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泻患者120例肠道微生态调查分析

顾筱敏;潘宇红;陈敏敏

关键词:腹泻, 菌群失调, 抗生素
摘要:目的:了解腹泻患者肠道微生态特征及抗生素使用情况,增加临床对抗生素相关腹泻的重视. 方法:采用粪便涂片染色诊断120例腹泻患者有无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的程度,并回顾性调查抗生素应用情况. 结果:98例出现菌群失调,与抗生素相关性菌群失调76例,真菌感染率为10%.引起菌群失调的抗生素主要是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 结论:腹泻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平衡易被打破,对于腹泻患者使用抗生素时,有必要进行肠道菌群监测.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法洛四联症术后心脏重症监护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重症监护的护理措施. 方法:对62例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患儿术后重症监护期间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全组手术成功61例,死亡1例,重症监护期间并发灌注肺5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6例,神经系统并发症3例,急性.肾衰竭6例.平均心脏重症监护(CICU)(2.4±0.6)天,呼吸机平均使用(8.9±2.7)h.多巴胺平均使用剂量为(6.7±0.2)μg·kg-1·h-1,平均使用(42±3)h.经加强CICU监护及治疗,61例康复出院,1例死于肾衰竭. 结论:加强CICU监护、及时发现并发症是TOF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保障.

    作者:葛树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革兰阴性菌L型与其原菌内毒素含量比较

    目的:探讨革兰阴性菌L型和原菌内毒素含量差异. 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鲎试验,分别检测稳定的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L型及其原菌内毒素含量. 结果: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L型内毒素定性鲎试验检测阳性,定量鲎试验检测出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L型内毒素含量分别为原菌内毒素含量的25.1%和36.4%. 结论:革兰阴性菌L型仍能产生内毒素,但其含量较原菌明显减少,是其致病力减弱的原因之一.

    作者:陈登宇;刘勇;冯锡才;夏佩莹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双歧三联活菌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双歧三联活菌与硝苯地平联合应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双歧三联活菌联合用药组)45例,双歧三联活菌每次4片,每天3次;硝苯地平10 mg,每天3次;对照组43例,双歧三联活菌每次4片,每天3次.两组均治疗2周.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2.22%,高于对照组55.81%(P<0.05).停药4周内复发率分别为21.62%和45.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歧三联活菌、硝苯地平联合应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好疗效和较低的复发率.

    作者:华传曾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HIV母婴传播抗病毒试剂研究进展

    近几年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母婴传播防治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发达国家采用抗逆转录病毒的策略使HIV母婴传播率从42%下降到2%[1],但并非所有妊娠妇女都能获得产期保健或知道她们分娩时HIV的状态,因此,HJV母婴传播仍在继续,且发展中同家更为严重[2],因为她们缺少发达国家所拥有的条件和基础.

    作者:欧阳冰清;曹云霞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体外循环对肺脏的损伤及肺保护的研究进展

    随着体外循环(CPB)技术和外科技术的提高,心内直视手术的安全性大大提高.CPB对肺脏的损伤,从难以察觉的亚临床损伤到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约2%)[1],仍然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现就其损伤机制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武开宏;刘学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尿流率测定对前列腺汽化电切术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尿流率测定评价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手术疗效. 方法:对64例术前未发生尿潴留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进行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尿流率测定,记录大尿流率(maximum flow rate,MFR)、平均尿流率(average flow rate,AFR)、尿流时间(urinary flow time,T)和尿量(urinary output,V). 结果: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尿流率测定可作为评价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手术疗效的客观指标.

    作者:佘绍逸;李彤;佘璇瑜;郑晓;陈葵;何学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20例的护理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的护理特点. 方法:总结20例行支气管动脉栓塞的护理资料. 结果:治愈15例,显效4例,无效1例,止血有效率达95%. 结论:术前准备,术中护理,术后观察能有效降低并发症,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作者:任立梅;陈付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IL-2、IL-6、α-TNF的影响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IL-2、IL-6、α-TNF的影响和临床意义. 方法:将3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和常规治疗组,检测入院第1天(d1)、第3-5天(d3-5)、第14天(d14)血清IL-2、IL-6、α-TNF的水平,进行对照比较.记录患者第14天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评分(NIHSS)和病死率. 结果:两组患者d1d3-5、d14血清IL-2、IL-6、α-TNF的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1),亚低温治疗组d3-5、d14血清IL-2和IL-6的水平均低于同期常规治疗组(P<0.01和P<0.05).亚低温治疗组第14天的NIHSS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01).两组的病死率分别为31.3%和4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IL-2、IL-6的水平,抑制卒中后炎症反应,保护脑神经细胞.

    作者:董少军;吴承志;刘培明;魏芳;王靖东;吕晓侠;马锐;许希海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雷米芬太尼和芬太尼分别联合丙泊酚诱导麻醉对气管插管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雷米芬太尼和芬太尼分别联合丙泊酚诱导麻醉对气管插管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选择4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雷米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采用丙泊酚2 mg/kg、罗库溴胺0.6 mg/kg诱导麻醉,雷米芬太尼组采用雷米芬太尼2μg/kg,芬太尼组采用芬太尼3μg/kg,观察诱导前(T1)、插管前1 min(T2)和插管后2 min(T3)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的变化. 结果:两组患者诱导后SBP、DBP、HR较诱导前均明显降低(P<0.01),插管后雷米芬太尼组SBP、DBP、HR基本接近诱导前值(P>0.05),芬太尼组SBP、DBP均较诱导前明显升高(P<0.01和P<0.05),而心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SBP、DBP和H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雷米芬太尼、芬太尼均能抑制气管插管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但雷米芬太尼作用明显.

    作者:陆松虹;王忠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舒林酸对胃癌细胞株BGC-823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舒林酸对胃癌细胞株BGC一823增殖、凋亡的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株BGC-823加入不同浓度的舒林酸作用不同时间后,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四甲基噻唑氮蓝(MTT)法检测细胞生长衣抑制率,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细胞周期;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及凋亡形态变化,DNA电泳检测细胞凋亡DNA片段. 结果:舒林酸可以改变胃癌细胞株BGC-823的形态,抑制其生长,影响其细胞周期分布,透射电镜观察到细胞凋亡的形态,DNA电泳检测出典型的细胞凋亡的特征性梯状条带. 结论:舒林酸有抑制胃癌细胞株BGC-823增殖,诱导其凋亡的作用,并且可能与舒林酸影响其细胞周期分布、抑制了环氧合酶-2(COX-2)表达有关.

    作者:周蕾;于东红;王萍;承泽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丁酸钠抗肿瘤作用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丁酸钠(sodium butyrate,NaB)是由结肠共生菌发酵食物纤维产生的一种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CFA),其生理浓度可引起多种生物效应,国内外报道NaB可抑制结肠癌、前列腺癌、膀胱癌、乳腺癌、食管癌、白血病等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促进其分化,使肿瘤细胞出现类似正常细胞的表型,并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的侵袭和浸润[1,2].但其作用的分子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国内外学者对此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沈蓉;于东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格列美脲与胰岛素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目的:选用格列美脲部分替代胰岛素的治疗方法,比较替代前后的疗效. 方法:选择已经使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1Y2DN)患者24例,以口服格列美脲2-4 mg替代晚餐前胰岛素,测定4段血糖(早餐前、早餐后2 h、晚餐前、夜间11时)以观察疗效. 结果:替代前后4段血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波动减少(P<0.05~P<0.01),低血糖发生减少. 结论:格列美脲可部分替代胰岛素且患者血糖波动减小,可减少一次晚餐前胰岛素注射.

    作者:潘曙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113株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及耐药分析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在我院临床标本中的分布及耐药特点. 方法:分析2 640份临床感染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其耐药性资料. 结果: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113株,总检出率为4.2%,其中烧伤创面分泌物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高,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性高达83%,青霉素类哌拉西林、三代头孢菌素及亚胺培南敏感率为71.2%;一、二代头孢菌素及复方磺胺甲咪(口恶)唑、氯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不敏感,耐药率高达90%以上. 结论:警惕并重视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注意病原菌及耐药率的监测,规范抗生素应用,保持敏感抗生素的抗菌活性.

    作者:李雅立;王艳鸿;赵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CT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目的:提高对出血性脑梗死CT诊断的认识,以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CT资料. 结果:39例中CT准确诊断36例,另外3例梗死区仅发生少量渗血,MRI明确显示梗死后的出血灶,而CT无明显变化. 结论:CT扫描能够较准确的显示脑梗死后的出血发生与否、形态及出血量,是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可靠手段,可用于监测脑梗死的治疗转归以及合并出血时的及时诊断.

    作者:杨波;刘浩;宫鑫;方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血清一氧化氮变化对豚鼠庆大霉素耳毒性作用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豚鼠血清一氧化氮变化在药物性耳聋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24只健康豚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组、庆大霉素组、庆大霉素加L.精氨酸(全程)组和庆大霉素加L一精氨酸(半程)组.观察各种豚鼠血清中一氧化氮、听觉脑干反应、内耳外毛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结果:庆大霉素组血清中一氧化氮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精氨酸全程组和半程组治疗后血清中一氧化氮高于正常组和庆大霉素组(P<0.05~P<0.01).L一精氨酸组ABR反应阈较庆大霉素组降低(P<0.05).L-精氨酸组内耳外毛细胞仅有散在损失. 结论:一氧化氮一定量升高对内耳毛细胞有细胞毒性作用,进一步升高则对外毛细胞有保护作用.L-精氨酸治疗能降低ABR阈值,减少外毛细胞损害,对耳蜗有保护作用.

    作者:詹晓东;蒋成义;张明洁;王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手术联合腔内技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目的:总结手术联合腔内技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初步经验. 方法:对48例下肢DVT患者采取腔静脉滤器植入、股静脉切开取栓、髂静脉球囊扩张内置支架以及暂时性动静脉瘘等方法治疗. 结果:随访1~38个月,26例肢体肿胀消退,无浅表静脉怒张,11例肢体轻微肿胀伴浅表静脉扩张,3例肢体肿胀稍消退,症状有所减轻,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无肺栓塞发生,无滤器内血栓残留.1例术后1个月对侧肢体发生DVT. 结论:本法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是治疗下肢DVT较好的选择,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周为民;高涌;余朝文;聂中林;卢冉;李晓强;宋涛;刘凤恩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高血压患者下肢骨手术后三种镇痛方法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比较高血压患者下肢骨手术后三种镇痛方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选择45例ASA Ⅱ-Ⅲ级,行下肢骨手术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n=15).连续硬膜外镇痛组(E组):负荷量吗啡2 mg,镇痛药液为吗啡0.08 mg/kg+0.75%布比卡因150 mg+氟哌利多2 mg.连续静脉镇痛组(I组):负荷量曲马多100 mg,镇痛药液为芬太尼0.012 mg/kg+曲马多400 mg+氟哌利多2 mg,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背景输注速度2 ml/h.哌替啶镇痛组(D组):遵医嘱必要时肌肉注射哌替啶2 mg/kg.术后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观察有效按压次数、不良反应,比较术后1 h、4 h、8 h、12 h、24 h及48 h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 结果:E、I两组镇痛效果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镇痛效果差.三组问,E组血流动力学平稳,I组次之,D组不平稳(P<0.01). 结论:高血压患者下肢骨术后采取连续硬膜外镇痛安全、有效,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作者:张静;吴石华;张安生;欧阳帆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细胞化学染色在急性白血病分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细胞化学染色法对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诊断分型的价值. 方法:骨髓涂片常规瑞氏染色,细胞化学染色包括过氧化物酶(POX)、特异性酯酶(CE)、非特异性酯酶(NAE)(即α-醋酸萘酚酯)、糖原(PAS)(即过碘酸雪夫)染色. 结果:POX、CE、PAS可区别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NAE加氟化钠抑制试验对区分粒系和单核系白血病有重要意义.细胞形态学对AL的确诊率为74.69%,加做细胞化学染色可将诊断率提高到90.1%. 结论:细胞化学染色对AL的确诊分型和鉴别诊断是不可缺少的客观指标,可以明显提高AL的诊断率,且方法稳定,操作简便.

    作者:宫继勇;毕早斌;田万林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单点穿刺法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围术期的应用

    目的:探讨单点穿刺法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围术期应用的价值. 方法:选择22例剖宫产产妇,应用单点穿刺法腰硬联合麻醉,观察其临床效果,并与硬膜外麻醉方法对比分析. 结果:所有产妇麻醉起效快,肌松满意;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变化平稳,新生儿Apgar评分8-10分,术后硬膜外镇痛满意,无头痛并发症. 结论:单点穿刺法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围术期应用很有价值,但具体实施和管理有其特殊性.

    作者:陈云飞;董洪啟;丁力;李同海;姚守国;丰昕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鼻咽癌患者血浆EB病毒DNA荧光定量PCR标准品的构建

    目的:构建检测鼻咽癌患者血浆EB病毒(人疱疹病毒4型)DNA的荧光定量PCR标准品. 方法:用EB病毒基因高度保守序列设计特异的引物和荧光探针,常规PCR法扩增目的片段,将纯化的PCR产物与PMD-18T载体进行连接,转化宿主菌DH-5a,然后用PCR初筛和测序分析证实目的片段克隆成功,提取重组质粒DNA,纯化质粒并检测260 nm吸光度,确定重组质粒拷贝浓度,并以此制备荧光定量PCR梯度浓度标准品. 结果:PCR初筛及测序分析均证实EB病毒DNA重组到PMD-18T载体上. 结论:本试验成功克隆EB病毒DNA荧光定量PCR标准品.

    作者:李多杰;彭开桂;江浩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