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钼靶X线术前定位活检在触诊阴性乳腺病变中的应用

周锐;王圣应;高之振

关键词:乳房X线摄影术, 触诊阴性乳腺病变, 活组织检查
摘要:目的:探讨钼靶X线术前定位活检在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5例临床触诊阴性,乳腺钼靶X线检查发现异常并行穿刺定位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5例患者均一次性手术切除病灶,金属定位导丝完整取出,无一例并发症,术后诊断乳腺癌23例,余62例为良性病变.结论:钼靶X线术前定位活检是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变定性诊断的有效方法,安全可靠,也是发现早期乳腺癌的重要手段.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钼靶X线术前定位活检在触诊阴性乳腺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钼靶X线术前定位活检在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5例临床触诊阴性,乳腺钼靶X线检查发现异常并行穿刺定位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5例患者均一次性手术切除病灶,金属定位导丝完整取出,无一例并发症,术后诊断乳腺癌23例,余62例为良性病变.结论:钼靶X线术前定位活检是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变定性诊断的有效方法,安全可靠,也是发现早期乳腺癌的重要手段.

    作者:周锐;王圣应;高之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真空采血管不同手法静脉采血的比较

    目的:探讨用真空采血管进行静脉采血的手法,并将改进后的采血方法应用于临床,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满意度.方法:用国际标准真空采血管进行静脉采血的手法(手法一)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和对比,总结出改进后的操作方法(手法二),用2种手法分别对150名体检者进行1、3、5管抽血比对,观察采血耗时及被采血者的感受.结果:通过比对,手法二较手法一更符合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的要求,手法二采集1、3、5管血所用的时间均较手法一明显减少(P<0.01);手法二穿刺的首次成功率明显提高,疼痛率和青紫率明显减少(P<0.01).结论:手法二对绝大多数右惯手者来说,采血耗时较短、速度较快、效果较好,有着较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提高采血工作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韩连云;赵庆瑞;耿翠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血标本存放时间对血细胞检测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室温下正常及病理水平血标本存放时间对全自动血细胞分析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40名体检健康人员(对照组)以及20例血液疾病患者(血液病组)血标本,在20 min内检测,然后分别测定室温(25±0.5)℃放置8、9、10、11、12和24 h血细胞参数值.以20 min内测定结果为对照,所有时间点测定结果与之比较.结果:血小板(PL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测定值与对照组相比,PLT呈下降趋势,11 h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时降低明显;对照组血标本检测结果中,WBC分类变化显著,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及单核细胞比例升高(P<0.05);血液病组血液标本检测结果中,RBC、PLT均出现明显降低(P<0.05).结论: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室温放置10 h内标本,重复性较好,结果可靠,可为临床样本检测、复查核对,提高分析前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谢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手术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

    目的:探讨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及避免中转开腹的措施.方法:对112例急性胆囊炎患者行急诊LC,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103例成功完成LC,9例中转开腹.急诊LC成功患者的胆囊壁厚度、急性胆囊炎的发作次数、上腹部手术史、胆囊管结石嵌顿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9例中转开腹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胆囊壁厚度、上腹部手术史、急性胆囊炎发作次数(>3次)、胆囊管结石嵌顿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等是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仔细分析危险因素,掌握操作技巧是降低并发症和中转开腹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程凯;周少波;贲大刚;褚亮;蒋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连云港市企业工人脂肪肝与高血压患病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连云港市企业接触职业危害人群脂肪肝、高血压患病情况及二者的伴发关系,为企业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年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2 102名工人进行肝脏B超检查和血压测量,并作统计分析.结果:检出脂肪肝454例,检出率为 21.60%,其中男性检出率为24.84%,明显高于女性的11.09%(P<0.01);50岁以下男性脂肪肝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P<0.01);女性脂肪肝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P<0.01).不同年龄段脂肪肝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检出高血压585例,检出率为 27.83%,其中男性检出率为31.76%,明显高于女性的15.12%(P<0.01).男女性高血压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P<0.01);不同年龄段的高血压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脂肪肝人群中高血压检出率(47.80%)明显高于非脂肪肝人群的22.33%(P<0.01).结论:企业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人群脂肪肝和高血压检出率高,并与年龄、性别有一定关系.

    作者:周春燕;杨汝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临床无肌病皮肌炎1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无肌病皮肌炎(clinically amyopathic dermatomyositis,CADM)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10例CADM患者的皮肤、肌肉损害以及肺部病变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CADM患者均出现皮肌炎特征性的皮肤改变,其中Gottron疹9例,向阳疹8例,颈部V区疹10例,披肩疹5例.9例患者合并肺间质病变,其中4例在随访中病死,主要病死原因为合并肺间质病变进展至呼吸衰竭.结论:肺间质病变是CADM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也是病死的主要原因,临床上须高度警惕,一旦发现应积极治疗.

    作者:谢长好;陈琳洁;李志军;范晓云;梅永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青年人脑梗死74例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青年人(<45岁)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74例青年人脑梗死均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血液循环,营养脑神经细胞及对症治疗.结果:51例患者病因明确,其中高血压、高血脂为主要原因,其次为风湿性心脏病、血同型半胱氨酸增高、糖尿病;6例有偏头痛病史,而口服避孕药、吸烟、饮酒是常见的诱发因素;腔隙性脑梗死53例,大面积脑梗死6例;治愈好转率为98.65%,复发率为1.37%.结论:青年人脑梗死以高血压、高血脂为主要原因,预后较好,早期病因干预是防治脑梗死的主要措施.

    作者:余宗洋;陈久权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DSCTA)诊断冠心病(CHD)合并糖尿病患者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对48例CHD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DSCT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结果为金标准,比较DSCTA与CAG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严重程度的差异.结果:48例患者中,DSCTA 成像诊断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91%、100.00%、100.00%、94.72%;2种方法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SCTA与CAG在诊断CHD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方面有显著相关关系(P<0.01).结论:DSCTA 对CHD合并糖尿病患者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能作出可靠诊断.

    作者:王献军;夏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人免疫球蛋白治疗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治疗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的疗效.方法:将105例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应用抗生素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IG,根据Child-Pugh评分分层观察治疗效果.结果:Child-Pugh<10分患者,2组感染1周后均有胆红素升高、胆固醇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2组治疗1周感染控制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 10~15分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感染有效率分别为80.00%和46.15%,无效率为20.00%和53.85%(P<0.05).结论:对Child-Pugh评分10~15分的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患者,早期联合应用IG治疗能提高抗感染的疗效,可能有助于减少二重霉菌感染的发生.

    作者:马春明;李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锰对大鼠肝脏线粒体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锰对大鼠肝脏线粒体的氧化损伤作用,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MnCl2低、中、高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2、8、32 g/kg MnCl2溶液,每天1次,连续30 d后取大鼠肝组织测定线粒体PT孔、线粒体膜肿胀度、线粒体膜电位、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C、羟自由基(OH·)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结果:各组间肝线粒体PT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nCl2高剂量组线粒体膜肿胀度小于对照组和MnCl2低剂量组(P<0.05);MnCl2高剂量组线粒体膜电位光密度均低于其他3组(P<0.05~P<0.01).与对照组和MnCl2低剂量组相比,MnCl2中、高剂量组肝线粒体SDH均下降(P<0.01),且MnCl2中、高剂量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与对照组和MnCl2低剂量组相比,MnCl2高剂量组肝线粒体细胞色素C上升(P<0.05).MnCl2高剂量组肝线粒体OH·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MnCl2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线粒体GSH-PX显著降低(P<0.05).结论:锰可导致线粒体氧化损伤,引起大鼠肝线粒体PT孔开放、膜电位下降,SDH、GSH-PX降低,细胞色素C、OH·显著升高,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

    作者:申玲;贾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超敏C反应蛋白和心房颤动的关系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探讨炎症与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将84例心房颤动患者分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组(>30 d)43例和阵发性心房颤动组(<48 h)41例,并选择40例水平窦性心律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hs-CRP.结果:持续性心房颤动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和对照组(P<0.01),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房颤动与炎症有关,炎症参与了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

    作者:程仁力;黄涛;张澍;黄利军;孙彤;谢后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双重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方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一种能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能快速鉴别是否具有耐甲氧西林基因的双重实时荧光PCR方法.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异NUC基因的保守区为靶区域设计特异引物和TaqMan荧光探针,同时针对耐甲氧西林特异MecA基因设计另一对引物和探针;2条探针的5′端标记不同荧光报告基团(FAM和HEX),3′端标记荧光淬灭基团,建立双重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样本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鉴别其是否具有耐甲氧西林基因,并对双重实时荧光PCR方法的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评价.结果:双重荧光PCR方法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甲氧西林基因分别进行特异扩增,两者均为阳性时可判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异基因特异扩增阳性而耐甲氧西林基因特异扩增阴性可判为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同种属的表皮葡萄球菌、粪链球菌、藤黄微球菌等病原体均无扩增;双重实时荧光PCR方法的灵敏度低可检测至100个菌体.结论: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不仅能实现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社区感染和临床感染的监控,同时也可为临床上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患者的用药提供必要的依据.

    作者:倪勇;孙余婕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原位回肠新膀胱与乙状结肠新膀胱早期贮尿囊功能的比较

    目的:评价原位回肠新膀胱(IN)与乙状结肠新膀胱(SN)术后早期贮尿囊功能状态.方法:7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和肠道原位新膀胱术,其中行IN 40例,行SN 33例.采用影像学、尿流动力学检查和控尿状态评估早期新膀胱的功能.结果:73例平均随访12个月,无围手术期病死病例.术后3~6个月,IN组大贮尿量为(485±60) ml,较SN组的(350±52) ml多(P<0.01);膀胱充盈压及排尿膀胱压均较SN组降低(P<0.01);IN组白天尿控满意率为87.5%,SN组为90.9%;SN组夜间尿控满意率为48.5%,IN组为6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N组出现2例上尿路轻度积水,肾功能轻度受损.结论:采用去管化的回肠或乙状结肠重建新膀胱能达到足够的贮尿容量和可接受的尿动力学改变,获得满意的日间控尿.SN夜间控尿较IN差.夜间尿失禁仍是肠道膀胱替代术所面临的问题.

    作者:薛胜;李庆文;张家俊;陈志军;王成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0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疗效,总结手术经验.方法:对20例经脐单孔L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胆囊炎并胆结石11例,胆囊炎并胆囊息肉7例,胆囊炎、胆结石合并胆囊息肉2例.结果:20例LC均获成功,无感染及胆漏等并发症发生,术后4~7天出院.术后1个月复诊,脐部手术瘢痕不明显.结论:经脐单孔LC有微创与美容相结合的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潘龙;童宗培;徐翠香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癌症化疗患者家庭负担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目的:了解癌症化疗患者的家庭负担现状,探讨影响家庭负担的因素.方法:对某综合三级甲等医院187例肿瘤内科住院化疗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横断面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包括一般情况、疾病家庭负担调查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结果:癌症化疗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负担,其中以经济负担阳性回答率为高(100.0%),家庭对外关系阳性回答率低(90.6%).家庭负担的主要影响因素由大到小排列为家属采取的消极应对方式、家庭月总收入、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家属获得的社会支持.结论:癌症化疗患者的家庭负担状况具有普遍性和多维性.

    作者:苗傲霜;蹇英;朱海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126颗牙体缺损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牙体缺损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126颗牙体缺损,并随访1~8年,检查修复后牙体和充填体状况,对临床修复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分别于修复后1、3、5、8年随访,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1.27%、80.95%、60.32%和32.54%,其中失败病例主要表现为充填物脱落、继发龋、变色或染色.结论:光固化复合树脂治疗牙体病色泽美观,耐磨,操作方便,成功率较高,远期疗效有待提高.

    作者:朱振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抗原与CD8+CD28+T细胞表达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与CD8+CD28+T细胞表达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核酸原位杂交法检测轻、中、重度乙型肝炎肝组织中HBV抗原及核酸的表达,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CD28T细胞表达并比较.结果:重度、中度、轻度乙型肝炎中HBsAg(+)HBcAg(+)、HBsAg(+)HBcAg(-)、HBsAg(-)HBcAg(+)和HBsAg(-)HBcA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内CD8+CD28+T细胞水平较对照组低,中度和重度乙型肝炎患者CD8+CD28+T细胞和CD8+CD28-T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CD8+CD28+T细胞随着炎症分级逐级升高,CD8+CD28-T细胞却随着炎症分级逐级减低(P<0.01).HBsAg(+)HBcAg(+)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CD8+CD28+T淋巴细胞表达低于HBsAg(+)HBcAg(-)、HBsAg(-)HBcAg(+)和HBsAg(-)HBc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表达(P<0.05~P<0.01).HBV DNA、HBeAg在不同分级炎症活度中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组织HBV更能准确反映肝组织HBV DNA复制情况,是机体免疫状态的间接反映,可作为抗病毒治疗适应证选择及疗效预测因子.CD8+T淋巴细胞表面CD28分子的表达强度与HBV的清除密切相关,CD28高表达可促进肝细胞内HBV清除.

    作者:涂远航;荣梅生;马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诊断危重患者脓毒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ICU危重患者64例,根据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学院/美国危重病医学会共识会议制定的脓毒症诊断标准分为脓毒症组50例,非脓毒症组14例,另选同期健康人22名为对照组.固相免疫层析法半定量测定PCT水平,定量免疫速率比浊法测定CRP水平,观察各指标诊断危重患者脓毒症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Youden指数.以灵敏度为纵坐标,1-特异度为横坐标,分析ROC曲线,并确定检测的佳阈值.结果:PC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Youden指数及 ROC曲线下的面积值均优于 CRP.而PCT联合CRP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率优于各指标独立诊断.结论:PCT对脓毒症有很好的临床诊断价值,联合PCT及CRP诊断脓毒症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率.

    作者:朱刚;刘宝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对9例应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脊髓减压治疗的胸腰椎肿瘤患者术前2周开始鼓励其做深呼吸、有效咳嗽,锻炼心肺功能;术后重点监测生命体征,预防肺不张、切口感染及神经系统症状,拔除引流管后循序渐进地指导肢体功能锻炼,认真做好出院指导.结果:患者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无护理并发症,并顺利出院.结论:正确有效的整体护理结合个性化的围手术期护理,对于提高患者手术耐受力、预防术后并发症以及促进早期康复有着一定的意义.

    作者:丁桂华;杨克霞;吴亚男;雷婷婷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86例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6例采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的输尿管结石患者的碎石率、排石率及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次碎石成功82例;3例结石上移至肾盂,置双J管后行体外冲击波碎石;1例因结石远端狭窄、扭曲,输尿管镜无法插入,改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2.3±7.4)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5±1.7)d.术后随访1~3个月,结石排净率98.8%(85/86).术中输尿管穿孔1例,术后发热6例.结论: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是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方法,是输尿管中下段结石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鲁卫民;蒋政干;王志金;李庆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