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权;郭伟;龚建平
目的:为冠状及矢状位断层影像解剖研究探讨新的方法.方法:应用个人计算机设备,采用计算机辅助的三维定标法,对大脑冠状位、矢状位MRI上中央进行了识别、定位,并与连续追踪法结果比较.结果:计算机辅助三维定标法精确、方便地实现了中央沟在冠状面、矢状面等各断层MRI的识别和准确定位,识别结果与连续追踪法互相印证.结论:计算机辅助的三维定标技术可用于断层影像解剖学的研究.
作者:沈龙山;王震寰;张磊;张顺花;张艳;张俊祥;刘志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司氏伯特绦虫人体感染在进行病原诊断时对节片的识别及我国发现该绦虫感染的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意义.方法:收集的节片进行活体观察和甲醛固定后观察,测量记录其形态以分析大体标本的形态特点.结果:患者送检节片为数节至10余节甚至数十节相连,呈典型的宽远大于长的特点,在活体时由于虫体遇冷收缩可在一端呈双角状;固定标本每节片平均长0.1 cm,宽0.68~1.10 cm,外观即显著区别于其它绦虫.结论:司氏伯特绦虫感染者排出的节片因收缩而显著变形,固定后其形态在长宽比例上迥异于其它绦虫,掌握该特征并追溯流行病学线索对诊断具有关键意义.
作者:孙新;陈兴智;杨小迪;方强;胡守锋;夏惠;张美华;王雪梅;王媛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融合蛋白Tat47-57-HBcAg原核表达的可行性,并分析其表达形式,为研究其功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合成Tat47-57编码序列,PCR技术扩增HBcAg基因,通过重叠延伸PCR片段拼接法,将Tat47-57编码序列和HBcAg基因拼接,将融合基因克隆到pET28原核表达载体中.挑选测序正确的构建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Rosetta-gamiTM2(DE3),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融合蛋白表达,表达产物超声破壁,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融合蛋白的表达形式,Western印迹鉴定.结果:Tat47-57-HBcAg融合蛋白在大肠埃希菌中主要以可溶性形式过度表达,Western印迹分析表明Tat47-57-HBcAg融合蛋白可与HBcAg单克隆抗体反应.结论:融合蛋白Tat47-57-HBcAg以可溶性形式在原核表达系统中高效表达,并能特异性的被HBcAg单克隆抗体所识别.
作者:潘庆春;余永胜;汤正好;张韡;韩进超;臧国庆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为大脑中央沟区立体定向、介入放射及微创外科等提供三维可视化模型.方法:在微型计算机上,5例正常成人颅脑横断位MRI扫描数据以Dicom 3.0格式直接导入3D-Doctor软件,人工分割Rolando裂、侧脑室、正中裂及大脑,分别以不同颜色标识;采用面重建法对Rolando裂及整脑同时行三维重建.结果:成功重建Rolando裂在整脑中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再现了Rolando裂的三维形态及在大脑中的空间位置.模型可以任意方位旋转观察.结论:应用MRI数据建立Rolando裂三维模型,可从不同角度观察Rolando裂三维立体及其与周围重要结构毗邻关系,可在模型上进行三维解剖学测量,期望为构建神经外科虚拟训练系统和手术策划系统奠定计算解剖学基础.
作者:沈龙山;王震寰;张磊;张顺花;张艳;张俊祥;刘志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ribonuclesae inhibitor,RI)的表达与人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SKBR-3恶性增殖之间的关系.方法: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RT-PCR检测RI基因表达水平,细胞免疫化学技术检测RI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增殖速度、S期所占比例均小于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SKBR-3(P<0.05~P<0.01),且MCF-7细胞中RI基因表达水平、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MDA-MB-231、SKBR-3细胞(P<0.01).结论:RI与人乳腺癌细胞恶性增殖生长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唐晓燕;章菊;夏俊;陈俊霞;崔秀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二甲基亚砜(dimethylsulphoxide,DMSO)诱导分化的HL-60细胞周期变化,进一步揭示细胞分化在细胞周期中特定的时相.方法:以分化诱导剂DMSO(终浓度为2.5%,v/v)影响下不同时间点的HL-60细胞为检测对象,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的大小及细胞表面的分化标志;碘化丙啶染色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从而对已分化细胞进行确认;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药物诱导的细胞周期变化;再应用流式分选术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期细胞形态,进一步揭示药物诱导的细胞分化在细胞周期中的时相特异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1期Ki67的表达水平.结果:随着药物诱导时间的延长,被诱导的HL-60细胞体积逐渐增大;48 h后,被DMSO诱导细胞开始表达分化标志物CD11b,并出现细胞核型的变化.被诱导的HL-60细胞的细胞周期图出现G0/G1峰升高,S期水平下降.随着药物诱导时间的延长,G1期Ki67的表达水平逐渐下降.只有在G1期细胞中可见到已分化细胞.结论:DMSO可以诱导HL-60细胞周期的G1早期→G1晚期阻滞,并诱导HL-60沿着粒系方向分化,细胞分化完成于细胞周期中的G1早期.
作者:许培权;郭伟;龚建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TrKA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为乳腺癌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靶点.方法: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干扰前后乳腺癌细胞株中TrKA的表达水平;MTT法检测干扰后对神经生长因子的促细胞生长作用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干扰后caspase-3的蛋白活性变化.结果:干扰后TrKA 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下降73.8%和80.5%(P<0.05);NGF能促进乳腺癌细胞株MCF-7增殖(P<0.01);MCF-7+NGF组在OD490 nm值,各时间点高于MCF-7组(P<0.01);干扰后抑制了NGF的促细胞增殖作用,TrKA-SiRNA和TrKA-SiRNA+NGF组在490 nm处,各时间点均低于MCF-7 (P<0.01);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MCF-7组相比TrKA-SiRNA和TrKA-SiRNA+NGF组caspase-3蛋白明显活化,cleaved caspase-3增加(P<0.05).结论:TrKA的SiRNA干扰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并有助于细胞趋向凋亡,提示NGF-TrKA生物学轴对乳腺癌的生长起重要作用,阻断此生物学轴可能是乳腺癌治疗新的靶点.
作者:陈昌杰;章菊;杨清玲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NOD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变化.方法:流式细胞仪分析NOD小鼠胰腺引流淋巴结(PLN)CD4+CD25+T细胞频率,CD4+CD25+T细胞中FoxP3+细胞的比例,CD4+CD25+FoxP3+ T细胞的FoxP3平均荧光强度(MFI);检测 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功能.结果:在不同的年龄阶段,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未发生明显变化,而随时间的推移,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中FoxP3表达水平降低,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也下降.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功能降低可能是NOD小鼠糖尿病发作的根本原因.
作者:李卫鹏;申勇;胡永全;史桂英;王福庆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小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FABP2)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140例蚌埠地区汉族人80例2型糖尿病(T2DM)组及60例正常对照(NC)组的小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54密码子的HhaⅠ酶切位点进行限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蚌埠地区汉族人存在FABP2 HhaⅠ多态性位点,有FABP2 Ala54Ala、Ala54Thr和Thr54Thr多态片段 (等位基因频率Ala为0.67, Thr为0.33).与NC组比较,T2DM组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指数)、胰岛素均明显增高(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降低(P<0.01);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增高(P< 0.01),高密度脂蛋白明显降低(P<0.01).T2DM组中,FABP2 Ala54Ala与Ala54Thr及Thr54Thr基因型患者比较,后两者的空腹胰岛素、HOMA-IR指数、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增高(P<0.01),而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降低(P<0.01).结论:蚌埠地区汉族人存在FABP2多态性.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及脂代谢异常,且FABP2 Ala54Thr、Thr54Thr基因型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是脂代谢异常的影响因素之一.
作者:周海艳;石建华;黄(讠永)齐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构建并鉴定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eriptase,hTERT)基因启动子调控的荧光素酶基因表达载体.方法:用巢式PCR方法克隆hTERT序列长约1 100 bp的启动子片段,经测序无误后将其插入荧光素酶基因报告载体中,构建pGL3-hTERTp重组质粒,转化JM190细菌得到大量含有hTERT启动子的荧光素酶重组质粒.用双酶切和PCR法鉴定重组质粒,并送测序鉴定.结果:经过酶切和PCR法鉴定成功地构建了携带hTERT启动子的重组荧光素酶基因报告载体.结论:成功获得由hTERT启动子调控的荧光素酶基因表达载体,为研究As2O3对HL-60细胞端粒酶作用的分子机制打下基础.
作者:马黎丽;陈昌杰;杨清玲;章尧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道实体肿瘤,具有早期诊断困难、易于局部浸润和早期转移以及放化疗不敏感等特征.在美国,胰腺癌仅占每年新发恶性肿瘤的2%,但却占死亡病例的5%
作者:费健;韩天权;张圣道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早期子宫颈癌经手术治愈率已明显提高,5年生存率可达90%,如何改善子宫颈癌生存者的生活质量成为新的挑战.
作者:吴小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survivin和HIF-1α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的相关性表达,以及两者与NSCLC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20例 NSCLC患者手术标本和40例良性肺疾病组织标本中survivin和HIF-1α的表达,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20例NSCLC患者标本中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为81.6%,良性肺疾病组织无表达;HIF-1α在NSCLC和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3%,而在良性肺疾病组织中为10.00%;survivin和HIF-1α在NSCLC中的表达均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一定关系(P<0.05~P<0.001); survivin和HIF-1α在NSCLC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05).结论:survivin和HIF-1α在NSCLC组织中均有高表达,且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NSCLC组织中survivin与HIF-1α的表达呈正相关.
作者:陈余清;赵成岭;李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唑类药物是目前治疗多种深、浅部真菌病的一线药物.按照结构,它被分为咪唑类(酮康唑、咪康唑、联苯苄唑、益康唑和克霉唑等)和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等).
作者:张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维A酸相关孤独受体γt (RORγt)对T细胞亚群产生IFN-γ的调控作用.方法: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CD3单克隆抗体和IL-2激活和扩增T细胞,活化T细胞用脂质体法转染人工合成的RORγt基因特异性短干扰RNA (siRNA)序列3个片段(RORγt-siRNA-982,-1026,-1197),RT-PCR半定量法检测活化T细胞转染siRNA后RORγt基因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T细胞亚群产生IFN-γ细胞的比例.结果:活化T细胞转染RORγt-siRNA后, 对RORγt基因表达的检测显示,RORγt-siRNA-982序列无抑制作用,而RORγt-siRNA-1026和-1197序列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活化T细胞转染RORγt-siRNA-1026后,产生IFN-γ细胞百分数在CD4+T细胞(32.78±3.41)中, 明显低于未转染组(44.54±1.75) (P<0.01).结论:转录因子RORγt对T细胞,特别是对CD4+T细胞产生IFN-γ有正调控作用.
作者:薛祝平;马飞;唐洁;李柏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一般说来,复杂疾病(complex diseases)的发生与发展并不能完全由遗传变异来解释,而应该理解为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个基因与疾病之间可能只存在弱关联,并不存在主基因效应,这种弱效应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作者:吴学森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肿瘤治疗中的大障碍.癌的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与基因密切相关,转移常常伴随着某些基因的改变.
作者:张庆;顾琴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寻找血管瘤与正常组织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初步探索血管瘤的发生机制.方法:将14 112条cDNA 用点样仪点在特制玻片上制备成表达谱芯片,将来自同一患儿的血管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mRNA分别逆转录为cDNA,标记Cy3 和Cy5 两种荧光,制备成cDNA 探针,与表达谱芯片杂交,通过计算机扫描、数据处理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血管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共有24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下调基因122个,上调基因127个.上调基因主要与细胞增生、血管形成、免疫细胞的黏附、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等有关;下调基因主要与细胞凋亡、肿瘤抑制等有关.结论:细胞增生相关基因的上调与凋亡相关基因的下调,导致细胞增生与凋亡失调,可能是引起血管瘤发病的原因.
作者:张莉;张成书;王君;李旭文;葛树星;李光早;林晓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下呼吸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株耐药基因分型,并探讨耐药菌株的流行状况及发生耐药的机制.方法:按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菌种鉴定.采用微量液体稀释与K-B法,分别对常用抗生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性进行检测.采用纸片法确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并应用PCR技术进一步扩增TEM型、SHV型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结果: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AMP、AMP/SB、PIP、CF、CFZ、CRM、CPD、CAX、CAZ、CTX、CPE和AZT的耐药率高达90%以上.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中产TEM型、SHV型、TEM和SHV型β-内酰胺酶基因的百分率分别为26.92%、30.76%、7.69%,大肠埃希菌百分率分别为46.15%、5.12%、10.25%.结论: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多种不同种类抗生素耐药,且具有多重耐药的特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携带TEM或SHV型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肺炎克雷伯菌以产SHV型β-内酰胺酶为主,大肠埃希菌则以产TEM型β-内酰胺酶为主.
作者:何源沁;徐元宏;王中新;沈继龙;费广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亚胺培南耐药的琼氏不动杆菌外膜蛋白特征及其在不动杆菌耐药中的作用.方法:从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痰液中分离一株多重耐药(包括耐亚胺培南)琼氏不动杆菌ZN3858、API 20NE及ARDRA联合RAPD基因指纹技术鉴定到种.琼氏不动杆菌ATCC 17908作为参照,SDS-PAGE方法分离并挑选差异表达的外膜蛋白,基体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分析外膜蛋白特性,体外扩增其部分结构基因.结果:ZN3858的35-和 47- kDa外膜蛋白低表达,质谱分析检索显示35-和47- kDa外膜蛋白分别匹配耐药相关的外膜蛋白oprD和oprF前体;同时一个40 kDa外膜蛋白异常高表达,此蛋白质谱分析及检索显示高度匹配鲍曼不动杆菌中的与碳青霉烯耐药相关的外膜蛋白HMB-AB,其部分结构基因被扩增,并被Genbank收录(序列号:AY626903).结论:外膜蛋白可能参与琼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omp40可能是琼氏不动杆菌中与鲍曼不动杆菌HMP-AB对应的外膜蛋白,其在细菌耐药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阐明.
作者:张永;李峰;胡俊锋;黄礼年;陈余清;唐英春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