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汪靖;裘存新;吴捷华

关键词:心力衰竭, 充血性, 肌钙蛋白I, 左室射血分数, 肌酐
摘要:目的:检测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ardic troponin I,cTnI)水平,探讨血清cTnI与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清肌酐(Cr)之间的关系. 方法:对118例CHF患者采用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cTnI含量,根据血清cTnl水平分为升高组和正常组,并设对照组20例.所选者均进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及血清Cr测定. 结果:CHF患者血清cTnl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Ⅳ、Ⅲ、Ⅱ级患者之问血清cTn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F组血清C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且血清cTnI升高组血清cr水平与血清cTnI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cTnl含量与血清cr水平无相关关系(P>0.05). 结论:CHF患者cTnI含量与心力衰竭的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心力衰竭预后判断的辅助指标.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食管切除术后急性胸胃扩张1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食管切除术后急性胸胃扩张(acute thoracic gastric dilatation,ATGD)的病因和防治对策. 方法:对1999年4月~2005年8月食管切除术后ATGD 1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ATGD均发生于食管切除术后5-12天.14例经非手术治疗于术后12~49天恢复胃动力而痊愈,其中4周内治愈11例,1例手术治愈,1例因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结论:食管切除术后ATGD的原因是多因素的,关键在于预防,功能性胸胃扩张经非手术治疗可治愈,机械性梗阻则必须手术处理.

    作者:梁书增;周谦让;程辉;杨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CT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目的:提高对出血性脑梗死CT诊断的认识,以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CT资料. 结果:39例中CT准确诊断36例,另外3例梗死区仅发生少量渗血,MRI明确显示梗死后的出血灶,而CT无明显变化. 结论:CT扫描能够较准确的显示脑梗死后的出血发生与否、形态及出血量,是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可靠手段,可用于监测脑梗死的治疗转归以及合并出血时的及时诊断.

    作者:杨波;刘浩;宫鑫;方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肺部真菌感染62例CT影像分析

    目的:探讨肺部真菌感染CT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肺部真菌感染的影像学表现,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34例经3次以上痰菌阳性而确诊. 结果:基础疾病包括支气管扩张7例,肺结核11例,肺癌13例,免疫性疾病7例,糖尿病4例,肺囊肿5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9例,原因不明6例.CT影像学表现将肺部真菌感染分为4型:曲菌球型19例,实变型13例,结节型5例,弥漫型25例. 结论:结合临床基础病变,影像学能够对肺部真菌感染作出定性诊断.

    作者:刘雨成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鼻内镜辅助治疗鼻出血30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鼻内镜辅助治疗鼻出血的疗效. 方法:以60例鼻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鼻内镜止血组30例,在鼻内镜辅助下治疗鼻出血;对照组30例,以传统方法重新行鼻腔填塞或前后鼻孔填塞止血.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 结果:鼻内镜治疗组30例中1次即止血成功27例,3例经过2次处理,均治愈;对照组中一次成功止血16例,14例再次出血,其中10例经2次填塞,4例经过3次填塞. 结论:鼻内镜辅助电凝止血定位准确,效果好,止血迅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伟;祖志将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护理效果. 方法:对8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及时缓解疼痛.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并做好相应的出院指导. 结果:治愈2例,好转2例,自动出院1例,病死3例. 结论:加强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心理护理,提高患者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认知水平,缓解疼痛,严密监测血压,可促进其早日康复.

    作者:邵素云;徐静;周静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指(趾)甲变色

    指(趾)甲的颜色取决于甲板的透明性、甲板和其下组织的连接情况,同时还受皮肤血管状态的影响.部分甲变色是系统性疾病的征象,本文对引起甲变色的原因、临床表现作一综述.

    作者:张汝芝;朱文元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IL-2、IL-6、α-TNF的影响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IL-2、IL-6、α-TNF的影响和临床意义. 方法:将3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和常规治疗组,检测入院第1天(d1)、第3-5天(d3-5)、第14天(d14)血清IL-2、IL-6、α-TNF的水平,进行对照比较.记录患者第14天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评分(NIHSS)和病死率. 结果:两组患者d1d3-5、d14血清IL-2、IL-6、α-TNF的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1),亚低温治疗组d3-5、d14血清IL-2和IL-6的水平均低于同期常规治疗组(P<0.01和P<0.05).亚低温治疗组第14天的NIHSS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01).两组的病死率分别为31.3%和4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IL-2、IL-6的水平,抑制卒中后炎症反应,保护脑神经细胞.

    作者:董少军;吴承志;刘培明;魏芳;王靖东;吕晓侠;马锐;许希海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新式剖宫产术中儿头娩出困难原因分析与处理

    目的:探讨新式剖宫产术儿头娩出困难的原因及处理. 方法:对84例术中儿头娩出困难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并给予对症处理. 结果:儿头娩出困难以胎头高浮21例,胎头嵌顿17例,胎儿过大、臀位或横位9例;多种因素并存37例.新生儿窒息率14.3%. 结论:新式剖宫产术胎儿娩出困难除与胎头位置有关外,还与麻醉效果、术者手术技巧、经验等多种因素有关;术前应全面了解孕妇情况,预测手术难易程度,制定相应对策,避免剖宫产术中取头困难所造成的新生儿窒息、损伤及子宫切口撕裂大出血,迫不得已时可行子宫切除术.

    作者:郑燕青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侧颌颈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3例分析

    目的:探讨侧颌颈皮瓣在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方法:沿同侧下颌缘设计由颌缘走向颏下的侧颌颈皮瓣,用于面部恶性肿瘤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大皮瓣9 cm×6.5 cm. 结果:3例面部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应用同侧侧颌颈皮瓣修复创面,术后形态良好,效果满意. 结论:侧颌颈部皮瓣血供丰富,解剖层次表浅,手术简单易行,是面部恶性肿瘤切除创面修复的理想选择.

    作者:徐东卫;章祥州;杨蔚;袁振奋;许瑾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Leep刀治疗子宫颈疾病63例临床分析

    Leep刀是一种高频电波治疗仪代替手术的微创修复治疗.一般的子宫颈疾病3~10 min即可治疗完毕,术后可照常工作、生活.子宫颈息肉、纳氏囊肿、子宫颈管内疾病、子宫颈其它肿物、子宫颈肥大等都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2005年4~8月,我院对63例子宫颈疾病分别采用Leep刀及激光治疗,现将结果作一报道.

    作者:王维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孕妇血清IgG抗A(B)效价与新生儿黄疸的关系

    目的:探讨O型孕妇血清IgG抗A(B)效价与新生儿黄疸的关系. 方法:对154例夫妇ABO血型不合的O型孕妇血清IgG抗A(B)效价测定,并行新生儿的血型鉴定和血清总胆红素测定. 结果:孕妇血清IgG抗A(B)效价在≤32、64、128、≥256时,其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分别为7.69%、13.63%、27.77%和71.42%. 结论:新生儿黄疸发生率与孕妇血清IgG抗A(B)效价有一定关系.

    作者:张永顶;陈丽;李劲松;丁周志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酶法和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血清钾、钠的比较

    目的:比较酶法与离子选择电极法(ion-selective electrodes,ISE)测定血清钾、钠的优缺点. 方法:以定值血清为标样,用酶法及ISE分别测定高、低值钾和钠;同时随机取临床标本50份作对比实验,并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精密度显示酶法天内K+、Na+的CV<1.98%,天间K+、Na+的CV<2.26%;线性范围满足于临床;对K+和Na+测定结果两种方法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污染率酶法为0.66%~1.15%,ISE为1.15%~2.32%. 结论:酶法与ISE可交替检测血清K+、Na+,方便临床,但酶法检测具有简便、精确、快速、重复性及相关性好等特点,用血量少,适用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作者:张海涛;王玉萍;郭普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眼睑恶性肿瘤切除及再造术12例分析

    目的:探讨眼睑恶性肿瘤切除术后滑行皮瓣眼睑再造术的可行性. 方法:12例眼睑恶性肿瘤切除患者据眼睑缺损的大小分别施行不同的眼睑成形术. 结果:12例上下眼睑活动自如,眼睑闭合完全,无并发症. 结论:自体滑行皮瓣修补眼睑大面积缺损,简单、易行,眼睑的结构和功能基本正常,弥补眼睑恶性肿瘤切除术给患者生理和心理造成的创伤.

    作者:朱乃建;肖文玮;李春霞;杨文劫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腭裂患者术后语言训练的康复指导

    目的:观察腭裂患者术后康复指导对语言恢复的效果. 方法:对15例腭裂患者及家属在出院前进行语言康复指导,出院后定期复查评价,并根据情况再次给予纠正指导. 结果:经过指导训练,患者语言能力得到长足进步,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术后患者语音清晰度优2例,良8例,中5例. 结论:康复指导对腭裂术后的康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术后及早地开展康复训练.能明显地改善患者语言状况,为疾病的完全康复奠定基础.

    作者:姚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氧化亚氮吸入用于分娩镇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观察

    目的:探讨氧化亚氮吸入用于分娩镇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将254例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126例,在产程中吸入50%氧化亚氮与50%氧气的混合气体;对照组128例,产程中间断吸氧.观察两组产妇疼痛的缓解程度、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羊水情况、分娩失血量、新生儿出生时的Apgar评分. 结果:两组分娩镇痛效果、产程活跃期、产后2 h阴道内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P<0.001).两组分娩方式、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50%氧化亚氮与50%氧气的混合气体用于分娩镇痛安全方便,可有效地缓解分娩疼痛,对产程及母儿无不良影响.可作为阴道分娩镇痛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潘丽;张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细胞化学染色在急性白血病分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细胞化学染色法对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诊断分型的价值. 方法:骨髓涂片常规瑞氏染色,细胞化学染色包括过氧化物酶(POX)、特异性酯酶(CE)、非特异性酯酶(NAE)(即α-醋酸萘酚酯)、糖原(PAS)(即过碘酸雪夫)染色. 结果:POX、CE、PAS可区别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NAE加氟化钠抑制试验对区分粒系和单核系白血病有重要意义.细胞形态学对AL的确诊率为74.69%,加做细胞化学染色可将诊断率提高到90.1%. 结论:细胞化学染色对AL的确诊分型和鉴别诊断是不可缺少的客观指标,可以明显提高AL的诊断率,且方法稳定,操作简便.

    作者:宫继勇;毕早斌;田万林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猪囊尾蚴感染与相关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和基质细胞分泌的,介导和凋节免疫、炎症反应的小分子多肽,是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以外的另一类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物质.绝大多数的细胞因子为低分子量的分泌型糖蛋白,分子量为4~60 kDa,一般约由100个左右的氨基酸组成.

    作者:王雪梅;孙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胸外伤伴多发伤245例临床诊治

    目的:探讨胸外伤伴多发伤临床诊疗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245例胸外伤伴多发伤临床诊治结果,合并颅脑外伤62例,腹部损伤63例,骨盆四肢损伤88例,两个以上部位损伤32例.损伤严重程度评分(14.54±5.35)分. 结果:急诊剖胸手术21例,合并损伤手术132例.全组存活222例,病死23例,病死率9.39%. 结论:胸外伤伴多发伤患者各部位伤在病理生理及诊治上相互影响很大,临床在重点治疗胸部损伤的同时,要注重及时处理合并损伤.

    作者:郎宇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新生儿惊厥51例病因分析

    目的:分析新生儿惊厥的原因. 方法:回顾分析51例新生儿惊厥的病因,从原发病、发病日龄、惊厥发作类型,分别探讨与病因的关系. 结果: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和颅内出血(ICH)多在生后3天内发病,低血钙和感染多在生后7天发病.51例中痊愈32例,好转7例,病死6例,各种原因放弃治疗6例. 结论:HIE和ICH为新生儿惊厥的主要病因.

    作者:张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组织芯片技术及其在肝癌研究中的应用

    肝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肝癌的预后很差.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的组织芯片技术为医学分子生物学提供了一种高通量、大样本及快速的分子水平的分析工具.本文就组织芯片技术及其在肝癌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傅军;高涌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