鸣;陈丽红;袁小卫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Notch信号通路在肺癌中的作用

    Notch基因发现于1919年,该基因的部分功能缺失会在果蝇翅膀的边缘造成一些缺口.1983年 Artavanis-Tsakonas研究组首次克隆了该基因.1991 年Notch在人类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中首先被鉴定出来[1].随后研究发现,Notch其家族成员的结构具有高度保守性,在细胞增殖、分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在不同肿瘤发生、发展中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人类子宫颈癌、头颈肿瘤、子宫内膜癌、肾癌、乳腺癌、黑素瘤等均发现Notch信号通路的异常[2-3],表现为促癌作用,但其在皮肤癌、前列腺癌有抑癌作用[4];其在肺癌中的作用是根据肿瘤细胞类型的不同发挥着抑癌或促癌作用.Notch信号通路在不同个体表达的不同,对肿瘤的预后也有着不同的影响.

    作者:刘海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子宫瘢痕部妊娠4例诊治分析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部妊娠(CSP)是指妊娠囊着床于前次剖宫产瘢痕处,是一种较少见的异位妊娠,有学者[1]称之为剖宫产瘢痕部位的异位妊娠.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增加,CSP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由于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不足,多数CSP被诊断为宫内妊娠或难免流产,治疗过程中行清宫术或人工流产术,导致术中或术后子宫出血,甚至发生休克,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快速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就显得极为重要.2004~2010年,我院共收治CSP 4例,现将其诊断和治疗方法作一报道.

    作者:黄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脊椎转移瘤11例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1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转移瘤的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共累及22节椎体;累及椎弓根5例,累及棘突及横突7例;22节病椎T1WI均呈低信号,T2WI中19节椎体呈混杂信号、3节椎体为低信号,T2WI/STIR病椎均呈高信号改变;12节椎体病理性骨折,11节椎体前后缘隆突;椎旁肿块5例;跳跃征5例.结论:脊柱转移瘤有特征性的MRI表现,可早期较准确地判断肿瘤的范围及程度.

    作者:马宜传;孙景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小剂量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静脉麻醉在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小剂量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肝硬化患者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中清醒镇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择期行EVL的患者根据清醒镇静药物组合及剂量不同,随机分成2组.Ⅰ组给予芬太尼1.5 μg /kg,丙泊酚0.8~1.2 mg/kg,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呼之不应时进行操作;Ⅱ组给予舒芬太尼0.12 μg/kg,丙泊酚0.25~0.5 mg/kg,待患者OAA/S评分达3分时即进行操作.记录2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以及胃镜操作时间、恢复时间、患者和内镜医生满意度评分以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结果:Ⅱ组患者血压、呼吸和心率术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Ⅰ组的低血压的发生率35.7%高于Ⅱ组(5.5%)(P<0.05);Ⅱ组的恢复时间明显短于Ⅰ组(P<0.05),2组的操作时间、患者和内镜医生满意度评分均无明显不同(P>0.05).结论:小剂量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能安全有效地用于肝硬化患者EVL,患者具有较好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和较少的呼吸抑制.

    作者:杨清峰;张旭;江泳;周磊;张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外固定架结合皮瓣转移在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观察外固定架结合皮瓣转移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一期行外固定支架.术后对存在不同程度皮肤软组织缺损或骨外露或窦道患者行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根据培养结果进行治疗以控制感染,均采用病灶清除,切除死骨后植骨,进行带蒂皮瓣转移治疗.结果:23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术后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炎症复发,再次手术后愈合,成活皮瓣外观及质地良好,均有感觉功能.随访16~24个月,21例骨折愈合,愈合时间4~18个月;2例延期愈合,再次行切开加压锁钉钢板加植骨后愈合.无深部感染;5例出现针道感染,拔出外固定钢针后,换药1周愈合;3例腓肠肌萎缩;2例膝关节轻度受限;2例踝关节功能背伸受限,但行走功能可.结论:外固定支架结合带蒂皮瓣转移手术技术可达到同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目的,具有良好疗效.

    作者:鲍广全;曹烈虎;宋绍军;苏佳灿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在终止瘢痕子宫早孕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序贯应用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终止瘢痕子宫早期妊娠的效果.方法:82例瘢痕子宫早孕要求终止妊娠患者,其中对照组56例直接行无痛人工流产;观察组26例序贯应用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后行无痛人工流产.比较2组患者的镇痛效果、宫口扩张情况、术中出血量、丙泊酚用量、术后阴道流血时间、手术时间、宫腔残留、子宫穿孔等情况.结果:2组镇痛效果均为100%,观察组宫口100%扩张;观察组丙泊酚用量、手术时间、术后阴道流血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1);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腹痛率与宫腔残留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子宫穿孔发生.结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应用于瘢痕子宫早孕终止妊娠安全有效,能减少子宫损伤、出血以及人工流产并发症.

    作者:吴霞;唐桂娥;桑学梅;马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基因修饰细胞促进关节软骨损伤修复的潜力与挑战

    关节软骨损伤导致的退化性关节疾病影响了世界人口的约三分之一,超过一半的60岁以上老人存在关节功能紊乱.因此,找到一种优化治疗软骨疾病的策略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1].关节软骨损伤后的修复能力差,一直是困扰科研人员和临床工作者的一个难题.如何有效地提高关节软骨损伤后的修复能力是治疗关节软骨损伤面临的大挑战.

    作者:陈传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中性粒细胞凋亡在烧伤兔急性肺损伤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PMN)凋亡在急性肺损伤(ALI)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和烧伤组30只;烧伤组又随机分为5组,分别在烧伤后2、4、8、12、24 h 5个不同时间点处死动物,每次6只;共计6组,每组6只.观察烧伤组不同时间点兔肺组织病理,进行肺损伤评分,计算肺湿干重比(W/D),分离纯化肺泡灌洗液中的PMN,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PMN凋亡和坏死细胞和呼吸爆发.结果:烧伤组各时相点均可见到肺泡腔及间质内白细胞渗出、浸润,肺泡腔内见渗出液,肺泡隔增厚,肺泡及间质充血,部分肺泡塌陷、不张,透明膜形成,且随时间延长病变加重,肺损伤的半定量评分增加(P<0.01),尽管各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烧伤组肺W/D也随时程延长而升高(P<0.01),8 h后高于对照组(P<0.01);兔烧伤后2~12 h,肺灌洗液中PMN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PMN坏死率在烧伤后2 h显著升高(P<0.05),4 h达峰值(P<0.01),8 h后下降至对照组水平(P>0.05);烧伤组PMN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MN呼吸爆发在烧伤2 h后升高,8 h到达峰值(P<0.01),后下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ALI兔PMN从血管游出到达肺组织,在肺泡中大量聚集,且凋亡途径发生障碍,致PMN持续处于活化状态,与ALI的发病相关.

    作者:何先弟;段立彬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上皮样肉瘤8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上皮样肉瘤(E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对8例ES标本,通过常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进行光镜观察,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本组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42.9岁.3例为远端型,均位于前臂;镜下可见不规则肉芽肿样结节,中心有坏死,周边为上皮样瘤细胞;5例为近端型,见于会阴、颈部和胸部,上皮样和横纹肌样瘤细胞呈片状或弥漫分布,异型性较明显,核分裂较多.免疫表型细胞角昼白(CK)(8/8)、波型昼白(vimentin)(8/8)、上皮膜抗原(EMA)(6/8)、CD99(5/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4/5)、CA125(4/5),而其他标记均为阴性.结论:ES可分为远端型和近端型,但两者的免疫表型相似,均表达CK、Vimentin和EMA,有助于与其他具有上皮样细胞形态的软组织肿瘤相鉴别.

    作者:刘德纯;李涤臣;吴礼高;承泽农;陈丽;彭先高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