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喉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蒋成义;周蕾;詹晓东;舒继红

关键词:喉肿瘤, 一氧化氮合酶,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临床
摘要:目的:观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s,iNOS)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iNOS在喉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6例喉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iNOS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喉癌患者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等方面的关系.结果:iNOS在喉癌组织中表达率为81.82%,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6.06%(P<0.05).不同临床分期、临床分型喉癌患者的iNOS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病理分级以及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OS可能是喉癌侵袭转移机制中的重要肿瘤标志物,在喉癌的淋巴结转移中具有一定作用,对于喉癌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多发性骨髓瘤32例骨髓细胞学诊断及分型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骨髓细胞学诊断和分型以及其他实验室相关指标特征,提高对MM的认识.方法:对32例MM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M患者可引起贫血、血涂片中红细胞的分布异常、红细胞沉降率(ESR)加快、血清球蛋白含量显著增高、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显著降低、蛋白尿等,根据骨髓片中瘤细胞形态可分为浆细胞型、幼浆细胞型、原浆细胞型和网状细胞型.结论:骨髓检查对MM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血常规检查、血涂片红细胞分布、ESR、血清蛋白测定等对MM的协助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二者结合能够提高MM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张守永;广圣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治疗重度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在重度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6例重度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ω-3PUFAs.2组患者均完善相关检查,常规治疗为抗感染、脱水降颅压等,均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均给予能量补充105~125 kJ·kg-1·d-1,干预组中部分热量由ω-3PUFAs的脂肪乳剂来提供.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7天监测患者当日高体温、呼吸频率、心率、白细胞计数及氧合指数,比较2组患者的预后、ICU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和ICU期间的费用.结果:2组的临床指标在第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白细胞计数均呈下降趋势,氧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与时间呈相关性,干预组在第4和7天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第7天观察患者预后转归,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及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ω-3PUFAs对重度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成;张泓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诊断危重患者脓毒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ICU危重患者64例,根据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学院/美国危重病医学会共识会议制定的脓毒症诊断标准分为脓毒症组50例,非脓毒症组14例,另选同期健康人22名为对照组.固相免疫层析法半定量测定PCT水平,定量免疫速率比浊法测定CRP水平,观察各指标诊断危重患者脓毒症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Youden指数.以灵敏度为纵坐标,1-特异度为横坐标,分析ROC曲线,并确定检测的佳阈值.结果:PC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Youden指数及 ROC曲线下的面积值均优于 CRP.而PCT联合CRP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率优于各指标独立诊断.结论:PCT对脓毒症有很好的临床诊断价值,联合PCT及CRP诊断脓毒症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率.

    作者:朱刚;刘宝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CT引导射频消融术治疗肺癌11例的护理

    目的:探讨静脉诱导麻醉实施CT引导经皮肺穿刺射频消融(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术治疗肺癌的护理方法.方法:实施CT引导经皮肺穿刺RFA术,对CT引导经皮肺穿刺RFA术治疗肺癌11例进行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严密监护全程护理.结果:11例患者均成功施行RFA术,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有5例患者出现发热,温度在37.5~38.6 ℃,3例胸痛,3例咯血,经过解热、镇痛、止血等对症治疗以及加强护理后,均很快缓解.结论:加强术前患者心理护理、术中配合以及术后监护,有助于RFA术顺利完成与减少手术并发症,并能够及时发现、尽早处理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尽快康复.

    作者:胡守紫;徐云侠;陈汝洁;任立梅;刘超;陈余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血清内脂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血清内脂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及其在斑块失稳定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40例ACS(ACS组)、2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26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的血清内脂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并比较两者相关性.结果:ACS组血清内脂素和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ACS患者中血清内脂素与MMP-9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血清内脂素与ACS具有相关性,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对其测定有助于ACS的早期防治.

    作者:华启洋;张宁汝;周桂建;张恒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EOF与XELO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比较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联合表阿霉素、氟尿嘧啶及亚叶酸钙与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晚期胃癌患者75例,采用EOF方案(EOF组)化疗39例,XELOX方案(XELOX组)化疗36例,每3周为1个疗程,均于化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对比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EOF组总有效率为43.6%,XELOX组总有效率为41.7%,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ELOX组手足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EOF组(P<0.01),但都为Ⅰ、Ⅱ度.EOF组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脱发的发生率均高于XELOX组(P<0.01).结论:EOF方案和XELO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均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均可耐受.XELOX方案用药方便,适合年老体弱的患者,而EOF方案在复治患者中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张红宇;吴昌平;吴骏;周文杰;王琦;孟婕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手术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

    目的:探讨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及避免中转开腹的措施.方法:对112例急性胆囊炎患者行急诊LC,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103例成功完成LC,9例中转开腹.急诊LC成功患者的胆囊壁厚度、急性胆囊炎的发作次数、上腹部手术史、胆囊管结石嵌顿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9例中转开腹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胆囊壁厚度、上腹部手术史、急性胆囊炎发作次数(>3次)、胆囊管结石嵌顿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等是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仔细分析危险因素,掌握操作技巧是降低并发症和中转开腹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程凯;周少波;贲大刚;褚亮;蒋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痛点注射镇痛液联合针刀治疗跟骨骨刺疼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痛点注射镇痛液联合针刀治疗跟骨骨刺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跟骨骨刺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A组采用痛点注射镇痛液联合小针刀微创松解术治疗,B组单纯采用痛点注射镇痛液治疗;随访6个月评定2组治疗效果.结果:A组有效率为96.6%,B组有效率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痛点注射镇痛液联合针刀治疗跟骨骨刺疼痛,疗效好且不易复发.

    作者:吴克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真空采血管不同手法静脉采血的比较

    目的:探讨用真空采血管进行静脉采血的手法,并将改进后的采血方法应用于临床,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满意度.方法:用国际标准真空采血管进行静脉采血的手法(手法一)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和对比,总结出改进后的操作方法(手法二),用2种手法分别对150名体检者进行1、3、5管抽血比对,观察采血耗时及被采血者的感受.结果:通过比对,手法二较手法一更符合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的要求,手法二采集1、3、5管血所用的时间均较手法一明显减少(P<0.01);手法二穿刺的首次成功率明显提高,疼痛率和青紫率明显减少(P<0.01).结论:手法二对绝大多数右惯手者来说,采血耗时较短、速度较快、效果较好,有着较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提高采血工作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韩连云;赵庆瑞;耿翠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喉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s,iNOS)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iNOS在喉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6例喉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iNOS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喉癌患者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等方面的关系.结果:iNOS在喉癌组织中表达率为81.82%,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6.06%(P<0.05).不同临床分期、临床分型喉癌患者的iNOS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病理分级以及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OS可能是喉癌侵袭转移机制中的重要肿瘤标志物,在喉癌的淋巴结转移中具有一定作用,对于喉癌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蒋成义;周蕾;詹晓东;舒继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甲状腺腺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甲状腺腺瘤切除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1例甲状腺腺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CNP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患者对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CNP应用于甲状腺腺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能优化护理工作流程,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患者对甲状腺疾病知识的掌握,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作者:王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鼻内镜下鼻前颅底肿瘤切除术10例围术期护理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鼻前颅底肿瘤切除术的围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对10例鼻内镜下鼻前颅底肿瘤切除术患者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术后积极预防并发症护理.结果:10例患者经术前术后的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强鼻前颅底肿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可提高手术质量及治疗效果,有效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胡秀丽;李玉升;姜宋丽;王琴;金旭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三通管密闭式吸痰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中应用的安全性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机械通气吸痰方法的安全性.方法:将40例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开放式吸痰法(即脱机吸痰),观察组使用三通管不脱机密闭式吸痰.对2组患者吸痰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变化进行监测.结果:对照组吸痰后PaO2、SaO2较吸痰前均明显降低,HR、SBP均明显升高(P<0.01),DBP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后PaO2、SaO2、DBP较吸痰前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SBP均明显降低(P<0.01);2组吸痰前后PaO2、SaO2变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三通管不脱机密闭式吸痰能降低ARDS机械通气患者由吸痰引起的低血氧水平,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作者:侯丽;朱红娟;汪伟;贾培艳;黄美玲;章凤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与LKB1在肥胖大鼠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糖脂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与LKB1在肥胖大鼠脂肪组织的表达及其对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30只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饮食组(NC组)和高脂饮食组(HF组),各15只,分别予普通饲料喂养和高脂饲料喂养.喂养16周后,HF组大鼠体重高于NC组20%者为成功建立模型.所有大鼠过夜禁食后,麻醉状态下测量体重(BW),取静脉血测定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处死大鼠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中AMPKα、磷酸化AMPK(P-AMPKα)和磷酸化LKB1蛋白(P-LKB1)的表达.计算AMPK活性.结果:与NC组比较,HF组大鼠BW、FFA、TG、FPG、FINS均升高(P<0.05~P<0.01),脂联素水平降低(P<0.05),骨骼肌组织中P-AMPKα和P-LKB1蛋白表达降低,AMPK活性降低(P<0.05).结论: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营养性肥胖,降低LKB1和AMPK的活性,从而导致TG和TCH的合成增加,血糖升高,形成胰岛素抵抗.

    作者:程媛;王佑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超声引导下经皮硬化治疗淋巴管畸形10例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经皮硬化治疗淋巴管畸形的疗效,探讨其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对10例临床诊断为淋巴管畸形并经超声与磁共振检查确定病变类型、范围、大小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硬化治疗.结果:治愈8例,有效2例.无过敏、局部溃破、肺纤维化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硬化治疗淋巴管畸形,操作简单,定位准确,使损伤小化,可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疗效.

    作者:李丹;张莉;熊竹友;王怀谷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桩核冠修复残根残冠的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前后牙残根、残冠经桩核冠修复后的治疗体会.方法:对126颗前后牙残根、残冠先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前牙采用铸造桩核或成品螺纹根管桩、树脂核,后牙采用成品螺纹根管桩、树脂核加烤瓷熔附金属全冠或金属全冠的修复方法.结果:126颗前后牙残根、残冠12个月后复查,成功120颗,失败6颗.结论:前后牙牙周无明显破坏的残根、残冠经过完善彻底的根管治疗后,前后牙采用铸造桩核或成品螺纹根管桩、树脂核加烤瓷熔附金属全冠或金属全冠的修复方法,完全可以保留并能承担口腔正常的咀嚼功能,并能满足前牙美观要求.

    作者:陈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缺氧诱导因子-1α及血管生长因子-C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血管生长因子-C(VEGF-C)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探讨其在直肠癌的发生和淋巴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sion plus法检测72例直肠癌组织中HIF-1α、VEGF-C的表达及VEGFR-3染色的微淋巴管密度.结果:HIF-1α、VEGF-C在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77.8%、83.0%和44.4%、4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者中HIF-1α阳性率为90.0%,无转移者为63.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8,P<0.01);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者中VEGF-C阳性率为95.0%,无转移者为68.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2,P<0.01).在直肠癌高、中分化组和低、未分化组HIF-1α阳性率分别为12%和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C阳性率分别为14%和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F-1α与VEGF-C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相关关系(r= 0.105,P<0.01).结论:HIF-1α、VEGF-C在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高表达,在癌旁组织中低表达,且其阳性表达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及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与年龄、性别无关.HIF-1α、VEGF-C在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具有相关性,两者在直肠癌浸润转移过程中可存在协同效应.

    作者:朱小康;韩福生;李兴文;刘先富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抗原与CD8+CD28+T细胞表达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与CD8+CD28+T细胞表达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核酸原位杂交法检测轻、中、重度乙型肝炎肝组织中HBV抗原及核酸的表达,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CD28T细胞表达并比较.结果:重度、中度、轻度乙型肝炎中HBsAg(+)HBcAg(+)、HBsAg(+)HBcAg(-)、HBsAg(-)HBcAg(+)和HBsAg(-)HBcA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内CD8+CD28+T细胞水平较对照组低,中度和重度乙型肝炎患者CD8+CD28+T细胞和CD8+CD28-T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CD8+CD28+T细胞随着炎症分级逐级升高,CD8+CD28-T细胞却随着炎症分级逐级减低(P<0.01).HBsAg(+)HBcAg(+)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CD8+CD28+T淋巴细胞表达低于HBsAg(+)HBcAg(-)、HBsAg(-)HBcAg(+)和HBsAg(-)HBc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表达(P<0.05~P<0.01).HBV DNA、HBeAg在不同分级炎症活度中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组织HBV更能准确反映肝组织HBV DNA复制情况,是机体免疫状态的间接反映,可作为抗病毒治疗适应证选择及疗效预测因子.CD8+T淋巴细胞表面CD28分子的表达强度与HBV的清除密切相关,CD28高表达可促进肝细胞内HBV清除.

    作者:涂远航;荣梅生;马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双重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方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一种能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能快速鉴别是否具有耐甲氧西林基因的双重实时荧光PCR方法.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异NUC基因的保守区为靶区域设计特异引物和TaqMan荧光探针,同时针对耐甲氧西林特异MecA基因设计另一对引物和探针;2条探针的5′端标记不同荧光报告基团(FAM和HEX),3′端标记荧光淬灭基团,建立双重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样本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鉴别其是否具有耐甲氧西林基因,并对双重实时荧光PCR方法的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评价.结果:双重荧光PCR方法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甲氧西林基因分别进行特异扩增,两者均为阳性时可判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异基因特异扩增阳性而耐甲氧西林基因特异扩增阴性可判为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同种属的表皮葡萄球菌、粪链球菌、藤黄微球菌等病原体均无扩增;双重实时荧光PCR方法的灵敏度低可检测至100个菌体.结论: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不仅能实现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社区感染和临床感染的监控,同时也可为临床上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患者的用药提供必要的依据.

    作者:倪勇;孙余婕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硬膜外阻滞对老年胸科手术患者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胸段硬膜外阻滞对老年胸科手术患者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的影响.方法:将ASAⅠ~Ⅱ级择期行胸科手术的食管癌和肺癌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给予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A组)和全身麻醉(B组).A组在全麻诱导前行硬膜外穿刺,选择T5-6或T6-7间隙,局麻药选用1.5%利多卡因4 ml,确定硬膜外麻醉有效后再行全麻诱导.2组患者全麻诱导均采用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2~0.3 mg/kg、芬太尼3~4 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诱导成功后插入双腔导管,维持采用吸入1%~3%七氟烷,泵入瑞芬太尼并间断静注顺式阿曲库铵.A组持续泵入1.5%利多卡因5~6 ml/h直至手术结束.B组单纯全麻.记录2组术前、术中和手术结束时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氧饱和度和ScVO2.结果:与B组比较,A组术中血流动力学较平稳.2组病例在单肺通气和手术后的ScVO2均比手术前有明显的降低(P<0.01),但B组较A组下降更多.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可以显著提高胸科手术患者ScVO2,降低氧的消耗.

    作者:陈龙;房孝梅;张茂银;刘功俭;朱煊;陈西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